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原本还有第三种途径,沿着第聂伯河水路运输,但冬季第聂伯河有几个月的封冻期。
“铁路很容易被敌人战机封锁!”舒尔卡说:“除非我们能取得制空权,公路在这冬季的运输量又十分有限,这使基辅与黑海之间的联系十分脆弱!”
就像之前所说的,基辅是依靠第聂伯河及敖德萨铁路线才建立起一道狭长的防线和补给线。
这防线在之前德军全力进攻莫斯科无暇它顾时还勉强能守住,现在就危险了。
“你认为他们会进攻基辅”
“我不确定,麦赫利斯同志!”舒尔卡回答:“但我认为他们会把进攻重点转移到南方,在中部进攻莫斯科受挫后,他们可能会考虑进攻敖德萨……德国人可能不会直接进攻基辅,因为基辅防守严密直接进攻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没有很大的意义。他们通常会绕过基辅往纵深进攻,沿着黑海岸越过第聂伯河进攻克里木半岛。一旦他们拿下克里木就直接威胁到高加索山脉,再往东就是巴库!”
麦赫利斯不由瞪大了眼睛,说:“那是我们的油田!”
&
第三百八十章 “胜利”
事情果然像舒尔卡想的那样,麦赫利斯理所当然的将舒尔卡的想法据为己有。
麦赫利斯搭乘火车回到莫斯科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斯大林。
“斯大林同志!”麦赫利斯说:“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将注意力转向南方!”
斯大林继续看着文件,头都没抬一下,随口回答道:“哦,麦赫利斯同志,你什么时候关心起战略来了”
“我是这么想的……”麦赫利斯继续说道:“英国人截断了我们南面的物资来源,这会使我军南线也就是基辅往东一带物资紧缺,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还在莫斯科防线,还在不断的从南方运输弹药、粮食等物资往北运输,我认为我们应该马上停下来!”
“然后把它们留给你吗”斯大林一边翻着文件一边讽刺道:“如果我们不往北继续运输,前线的士兵依靠什么与德国人作战呢”
“德国人很可能会改变进攻方向,斯大林同志!”麦赫利斯说:“英国人截断物资补给肯定会引起德国人的注意,同时基辅的防线又十分脆弱,如果德国人突然集中兵力对敖德萨发起进攻,然后沿着黑海岸穿过第聂伯河打到克里木,就会威胁到高加索,高加索不但是我们与英国人、美国人的运输线路,还有巴库油田,我们的石油相当一部份来自巴库!”
事实上不是相当一部份,而是大部份……此时的巴库油田总产量占苏联的71.5%。
斯大林闻言不由缓缓从文件中抬起头来,带着意外望向麦赫利斯说:“说下去,麦赫利斯!”
麦赫利斯受到斯大林的鼓励不由暗暗欣喜,于是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停止高加索一带继续往莫斯科方向运输补给,要求他们有计划的存储战略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我们应该加强克里木地区的防御!”
“为什么不是加强基辅的防御呢”斯大林反问。
“因为基辅防线过于脆弱,斯大林同志!”麦赫利斯回答:“它的补给线依靠敖德萨一线的港口,一旦这些港口被占领也就意味着基辅会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而德国人只需要集中空中力量很容易就做到这一点!”
斯大林随手拿起了烟斗塞进嘴里,这是他思考问题时的习惯。
熟悉斯大林的麦赫利斯知道,这也意味着他说的一番话已成功的引起了斯大林的重视。
沉默了一会儿,斯大林就说道:“很好,麦赫利斯同志,我有些不敢相信这些是你的想法。它很有远见,而且合情合理,如果德国人像你说的这么做的话,的确会让我们措手不及!”
麦赫利斯喜笑颜开:“这当然是我的想法,斯大林同志!”
“不过,我们不需要太过担心!”斯大林回答:“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英国人、美国人在南面高加索一线不再向我们提供物资补给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可以使用外交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斯大林同志……”
麦赫利斯一时不知道怎么说,盗用别人想法的缺点就是这个,如果出现其它不同意见的话,肚子里没有墨水的麦赫利斯就无能为力了。
“我当然知道我们需要做些准备!”斯大林回答:“我们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所以你说的至少有一部份是有用的,也就是我们应该加强克里木的防御,并让他们有计划的储备一些战略物资!”
“当然,斯大林同志!”麦赫利斯点头说道:“我们应该这么做!”
当麦赫利斯第二天返回勒热夫时,就兴奋的告诉舒尔卡:“太好了,舒尔卡同志,斯大林同志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nb
第三百八十二章 出奇不意
对基辅防线发起进攻的是第11集团军,指挥官是被称为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施坦因。
在此之前,第11集团军一直被挡在基辅防线前无法前进,但这也因此因祸得福……这使第11集团军成为进攻的德军中唯一没有遭受苏联寒冷冬天影响的部队,他们背靠着罗马尼亚补给线,衣物、食物等可以毫无障碍的运上来。
问题在于德军将主攻方向锁定在莫斯科,同时装甲主力被截在第聂伯河东岸,这使他们缺乏必要的进攻装备于是一直无法突破基辅防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这个进攻计划是曼施坦因主动向希特勒提出来的,这个冬季他在基辅防线以西作为“次要指挥官”几乎被隔离在战场之外,早就有些按捺不住了。
正好曼施坦因又听说苏联南方补给被英国截流,于是马上就飞到狼穴去见希特勒。
“这对我们是个机会,元首阁下!”曼施坦因对希特勒说:“在英国人中断的了援助物资而且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在莫斯科的时候,我们应该开辟另一个战场!”
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因为前线的接连失败而失去了锐气,他有些迟疑的回答:“可是,我的将军……我们的军队正在溃退,我们需要全力抵挡住他们的进攻,我们已没有多余的兵力转移到南方了!”
希特勒没有骗曼施坦因,就连新增援至前线的四个装甲师也配属给了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如果把它们从前线调回来交给曼施坦因,莫德尔只怕就很难阻止德军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我只需要空军,元首阁下!”曼施坦因说:“让第10航空队配合我们进攻,我就可以撕开他们的防线向其薄弱的纵深发起突袭!”
希特勒沉默不语。
因为在空军方面德军同样的紧张,此时德军之所以能稳住,或者说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能稳住阵脚,一部份原因是空军缓过气来重新抢夺回了一部份制空权。
如果在这时候将空军调往南面支援第11集团军……
曼施坦因似乎看穿了希特勒的想法,他指着地图解释道:“元首阁下,我们如果能撕开俄国人的基辅防线,就能乘着河水还处于封冻时期越过第聂伯河,这将直接威胁到俄军的侧后并重新包围基辅,也就是说俄国人不得不回应,包括俄国人的空军!”
希特勒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也就是说抽调空军其实不会影响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防御,因为德军将空军调往基辅方向,俄军也必须将空军调往南方与德空军作战……它们只不过是换了个战场而已。
至于莫斯科方向,双方的空军主力都被调走,于是谁也不吃亏当然也不占便宜。
想到这里,希特勒就不再犹豫了,他紧紧的拥抱了下曼施坦因,说道:“你是对的,我的将军,我们早就应该这么做了!我相信你,你与那些只知道撤退的胆小鬼不是一类人,你和你的部下会用钢铁般的意志将俄国人击溃,我们会重新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到时全世界都将为我们的胜利欢呼!”
曼施坦因听着这话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他了解整场战役的经过,虽然他一直都在基辅防线,但一直都在关注着前线的局势。
所以曼施坦因很清楚,实际上那些建议撤退的将军们是正确的,在那种情况下,即便是自己指挥部队在前线作战,只怕
第三百八十三章 兵行险着
实际上这并不能说是新发明,因为在此之前德军就这么干过……1939年,德国就将从捷克缴获的性能优良的47mm反坦克炮装在了“一号”坦克底盘上,于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一号”坦克如果硬性要求要像坦克那样拥有一个能旋转的炮塔的话,那就只能装两挺机枪。
这在战场上显然只能对付敌人步兵,面对敌人坦克甚至是轻型坦克都只能等死。
但如果不要求旋转炮塔,甚至不要求有封闭的防护空间,那么就能装上一门穿透力很强的反坦克炮。
这显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强了反坦克炮的作战能力。
反坦克炮通常需要汽车牵引,于是就会出现越野性不强、目标太大等问题。
更糟的还是它反应时间太长:如果碰到敌人,反坦克首先要做的就是停车,然后将反坦克调头寻找合适的位置架设,接着准备炮弹等等。
这使反坦克炮通常只能用于防御而无法用于进攻,也就是事先构筑好反坦克炮阵地将反坦克炮隐藏起来,等敌人坦克经过或是进攻时向目标射击。
这种作战方式十分被动,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谁也不会用汽车牵引着反坦克炮朝敌人装甲部队进攻,这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自行反坦克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它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因为反坦克炮时刻炮口向前而且做好了发射准备。同时也不需要汽车牵引。
甚至从某方面说,它与坦克相比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反坦克炮射程、穿深、视野和对外感知能力通常都比坦克好。
更重要的优点还是它便宜:只需要把坦克炮焊接在坦克底盘上就可以了,几乎没有技术难度。
事实证明曼施坦因的做法是正确的,第11集团军仅仅只用了两小时就突破了基辅防线。
舒尔卡同样是从麦赫利斯那得到的相关消息。
自从知道德军开始进攻基辅防线后,麦赫利斯的指挥部很快就忙了起来。
但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在指挥战斗……勒热夫距离基辅十万八千里,中间甚至还有德第9集团军阻隔,根本轮不到麦赫利斯指挥。
麦赫利斯是乘着这时候四处向人炫耀,当然是隐性的炫耀。
比如他向基尔波诺斯上将发电报,询问:“你们做好准备了吗在我已准确的判断出敌人的进攻意图并及时提醒你们的情况下,你们应该做好准备并将敌人狠狠的打回去!”
另外他还向最高统帅部发了电报:“事情果然像我想的那样,德国人进攻了!不过,因为我们事先有所准备,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挫败他们的进攻!”
另一边接到电报的斯大林和一众参谋不由愕然,因为事情的确像麦赫利斯说的那样,德国人把主攻方向转向了基辅防线。
但形势却并不像麦赫利斯说的那么乐观,因为苏军的兵力都集中在莫斯科一带发起反攻,同时德军又对通往南方甚至高加索地区的俄铁路线展开了轰炸,使苏军无法快速驰援。
“这个麦赫利斯什么时候学会分析敌情了”斯大林自言自语的说着。
麦赫利斯在勒热夫指挥部则兴奋得手舞足蹈的,他时而叉着腰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官冲着部下们一阵训话,时而又命令部下了解最新战况,就像他能把握住战场上的一切似的。
这使舒尔卡在第一时间就
第三百八十四章 虚虚实实
斯大林初时对此并不是很在意,因为他怀疑这只是德国人阻止苏军在莫斯科方向反攻的策略。
“这为什么不是一个骗局呢”斯大林对部下说“当然,麦赫利斯说的或许有道理。但是,这何尝又不是德军解决正面危机的一种方法,他们希望我们能将部队调到南方或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这样他们就能稳住阵脚保住现有防线!”
“可是,斯大林同志!”参谋提醒道“我们在前线的进攻已经受阻,进展缓慢,德国人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做!”
斯大林从嘴上拿下烟斗,回答道“这可能只是表像,我们不知道德国人是否在崩溃的边缘。我们知道,他们在莫斯科方向的军队缺乏补给、而且无法适应寒冷的气候,他们甚至有许多士兵主动向我们投降……”
这的确是事实,此时的前线还在发生这样的事,许多德军因为没有足够的衣物和食物,因为不想被冻死、饿死而偷偷跑到苏军一边。
这在之前是无法想像的,但现在却发生了。
“所以!”斯大林下了结论“我们应该静观其变,保持现有的攻势,甚至应该加强莫斯科方向对敌人的进攻。只要我们能将正面的德国人赶出去,那么南面的那支敌人……他们的侧翼就会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并且被我们包围!”
斯大林这话分析得有理有据,即便是舒尔卡听了也不例外。
当然,舒尔卡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战场有时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身在其中很难猜透并把握敌人真正的战略意图。
舒尔卡只是因为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所以才能一眼看穿并确定而已。
因此整个苏军对德军南方的进攻都没有反应,甚至就连空军都没调往南方,依旧全力进攻莫斯科方向的德中央集团军群。
这所有的压力都施加在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上,不过因为第9集团军得到了刚从德国增援来的四个装甲师,再加上莫德尔的指挥天赋,很快就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其中有几个关键点霍尔姆、旧鲁萨和杰米扬斯克,它们甚至是在被大批苏军包围的情况下死守。
这些地点都有类似勒热夫的地形,也就是周围是一片沼泽,只有一处硬地、高地,这使苏军即便拥有坦克和兵力优势也很难攻陷这些只由几千残兵败将驻守的小镇。
当然,这与德军的战斗精神和毅力也有关系。
再加上莫德尔对他们的全力增援……这种支援主要体现在运送补给和少量兵力上。
对于这些被包围并与德军防线完全分割开的要地,莫德尔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增援方式滑翔机。
滑翔机是德军的一种空降方式……众所周知德军空降部队走在世界前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空降部队和空降作战还是苏联发明的1927年,苏军使用运输机在中亚细亚地区空投部队,一举歼灭了巴土马徒等叛乱分子,是第一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降战。1930年,苏军空降兵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正式的伞兵部队。
然而,这种空降作战并没有受到苏联的重视,到二战时甚至还出现把空降兵当作普通步兵使用的现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