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春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沙漠

    本来他早就已经准备辞官致仕,但先皇帝之时,经历秦淮大战,老尚书也不好在战事之间辞官归隐,本想着等到大战结束之后,局面稳一些,在向皇帝请辞,谁知道先皇帝突然驾崩,新君登基。

    小皇帝初为人君,老尚书更不好离开,只能继续撑下来。

    小皇帝与东齐公主的大婚,老尚书亲自操持,办得十分周全,这也让老尚书心中安慰,大婚之后,老尚书管的事情也就更少,想着稍微等上一阵子,真正地将手中的担子全部卸下去。

    朝中历经三朝的老臣已经不多,一朝天子一朝臣,于公于私,老尚书都觉得自己到了要离开的时候。

    无论如何忙碌,他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在菜园子忙活一番,最近事情少,在这园子里呆的时间也就更多,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看着满园子绿意,老尚书心情也很舒畅,将手中的水瓢放进桶里,扶着腰在菜园子边上的一张竹椅坐了下来。

    他抬手搭在额头上,望向西边,夕阳西下,一切都显得祥和安静。

    便在此时,他瞧见远处两道身影正向这边迅速走过来,老尚书皱起眉头,只等到那两人走近,老尚书的脸色有些难看起来。

    他当然已经看清楚前来的究竟是何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但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擅自过来,也让老尚书心中十分不快。

    袁氏一族在京中虽然算不得呼风唤雨的大家族,但谁也不敢小视这个家族的存在,曾经有人说过,袁家就代表着天下士子之心,袁老尚书说出的每一句话,就是天下读书人想说的话。

    清流文士对袁家素来敬畏,也正因如此,袁氏一族在朝中也拥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老尚书坐镇礼部,长子袁默贤如今也是礼部郎中,其实先帝在时,先皇帝就曾准备下旨提升袁默贤为礼部侍郎,却被老尚书坚决反对,只说礼部贤才众多,袁默贤的能力还不足以担起侍郎之职,正因如此,老尚书的人品更是得到士子们的赞颂。

    长孙袁荣虽然并无官身,但交友广阔,在京城士林之中也算得上一号人物。

    其实以袁荣的才干,再加上出身袁家的背景,要谋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不过这位袁大公子性情却是十分古怪,并不想走上仕途之道,说来也怪,老尚书对此并不以为意,有时候袁默贤为此向袁荣动怒,老尚书反倒出面维护,袁默贤对老尚书心存敬畏,既然袁荣背后有老尚书撑腰,袁默贤也就不再多管,只要袁荣不闹出太出格的事情,也就随他去了。

    不过年前袁荣忽然收敛起来,朝廷要设立海泊司,袁荣十分积极地拉来江南几大世家,筹措了五十万两银子,而皇上很快便下了旨意,正式设立海泊司衙门,委任袁蓉为海泊司提督,海泊司大小事务,全权交由袁荣来操持。

    朝廷上下对此到时并无太大的异议。

    自立国以来,也从不曾听闻什么海泊司,对这新鲜玩意,群臣心中都是嘀咕,谁也不知道到底能捣鼓成什么样,而朝廷设立此衙门,并不要掏一两银子,都是由袁荣自行筹措银两,此外袁家声誉极好,如今袁大公子也为朝廷效命,群臣自然也不会去与袁家为难。

    更为重要的是,当初与海外的贸易,几乎都是掌控在东海世家的手中,虽然每年要向户部缴纳赋税,但所缴纳的赋税不过十之其一而已,如今朝廷设立海泊司,直接将海外贸易的控制权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且每年都能为朝廷带来大笔的进项,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海泊司设立之后,相关衙门倒也是积极配合。

    袁荣亲自前往东海,令人打造商船,更是建立贸易中转站,这海泊司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做起来,那却是事情不少,江南几大商家以及田家都是负责供给货源,但其他事情,却还是要袁荣带人一步步操办。

    因为事务繁忙,老尚书经常十天半个月都见不上孙子一面,此刻见到袁默贤父子两过来,虽然没经他允许颇有些不快,但毕竟孙子过来,脸色缓和一些。

    袁默贤父子上前




第一三三六章 珠帘
    褚明卫跟着宫人小步前行,甚至不敢抬头,弓着腰,只是看着前面宫人的脚,走了小片刻,到得一处暖阁外,那宫人停下脚步,轻声道:“褚大人,你进去吧,皇上在等你!”

    “多谢公公!”褚明卫拱拱手,整了一下袍服,这才进门,也不抬头,上前几步,跪倒在地,恭敬道:“臣刑部侍郎褚明卫,叩见皇上!”额头贴在地面上,不再抬头。

    一阵沉寂之后,才听到一个声音道:“褚侍郎,你记着,皇上今晚的吩咐,你不要张扬,需低调行事。”

    褚明卫听那声音根本不是皇帝所言,有些诧异,本以为皇帝召见自己只是并无他人,此时才知道还有别人在场,心中疑惑,微抬头,却见到和自己说话的却是一名宫中太监。

    他知道皇帝早先对太监刘絟颇为器重,但司马氏覆灭之时,刘絟跟随司马岚一同被处置,一直在宫中的范德海范公公依然是皇帝身边最为宠信的太监。

    范德海是宫中总管大太监,但此人在外的名声倒也不差,本以为在这里面的太监是范德海,但瞧见那太监脸庞,却并不认识,更不是范德海,心下大是诧异。

    这太监身材不高,略微偏胖,但一双眼睛却是阴鸷的很。

    虽然不知那太监名姓,褚明卫也不敢多问,这时候眼角余光瞧见正前方是一道珠帘子,珠帘后面的灯火也很暗淡,依稀看到一人坐在帘子后方,知道那是皇帝所在,忙低下头,道:“臣谨遵皇上旨意。”

    “皇上龙体略有不适,由杂家代传旨意。”太监尖着嗓子道:“褚侍郎,听闻你与护国公的交情匪浅,不知是真是假”

    太监提及齐宁,褚明卫心下一紧,却还是道:“回禀圣上,臣在刑部当差,护国公是刑部尚书,臣在刑部协助护国公理事,办理司马师谋反一案之时,与护国公时常接触,不过臣与护国公接触,只办公事,谈不上有太深的私交。”

    “如此说来,外面传言你与护国公交好,并非实言”

    褚明卫道:“护国公乃我大楚栋梁,臣实在高攀不上!”

    “你觉得护国公是大楚栋梁”太监接着问道:“如此说来,我大楚离不开护国公”

    褚明卫心下一凛,他做事从来谨慎异常,不显山不漏水,在官场多年,警觉性自然是远超常人,今晚突然入宫,一颗心更是紧悬空中,每一句话听在耳中都是再三寻思,隐隐觉得这太监这句话的话风明显有些不对,立刻匍匐在地上,道:“大楚是皇上的大楚,除了皇上,大楚离开谁都可以,只要有皇上真龙坐镇,我大楚定是国泰民安。”

    一阵沉寂之后,太监才道:“褚侍郎,如果有朝一日朝中出现逆臣,你会如果做”

    褚明卫不再犹豫,断然道:“若有逆臣,自当是遵旨除逆,万死不辞!”

    “好!”太监尖笑一声,才缓缓道:“神侯府已经查明,

    (本章未完,请翻页)

    齐宁攻取西北之后,心生异念,竟然想要在西北称王,为此暗中勾结北汉,你是刑部侍郎,可知道这是什么罪”

    褚明卫脸色骤变,身体一震,赫然抬头,失声道:“护国公......欲图自立”

    太监双眸如刀,盯着褚明卫道:“不错。皇上知道此事之后,派出神侯府和羽林营,由迟统领亲自带队,本是想要将齐宁带回京城,细加询问,但此人丧心病狂,竟然杀害了数十名羽林卫,叛逆之心已经是证据确凿。”

    褚明卫瞳孔收缩,心下骇然。

    “叛国之罪,如何论处”

    褚明卫道:“谋逆叛国,株连九族,杀无赦!”

    “不愧是刑部老臣。”太监道:“谋逆叛国,自然是罪无可赦。只是......!”向珠帘后面瞧了一眼,才道:“皇上念及锦衣老侯爷和大将军齐景为我大楚立下汗马功劳,不忍看齐氏一族就此断绝,所以开恩不去追究九族,只要将护国公府上下人等拘押下狱便可。不过京中有诸多齐氏的族人,你觉得该如何处置为好”

    “臣一切遵照皇上的旨意去办!”褚明卫也不抬头。

    随即听到珠帘后面咳嗽几声,一个嘶哑的声音道:“褚.....褚爱卿,你是刑部.....嗯,你是刑部侍郎,办过的案子很多,这件案子.....唔,朕.....朕不想掀起太大的风浪,前线还在打仗,所以.....所以最好是悄无声息处理为好,你有什么建议,尽管说出来,若是.....若是说错了,朕也不会怪你!”这说话的声音颇为嘶哑,而且有气无力,小皇帝的身体似乎真的十分不适。

    褚明卫犹豫了一下,终于道:“回禀圣上,护国公府上下数百人,一旦派人拘押下狱,绝不可能毫无动静,而且很快就会传遍京城,此事也就无法隐瞒。”微顿了顿,抬头拱手道:“锦衣齐家两代侯爷都是统帅过秦淮军团,如今秦淮军团的主将岳环山更是齐景齐大将军一手调教出来



第一三三七章 袁门
    京城一处十分空阔的大宅十分安静,后院的角落处,有一片小菜地。

    已经是五月,天气也开始暖和起来,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只水瓢,穿着一双已经磨损了的布鞋,在菜地里饶有兴趣地浇水,这是他半辈子的喜好,从选取籽种到培养成白菜和萝卜,都是他亲力亲为,而且他脾气很怪,虽然整座府邸都是他的,但唯有这片菜园子才是真正的禁地,没有他的允许,谁也不允许靠近过来。

    年逾古稀,自开国至今,他已经经历了数代皇帝,从一名小小的书记,最终成为大楚帝国的礼部尚书,这一路上走过来,十分艰辛,但朝野上下,没有一个人怀疑他是靠自己的品格和实力走到今天。

    年纪大了,许多事情也就力不从心。

    虽然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但近年来许多事情也只是吩咐手下官吏去办。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本来他早就已经准备辞官致仕,但先皇帝之时,经历秦淮大战,老尚书也不好在战事之间辞官归隐,本想着等到大战结束之后,局面稳一些,在向皇帝请辞,谁知道先皇帝突然驾崩,新君登基。

    小皇帝初为人君,老尚书更不好离开,只能继续撑下来。

    小皇帝与东齐公主的大婚,老尚书亲自操持,办得十分周全,这也让老尚书心中安慰,大婚之后,老尚书管的事情也就更少,想着稍微等上一阵子,真正地将手中的担子全部卸下去。

    朝中历经三朝的老臣已经不多,一朝天子一朝臣,于公于私,老尚书都觉得自己到了要离开的时候。

    无论如何忙碌,他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在菜园子忙活一番,最近事情少,在这园子里呆的时间也就更多,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看着满园子绿意,老尚书心情也很舒畅,将手中的水瓢放进桶里,扶着腰在菜园子边上的一张竹椅坐了下来。

    他抬手搭在额头上,望向西边,夕阳西下,一切都显得祥和安静。

    便在此时,他瞧见远处两道身影正向这边迅速走过来,老尚书皱起眉头,只等到那两人走近,老尚书的脸色有些难看起来。

    他当然已经看清楚前来的究竟是何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但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擅自过来,也让老尚书心中十分不快。

    袁氏一族在京中虽然算不得呼风唤雨的大家族,但谁也不敢小视这个家族的存在,曾经有人说过,袁家就代表着天下士子之心,袁老尚书说出的每一句话,就是天下读书人想说的话。

    清流文士对袁家素来敬畏,也正因如此,袁氏一族在朝中也拥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老尚书坐镇礼部,长子袁默贤如今也是礼部郎中,其实先帝在时,先皇帝就曾准备下旨提升袁默贤为礼部侍郎,却被老尚书坚决反对,只说礼部贤才众多,袁默贤的能力还不足以担起侍郎之职,正因如此,老尚书的人品更是得到士子们的赞颂。

    长孙袁荣虽然并无官身,但交友广阔,在京城士林之中也算得上一号人物。

    其实以袁荣的才干,再加上出身袁家的背景,要谋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不过这位袁大公子性情却是十分古怪,并不想走上仕途之道,说来也怪,老尚书对此并不以为意,有时候袁默贤为此向袁荣动怒,老尚书反倒出面维护,袁默贤对老尚书心存敬畏,既然袁荣背后有老尚书撑腰,袁默贤也就不再多管,只要袁荣不闹出太出格的事情,也就随他去了。

    不过年前袁荣忽然收敛起来,朝廷要设立海泊司,袁荣十分积极地拉来江南几大世家,筹措了五十万两银子,而皇上很快便下了旨意,正式设立海泊司衙门,委任袁蓉为海泊司提督,海泊司大小事务,全权交由袁荣来操持。

    朝廷上下对此到时并无太大的异议。

    自立国以来,也从不曾听闻什么海泊司,对这新鲜玩意,群臣心中都是嘀咕,谁也不知道到底能捣鼓成什么样,而朝廷设立此衙门,并不要掏一两银子,都是由袁荣自行筹措银两,此外袁家声誉极好,如今袁大公子也为朝廷效命,群臣自然也不会去与袁家为难。

    更为重要的是,当初与海外的贸易,几乎都是掌控在东海世家的手中,虽然每年要向户部缴纳赋税,但所缴纳的赋税不过十之其一而已,如今朝廷设立海泊司,直接将海外贸易的控制权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且每年都能为朝廷带来大笔的进项,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海泊司设立之后,相关衙门倒也是积极配合。

    袁荣亲自前往东海,令人打造商船,更是建立贸易中转站,这海泊司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做起来,那却是事情不少,江南几大商家以及田家都是负责供给货源,但其他事情,却还是要袁荣带人一步步操办。

    因为事务繁忙,老尚书经常十天半个月都见不上孙子一面,此刻见到袁默贤父子两过来,虽然没经他允许颇有些不快,但毕竟孙子过来,脸色缓和一些。

    袁默贤父子上前来,老尚书察言观色,见到两人



第一三三八章 暗流
    袁默贤神色凝重,轻声道:“父亲这两天在府里休息,有些事也就没敢过来打扰。”犹豫一下,才道:“据儿子得知,前天皇上下了一道旨意,将黑鳞营编入了黑刀营,直接由瞿彦之统领。”

    老尚书本来是靠坐在竹椅上,听得此言,身体一震,坐起身来,眸中显出惊骇之色:“你是说黑鳞营被裁撤”

    袁默贤道:“据说皇上的旨意也并非是裁撤黑鳞营。黑鳞营有半数兵马被调走,如今驻营也不过五六百之众,一直都是由赵无伤统领,圣旨将黑鳞营暂编入黑刀营,好像是说让两营将士协同训练,日后若是有紧急状况,两营人马可以共同作战。”

    “黑鳞营编入黑刀营,那赵无伤也去了黑刀营”

    袁默贤摇头道:“没有。赵无伤和黑鳞营五六名部将,都被调去了东海水师。”

    “东海水师”

    “东海水师前次败于东齐水师,伤亡惨重。”袁默贤道:“皇上将赵无伤等人调去东海水师,似乎是要协助辛赐重新训练水军。”

    袁荣道:“赵无伤他们是骑兵出身,从没有水战经验,将他们调去东海水师,能帮什么忙”

    “不错。”袁默贤颔首道:“赵无伤和那几名被调走的部将,都是曾经齐景手下那支黑鳞营旧部,这些人都是骑兵出身,如今被调去水师,着实有些稀奇。”

    老尚书却是沉默不语,袁默贤看了袁荣一眼,才凑近老尚书耳边道:“父亲,护国公府被盯住,与他们有关联的田家药行也出了事,如今连黑鳞营也被编入黑刀营,这些迹象都不简单,皇上是不是.....”顿了一顿,后面的话却没有说下去。
1...722723724725726...7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