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第九百零七章 春耕
阳春三月,柳絮飞落,杜鹃夜啼,正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花开,绚丽多姿。
已经到了谷雨的时节,民间开始春耕,关内百姓都忙于田间的耕作、种田了。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问题,毕竟关乎国运和稳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会天下大乱,只有粮食充裕,丰衣足食,天下才能太平。
任何一个王朝灭亡,排除了那种短小王朝被外戚篡权外,其它都是因为朝廷昏聩,积重难返,土地兼并严重,百姓闹饥荒发动大规模起义,然后被地方军阀、门阀利用,推波助澜,最后改朝换代。
这也是为何古代强调的士农工商,把农业放在第二位,确实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存亡。
罗昭云虽然来自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明白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巨大,但那是在物质充裕,有粮食吃,不会被饿死的情况,才能促使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如果连饭都吃不上,饿死枕藉时候,谈商业发展就是一个大笑话。
社会发展是一步步的,必须由高产的粮食做为基础,隋代时期气候由东汉未年的小冰期后走出,气候急速回暖,这对于以农立国的中原而言,等于国力大升,隋文帝又是勤政皇帝,励精图治,为统一战争做了储备。
不过,隋代朝廷的仓禀虽然看似充裕,但老百姓的口粮却少得可怜。读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不准确,因为有史料记载隋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却给国库留下了足以用数十年的粮食财物,以至于五十多年以后的贞观十几年还没用完,这是马周给唐太宗汇报时候说的。
这里面所指国库粮食充盈,其实都来自民间的赋税,用粮食替代税收,之所以储备那么多,还在于隋文帝的征收粮食过于厉害,虽然历史记载他推行的轻徭薄赋,但其实他在度量衡上下了手段,在《隋书律历》上有一条很强大的记载:“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开皇年间是以古代度量衡三升当一升,一直到大业年间杨广才恢复古代度量衡。虽然律法上规定了赋税额度,字面上并不比魏晋时候赋税很高,但是,收税用的工具度量衡却来了个三变一,却无形中粮食、物资等缴税却是三倍的量。
此外,隋朝还推荐义仓,在《隋书》里有记载:“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户部尚书长孙平在开皇三年针对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提出的一项应对策略,就是说,让老百姓每户每年秋天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储存在街道办事处的仓库里,等到闹了自然灾害拿出来救急,开皇五年,杨坚下令执行这项政策。
赋税三变一,加上义仓制度,使得百姓手里的口粮少之又少,粮食都被高度集中在朝廷国库和地方仓库,但是真到了灾荒之年,朝廷根本就没有下令放粮,百姓交上去的义仓也不退回了,开皇十五年,隋文帝甚至直接下令,义仓制度直接成为二道税了,成为必须上交的税种。
隋朝国祚时间不长,但是这三十多年中,各地灾荒的次数累加到上百次,旱灾、虫灾、洪灾、鼠疫等等,导致地方耕作荒废,流民避难,饿死不少
第九百零八章 突厥来犯
开春之后,突厥指定的计划,开始实施,草原上各部落的壮年男子,带上了弓箭、马刀,一个月的口粮,还有备用那匹,开始集结,朝着指定地点汇聚。
数日之内,来自草原上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的人马,开始集合完毕,足足二十万骑士,其中每名突厥战士,都是一名弓箭手,马匹四十万,组合整编在一起后,在始毕可汗的统领下,开始南征。
轰隆隆——
万马奔腾的场景,地动山摇,气势雄浑。
远远望去,寒光硕动,兵甲如林,尘烟滚滚,声势浩荡,所向披靡的气势,锐不可当!
朔方郡一带,烽烟燃烧,守卫的士卒开始示警,但是不敢抵抗,因为守军的力量太少了,只能坚壁不出,好在突厥大军并没有对沿途的城池进攻,而是快速穿行而过,绕过一些要塞和主要城池,直插向延安郡,避开作战耽搁时间,只求速度行军!
斥候开始纷纷向长安快马报信,给长安城带来了新的紧张气氛。
兵部、枢密院、青影卫等部门,几乎同时得到了消息,将加急情报,送往宫内。
罗昭云召集了枢密院枢密使、签书院事,兵部尚书、侍郎,政事堂的参知政事,还有起草文书的中书省舍人,连夜在宫内议事。
来护儿、长孙顺德、温彦博、陈稜、房玄龄、诸遂良、长孙无忌、魏征等重要大臣,值得罗昭云信赖的亲信,都传唤入宫了。
虽然罗昭云早就预料到突厥来袭,也提前做了部署,但是,毕竟兵戈乃国之大事,需要格外重视起来,各部门都运作支撑,后方稳定,前方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大战。
皇宫,勤政殿!
殿堂中央有一座高大的青铜暖炉,暖炉呈七层宝塔状,塔身镶金镂空,琉璃重檐覆顶,非常的气派、美观。暖炉里炭火燃烧着,炭块不时发出轻微的碎裂声,虽然开春了,但是殿内还是有些清冷,暖炉还没有取消。
罗昭云吩咐太监寺人给,这些大臣赐了锦墩儿,众人盘坐下来,讨论此次突厥来犯的危机。
“突厥再次来袭,带兵二十万,加上刘武周人马,和梁师都、李轨的残部等,保守估计,有二十五到三十万兵马,他们并不攻打城关,而是绕道而行,看架势直逼长安城而来。”罗昭云脸色冷峻地说了出来。
得知这个惊人消息后,长孙顺德、温彦博等人,全都脸色大变,对突厥的威胁观念早就根深蒂固,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突厥在隋代时候就是边患,由来已久,它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曾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是阿史那氏,后来突厥开始壮大,征服铁勒部落,先后击败柔然等大小部落,称霸草原,然后对准中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虎视眈眈,形成强大的威胁,西魏、北周无暇抗争,都是和亲、纳贡的政策,获取突厥的支持,免遭攻击。
在隋朝建立
初年,突厥更加强大,而隋初国力单薄,难以硬碰硬对攻,便采取修筑长城,驻兵固守的战略,后来又使用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离间分化了东西突厥,削弱了草原力量,直到十年前,杨素率领隋军那一场经典大战,彻底击退突厥主力,收服了东部突厥,归附了隋朝廷。
不过,草
第九百零九章 胸有成竹
罗昭云听了魏征的质疑询问,并没有生气,因为他深知此人的脾气秉性,历史早有记载,刚正不阿,不善于迎合奉承,但是,纳谏可都是出于公正,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这种人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他点了点头,解释道:“朝廷兵部、枢密院、厂卫情报组织等,一直以来对草原突厥,都重点关注,尤其是上次突厥败走,朕就觉得他们不会善罢甘休,南下侵入中原之心不死。所以,命人派出大量情报人员进入草原,果然,探查到各部落的联盟细节,打算今年开春会偷袭长安城,故而,在沿途几郡的重要关卡,都埋伏了兵马,数日前,各带队的将军也已经派出去了,这一次,我们不是要把突厥拒之门外,而是要引蛇出洞,全部放进来,最后让突厥孤军深入,再关门打狗,翁中捉鳖!”
在场的文臣武将,都是朝廷军政要职的臣子,闻言后,都暗暗吃惊,对罗昭云的未雨绸缪感到了钦佩。
如此说来,陛下已经胸有成竹,对这次突厥入侵,早就做了准备,看了不必惊慌失措,忧心忡忡了,大臣们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陛下圣明,这次定叫突厥有来无回。”
“是啊,陛下此计,可让突厥之患由此解决,这二十多万突厥主力,来自数个部落,都是族内壮力,若是折损在关陇地带,埋骨他乡,可想而知,会对草原部落造成很大的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实力衰弱,三五十年内不敢南侵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多少有些歌功颂德的味道。
罗昭云听后淡淡一笑,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自从做君王之后,每日来自不同大臣口中的歌颂,什么陛下圣明,陛下仁德等,都快听腻歪了。
“调兵遣将,虽然已经有了眉目,不知道陛下,安排谁来作为统帅,出征讨伐突厥”兵部尚书来护儿询问。
“目前许多大将军都被派往各地,南征北战,京城内,将帅已经不多,这一次,依旧由朕亲自御驾亲征,这是指表面而已,为了安抚关内的民心军心,毕竟朕自十多年岁开始戎马战场,已经十多年,历经大小百战,少有败绩,另外光对付突厥战,就有数次,所以,由朕统兵出征,可以迅速安稳长安城内的军心。”
“不过,朕统军在后,也只是一个幌子,会派出裴仁基、裴元庆负责带军,统领先锋精锐作为厮杀主力,真要与突厥硬磕,以裴家负责为主。此外,秦琼、程知节、罗士信等,都在前方统军,应该不必朕披甲执锐,冲锋陷阵了。”
长孙顺德、温彦博、魏征、陈稜、房玄龄、诸遂良、长孙无忌、来护儿等大臣,听到陛下这样安排,御驾亲征,稳定军心,又不亲自上阵,也都安心了。
如此安
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隐患之防
罗昭云说出了一番感慨,针对突厥而发,毕竟这草原边陲之患,由来已久,草原部落对中原的隐患,从西周开始就没有消除过,每当中原的王朝强大,草原部落就会远退,他们没有留下所灭城池、村镇,因为草原部落是迁徙的民族,并没有固定的场所。
而且草原部落的聚集之地,只是水草茂盛,并非土地肥沃时刻开垦种田,古代的耕作物产量很低,而且对环境的依托太严重,所以,草原之地,没办法作为耕田,这样中原的王朝,从来没有考过滤把草原彻底征服、占据,都是以打跑为主,或是让他们依附,听话不做乱就行了。
这里面是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这时候,枢密院副使陈祾忽然开口询问道:“陛下,一旦我军大胜,能否可以乘胜追击,派一支大军打入草原,在草原上进行屠戮,让一些部落草原人丁减少,甚至使得部落衰亡,他们经常来中原打草谷,烧杀抢掠,我们可以效仿,草原人口本来就少,如果能够再屠掉一些,或许百年内都不能成为威胁了。”
温博彦、高士廉、辛公义、长孙顺德等人一听,都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学的是孔孟之道,讲究内圣外王,让番邦来臣服,以仁德感化,这样才是圣人交给儒生的道理,依靠屠戮,这恐怕不遵礼俗了。
“万万不可啊,陛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之圣贤把仁德放在最首位,正所谓德厚者流光,得薄者流卑,东胡也好,匈奴也罢,我们讨伐是对的,但是,若要派出兵马前去乱杀无辜,实在有违圣人仁德的初心,会使得草原其它各部,西域、百越等各番邦离心离德,都起了敌视之心,那就不妙了!”右仆射温博彦率先提出反对意见。
高士廉也道:“陛下,对草原部落的杀戮一开,的确关系重大,还请慎重!”
“臣也附议,当三思而后行。”吏部尚书辛公义站出来附议。
陈祾脸色有些尴尬,他言者无心,但是对于那些大儒、老儒而言,这等言论和策略,怕是要怂恿君王成暴君的征兆,口子一开,担心先番邦,后国内,铁血手腕不利于仁德美誉,与圣人教诲相左。
“诸位大人,可能陈某人措辞不对,用杀戮显得过重了,在下的意思,是否趁着大胜,进攻草原,不一定对草原各部落进行屠杀,血洗,但是,可以收拢妇孺带回关内,把那些壮丁男子抓为奴隶,或是赶跑,在草原勒住一些石头城,百里遥相呼应,这样就可以把草原放牧地盘缩减,把他们敢向极西极北的苦寒之地,拉开威胁中原的距离。”陈祾解释一番,免得让这些大儒老臣、翰林学士清林们,对他的名声有所诟病,以后传出去,自己要背个屠夫的外号,那就气人了。
温博彦、长孙顺德、高士廉、辛公义、魏征等人,听他这样解释,多少放松了一些,神色不那么激愤了。
罗昭云沉吟了一下,摇头道:“我大华与历代中原王朝类似,都有一个短板,就是多步兵,骑兵太少了,朕起兵在吐谷浑地带,那里有多个牧场,所以率领五万精锐骑兵东进,所向披靡,但是几年下来,战马的损耗很大,而且马匹有服役年限,几年就要更换了,养马的费用实在太高,在乱世中,国家税收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庞大的战马培育。”
“另外,一个善于骑射和厮杀的骑兵,培养起来也相当困难,草原的男女老少都是一个骑射手,比我们中原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我们新
军入伍的士卒,多是耕农男丁,或许长大二十年,都没有骑过马,如此训练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也不如草原骑兵那么善战。所以,历来的中原大军往往打进了草原,无法行走太远距离,就要撤军了,在那没有城池、雄关的旷野上作战,步
第九百一十一章 食物与肉
罗昭云说出了粮食的问题,这是困扰了中原人上千年生存关键,也是反击草原部落的一大制约。
因为任何大型战役,动辄数月,需要的粮草消耗都太大了。
古代的粮食产量很低,粟米、稻谷、小麦等,一亩产五六石上下而已,与后世的产量相差十倍。这是因为古代的耕作粮食品种、肥料、除虫等技术都很落后,所以产量比较低。
后世因为杂交水稻、培育技术等突飞猛进,科学发展,产量才会有了五倍、十倍的提升,使得中原人不会在灾旱年被饿死了。
不要觉得饿死人只是少数,其实在唐宋元明清,甚至近代、后世,都在历史中可以看到:“天灾,饿殍遍野”这种记载。
“陛下,真的会有能够在草原苦寒之地生长的主食吗,而且产量又巨大”温博彦、长孙顺德等人都好奇询问,有些难以置信。
隋唐时期,还是以农耕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主要农作物,其它主食物,还没有听说过。
罗昭云想到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几种作物,最适合在苦寒带耕作,不需要像水稻、小麦那样,需要更多的水分,以及气候适度的要求。
“有,但是,这种耕作物,种子并不在我们中原,也在番邦,在大洋彼岸。”
“在海外的番邦”众人都是一惊,有些听不懂了。
罗昭云以前是理工科男,后来转读了历史学的硕士,对这世界地理也有所了解,知道中国古代都实行海禁,因为船舶的技术有限,在隋唐时期,只有扶桑国僧人渡海来大陆,很少有大陆人航海下西洋。
直到宋代出现了司南,造船技术也越来越强大,使得渡海成为可能。当然,海上航路最终形成,还是因为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一些农作物和生活植物等,才使得国内农耕文明得到一些改变和完善。
而古代中国赖以沟通外界大陆的陆、海丝绸之路不绝,时断时续,其作用实际上极为有限,各朝君王,并不热衷推行航海与外部沟通,因为中原地大物博,光这个地区,帝王管辖起来都相当苦难,王朝波折很多,再沟通外部,带来很多的不定因素,会影响王朝的稳定和统治,所以,都比较保守,甚至排斥。
罗昭云感叹,这几年是不可能实现了,但是,等国泰民安,天下一统之后,他或许可以建立专门的船舶司,发展海军队伍,漂洋过海,去各地取走植物种子,拿回来栽种,使得中原大地,可以减少百姓在灾年动辄饿死数十万,上百万的恐怖数目。
“现在还早,等以后吧,朕会派人着手去做。”罗昭云没有在航海问题上多赘述,因为跟他们谈这些,有些太早。
如今天下未统一,南北都需要作战,还有突厥来袭,以安抚、稳定为主!
真正发动航海计划,需要强大的国力,才能支持,急也急不得。
这时候,长孙无忌似乎想到了什么,拱手说道:“陛下,中原人对上草原上,也有一个劣势,就是草原人生于大漠,苦寒之地,体魄强壮,他们的身高,普遍比中原人高了一个头,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