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何来大喜”罗昭云淡淡一笑,询问道。
“回禀陛下,晋阳城破,李唐覆亡,此乃大捷!”来护儿大声喊出来,宣泄心中积累的郁闷之气。
“天佑我大华朝,黄河以北,全部一统,李渊投降,已被收押!”陈祾也感到胸中很爽快。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诸遂良、温博彦等人也跟着附和。
罗昭云虽然早就知晓消息,但是,暂时不宜表露出来,否则帝王有特殊组织,无法曝光,这对于群臣而言,是一种极大威胁和震慑,非正规手段,不能展现于人前。
“哦,是吗,那太好了,夺取晋阳,李唐覆灭,徐世绩首功,前线大小将领皆有功劳,按报上来的功劳簿,论功行赏。此外,兵部、枢密院都有功,尔等第一时间赶来奏报大捷,朕甚是欣慰,统统有赏。”罗昭云装作刚知晓的样子,有条不紊地进行褒奖。
“谢陛下。”所有人脸上露出
喜色,觉得不虚此行。
“朝会快开始了,诸位卿家暂且回到大殿内,朕整理一下君容仪表,便会登朝了。”
“臣等告退。”来护儿等人识趣退开,捷报已经奏过,得到了君王的褒奖,是时候回到大殿内,把消息公布出来,该炫耀的炫耀,该打脸的打脸了。
“高士廉那老混蛋,来了没有”来护儿嘴里嘀咕着,刚走到勤政殿门口,就看到户部尚书高士廉站在了殿内前列,跟吏部、礼部几位尚书大人在谈笑。
来护儿大步流星走过去
第九百三十四章 风云将起
长安城。
皇宫朝堂之上,不少大臣围绕李唐投降,如何处置李渊父子和晋阳降臣的事,展开了交锋。
有的人与李阀有恩怨,或是在李唐成立时候,对长安城内,站在罗昭云派系的家族进行了打压,抄家杀人,没收财产等,这些人如今做官了,肯定要为亲朋好友报仇,所以支持斩杀李唐父子和降臣。
也有昔日与李阀的人关系不错,就提议重新启用降臣,破格提拔使用,如李阀、窦阀的中年官员,青年才俊等。
中间派系的一些大臣,则认为使用李唐父子和降臣,大为不妥,但是直接判重罪、杀戮也不妥,可以押解入京,软禁起来,美名曰颐养天年,固定在一个里坊内,待天下平定之前,不可以踏出那个里坊。
这样既能防止李唐父子和降臣再次叛乱,弄出风波,也能给对敌对的诸侯枭雄们,一个定心丸,至少投降之后,不会害命,能够保住性命,越早投诚,还能得到重用。
最后,罗昭云等大臣们争论差不多后,说出了自己的决策,基本跟第三种吻合,不杀李唐父子,还赐出侯爵,名为唐晋侯,可以世袭给后代,袭地在关中一个县邑,暂时中原未评定之前,先在长安城一个里坊内安置下来,没有诏令,不得离开京城。
罗昭云这样安排,算是一种折中,符合情理,让不同利益团体和小派系都能接受下来。
“陛下圣明!”
既然做陛下的决策,金口一开,已成定局,所以群臣附议,高声呼捧圣明。
“除了晋阳大捷之外,兵部可还有其它消息要奏”
户部尚书来护儿灵机一动,猜到陛下这样问,十有七八与突厥进犯,陛下要出征有关了,当下站出来,双手交叉于胸前,施礼道:“启奏陛下,突厥大军已经进入朔方郡,先锋军已经冲入延安郡,朝廷主力军出兵日子已近,请陛下定夺。”
罗昭云点头,这件事之前已在殿内讨论过,由自己御驾亲征,来护儿为副帅,裴仁基、裴元庆父子为主要将领,出征迎战突厥。
而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猛将,已经早派出去,带兵在上郡不同位置,安置了伏兵,等待袭击突厥主力大军。
“朕已经做好准备,军饷粮草,兵戈甲胄,户部准备如何”
高士廉不敢怠慢,站出来拱手道:“回陛下,粮草三十万石,牛羊牲畜一万头,细盐、白酒、衣甲均已集合完毕,只等大军出征携带。”
“甚好,户部做的妥当,目前人马、后勤保证都已准备妥当,突厥来犯,迫在眉睫,明日朕便御驾亲征!”
“祝陛下凯旋归来,大破突厥!”群臣高呼,情绪高涨。
罗昭云微微一笑,感受到这种众志成城的斗志和民心所向,李唐一灭,对大华的士气提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接下来,只要击溃突厥大军,斩杀始毕可汗,使得突厥得到重创,草原势力孱弱,分崩离析,对大华统
第九百三十五章 夜宴群妃聚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突厥入侵,铁骑开路,不对周边城池进行骚扰,而是直捣黄龙,冲着长安城而来。
在中原的兵法上讲,这叫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但是,突厥人却并不这么想,因为草原民族拥有快速的战马,又不需要粮草线的补给,进入中原腹地,横冲直撞,中原步兵想要围剿、追击太难了。
突厥骑兵每个人只带十几天的粮食,途中会有打草谷的散骑队伍,冲入乡镇、村里抢夺粮食,烧杀掠夺,补给粮草所需,由于行动快,一去一回,并不费事,这种手段成为草原军队惯用手法。
所以,罗昭云针对突厥骑兵的特点,设定了伏击范围,就是在上郡三川一带,作为正面抗击的地点,因为那里除了是延安郡、弘化郡进入上郡的必经路线,道路好走,而外围都是崇山峻岭。
再向西南、东北两侧扩开,有两条河流阻断,分别是洛水、华池水,两条大河,一旦突厥队伍进入这里,遇到伏击和阻截,想要向其它地方突围,最后也是徒劳,会被河水阻断,只能沿着回路折返。
罗昭云与肱骨心腹大臣们,反复分析、部署,终于到了要行动收网的时候。
来护儿、陈绫等人离开皇宫,回各自衙署去安排工作了。
罗昭云起身活动一下筋骨,整日的操劳,治国理政,武艺都有些落下,修为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有退后的迹象。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为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前期依仗的是个人勇猛,但越往后,便需要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更多是制定方案,总管全局,而不是再冲锋陷阵了。
所以,罗昭云回到宫内之后,还是要每天批阅奏折,抽空看一些大华的律令格条,典章制度,听翰林院学士讲解前几朝的兴衰、儒学经学的传承等,融入这个时代历史细节和思维,才能真正融入进来。
他许多现代的思想,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跟这个时代的风俗文化,历史沉淀,生产关系等,相融合才可以,步调太大容易出问题,超出了文武百官的接受能力,也容易成为孤君,适得其反。
治国,最关键就是用人,善断,开明,能把得力大臣用好,各职能部门运转有序,朝廷这个大机构才能稳定下来,天下百姓才能正常的耕作、生活。
夜幕降临。
天穹上满空星斗闪烁着光芒,像无数的银珠,密密麻麻镶嵌在深黑色的夜空,璀璨闪光。
皇宫内已经掌灯,一排排、一串串的红烛灯笼,挂在许多巍峨高耸的长廊、雕梁画栋的屋檐、重檐塔状的柱杆之上,照得宫城灯火通明。
庭院深邃,瓦砖精美,富丽堂皇的宫殿内,罗昭云与一众爱妃团聚用膳。
长孙皇后、杨皇后、薛芷箐、高雨霏、萧依依、宁沐荷、慕容紫嫣聚集在大圆桌上,此外,还有一个窦红线,她也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宫廷全家宴。
与窦红线一同入宫的那两位采女,刚提到淑人,正六品的级别,而窦红线一直被陛下宠幸,去她宫内的次数多,似乎得到的满足也大,所以,一路提拔,短短一个月内,已经从采女提到了美人之上,接近从三品,马上要封婕妤了。
这种嫔妃大聚会,罗昭云看着以一个个容光焕发,花枝招展,美轮美奂的皇后、嫔妃们,顿时感到做帝王的好处。
八位蕙质兰心的年轻女子,倾城绝色之姿,穿戴各异,珠光宝气的头钗闪烁
第九百三十六章 祭旗出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季多雨,昨晚后半夜,有雨水骤降,雨打杨柳叶,湖里初荷绽放,露出尖尖角。
清晨,长安城各里坊门、城门开启的非常早,在五更天就打开,便于城内百姓出城,去观摩陛下出征点兵的场面。
各坊里正小吏昨日已经做了通知,号召百姓出城送军,陛下御驾亲征乃军国大事,会影响到长安城的稳定,大华的安慰,所以,不得不重视。
到了卯时,城外临时搭建的演兵校场上,已经三军在集结,锵锵锵一阵响动,气势雄浑。
放眼望去,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兵,皆盔甲铮亮,铁甲铮铮,枪锋如林,寒光闪烁。
列队时候的步伐和兵器,仿佛颗颗重木,撞击着地面,甲胄铿锵,声势浩大无比。
这个校场无法容纳八万兵马同时出现,所以,只挑选了两万精锐,过来展示,接受检阅,把最强的军容和气势,展现给长安城的百姓和番邦使节、商旅等。
校场的正北面,提前筑起了一座高五丈、长宽各约十丈的巨大点将台,一根根巨大的圆木为柱撑起台面,在点将台上,龙旗飞舞,旌旗飘扬。
在点将台左右两侧,呈弧形矗立着两排有一米多高地牛皮鼓,敲动起来,咚咚咚声音震天彻地。
正前方树立着数十个木桩,绑着无数的牛祟,专做祭旗之用,牛头用于祭天。
耕牛虽然价值很大,平时收到保护,但是与出征祭天的仪式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牵扯到国战,太过重要,所以宰杀几十头牛还是不在话下。
时辰即将来到,外面的围观群众已经突破了十万人,远远观望,人山人海。
罗昭云在群臣和武将的簇拥下,登临点将台,不论是三军将士,还是外围百姓,全都呼啦啦跪下,叩见陛下。
“吉时已到,请陛下训示!”礼部尚书向大华皇帝禀告。
罗昭云点点头,神色肃穆,迈前几步,站在点将台前沿,身穿黄金甲,披着绣着五爪金龙的金色披风,威风凛凛。
“将士们,此次突厥入侵,直奔长安,来势汹汹,事关我大华生死存亡,百姓安危,朕决定御驾亲征,北上抗击突厥,保卫家国!”罗昭云开场做动员。
“陛下万岁!陛下万岁!”将士与百姓高呼起来。
罗昭云等了须臾,伸手虚按,继续朗声道:“突厥乃是匈奴后裔,自古以来窥视中原,入侵不断,拔城掠地,烧杀抢夺,中原的分崩离析,与突厥人不无关系,今朝尔等将士,跟随朕出征,定要挫败突厥锐气,扬我大华雄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突厥血,犯我大华者,虽远必诛!”
“虽远必诛!虽远必诛”
两万精锐士兵,以及外围十万民众,汇聚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个个都是脸膛通红,手中刀枪高高举起,或是握拳挥手,齐齐呐喊起来。
那浓厚的阳刚血气,瞬间就凝聚一股强烈的力量场,席卷整个方圆几里空间,战意凛然。
罗昭云的一番话,热血激昂,开场白点燃了现场气氛,把众人的
第九百三十七章 挥师北上
八万大华军队,浩浩荡荡行军北上,旌旗飘展,兵甲锵锵,十分雄壮威武。
罗昭云带兵已经家常便饭一般,井然有序,八万人分成了六军,先锋军两万精锐骑兵由裴仁基父子率领在前开拔,然后是左军、右军、中军、后军、辎重军,除了中军有两万人马外,其余四军各是一万人马。
每一路军马再细分,会设置七军营,每军营的长官又可称为‘总管’,除主营外,分别是左、右虞侯各一军,左右厢军各二军,共七军营组成一支左军,以此类推,相当繁琐。
但正是这样严密的军旅制度,才能使得庞大的军队机构,运转如常,每一个小兵,都能找到自己的直属上司、伙班。
后方辎重队伍有一万人马,负责看护粮草队伍,真正赶车送粮的,是征用的民役差夫。
要知道古代战争,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线打仗需要的粮草动辄天文数字,在隋代时候实行府兵制,会自带粮食,但那只是月余的口粮,基本会在途中就消耗一半了,到了前线,已经剩不下多少。
大华立国之后,由于战乱未息,加上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度也没有推行,军队变成了招募制,推行军队职业化,所以粮草由国家来承担,兵部调兵,户部筹粮,进行了分工。
如果按照一个士兵每日一斤米,那么八万大军,每日消耗就是八万斤,约七百石,一个月下来就是两万一千石的粮米,再加上先前派出去的那几路兵马,可能粮草补给需要更多。
关中粮草储备并没有那多,所以,大军第一批辎重队,只携带了半个月的粮草,希望能在半个月内结束战斗,痛击突厥兵马。一旦战争持久,那粮草的消耗可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这些服劳役的差夫,人数很多,都是从京城周边的关中各县抽调过来的,按照大华推行新的租庸调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
反正打仗时候,不需要他们上,只负责后方的赶车运粮,劳役差夫倒是并没有什么紧张感,加上陛下御驾亲征,都觉得肯定能大破突厥,能够跟随此行,反而神色兴奋,觉得回去有吹嘘的本钱了。
行军一日后,进行安营扎寨。
罗昭云站在一处高地,看着营盘排列,十里灯火通明,不时有骑兵队轰然而出,那是斥候营的巡卫队,出去巡视方圆十里甚至更远的距离,排查敌军斥候细作、突袭队伍等。
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当年是十四五岁,远离幽州,独自去参军,加入斥候营,做巡骑卫的经历。
“真快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从当初的一个斥候巡卫,到今日的黄袍加身,成为立国皇帝了。”
罗昭云怅然叹息,感慨人生的境遇,当初自己穿越回来,成为幽州罗家庶子,朝不保夕,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今朝的辉煌。
&
第九百三十八章 突厥谷蠡王
延安郡,洛水北岸三十里处。
三万突厥骑兵在奔腾推进,队形整齐,犹如长龙一般,骏马嘶腾,仰天长鸣,无数大旗迎风招展。
他们的速度太快了,万马奔腾,场面宏大,马蹄声震天动地。
作为先锋军,这支突厥先锋马不停蹄,带着双匹马轮番更换坐骑,保持一个极快速度,作为尖刀一般,要迅速撕开大华军沿途防线,插入心脏位置去。
面对这种铁骑冲锋,个人的勇武,无论如何,也难与大军抗衡!
这时候,有几只散骑从侧面的山坳上冲下来,一边策骑狂奔,一边喊着突厥语,是派出去的斥候,回来禀告情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