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说着斯金奈就将火箭筒扛在肩上,他的助手则取出火箭弹将其从后方装填进火箭筒。
“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操作!”斯金奈说着就将火箭筒对准六十米外的垂直钢板,然后一扣扳机。
“啾”的一声,火箭弹直奔钢板而去然后炸出一团烟雾。
烟雾散尽,卡图科夫和舒尔卡几个人上前观察,吃惊的发现上面居然有几道不规则形状的穿孔。
“这是多少厚度的钢板”卡图科夫问。
“80毫米,卡图科夫同志!”西索伊瞪大了眼睛回答,这穿甲能力已经远超他的预期了……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无法想像,这样一枚60mm口径的小炮弹居然就能穿透80毫米的装甲。
“它的弹头使用锥形装药技术!”斯金奈解释道:“命中目标时会射出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就是这股射流能穿透坦克装甲……”
“它能穿透多厚的钢板”卡图科夫问。
“100毫米左右!”斯金奈回答。
“把钢板换成100毫米!”
其实不是换钢板,而是所有人换了一个场地……钢板早就在另一个地方等着了。
然后斯金奈又发射了两枚火箭弹,这回有些尴尬,两枚火箭弹都没能命中目标。
“就像你们看到的!”斯金奈说:“它的命中率较低,而且很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这也是它被忽视的原因之一!”
斯金奈一边说一边再次举起火箭筒,然后“啾”的一声,这回命中了目标。
100mm,完全穿透。
卡图科夫和西索伊等人不由目瞪口呆。
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此时德军的“三号”坦克也只有47mm的装甲厚度,虽说命中部队往往有倾角,但100mm的垂直穿甲能力用于对付“三号”已足够了。
“它有什么缺点吗”卡图科夫问斯金奈。
“就像我说的……”斯金奈回答:“它的精度较低,其它的就无从得知了,因为还没有经过测试!”
“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卡图科夫拿起火箭筒打量了一下。
这话的确是说对了,苏军的装备通常都精度的要求不高,他们认为数量可以解决精度的问题,就像“喀秋莎”火箭炮。
又打量了一会儿,卡图科夫似乎就下定了决心,他将火箭筒递给了西索伊,问:“我们需要它,西索伊同志,你认为多久能仿制并生产出来”
“如果有图纸的话……”西索伊把目光投往斯金奈。
“是的,我把它们带来了!”斯金奈回答,然后就朝助手扬了扬头。
助手从包里取出一个文件夹然后递给了西索伊。
西索伊和卡拉什尼科夫一起在灯光下翻了翻,然后就信心十足的对卡图科夫说道:“它可能需要两周的时间,上校同
第三百一十八章 编制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瓦伦丁”坦克最后才被苏军给改装成了性能卓越的坦克……苏军将其坦克炮整个换掉,烟雾发射器取消,前方加上附加装甲,再为履带装上防滑齿轮。
于是,“瓦伦丁”在苏联就成了火力、防护和机动都超过kv1的重型坦克。
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时要对“瓦伦丁”进行这样的改造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此时苏军自己的坦克炮都不够用,当然无法为“瓦伦丁”换坦克炮。
因此,舒尔卡和卡图科夫一致同意将“瓦伦丁”摆在第三梯队用来保护侧后或是用来对付敌人步兵。
“编制!”卡图科夫说着就用几个坦克模型在桌上摆了起来,一边摆一边说:“敌人坦克进入100米距离……他们能够击穿我军坦克,而‘玛蒂尔达’依旧对敌人无能为力,我们显然要依靠火箭筒!”
“玛蒂尔达”的问题在于它是步兵坦克。
步兵坦克简单的说就是给步兵当盾牌使用,所以装甲防护要求够强,火力倒是其次。
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英国人就将大量的装甲往上堆,其结果就是内部空间不足无法装备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这使其2磅40mm反坦克炮在对阵“三号”坦克时穿甲能力严重不足。
其实更严重的并不是反坦克炮,而是炮弹太轻,这造成它即便能穿透德军坦克装甲也往往后继无力无法对坦克构件造成严重伤害。
于是,苏军能指望的就只有步兵。
如果是在以前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步兵炸坦克必须抱着手榴弹、燃烧瓶、炸药包这些东西往前冲……虽然只有100米距离,但在敌人坦克和步兵的火力下只怕永远都无法到达目的地。
但现在就成为可能了,他们不需要往前冲,只需要架起火箭筒然后一扣扳机。
问题就在于编制,苏军该用怎样的火力将敌人火力压制住,火箭筒该用怎样攻击密度才合适
想了想,舒尔卡就说道:“我们可以试试在排下组建反坦克班,每班8人,两人一组装备四门火箭筒,另外再配属一辆马车运送弹药。”
以排为单位是因为此时的苏军是每辆坦克后跟着一个排协同,这样一来也就是每辆坦克后都有四门火箭筒。
“然后让步兵班负责掩护火箭筒射手”卡图科夫问。
“是的!”舒尔卡说:“第一、第二班分别负责掩护两门火箭筒,第三班用于协同坦克作战。”
卡图科夫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战场上忌讳指挥复杂,比如此时的日军在海战的指挥就犯这样的错误……日本人的性格就是谨慎入微,他们在海战指挥中希望能把每艘船、每个人都调动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战争机器打败敌人,于是指挥甚至详细到每艘鱼雷艇该在哪个位置要干什么有哪些任务。
这么做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甚至演习也能像他们想像的那样进行得很完美。
问题就在于战场是瞬息万变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出现,这么复杂而且环环相扣的指挥一旦有哪人环节出现问题,其结果就会造成全盘混乱。
所以战场往往需要给前线官兵一部份自主权让他们根据战局的变化自由发挥,德军就是这样做的。
此时的舒尔卡提出的这个方案就很简单,而且分工十分明确,尤其是另外组建一个反坦克班还不会打乱原有部队的编制。
“另外!”舒尔卡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取消反坦克步枪!”
第三百一十九章 自负
训练的问题不久就得到解决。
方法是使用模型进行训练……火箭筒的模型制作起来十分简单,只需要拿几根大小差不多的圆木锯着火箭筒一般大小,然后再钉上握把、肩托之类的就可以了,甚至战士们自己动手都能完成。
“这是什么,上尉同志”老兵在训练时好奇的问:“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
“你不需要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舒尔卡回答:“你只需要知道,它可以在一百米左右的距离上摧毁敌人的坦克就够了!”
“我没听错吧,一百米摧毁敌人坦克”演员看着火箭筒射手用于训练的模型表示怀疑:“就这样的玩意我还以为它是一种类似迫击炮的东西!”
“我还以为你会把它当作烟枪!”普卡雷夫的话让士兵们大笑起来,演员的烟瘾在部队里早就不是秘密了。
指导员凑上来疑惑的问了声:“它真的能摧毁坦克”
“是的!”舒尔卡回答:“他们正在抓紧时间生产,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用上真家伙了!”
“很好!”指导员不由松了口气:“这么说,我们似乎可以摆脱那个自大的家伙了!”
说着指导员就朝正在另一边生闷气的史蒂芬扬了扬头。
“别管他!”舒尔卡说:“如果不是坦克操作上的问题的话,他甚至已经可以回去了!”
如果说有什么人对苏军新战术的训练有意见的话,那就是史蒂芬了。
在舒尔卡和加夫里洛夫中校在会议上宣布改变训练计划的时候,史蒂芬上校就气愤的站起身来说道:“不,中校,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
“是吗”加夫里洛夫中校问:“上校同志,您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我可以理解为你们打算用步兵为主力对付德国人的坦克吗”史蒂芬说道:“这是难以想像的,中校!还有舒尔卡上尉……我必须再次强调,我们在非洲与德国人的装甲部队交过手,他们不像你们想像的那么容易对付……”
“我们也同样与敌人的装甲部队交过手!”加夫里洛夫中校打断了史蒂芬中校的话:“我们从来都不认为他们容易对付!”
“可你们依旧幻想着以步兵为主力击败他们!”史蒂芬说:“这是自杀,先生们,这是自杀……身为一名英**官,你们的盟友,军事顾问团的指挥官,我认为我有必要提醒你们,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敌人的坦克炮和机枪会瞬间将那些火箭筒射手打成肉泥,在他们发射火箭弹之前!何况这些火箭筒不一定能像你们想的那样发挥作用!”
“那么!”舒尔卡反问:“上校,你认为我们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吗”
“当然!”史蒂芬回答:“构筑工事,布设地雷和铁丝网,还有反坦克战壕及路障……”
“那是防御,上校!”舒尔卡打断了史蒂芬的话。
“是的,我们就应该防御!”史蒂芬回答:“我们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比不上德国人的坦克,你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野外与德军装甲部队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点!”
“那么……”加夫里洛夫中校问:“如果我们要进攻怎么办”
“很简单!”史蒂芬回答:“部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再
第三百二十章 炮弹
所以事情往往就是这么讽刺,无知、固执、自负的人,他们往往不会认为恰恰是自己有这些毛病,而是其它人顽固不化听不进他的建议。
加夫里洛夫中校等人当然不会理会史蒂芬说的那些话……虽然那些话表面听起来的确有道理,但苏联人的粗犷的作战风格与英国人的墨守成规是格格不入的,史蒂芬所说的那种过份强调防御和步步为营的打法在强调勇敢无畏的他们看来就是胆小、懦弱。
当然,舒尔卡与苏联军官的想法不一样。
他知道这并不能说是英军胆小懦弱,而是英国人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没能从一战的思维中走出来,他们依旧相信防守比进攻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在战斗中更偏向选择防御。
英国人想不通一点:在防线前布设下地雷、铁丝网、路障等敌人来进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在没把握的情况下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冒险进攻
他们在战场上正是这么做的,于是就在北非构筑一道又一道防线,但却一道又一道被隆美尔以弱势兵力突破……英国人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
最后他们甚至成功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成功的挡住了隆美尔,僵持一段时间后甚至开始反攻并最终将隆美尔赶出北非。
然而,如果考虑英、德双方的兵力和装备对比,以及情报战的一边倒……英军拥有“超级机密”能够破译德军的电码,希特勒给隆美尔的命令还没送到隆美尔那,蒙哥马利就已经知道内容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军也只是险胜,显然不能称之为战术正确了。
当然,史蒂芬上校并不这么认为,他依旧摆着一副等着看好戏的以及幸灾乐祸的心理对待苏军的训练。
史蒂芬这样的人还真是很难应对,原因是他是送装备而且还是教苏军使用这批装备的,所以最高统帅部要求“认真对待顾问团的训练”。
这“认真”是什么意思就不用多说了,这也是加夫里洛夫中校以及卡图科夫上校不得不虚以委蛇的原因。
现在这样的好处就是,舒尔卡和加夫里洛夫中校等人的耳根终于清静了。
在舒尔卡指挥着部队抓紧时间训练的时候,卡图科夫一个电话联系上了舒尔卡:“他们制作完成了两具火箭筒,你马上来看看!”
“是,卡图科夫同志!”舒尔卡放下电话马上就朝团部走去。
指挥部内,约翰逊、斯金奈等美**官都在,当然还有卡拉什尼科夫和西索伊。
一看到舒尔卡进来,卡拉什尼科夫就兴奋的说道:“舒尔卡……你知道吗我们按照你画的图纸和设计制作了两具火箭筒并进行初步测试,难以想像,它们在性能和射速上都比原版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是的!”西索伊朝桌上的一份文件扬了扬头,说:“那是测试数据,我认为我们已经可以对它进行批量生产了!”
“老兄!”斯金奈一边爱不释手的把玩着火箭筒一边说道:“我认为你应该跟我们一起干……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
卡图科夫笑了起来:“当然,但他在战场上也很有天赋!”
“我们可以使用这东西吧”约翰逊少校问:“我是说,如果我们把这种改进版的火箭筒拿回美国的话……”
“当然!”卡图科夫大笑起来:“虽然我需要向上级请示,不过我相信他们会同意的!”
接着卡图科夫就将目光转向舒尔卡,问:“你有什么意见吗我是说批量生产!”
第三百二十二章 临阵换将
接下来的战局进行得很顺利,有了四个火箭炮营再加上一个炮兵团,罗科索夫斯基就如虎添翼,马上朝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进攻。
红波利亚纳是位于莫斯科西北的一个小镇,德军占领这里的第一天就开始布署240毫米口径的k3远程火炮。
德军在这种远程火炮使用了锥膛炮的技术,其底部是240mm,炮口为180mm,这样的设计使炮弹出膛时速度很高,于是可以尽可能的增加射程……其射程达到37公里,用来轰炸27公里外的莫斯科不在话下。
不过就像斯大林说的,这种轰炸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原因是德军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再加上后勤困难,他们根本就没有足够多的炮弹轰炸莫斯科。
但冯.博克不甘心,他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到达”莫斯科,就算只是打几发炮弹进去也好,说不定俄国人就会被这几发炮弹吓坏了然后选择投降。
然而,就在这时候罗科索夫斯基对红波利亚纳发起了进攻。
罗科索夫斯基制定了一个完备的进攻计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