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第三百二十八章 “路标”
    再往前走,甚至就连需要清除的德军伤员都没有了。

    原因是战斗间隔了一段时间,即便有德军伤员也在寒冷的雪地中冻死。

    或者自尽……

    那是一些不愿意被冻死的德军伤员,他们被抛弃在这冰天雪地里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他们的确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因为即便是四肢健全的德军俘虏在战后也没有多少人能活着回去,就更别说这些需要人照顾的伤员了。

    于是,他们就聚在一起然后拉燃了一枚手榴弹。

    这可以从他们倒成一堆的尸体可以看得出来,舒尔卡甚至能想像他们最后一秒的场景:几个人围成一圈,像是分享晚餐似的将头聚在中间,然后拉燃手榴弹,看着它“嗞嗞”的冒着青烟,然后“轰”的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至于其它一些还抱着一丝希望或者连自杀都做不到的伤员,他们只能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然后渐渐失去意识,不久很快就被冻僵。

    这样的低温,没有人能够在雪地里躺上一小时。

    这同时也说明了一点,近卫坦克第2旅已经过去有段时间了。

    “你们猜第2旅走到哪了”背着狙击枪的安季普诺夫从后头跟了上来。

    他原本是第二梯队,就像之前所说的,狙击手应该跟在后头。

    但因为先头部队实在太慢了,第二梯队走路都能赶上。

    舒尔卡看了看表,回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慨在我们前方二十公里吧!”

    “二十公里!”

    周围的士兵纷纷朝舒尔卡投来疑惑的目光。

    “这不是真的吧!”

    “我们被他们甩下了二十公里”

    ……

    “差不多!”老兵回答:“我们已经行军一个多小时了!”

    这距离很容易计算出来:

    t34因为使用宽履带,而且绝大多数履带都装上了防滑齿……这种防滑齿安装起来很方便,t34坦克的履带生产出来时,不带导向齿的履带板上就留有小孔,工程兵要做的只是为这些留有小孔的履带板装上像登山鞋底一样的尖齿,然后坦克就可以平稳的在雪地甚至是冰面上行驶了。

    因此t34越野的平均时速能达到25公里。

    反之,“玛蒂尔达”坦克因为履带上没有预留小孔,于是暂时无法装防滑齿,这使它时速只能勉强达到10公里。

    现在距离开战已经一个多小时,这么一算,两者的距离少说也有20公里。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在进攻特维尔了”指导员问。

    舒尔卡点了点头。

    特维尔距离克林只有20公里。

    不过当然,近卫坦克第2旅不会单纯从正面朝特维尔进攻……冬天的好处,就是特维尔周围的河流、沼泽都冻成了坚硬的冰雪,步兵甚至坦克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进攻。

    “进攻似乎太顺利了!”指导员说。

    上级给的要求是三天内拿下特维尔,而现在仅仅一个多小时就打到了特维尔……按这个速度,也许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实现这个目标了。

    “上尉同志!”

    这时走在前方的演员朝舒尔卡叫了声。

    舒尔卡和指导员上前一看,是一具冻僵的德军士兵的尸体。

    如果只是一具冻僵的尸体那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一路上到处都是。

    奇怪之处在于这些尸体被前方的苏军士兵插在雪里做成了路标:它甚至还有模有样的背着一把步枪,一手握着另一支手则指着前进的方向,手臂上挂着一条白布,上面用血写着:“往这走,第1旅的同志!”



第三百二十九章 锐气
    “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快,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拉夫连京上校回答道:“这才会让敌人措手不及,我们已经打到特维尔了,敌人不堪一击!”

    拉夫连京上校的话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此时苏军就是学习德军“闪电战”的穿插。

    穿插就是要在敌人做好准备之前迅速赶到目的地然后将其占领。

    “这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罗科索夫斯基说:“我们认为你们会遭到敌人的阻击,所以近卫坦克第1旅就能跟在你们后面……但是现在,你们已经和近卫坦克第1旅拉开二十公里的距离,他们至少还要两小时才能赶到!”

    “我认为这不重要,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拉夫连京上校说:“我们能应付得了,就像我说的……敌人兵败如山倒,我们可能会需要两小时的时间攻下特维尔,到时近卫坦克第1旅就能与我们会合了!”

    “好吧!”罗科索夫斯基说:“注意你的侧后,我会让空军和炮兵配合你们进攻!”

    “是,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拉夫连京上校挺身回答。

    这可以说是拉夫连京扬眉吐气的一仗了。

    在此之前,从没有哪场战斗能够同时得到空军和炮兵的火力掩护,现在它们对拉夫连京来说却是召之即来。

    拉夫连京上校没有多想,马上对参谋下令道:“将方位报告给空军和炮兵,我们要轰炸特维尔!”

    “是,上校同志!”

    于是,几十架战机和上百门火炮、火箭炮对特维尔一阵狂轰滥炸,接着一群t34坦克就带着步兵“隆隆”的朝特维尔推进。

    但拉夫连京上校不知道的是,他的这种做法正中德军下怀。

    这场战斗由第四集团军司令库比勒亲自指挥,因为他知道克林突出部乃至特维尔对德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德军始终能保持攻势的话,那么特维尔似乎没那么重要。但如果德军要撤退,那么它就是德军几个集团军的必经之路。

    诚然,因为冰天雪地大地封冻,所以部队机动可以不依赖公路。

    问题就在不依赖公路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行军速度也会十分缓慢。

    原因是野地并不是一片平坦,甚至由于敌我之间的战斗野地到处都是弹坑,除此之外还有地雷、铁丝网、路障、沟壑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全都被一米高的积雪深埋着,汽车在其中无法动弹,坦克履带打滑等等,甚至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弹坑里被积雪埋了。

    所以,越野行军只是针对作战或是被敌人封锁而言,而且还需要进行地形勘查。

    因此,库比勒在苏军发起反攻的那一刻,就知道敌人的目标是特维尔。

    知道敌人的目标就好办了……库比勒用特维尔当作诱饵设下了一个包围圈:它将两个不满编的第6、第7装甲师分别布置在特维尔侧后做好准备。

    这两个装甲师在战场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尤其是第7装甲师,在进攻沃洛科拉姆斯克时先是遭到t34的伏击,之后又有部份坦克在协同第14摩托化步兵作战时被沉到湖里……这直接导致这个师失去战斗力。

    这给第7装甲师的指挥官冯.冯克少将造成的打击是无以名状的,在库比勒中将找到他的时候,冯.冯克甚至已经做好了自尽的准备,因为他已经写好了遗书交给助手让他带给家人。

    确切的说,是另一种形势的自尽。



第三百三十二章 近战
    库比勒和冯.冯克当然不知道那是一支由精锐组建起来的坦克部队,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这是苏联人不愿意放弃英国人和美国人援助的坦克,于是随便安排一些坦克兵就把它们派上战场了。

    于是,他们还可以推导出这支部队的训练不充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训练甚至还不熟悉这些英式、美式装备的使用。

    甚至还有维护不当、两种坦克无法协同等等其它方面问题。

    因此,他们认为德军装甲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这支装甲师击溃。

    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因此他们在对俄近卫坦克第2旅的战斗已成定局的时候,就将第7装甲师分出来对付“英、美式装甲师”。

    “知道吗”冯.冯克少将在坦克里用步话机里兴奋的向部下们喊道:“我们要对付的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坦克,是的,这些家伙把坦克送给了俄罗斯人。知道这些坦克曾经在哪里与我们的军队打过仗吗非洲!我们的非洲军团一次又一次击败了它们……我们同样也能做到!”

    接着,在行军时冯.冯克少将就将各型坦克的外形及性能向全体坦克乘员做了个简单的介绍。

    其中许多德国坦克兵其实对“玛蒂尔达”坦克并不陌生,原因是驻法英军曾经装备过“玛蒂尔达”与德军打过仗,而第7装甲师恰恰是与英军打过仗的部队。

    “它的装甲很厚,但速度和火力却很弱!”有部下回答:“我们在法国与这款坦克交过手!”

    “那是‘玛蒂尔达1型’!”冯.冯克提醒道:“敦刻尔克之后英国人改进了这款坦克,他们称它为‘玛蒂尔达2型’,不过你说对了,它虽然有所提升,但性能特点正如你说的那样,装甲厚而火力不足,所以我们要利用速度进攻它们的侧后!”

    “或者与它们近战!”

    “是的,或者与它们近战!”冯.冯克同意这个观点。

    原因很简单,在坦克战中要进攻目标坦克并不容易,即便是对付速度很慢的“玛蒂尔达”。

    因为当德军坦克绕道转向侧面时,“玛蒂尔达”坦克只需要转一个弯改变自己的方向,于是又是正面装甲面对德军坦克。

    甚至极端情况下,“玛蒂尔达”坦克还可以像刺猬一样围成一圈,这样一来任何部位都是无法击穿的正面。

    所以,如果不是坦克比敌人多得多而且占据先天优势的话……就比如刚才,两个德军装甲师对苏军一个坦克旅,再加上一个漂亮的伏击,于是在苏军完全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就能攻击到t34的侧后装甲。

    但现在却是一个不满编的装甲师对一个坦克旅,而且苏军还有准备。

    想要攻击其侧后装甲就只有近战,也就是闯入敌人坦克群中展开混战……这样的战斗对德军是有利的,因为德军坦克速度快且坦克乘员互相间配合好,步坦协同也更好。

    至少冯.冯克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冯.冯克此时已打定了主意,如果没那么容易威胁其侧后的话,就应该当机立断选择近战。

    “发现目标!”这时开在前方的先头部队向冯.冯克少将报告道:“距离一千米,一点钟位置!”

    冯.冯克少将马上就从炮塔里钻了出去,然后举起望远镜朝先头部队报告的方向望去。

    果然,他看到一支坦克部队正缓缓的朝他们相向驶来,他仔细分辩了下,然后一颗悬着的心就彻底放了下来……那些的确是“玛蒂尔达”坦克而不是t34。

    此时的他已经对t34有心理阴影了,只要不



第三百三十三章 火箭筒
    烟雾在战场上弥漫。

    不过这些烟雾更多的是干扰坦克炮手的视线……坦克兵在坦克内用潜望镜或是观察孔观察目标本来就很困难,再被烟雾干扰就很难瞄准甚至都无法判断目标的距离。

    对于步兵,则因为坦克又高又大,所以即便有烟雾干扰也能看清它们的位置。

    德军似乎就是希望这样,因为他们想与苏军近战。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面前这支苏军部队,他们更应该防备的是步兵……

    双方坦克一边前进一边开火,但讽刺的是敌我双方都对对方的装甲无可奈何。

    德军坦克有火力优势,问题在于“玛蒂尔达”正面装甲太厚,其坦克炮无法击穿。

    “玛蒂尔达”有装甲优势,但也正是因为其厚重的装甲导致火炮无法加大口径,于是同样也无法击穿德军的“三号”坦克。

    历史上“玛蒂尔达”坦克被苏军称为“四英雄坦克”。

    “四英雄”是个褒义词,但实际上却是贬义的……因为苏军通常是用它来掩护步兵进攻,也就是加厚装甲把它当作挡在步兵前的盾牌用。

    可想而知坦克乘员驾驶它是件多么恐怖的事:坦克缓缓的往前开,就算明知道前方有敌人的反坦克甚至是能将其摧毁的88mm防空炮,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顶。

    它们甚至还必须走直线,因为一旦坦克避开就会将后方大批的步兵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于是,苏军步兵很自然的就将驾驶“玛蒂尔达”的四名坦克兵称为“四英雄”,而“玛蒂尔达”就成了“四英雄坦克”。

    “他们加厚了装甲!”部下向库比勒少将报告道:“我们近距离也无法击穿它们!”

    “当然!”库比勒少将回答:“我说过,它不是你们在法国碰到的‘玛蒂尔达’,这是改进型!”

    “不,少将!”部下回答:“我的意思是,苏联人又为它们增加了装甲!”

    库比勒少将透过潜望镜往对面观察,果然就发现“玛蒂尔达”坦克前增加了一层装甲,这使德军坦克一发发的打出装甲弹却均未能发挥作用,有些装甲弹甚至嵌在那些附加装甲上,使那些坦克就像是带伤作战的士兵。

    “我看到了!”库比勒少将说:“但这不会影响我们的计划,我们要进攻的是它们的侧装甲和后装甲!加快速度,闯到他们中间去!”

    “是,将军!”德军坦克兵应了声,干脆不开炮了,一脚将油门踩到底直朝苏军坦克群冲去。

    然而,就在这时突然一辆“三号”坦克爆起了一团火光然后就冒起黑烟瘫痪在原地。

    “391号被击毁了!”部下向库比勒报告。

    “他们是用什么击毁它的”库比勒少将问。

    “我不知道!”部下回答:“也许是反坦克炮,但是我什么也没看见……”

    “继续前进!”库比勒下令。

    他并没有把这辆坦克被击毁的事放在心上,因为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巧合……战场上有许多这样巧合,比如炮弹正好命中坦克观察孔甚至反坦克枪击中薄弱部位也会造成坦克瘫痪。

    但库比勒不知道的,另一面的苏军已经在大声欢呼了。

    刚才那辆坦克是被火箭筒击穿的。
1...5556575859...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