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为什么不呢”舒尔卡回答:“如果我们的坦克无法进攻的话!”
卡图科夫想了想,就点头说道:“你说得对,这或许的确是个办法……德国人在勒热夫的所有防御似乎都是针对坦克的,如果我们从山路进攻就意味着他们这些布置都是白费了!”
“可是上校!”多罗费维奇上士眼里露出骇然的神色:“山路不仅被积雪堵塞很难通行,而且十分狭窄,只要几挺机枪就能将其封死了!”
“所以德国人也不认为我们会从山路进攻!”舒尔卡说:“甚至因为冰雪覆盖住了这些山路,他们根本不知道那里有路!”
“说得对,舒尔卡!”卡图科夫叫了起来:“他们很可能不知道有那些山路,于是当然不会用机枪去封锁!我怎么没想到这个!”
其实这不怪卡图科夫。
 
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山鞋
当天晚上十点,第一步兵营就在叶夫多基姆中士及五名有登山经验的老兵的陪同下出发了。
与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第一坦克营以及第274师的一个团。
苏军没有隐藏自己的行踪,因为在洁白的月光下及一片旷野中想要隐藏一支部队是不现实的。
但往往就是“不现实”才有机可乘,就像卡图科夫和舒尔卡打算从最危险、是艰难的悬崖偷袭一样。
坦克“隆隆”的往前开,步兵跟在后头就像白天进攻时一样向勒热夫前进。
不过当然,这些其实都是在吸引德军的注意力。
第一步兵营半途离开了队伍沿着低脊线向悬崖行军。
所谓的低脊线,指的就是沼泽与勒热夫硬地的交接线……或者也可以说是平地与高地之间的界线,其它高地或许不明显,因为它们往往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勒热夫很明显能感觉到这条低脊线的存在,原因是周围是一片几乎一样高度的沼泽,勒热夫则从中突起。
沿着这条线行军当然是为了隐蔽,前方正沿着斜面推进的部队很好的遮挡住了德军的视线,第一营就在他们视线死角下转移到了悬崖下方。
选择悬崖的好处之一就是悬崖本身会成为一种屏障,这屏障会挡住德军的视线,甚至声音也会相当程度的被隔绝,除非是德军从上方探出头来观察,否则很难发觉下方发生什么。
“跟着我!”叶夫多基姆中士交待了身后几名士兵一声。
那几人就是有登山经验的士兵,其中有一个叫伊万诺维奇的下士,他应该是这群人中最有经验的人。
他来自西伯利亚,是一名猎户……在这粮食不多的时代猎户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西伯利亚应该还算是粮食比较宽裕的地方了。
这并不是说西伯利亚适合种地……众所周知那里气温极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之所以说西伯利亚宽裕,是因为它属于苏联粮食政策的化外之地。
西伯利亚是偏远地区而且不适合作物生长,同时又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多时候还需要苏联往西伯利亚运输粮食。
因此,斯大林当然不会希望西伯利亚能产多少粮食,他只要求西伯利亚军队自行耕种自给自足。
所以也可以说是西伯利亚逃过一劫,他们的确做到了自给自足,士兵们平时就是下地耕种的农民,农忙完了又拿起枪训练……这比起同时期苏联因为粮食政策而饿死许多人的情况显然要好很多。
“你们最好像我这样做!”伊万诺维奇被调到第一步兵营时就向其它人展示它新加工的鞋子。
那是一双普通的长筒靴,伊万诺维奇在底部钉上了几枚钉子。
“你们需要从里面把它往外钉!”伊万诺维奇说:“让它冒出一点头,注意是在脚跟和脚尖的部位,因为这两个部位承受绝大部份的体重!”
“可是,这么做不会疼吗”演员问:“我是说,用我们的脚跟和脚尖压着这些铁钉的另一端!”
“你会习惯的!”伊万诺维奇回答:“这就是脚底长茧的好处。另外,它总比你丢掉性命要好,不是吗”
这话的确是,在攀爬悬崖的时候滑一跤就不只是滑一跤那么简单,那很可能就是从悬崖上掉下来丢掉性命了。
“另外!”伊万诺维奇又对舒尔卡说道:“上尉同志,我建议您为每名士兵配一个口罩。”
“为什么”在旁边的指导员不解的问了声。
伊万诺维奇没说话,舒尔卡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小声对指导员说道:“士兵们掉下悬崖时会有发出喊声,口罩可以尽可能的消除被
第三百六十六章 悬崖
十一点整,第一坦克营在正面的进攻战就打响了。
不过这次进攻与上一次进攻有所不同,它的目的并不是将勒热夫拿下,而只是为了吸引德军的注意力或是掩盖第一步兵的声音。
然后,在一片枪声和爆炸声中,第一营就开始攀登悬崖。
依旧是叶夫多基姆中士带头,因为他能在黑暗和雪地的覆盖中找到路。
紧跟其后的伊万诺维奇一边在后头跟一边用工兵锹在雪地上挖着坑……这方便尾随其后的人跟上。
天气十分寒冷,夜里十一左右是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候,都有可能降到零下五十度,尤其这悬崖处还有山风呼呼的吹,舒尔卡感觉自己仅露在外面的眼皮都要被冻住了。
但更让舒尔卡担心的还不是这个,而是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再全副武装的带着步枪、手榴弹等,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峭壁的夹缝前进几乎就跟走钢丝没什么区别。
伊万诺维奇的主意的确不错,多了几枚钉子后靴子在雪地上行走稳得多,至于疼痛……脚被冻得没有多少知觉,所以根本感觉不到。
事情比想像的顺利,除了这过程有两名士兵掉下山去。
不过很幸运,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碍,主要是因为到处都是积雪起到缓冲作用,或许也是还没爬多高,所以舒尔卡看到掉下山去的他们还从雪地里站起身来再次加入了攀爬的队伍。
如果说有什么意外的话,那就是在快要到悬崖顶时听到了一阵德语的叫喊声。
悬崖顶上有德国人!
这个发现吓得叶夫多基姆马上叫停了队伍趴低身子一动不动。
伊万诺维奇让人一声一声的把情报传到舒尔卡这:“发现敌人!”
这情报把舒尔卡也吓了一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德国人往这边抛几枚手榴弹就可能造成第一营伤亡惨重从而导致整个作战计划的失败。
但想了想,舒尔卡就回应道:“那可能是敌人的炮兵观察员,继续前进,干掉他们!”
“是!”战士们又一个接一个的把命令传了上去。
舒尔卡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如果德国人发现了第一营的动作,那么他们就不应该发出声音被叶夫多基姆等人察觉。
这是舒尔卡命令部队继续前进的基础。
其次,德军会不断的发出声音,很可能是在用无线电引导炮兵射击……悬崖顶可是一个很好的炮兵观察位。
如果是这样,那么悬崖顶就不会有多少德军,炮兵观察员能常只需要几个人就够了。
事实证明舒尔卡是正确的。
这事由走在前头的老兵带人操刀……他们在叶夫多基姆的指引下偷偷的摸上了悬崖顶。
原本在黑暗及雪地中找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德军炮兵观察员却在不断的喊叫,甚至他们为了能让对方在炮火声中听清自己的话还喊得很大声。
他们不知道的是,老兵等人已偷偷的摸到他们的身后,然后突然将他们的脑袋整个压在积雪中然后一刀从后部扎进他们的肺部……肺部目标更大,只需要将军刺端平就可以从侧肋骨斜上撩扎进肺部。
肺是呼吸器官,血液很快就会通过它倒吸回去充满了口鼻使其发不出声音。
如果说有什么声音的话,就是被自己血液淹死时的吞咽声。
此时老兵几个人已经是个中老手了,不像之前在布列斯特要塞那样,暗杀几个哨兵还需要几个人帮忙同时压着而且扎好几刀才能保证对方不发出声
第三百六十八章 文件
“不计任何代价,守住勒热夫!”这话是希特勒说的。
原因很简单,在希特勒眼里勒热夫就是德军防线伸向莫斯科的一把尖刀……从这里出发的装甲部队只需要三小时就能攻到莫斯科,而且交通方便。
还没有放弃进攻莫斯科的希特勒当然不愿意勒热夫有什么闪失。
与希特勒不同的是,莫德尔虽然同样也不希望勒热夫有事,但他却是以勒热夫为德军防线的基石,是包围俄军的保证。
“是,元首阁下!”莫德尔回答着,但却站在原地没动。
希特勒愣了下,然后就知道莫德尔在等什么……既然“不计任何代价”,那现在就该是希特勒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此时的希特勒没有犹豫,因为他知道勒热夫一丢反攻莫斯科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就随之失去,即便他手里还有几个装甲师也无济于事。
于是希特勒就点了点头,说道:“你得到你想要的部队了,我的将军!我相信你会带领它们创造另一个奇迹!”
一边说,希特勒就打开文件夹,然后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大名递给了莫德尔。
“我等你凯旋的消息!”希特勒说。
“是,元首阁下!”莫德尔满意的离开了指挥官。
看着莫德尔的离开的背影,希特勒对身边的参谋说:“你看那个人的眼神和坚持了吗我信任他,但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不会愿意在他手下作战!”
莫德尔当然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便是听到他也会把它当作是一种称赞。
此时的莫德尔只关心一件事:勒热夫。
“什么情况”飞机刚起飞莫德尔就通过飞机的通讯设德联系到了第9集团军指挥部:“我才离开两个小时,你们就告诉我勒热夫出现危险”
事实上,此时的莫德尔不太相信勒热夫会有多大的危险,因为他亲自去看过勒热夫的地形,认为只要在那布置足够的炮兵并为其提供足够多的炮弹,驻守在那的一个步兵团就能挡住任何进攻勒热夫的敌军。
甚至莫德尔还有些庆幸,因为这个“危急”来的太是时候了,如果不是这个“危急”,伟大的元首还不会把援军交给他指挥。
此时的德尔有些懊恼……他为什么不早一点想到这个呢只需要在与元首讨论问题的时候来个勒热夫告急,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第9集团军几天前就能得到这四个精锐的装甲师。
但莫德尔很快就发现问题远比他想像的要严重。
“将军阁下!”参谋长克雷布斯上校报告道:“敌人绕过我们的正面防线,从悬崖爬进我军后方直接进攻我方的炮兵部队,勒热夫就要守不住了……”
“什么”莫德尔吃了一惊,然后就下令道:“命令他们守住,不顾一切代价把它守住!马上从第23军和第27军调部队增援勒热夫!”
“我已经这么做了,将军阁下!”克雷布斯上校回答:“我是说派出援军,但是让他守住勒热夫……我们已经与勒热夫失去了联系!我认为敌人会在援军赶到之前就占领它!”
克雷布斯上校当然无法联系到勒热夫。
因为驻守勒热夫的第201步兵团和第317炮兵团指挥部都已经被苏军占领了,其中炮兵团指挥部还是舒尔卡占领的……这对步兵来说一点压力都没有,炮兵毕竟是炮兵,他们平时受的训练都是怎么计算诸元怎么开火,陆战根本就是外行,即便是德军也只是会开枪的程度,根本无法与第一步兵营这种各火力
第三百七十章 半履带车
近卫坦克第1旅要做的事就是在勒热夫构筑防御工事……勒热夫太重要了,不管是对德军还是苏军,所以苏军方面当然不会轻易让近卫坦克第1旅跨过防线去追击敌人。
其它的部队的确是这么做的,他们见德军撤退后就开始往前推进,而且推进速度很快,生怕敌人跑太快追不上的样子。
事实证明他们是多虑了,德军撤退得很有秩序,至少在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是这样,他们甚至还时不时的杀个回马枪,就像之前所说的利用苏军士兵争抢食物、补给的时候打回来,使苏军伤亡惨重。
“我认为我们应该缓口气了!”舒尔卡对卡图科夫说。
“是的!”看着地图的卡图科夫表示赞同:“拿下了勒热夫,我们就拥有了一块挡在莫斯科正前方的盾牌。只要我们在这里布署足够多的炮兵拥有足够多的炮弹,德国人就休想对莫斯科发起进攻。我是说,他们至少不能对莫斯科发起令我们措手不及的闪电战!”
勒热夫这个要地在第一次战役时是因为苏军士气低落落到德军手中的……当时莫斯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和工业撤离,搞得人心惶惶所有人都以为莫斯科将要失守甚至认为苏联要完了。
所以,驻守在这里的苏军只抵挡了三天就将它丢给了德军,其指挥官马斯连尼科夫很快就被内务部逮捕。
现在,苏军当然意识到这里的重要性,德军再想要夺回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事情果然就像舒尔卡和卡图科夫想的那样,不久最高统帅部就下令修复从莫斯科至勒热夫的铁路。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正常的命令,但要知道此时是极寒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修铁路可想而知必定会有许多危险。
铁路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开通,后方很快就运上来一批批苏军的m30式榴弹以及“喀秋莎”火箭炮,具体有多少兵力因为保密原因连舒尔卡和卡图科夫都不知道。
粗略估计至少有两个炮兵团和两个火箭炮营。
近卫坦克第1旅所缴获的那些德军火炮就一门门的被装上火车运了回去,当然还有炮弹。
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德军榴弹炮性能不够好,虽然德军榴弹炮性能的确比不上苏军,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保证作战的可持续性以及前线的补给……
勒热夫由于它地理上易守难攻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一个天然的补给站和物资中转站。
如果这里使用德军火炮的话,就很可能出现炮弹不足、补给混乱的情况,苏军管理原本就比较混乱,当然不敢在这么重要的地方冒险。
与这些火炮和炮弹一起运回去的,还有从包围圈里突围出来的9个师的伤员……这9个师受命聚集在勒热夫右翼休整,为的是勒热夫的炮火以及近卫坦克第1旅可以为他们提供掩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