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木三大少
因此,渭州之名诞生,起初与平凉并无关系。
平凉改名渭州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改名的原因是大唐军队败给吐蕃军队,丢了老渭州陇西的地盘。
就在渭州府从陇西迁移到平凉的二十二年前,大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史称“平凉会盟”或“平凉劫盟”。
当时,平凉一带被吐蕃占据,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伺机劫持唐朝主盟使浑瑊。
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以除掉得力唐将。
平凉劫盟以吐蕃纵军劫使毁盟告终,突袭事件中唐军死五百余人,被俘一千余人。
唐朝名将,检校司空浑瑊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时,因无戒备为吐蕃军所劫,后只身逃归。
吐蕃人劫盟后,又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
平凉劫盟发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再起。此后双方三十余年未再盟和。
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唐军夺回了平凉,但却失去了渭州府。
无奈之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将渭州府原治所迁至平凉。
从此,平凉正式更名渭州,历经唐、五代十国、宋等朝代,一直沿用至楚,历时三百多年。
因为从平凉(渭州)顺着泾河可以直接冲到长安城下,自大唐时代起,平凉(渭州)就是长安城的一道重要门户。
无论是西来的草原少数民族铁骑,还是东来的大唐王朝的浩荡军阵,都把陇东平凉作为一道相互攻防的门槛。
今日你得势时跨过来耀武扬威,明日他占强时又跨过去劫掠烧杀。
大唐神都长安城一片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景象,谁知仅在数百里之外的平凉,却是一片刀光剑影,尸横遍野,肃杀凄凉的景象。
突厥人来了又走了,吐蕃人走了又来了。
叛军进攻长安先要攻克平凉,勤王之师收复失地必要借道平凉。
你来了烧杀抢掠,我来了征粮要款,平凉人饱受战乱之苦。
不论是五胡十六国,还是唐、宋王朝,平凉(渭州)都是战乱不断。
唐安史之乱后,平凉(渭州)成为唐蕃战场,几度陷于吐蕃,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唐中后期,唐王朝的军事力量也仅能控制今平凉崆峒区北界和镇原的西界,天险陇山亦非唐有,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北宋。
几百年中,渭州一直就是唐、宋两个王朝的前线,是一座边城重镇。
唐与吐蕃,宋与西夏,都在陇山东西展开过拉锯战
第九百九十三章 吴玠与刘锜
此时与曲端一起被困在渭州城中的,正是西门庆让马扩顺道寻找拉拢的吴玠和吴璘两兄弟。
西门庆只记得吴玠和吴璘这两兄弟在历史上也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但却记不清吴玠和吴璘具体成名和升迁过程。
西门庆只记得,吴玠大约是在陕西抗金的战争中,于和尚原之战成名,并在与金军的对抗中,逐渐成长为川陕宋军的统帅。
因此,西门庆以为在金军没有进攻陕西的情况下,吴玠和吴璘两兄弟如今还是西军中没有甚么名气的低层军官。
怎料到,吴玠和吴璘两兄弟已因武勇而在西军中小有名气。
吴玠三十四五年纪,乃是泾原路德顺军陇干人,因祖父葬于德顺军东南的水洛,后迁居水洛城。
顺德军位于渭州以西,与渭州隔着一座陇山相邻。因而,吴玠与镇戎军出生的曲端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泾原路人,对本地地理十分熟悉。
吴玠性格沉毅,善骑射,熟读经史,乃是文武全才。
生长在边陲之地,守尚武之气熏染,吴玠也更尚武功,因而他少年从军,加入了西军。
宣和年间,吴玠以队将身分参加镇压江南的方腊暴乱,接着又在太尉童贯的指挥下,随军北上河北。
在河北,吴玠跟着西军大部队北伐辽国,却惨败而归。
回到河北后,吴玠参加镇压河北起义军有功,升权正将。
靖康初年,西夏国趁金军攻宋的时机,派兵犯边。
在与西夏军的交战中,权正将吴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泾原路第二副将。
随后,在与西夏军的攻防拉锯中,吴玠又屡立战功,因功累迁泾原路副总管,成为了泾原路的一员猛将。
吴玠的兄弟吴璘二十五六年纪,身材健壮,弓马娴熟。
西夏入侵时,吴璘在兄长的军队中担任亲军。他跟随兄长吴玠攻城野战,抵御西夏,多次因作战勇猛而立下战功,累官至阁门宣赞舍人。
曲端在镇戎军战败,向南退回渭州城时,渭州楚军在渭州与镇戎军交界的瓦亭寨接应曲端军,与西夏军展开了激战。
这一战,渭州楚军再次大败,许多将领战死沙场,以至于吴璘临危受命,与兄长一起担负了守城重任。
渭州城地处边陲,城中之人有尚武之风气,即使是卖肉的屠户,也敢自称“镇关西”。
因此,面对重重包围渭州城的西夏军,渭州城里的百姓们并不慌乱,大多骂骂咧咧地帮着官军修筑城防,搬运守城物资。
渭州城百姓之所以不惧城外的西夏军,一者是因为曲端、吴玠、吴璘等将指挥若定,已经带兵打退了西夏军的十几次进攻。
二者则是渭州乃朝廷在陕西五路的边防重镇,当年西军名将小种经略相公曾长期领军驻扎在此地。满城军民都知道朝廷不会放弃渭州,一定会派遣大军前来解围。
渭州军民所料不差,同知枢密院,陕西五路宣抚使童贯已经向陕西五路发出命令,要求各路将领发兵解渭州之围。
得到童贯的命令,熙河路经略使刘锡、秦凤路经略使孙偓、泾原路经略使刘琦、环庆路经略使赵哲等将都派出兵马增援渭州。
楚国新立,兼之汲取了宋朝军事失败的教训,并未推行以文制武的政策,更没有由枢密院下发木图,要求前线军队按枢密院设定的路线进军。
同知枢密院,陕西五路宣抚使童贯只是向各路下达了开战命令,却将更多的军事指挥权下放给了各路经略使。
有了朝廷的放权,陕西五路经略使顿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四面八方向西夏军杀了过去。
熙河路是北宋熙宁五年
第九百九十四章 大混战序幕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九百九十四章大混战序幕”
得知兄长刘锡要先救援兰州和西安州时,刘急忙找到刘锡的中军帐大里,劝他先与诸路合兵,击破西夏军在渭州城下的主力。
刘认为,西夏军长于野战,不擅攻城。如果没有绝对优势兵力,西夏军很难攻陷楚军坚守的城池。
而西夏军的军力不足以支撑他们在两个方向同时强攻楚军的坚城。
因此,刘判断,西夏军对兰州和西安州方向发动的进攻应该是战略佯攻,其目的正是为了吸引楚军熙河路军马回援,以配合西夏军主帅李察哥攻取渭州,全取泾原路。
刘锡闻言,对刘说道:“信叔,为兄心意已决,你不必再言。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然兵者诡道也,敌军用兵,未必如你我所料。
且为兄身为熙河路经略使,守土有责,必须首先确保熙河路各州、军的安全。”
刘为之一滞,又急忙说道:“兄长,若小弟的猜想不差,西夏军不仅佯攻我熙河路边城,只恐亦安排了兵马进攻欢庆路与延路。
若各路兵马皆各自保守,弃渭州城于不顾,则情势危也!
倘若泾原路有失,朝廷怪罪下来,兄长亦难辞其咎。
兄长,若大军无法东进,小弟愿领一军去解渭州之围,亦为兄长分忧,望兄长成全!”
刘锡听了刘之言,沉吟片刻,上前拉住刘的手说道:“信叔,我与你三千步卒,两千弓手,前往渭州助阵。
如今两军形势不明,此去山高路险,你须得多加小心!
切记,当战则战,当退则退,不可贪功误了自己与部下的性命!”
“小弟领命!兄长,小弟一定得胜而还,不辱父兄之威名!”刘兴奋地接过了将令,告辞而去。
刘锡看着刘远去的背影,不由得长叹一声。
尽管熙河路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但刘锡还是从自己军中调集了三千熟悉山地作战的精锐交给了兄弟刘,让他全权指挥。
至于那两千弓箭手,则由刘在自己招募的番人弓箭手中挑选。
刘点!”
点选好五千人马,立即离开熙州,向东而去。
刘走后,刘锡也拔营起寨,杀气腾腾冲向了兰州。
刘领兵走出里地之后,与身边的马扩相视而笑,口中说道:“哥哥,你我是否依计而行”
马扩点了点头。
于是,在刘的指挥下,五千人马改道向东北方行军,消失在群山之中。
在刘奉命增援渭州时,果然如他所料,西夏军对环庆路和延路同时发起了进攻。
环庆路位于永兴军路的西北方向,西接泾原路,统领着庆州、环州、州、宁州和定边军,是永兴军路北方的两个屏障之一。
率军攻打环庆路的西夏军将领,乃是大名鼎鼎的夏州都统李合达。
得知李合达领兵来犯,环庆路经略使王似吓得领兵固守,不敢出城一战。
能够吓得敌将不敢出阵,夏州都统李合达究竟是何许人
此人原名叫萧合达,本是辽国奚人贵族。
西夏国主李乾顺在辽国的扶持下亲政,于是进入了西夏与辽国的蜜月期。
李乾顺为进一步巩固与辽国的关系,遂向天祚帝耶律延禧请婚。
天祚帝耶律延禧就把宗室之女耶律南仙封为成安公主,下嫁给了李乾顺。
这萧合达就是护送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到西夏国的。
也就是说,萧合达是成安公主的侍臣,他
第九百九十五章 西门庆征西
西夏军大举入寇陕西五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熙河路烽烟四起,唯有秦凤路,永兴军路还没有西夏军的踪迹。
秦凤路经略使赵点无后顾之忧,亲自统兵两万赶到渭州城外,援救被困于渭州的泾原路经略使席贡。
泾原路的兵马在镇戎军和瓦亭寨两度大败后,大多退缩回渭州坚守,再无力量在野外与西夏军对峙。
一旦泾原路失守,西夏军就可以直接杀到京兆府,动摇楚国在陕西的统治。
因此,驻军京兆府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永兴军兵马总管王进也领兵三万沿泾河而上,进入了泾州城。
到达泾州城后,王进分兵五千给“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让他二人火速北上原州,帮助当地守将坚守城池,确保原州不失。
随后,王进就以统制韩世忠为前部先锋,让他率领五千兵马继续沿泾河西进,直抵渭州城下。
王进则带着“九纹龙”史进和“神机军师”朱武二将,统领着大军紧随其后。
王进此番西进,也有一些复仇的心思。
当年王进的主帅刘法,正是败亡在了李察哥的手中。王进得知围困渭州城的是西夏国兵马大元帅,晋王李察哥之后,决意在渭州城下击败李察哥军,为刘法将军复仇。
王进离开京兆府西进时,也给华州、商州、陕州等地驻军下令,要他们随后跟进支援,齐集泾州。
因此,陕州等地的军马也纷纷沿黄河、渭水西进。
就在此时,陕州城北的黄河上出现了一支逆流而上的楚国官军船队,船首上高挂的旗帜迎风招展,旗帜上绣有一个龙飞凤舞的“关”字。
这支军队,正是“大刀”关胜、“井木轩”郝思文、“丑郡马”宣赞和“圣水将军”单延珪四将统领的一万劲卒。
而那军旗上的“关”字,正是当朝大书法家西门庆枢密使的墨宝。
得知西军被西夏军打得损兵折将,无力反击后,西门庆知道立威的机会来了。
于是,西门庆一边飞鸽传书,让王进西进解
解渭州之围,一边调兵遣将,要兴兵征讨西夏国。
被西门庆授予军旗的关胜军奉命先行开拔,前去支援鄜延路的延安府。
关胜的行军路线是,乘船从黄河上行到潼关,进入渭水,再向北走洛水直达延安府的甘泉县。
到达延安府的甘泉县后,关胜军再弃船步行,向北赶往延安府。
西门庆要操练水军将士,同时让关胜军也省去了许多鞍马劳顿。
关胜军在陕州城外停泊歇息,补充物资时,一个青年将领前来拜访主将关胜。
那青年在关胜面前毛遂自荐,愿在关胜军中效力。
关胜问了那青年的来历,此人名叫李彦仙,宁州彭原人,后徙居巩州,也就是陇西。
因为生长在边塞地区,李彦仙自幼习得弓马枪棒之术,又饱读兵书,有从军破夏之志。
前宋靖康元年,金兵进犯汴京,李彦仙散尽家财,招募兵马勤王,被朝廷授予承节郎,率三千壮士增援京都。
当时正巧遇到李纲奉旨宣抚两河,李彦仙上书弹劾李纲不知用兵之术,结果遭到有司追捕,不得不易名逃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