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木三大少

    舒王李仁礼倒是曾经在韦州担任过监军,与军中一些将领有些情谊。

    然而,韦州军团已经全军覆没,舒王李仁礼的老部下们在韦州或死或降,没有一人逃了出来。

    舒王李仁礼在悲痛之余,也是束手无策了。

    老臣贝中撒辰、仁多保忠二人曾经与嵬名阿吴一起掌握兵权,并诛灭权臣梁乞逋,为李乾顺巩固皇权立下过汗马功劳。

    然而李乾顺亲政后,就将兵权从这些老将手中收回,所以贝中撒辰、仁多保忠也不理军事许多年了。

    并且,此二人也垂垂老矣,即使是李乾顺想要临危拜将,都不知他二人还能骑上马出征否。

    罔存礼则干脆就是损兵折将,从灵州城败退回来的,早已被楚军杀得丧胆。

    在接连失去了晋王李察哥、大将李良辅和老将嵬名阿吴后,李乾顺手下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统帅大军的将才。

    虽然兴庆府周边还乱哄哄地集结了从各地赶来的十多万大军,但殿中之人都不认为能够凭此挡住楚军的攻势。

    正在众人胡乱出些主意,却连自己都难以说服之时,薛元礼却匆匆忙忙的赶回了兴庆府。

    薛元礼向国主李乾顺和群臣细述了此番出使楚国的见闻,说以他之见,楚国皇帝张邦昌懦弱无能,朝中实权皆在那楚军主帅西门庆手中。

    薛元礼说,自己已经与楚军主帅西门庆谈判,但结果却是西门庆拒绝大夏提出的一切和谈条件,誓要灭亡大夏。

    殿中群臣纷纷表示不解,那楚国权臣西门庆与大夏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不能网开一面,却要统帅大军在这西北边僻之地死磕,定要置大夏于死地呢

    薛元礼回答说,以自己在楚国境内了解的信息分析,楚军主帅西门庆的确是有不臣之心。

    为了能够积攒足够的威望,对皇帝张邦昌取而代之,那西门庆想要赢得一场国战。

    原本,最好的立威对象是北方的金国。

    领兵收回河北、河东和燕地的功绩,足以让西门庆名正言顺地对金国扶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取而代之,坐上皇帝宝座。

    可是,西门庆害怕与强大的金国开战,就将立威的对象改为了大夏国。

    薛元礼告诉殿中诸人,说到底,别看那楚军主帅西门庆对大夏咄咄逼人,强横霸道,他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之辈。

    若是遇到金军,想那楚军主帅西门庆必然知难而退,不敢造次。

    听完薛元礼之言,濮王李仁忠双目放光,站出来问道:“那楚军主帅当真畏惧金军么”

    薛元礼点头应道:“千真万确,自金军灭宋立楚后,不仅是那楚军主帅西门庆不敢招惹金军,楚国的所有将领都畏金军如虎。

    若非如此,那楚军主帅西门庆本是京东路人,与金军占据的河北只隔一条大河,他何必舍近求远,花费数月光景,翻山越岭的来打我大夏”

    “可恶!此贼欺软怕硬,竟然将我大夏当作他的垫脚石!”

    舒王李仁礼气急败坏地骂道。

    “仁礼,若是骂人有用,楚军早已被我等骂回京兆府去了。如今还是拿个对策吧!

    陛下,我意如今情势危急,不如请外援来助我一臂之力,与我军共同御敌。”

    濮王李仁忠开口说道。

    李乾顺听了,心中明白了濮王李仁忠之意。不过,他还是让濮王李仁忠说过清楚明白。

    濮王李仁忠说道:“陛下,诸位同僚,既然那楚军最害怕的是金军,不如我等派使臣走一趟大同府,用重金礼请一支金军入夏,帮我军驱逐楚军出境。”

    李乾顺让众臣讨论此法是否可行。

    群臣议论纷纷,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

    反对者认为,此举乃是“前门驱狼,后门入虎”,虽然能够赶走楚军,但是却又招来一支更麻烦的军队,只怕是后患无穷。

    支持者却认为,大夏与从前的大宋,如今的大楚乃是世代死敌,故而会打得不死不休。

    而大金国取代了辽国,如今是大夏的宗主国。

    大金国与大夏国并无大的矛盾冲突,因此不会如楚军一般与夏军交恶,当不会威胁大夏国的生存。

    支持请金军入援的薛元礼更是指出,反对的大臣看似思虑周密,却是不顾现实。

    如今强盗都打到家门口了,难道还有闲暇担心请来防盗的邻居会偷窃家中财物吗

    薛元礼请反对的大臣们拿出比请金军援救更好的对策,却无人能够应对。

    实际上,西夏国此时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楚国又坚决不同意议和,李乾顺君臣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楚军兵临城下时,李乾顺的第一个选择是出城投降,让楚国顺利吞并夏国,从此去那东京汴梁城做一个安乐公。

    李乾顺不忍抛弃祖宗的基业,当然不愿就此投降。

    第二个选择,是放弃兴庆府逃跑,绕道西北的大漠与草原,逃到河西走廊西部的瓜州和沙州等地,利用隔壁荒漠为屏障,与楚国打持久战。

    可是,西夏能够控制遥远的瓜州和沙州,依靠的是西夏国拥有夏州、银州、灵州、兴州和凉州等富庶地区,国力强盛。

    西夏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方才能够从吐蕃和西州回纥的环伺中抢得瓜、沙之地。

    如果西夏国内地丢了,只凭瓜州与沙州,李乾顺莫说是与东方的楚国对抗,只是南方的吐蕃,西方的西州回纥,以及北方的残辽耶律大石这三方势力,就能够要了李乾顺的命。

    因此,这条路也不好走。

    第三个选择,就是逃到金国边境,成为金国的附庸,或是直接逃入金国,成立流亡政府。

    通过这样的方法苟延残喘,在修养生息,得到金国的支持后伺机复国。

    可是,与其那样将脑袋置于金国的刀下,靠金国的怜悯而活,还不如坚守兴庆府,请金军来援呢!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辽国孤忠李合达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一千零三十三章辽国孤忠李合达兴庆府王宫之中,西夏国国主李乾顺与群臣又商讨了一番,实在是形势所迫,没有比请金军来援更好的策略了。

    于是,群臣一致同意邀请宗主国大金出兵主持公道,逼迫楚国接受和谈,从夏国退兵。

    争论结束后,李乾顺君臣又面临着两个新的问题。

    其一,那楚国也是金国扶立的藩属国,金国会为了夏国出兵么

    此时去求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路途遥远,只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唯有大同府的都元帅完颜宗翰能够立即调兵入夏,解救夏国的危难。

    只是完颜宗翰已经拒绝过夏国的调停请求,李乾顺君臣也不知能否说服他出兵。

    其二,即使能够请动金军,在金军到达之前,夏军亦得坚守静州、怀州、顺州等地,阻止楚军北上,以此拱卫都城兴庆府。

    这两桩事,均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办到之事,非得力大臣不能胜任。

    提出请金军入援的大臣薛元礼再次主动请缨,愿意急赴金国大同府,请金军都元帅完颜宗翰出兵。

    李乾顺也对薛元礼放权,在与金国的谈判中可以割让土地,以此换取金国的支持。

    不管怎样,割让土地换取夏国的存续,总比被那楚军彻底灭国为好。

    对此,殿中群臣都识时务,没有一个出言反对。

    外交上有薛元礼独挑重担了,军事上却还需要有人领兵顶住楚军的攻势。

    然而,殿中没有一个大臣敢站出来挂帅出征。

    在一阵尴尬的寂静后,国主李乾顺只能亲自点将,命舒王李仁礼和老将仁多保忠、贝中撒辰三人分别领兵镇守静州、怀州、顺州,阻挡楚军北进。

    在灵州战败的罔存礼也作为舒王李仁礼的副将再次出战。

    并且,为了守住兴庆府,李乾顺决定放弃夏州和银州一线的防守,命猛将李合达从夏州领兵西进,攻击灵州楚军的侧后。

    在王宫中廷议之后,薛元礼马不停蹄地赶往金国,李仁礼和老将仁多保忠、贝中撒辰等人也辞别了国主李乾顺,带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各自的征途。

    决定西夏国生死存亡的兴庆府保卫战就此展开。

    然而,不知是不是担心腹背受敌,攻占灵州后的西门庆军并未立即向兴庆府方向发动攻势,而是迅速分兵东进,杀向了五百里外,无定河边的夏州。

    于是,楚夏之间的战争,由兴庆府之战预想中的西夏军南北夹击楚军,变成了夏州之战楚军东西夹击西夏军。

    西夏国国主李乾顺得到这个最新的情报后,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喜的是,楚军突然改变进攻方向,给了自己喘息的机会,可以加固兴庆府的防线,坚持到金军赶来。

    忧的是,自己南北夹击楚军,反败为胜的唯一一丝希望,被楚军掐灭了。

    夏州的李合达部在楚军的东西夹击之下,只怕是难以坚守到金军来援了。

    李乾顺身边军事人才凋零,实在是不希望再失去李合达这个猛将。

    那李合达不仅是西夏军中硕果仅存的一方将帅之才,更是西夏国国主李乾顺与辽国契丹旧部暗中联络的牵线搭桥之人。

    诚如完颜宗翰所侦知的那样,西夏国国主李乾顺在辽国灭亡后,迫于形势奉金国为宗主国,但实际上却与契丹反金势力暗中颇有牵扯。

    其实,这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乾顺本人十六岁时,是在辽道宗的帮助下才能够亲政的。

    此后,天祚帝耶律延禧又把宗室之女耶律南仙封为成安公主,下嫁给李乾顺为妻。

    在宋朝太尉童贯领军夺取了横山,威胁了西夏国的统治时,又是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陈兵宋辽边境居中调停,让宋朝不得不放弃优势退兵。

    李乾顺的一生多得辽国恩惠,他对于契丹人是很有感情的。

    正因如此,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入夹山,眼见得辽国已经要覆灭的情况下,李乾顺依然多次派遣军队去支援已经山穷水尽的天祚帝耶律延禧。

    直到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军捕获,辽国宣告灭亡,李乾顺方才从形式上归顺了金国。

    然而,李乾顺与残辽耶律大石的势力却是依然没有断了联系。

    为,李乾顺和耶律大石二人居中牵线,帮助李乾顺笼络夏金边境的契丹部落之人,正是夏州都统李合达。

    李合达原名叫萧合达,本是辽国奚人贵族。

    李乾顺亲政后,西夏与辽国的关系良好,李乾顺为进一步巩固与辽国的关系,得到辽国的支持,遂向天祚帝耶律延禧求亲请婚。

    天祚帝耶律延禧就把宗室之女耶律南仙封为成安公主,下嫁给李乾顺,也算是辽夏和亲。

    萧合达就是在那时奉命护送成安公主到西夏和亲,留在西夏国成为李乾顺的臣子的。

    萧合达此人口才甚好,而且骁勇善战,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

    才来到西夏,李乾顺就很看重萧合达,授他做了文思使的官职。

    其后,在夏宋战争中,武艺高强的萧合达屡立战功,升官为副都统,还被李乾顺赐姓国姓,从此萧合达就改名成了李合达。

    统安城之战时,西夏虽然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又有名将李察哥指挥,但由于刘法威名太甚,西夏将领中谁也不敢担当正面抵挡刘法的重任。

    那时唯有李合达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与刘法正面交锋。

    李合达身先士卒,率部死战,最终击溃了宋军。

    之后,他又率数百敢死之士追击落荒而逃的刘法,最终斩杀了宋朝西军名将刘法。

    战后,李合达因功升为都统,镇守夏州,被授予东南方面之任,成为了西夏数一数二的猛将。

    在辽国屡战屡败,被金国夺取大片领土,有亡国之危时,性格耿直的李合达随即向李乾顺上了一封言辞肯切的奏书,希望李乾顺以夏辽百年和好为重,援助辽国,共御金国。

    然而,李乾顺力不从心,他在几次出兵救援辽国失败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西夏的割据地位,不得已转投金国,承认金国为自己的宗主国。

    辽国灭亡后,李乾顺的皇后,成安公主耶律南仙抑郁而死。

    李合达痛心不已,他听说耶律大石要在漠北和西域重建大辽,反攻金国,便派心腹之人前去联络,极力撮合耶律大石与西夏国国主李乾顺联手复辽。

    所以,李合达是李乾顺联络和利用契丹旧部的重要棋子,李乾顺并不舍得就此丢弃。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金军援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一千零三十四章金军援兵李乾顺对李合达的处境极为担忧,但又不能让腹背受敌的李合达就此从夏州退兵,跳出楚军的包围圈。

    李合达过早放弃夏州至银州的防线,会导致东部战场的楚军与灵州城的楚军合流,给兴庆府带来更大的防御压力。

    因此,李乾顺思前想后,斟酌一番后,还是派人给夏州送去了密旨,让夏州都统李合达尽力与楚军周旋,拖到金军入境。

    李乾顺让李合达在坚守不住时,沿着西夏国东边夏金边境向北撤退,借此摆脱楚军的追击。

    当夏州都统李合达收到国主李乾顺的密旨时,西门庆军已经由西向东接连攻克了盐州和嘉宁军司,兵逼夏州城。

    李合达看过李乾顺的密旨后,当机立断地放弃了夏州,带领大军向东转移到夏、楚、金三国交界处的银州和石州,与悟儿思齐合兵一处,抵挡楚军的进攻。

    银州的东边,原来是宋朝河东路的晋宁军和麟州,如今已经割让给了金国。

    银州的南边,则是从前宋朝,如今楚国的鄜延路绥德军和延安府。

    在宋夏交恶时,这银州同时面临东、南两面的敌军,大小战斗不断,防御压力极大。这也促成了西夏军在此地修筑了许多城寨和堡垒,将银州打造得易守难攻。
1...244245246247248...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