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那几个师逃出生天的情景让舒尔卡和战士们颇有感触……他们在知道自己安全到达目的的时候,整支队伍都沸腾起来,有些人像疯了似的大喊大叫,有些人躺在雪堆里打滚,有些人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有个少将师长还专程捧着两瓶从德国人那缴来的法国白兰地来感谢卡图科夫。

    卡图科夫当然要叫上舒尔卡。

    “其实是他救了你们!”卡图科夫对那名少将说:“或许你们听说过他,突围英雄!”

    “哦,是的!”少将激动的握着舒尔卡的手,说道:“很高兴见到你,舒尔卡同志!我代表我们所有获救的人员向你表示感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将军同志!”舒尔卡当然要这么说。

    事实上




第三百七十一章 试车
    半履带车的训练马上就展开了。

    与其将它称作训练还不如说是玩乐,因为这种训练对战士们一点压力都没有。

    近卫坦克第1旅的步兵都是机械化步兵,在此之前就有接受过开汽车的训练,所以几乎是一座上去就能开。

    十辆半履带车,每辆可以带12人也就是一个班……其实如果挤挤的话还可以带更多人,只不过要为战士们作战以及携带燃油、弹药预留些空间,否则举枪、转身都困难。

    最新训练的当然还是三连。

    他们驾驶着半履带车在雪地里飞奔,坐在后头的士兵们则迎着寒风大声欢呼,享受着这种久违的速度的快感,尤其是在使用了这么久的“玛蒂尔达”憋了一肚子气之后。

    “它来的正是时候!”指导员说:“有了它我们就不再需要那些马车了!”

    “它可不只是像马车那样运输弹药和补给那么简单,指导员同志!”舒尔卡回答。

    “我知道,它还可以运输更多的兵力!”

    “不只如此!”舒尔卡说:“如果在车头再给它装上一挺机枪或是火箭筒……”

    指导员不由“哦”了一声,然后眼睛就亮了起来:“那几乎就可以说是一辆装甲车!”

    舒尔卡点了点头,然后对正指挥着车队来回绕圈的普卡雷夫叫道:“中尉同志,我们该出去走走了!”

    “是,上尉同志!”普卡雷夫会意命令车队停了下来。

    “做好战斗准备!”舒尔卡下令道:“带上你们该带的东西!”

    “是!”战士们应了声,纷纷下车为自己补充弹药。

    此时勒热夫防线外流散着许多德军残兵,舒尔卡是想用他们来检验一下半履带车的作战能力。

    不一会儿,一连的战士们就准备就绪返回半履带车,舒尔卡也端着步枪装上几枚手榴弹爬上一号车。

    不用舒尔卡交待,每辆车的车顶上都架上了一挺dp机枪(转盘机枪)。

    然后一声令下,车队就往西也就是苏军追击德军的方向开去。

    半履带车在雪地上行驶还算平稳,毕竟一大部分都是由面积较大的履带与地面接触。

    所以可以想像,它在泥泞地里行驶也会比轮式车辆要好得多。

    与苏军其它装备一样,它大多没有装备无线电设备……此时的苏军连坦克都装备不上无线电,就更不用说半履带车了。

    只有指挥车也就是1号车有一台无线电。

    不过这问题并不是很大。

    一方面是半履带车空间相对宽敞,如有需要的话,舒尔卡等人完全可以将步兵使用的无线电搬到后车厢上使用。

    另一方面,则是半履带车上半部是开放的,于是车与车之间能够很方便的用旗语交流。

    这也是舒尔卡没有建议直接研发现代封闭式全履带装甲车的原因。

    现代封闭式全履带装甲车或许有很多优点,比如防护力更好,机动、越野性更强,甚至还可以水陆两用。

    问题在于此时苏联的工业产能十分紧张,履带绝大多数都得用在坦克上而不是装甲车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通讯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全封闭装甲车只会是个噩梦……它们彼此间很难感知对方并进行有效的协同。

    而半履带车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这方面问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

    甚至为了方便后车厢与驾驶舱的联系,他们还在两者之间接上一个电话,就像坦克电话那样。

    “上尉同志!”阿列克大叔在驾驶室里通过话筒



第三百七十二章 拦截
    “奥库涅夫!”舒尔卡对演员说道:“去侦察一下!”

    “是!”演员应了声就指挥着一辆车往炮声的方向开去。

    其它人则在舒尔卡的指挥下将车辆隐蔽然后依据地形做好了战斗准备。

    二十分钟左右奥库涅夫的车就开回来了。

    奥库涅夫从车上跳了下来一路跑到舒尔卡身边趴下,然后掏出地图摆在前方指着一个圈说道:“大慨在这个位置,距离我们两公里左右,两辆敌人坦克、一辆装甲车和一支摩托化部队正在追逐我军一支小型车队!”

    顿了下,奥库涅夫又接着说道:“他们沿着这条公路前进,这条公路距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有两里!”

    看了下地图,舒尔卡就下令道:“马上赶往公路!”

    战士们迅速从藏身处爬起来飞也似的奔向半履带车,然后“隆”的一声就开往公路方向。

    半履带车的好处,不仅在于它拥有比汽车更好的防御和火力,更在于它可以不依赖公路。

    此时如果是其它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的话,只怕对当前这种状况根本无能为力,因为当他们赶到公路时敌人可能已经通过该路段而无法拦截了!

    但是现在,因为半履带车的速度更快而且距离更短,所以他们抢先一步赶到目的甚至还花了点时间布置好火力埋伏在公路两侧。

    这里的公路和其它公路相似,积雪被铲到公路两侧高高的垒起,足足有一米多高……就像之前所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公路运输方便,另一方面则可以为行驶在路中间的汽车形成掩护使空中的飞行员很难观察到。

    战士们就以这积雪为战壕藏身,他们身着雪白的伪装斗蓬,往地上一趴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枪声和炮声越来越近,果然是一支德军正在追逐苏军车队……这支苏军车队是由五辆吉普车组成的,美式吉普车。

    一看这架式舒尔卡就知道吉普车里坐的肯定是军官,而且可能还是高层军官。

    原因很简单,此时美援才刚刚进入苏联,美式吉普车好用但数量很少,一度成为稀缺资源,而现在一来就是五辆。

    舒尔卡猜测,这很可能是急匆匆逃出来的某指挥部,德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这才穷追不舍。

    吉普车速度会比德军摩托化部队的速度快些,问题在于后方的德军时不时朝前方射击……虽然坦克一边行驶一边射击总打不准,但炮弹在公路中间爆炸却让吉普车惊慌失措把不住方向盘左拐右歪的,几次差点冲出公路。

    见此舒尔卡不由皱了皱眉头,很明显,这驾驶员不是老兵,否则他们不会被吓成这样。

    高层指挥官配的驾驶员居然不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这算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前方出了状况,德军边三轮乘着拐弯转向时,机枪手“哒哒哒”的朝前方打出一梭子弹……子弹击中了最前方的一辆吉普车。

    接着“蓬”的一声,吉普车失去控制侧过身打了几个滚横在路中间。

    这引发了一连串的“交通事故”,第二辆吉普车躲避不及一头就撞了上去然后动弹不得,第三辆吉普车猛打方向盘想躲避,却打得太大撞上了路边的雪墙。

    后面两辆吉普车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因为路已经被堵上走不通了。

    从车上下来几名军官和警卫员,他们一边慌慌张张的朝后射击一边沿着公路逃跑。

    “这些蠢货!”舒尔卡不由骂了声。

    此时的他们应该马上避开公路往野外跑,还可以在野外留几个人做狙击手挡住敌人的追击,其它人就有更大的逃走的机率。

    而他们却继续沿着公路逃……这几



第三百七十三章 身份
    “打!”随着舒尔卡一声令下战士们就开火了。

    首先是几发火箭弹从公路两侧直奔公路中央的“三号”坦克而去。

    精度不够数量凑,五门火箭筒同时瞄准同一个目标,只要有一枚火箭筒命中就能保证摧毁。

    结果是两枚命中,“三号”坦克马上就在几声轰响中冒起了黑烟并停了下来。

    接着就是战士们手里的各式武器,子弹呈交叉火力向德军倾泻,几辆边三轮霎时就被打成了筛子,其中一辆或许是被击中了油箱燃起了熊熊大火。

    几名机灵的德军士兵马上滚到路边将自己隐藏起来。

    但这毫无意义,苏军埋伏在公路两侧,也就是说中央公路对他们的火力来说没有死角。

    与此同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半履带车发动起来,它们载着机枪手沿着公路向前飞驰,车上的机枪“哗哗哗”的向后续德军倾泻着子弹,霎时就将德军打得溃不成军。

    “砰”的一声,舒尔卡击毙了一名德军士兵。

    这批德军显然是老兵,他们第一时间就知道要保住性命或许只有依赖离他们不远的苏联将军,所以他们一边射击一边往苏军方向冲,希望能混在其中或许抓住他们作挡箭牌。

    舒尔卡当然不会让他们如愿,一枪撂倒其中一个。

    指导员端着一把“**莎”冲锋枪朝他们打了一梭子弹暂时将他们压了回去,但还是有一名德军找到火力缺口冲了上来并用步枪对准已经被吓得瘫在地上无法动弹的中将。

    “不不……别开枪!”中将惊慌得大叫。

    就在这时,“砰”的一声枪响,舒尔卡打出的一发子弹击中德军士兵腹部,德军吃痛之下身体一弯,扣动扳机后子弹就打在中将脚前的空地上。

    乘着这时候舒尔卡一跃而出,一边开枪射击一边跑到中将身旁大叫道:“你还在等什么等他们上来给你一枪吗!”

    中将这时才反应过来,慌慌张张的从地上爬起来猫着腰往后跑。

    “往路边跑!”见中将依旧沿着公路跑,舒尔卡不由气苦的大喊。

    不过这对中将来说很困难,因为他已经被吓得双腿发软了,所以试了几下都没能翻过那道一米多高的雪墙。

    情急之下舒尔卡一弯腰,将他双脚抱住然后像丢麻袋一样抛了过去。

    这时两枚冒着青烟的手榴弹从德军方向抛了过来,舒尔卡赶忙纵身一跳也跃过了雪墙。

    “轰轰”两声爆炸,一股气浪和雪粉冰碎从雪墙另一边像下雨似的从天而降。

    “手榴弹!”舒尔卡大喊。

    刚才是因为有自己人在附近所以投鼠忌器,现在已经把中将救出来了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战士们会意,一个个拉燃了手榴弹就往德军藏身处抛。

    德军士兵发出一阵绝望的惊叫,然后“轰轰”的一阵,就彻底被炸得没了声音。

    另一边半履带车的进攻也十分顺利。

    半履带车胜在其速度,它们飞快的在雪地里朝德军两翼包抄,机枪扫射时还不断的往公路抛手榴弹,这使德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即便他们手里还有一辆坦克和一辆装甲侦察车……这是德军侦察小队的配置,只不过如果是执行侦察任务的话他们通常会用“二号”或35t。

    这说明德军也在担心在追击时会遇到苏军拦截,所以才会让“三号”坦克跟进。

    只不过在火箭筒面前,“三号”坦克与轻坦克其实没什么区别。

    在苏军火力的掩护下,火箭筒射手快速机动至坦克侧翼……这其中最快的是哥萨克,他和助手是搭乘半履带车赶上去的。

    然后下车、靠近目标、装弹,突然冒起身一扣扳机……“啾”的一声,火箭弹正在“三号”炮塔后侧面。

    后来哥萨



第三百七十四章 小报告之王
    这中将就是人称“小报告之王”的麦赫利斯。

    麦赫利斯的头衔很多,比如总政治部主任、一级集团军政委、副国防人民委员,此时他是以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在前线指挥战斗……其实说是指挥战斗,谁都知道这家伙是想乘着苏军反攻的这趟顺风车为自己渡一点金加点光环,免得别人说他只会打小报告。

    知道眼前的人就是麦赫利斯,舒尔卡就明白了。

    麦赫利斯是出了名的奉迎拍马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他身边的人自然也大多是本事不大脾气大的那种,于是之前种种“不专业”的表现也就很正常了。

    舒尔卡后悔不迭,如果早知道是他,他就应该让德国人把他俘虏,甚至乘乱把他给收拾了。

    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我似乎没见过这样的车!”坐上半履带车后,麦赫利斯好奇的问。

    “是的,将军同志!”舒尔卡回答:“这是刚研发出来的半履带车!”

    因为半履带车发出的噪音,舒尔卡不得不大声些说话。

    指导员显得有些紧张,他带着些口吃向麦赫利斯解释道:“我们刚刚才接收了十辆用于测试,没想到就碰到你们……”

    “为什么我不知道”麦赫利斯问,那语气似乎是有什么人瞒着他做些什么事。

    “这个……麦赫利斯同志!”指导员回答:“这或许是因为科学家们一直不认同这种半履带车!”

    “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麦赫利斯问。

    “你知道的!”指导员解释道:“他们认为生产这种车是浪费,它的运力比不上汽车,还要浪费坦克的履带,另外生产起来也比较耗时,所以……”
1...6465666768...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