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玄子穿越千山万水,突破四维空间,回到太乙观以后,还和上次一样,立刻组织了一场全观道众集体修习大会,以提升道众的灵魂境界。
在太乙观会议室里,已升为灵仙的元玄子运神通力,使室内通明如昼,道众们聚集在元玄子的周围,纷纷感受到来自他的温暖,在没有任何采暖设施的腊月,室内温度已经达到人体舒服程度。
元玄子的自身能量达到了令道众恐怖的程度!
只见元玄子面映金光,和蔼可亲
“前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我在天池底部坑里捡到了长生不老书,即太一金书,已经交给了天界,现存放在天界博物馆。
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已经完成,我在终南山腹地找到了一生定心水,即太一玉瓶,已经交给了天界,现存放在天界博物馆!”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寻找九死还魂丹。”
底下有道众提问“师父,什么是九死还魂丹?
是不是需要死掉九次啊?”
元玄子淡淡笑了笑,他耐心地给道众们解释
“九死方为一生。
九死不是死九次,而是可能死上无数次。
因为,九是至大之数,没有比九更大的数了!”
“啊?!死无数次?”
道众们一阵唏嘘声。
元玄子说“不死无以为生。生生不息,也是死死不息。
还魂就是换魂。死一次,就重生一次。
重生一次,就可以换魂一次。
如此无数次,就会结成金丹,称为九死还魂丹。”
“师父,打坐不是可以结丹吗?
还要死那么多次干啥?”
底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元玄子说“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品。
上士学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
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
中士学水火之道,能出入隐显。
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内,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
庶士学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
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听乎自然为运用。
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侯,以抱元守一为运用。
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
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若泥像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
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顽空。
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
道众又问“师父,可否给我们讲讲修丹?”
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感兴趣。
元玄子说“修丹以太清神丹为最上,九鼎丹次之,五石散又次之。
九鼎丹者,一曰华丹,二曰神丹,亦曰神符,三曰金丹,亦曰神丹,四曰还丹,五曰饵丹,六曰炼丹,七曰柔丹,八曰药丹,九曰寒丹。
凡此九丹,得一丹便仙。
炼丹以一转至九转为止,转数愈多,丹力愈强,成仙愈速耳。
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殊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食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
其中惟闭息一法,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
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
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玄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有象,太一归真。
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
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
节气既交,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
今之学者,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沉浮,宁分主客,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
**结胎还丹,岂非南辕北辙?
张伯端为南宗之祖,悟真一书号为圣典,全是正道嫡传,不涉旁门小术。对于真阴真阳,真铅真汞,产药川源,爻动时节,坎离显倒,火符进退,金水互用,结胎还丹等等,无不亲切近人。九转金液大还之真脉,张真人无不尽泄无遗,而使悟真与参同二书,同为千古大道千古妙文。
道本无形,根在虚空。
法本无名,只在炼心。
道家本是教人养神,无念纯清,炼得纯阳。
因人迷溺于欲,不能力断,故设长生之说。
故金丹大道只是立假以明真,借假以修真。若迷妄滞,执相四大,不能觉悟,养生纵跳入药山丹海之中,亦是火灾泼油!
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勤,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不悲哉!”
第302章 文王庙会
清晨的咸阳土塬上,细雨濛濛,初春的微风还有些凄冷,带些冬季的寒意,纵横驰骋。
二道塬上没有一星绿色,显得光秃秃的,冬小麦还未顶出头。
路上行人绝迹,唯见风雨飘摇。
临近辰时,孤寂落陌的文王庙里悄无声息地来了三位神秘的高人。
他们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神不知鬼不觉地跃过高耸的朱墙,蹬着茂密虬挛的松枝,在树林间疾速地穿行。
天光微曦,空中的雨点渐趋缓慢,变成了似有似无的雾霭,三人先后跳下树枝,直奔大殿,转眼消失无影踪。
长期无人光顾的文王大殿,蛛网幔挂,尘灰铺地,里面光线幽暗,空间狭窄。
正南端坐文王,两旁西向为武王,东向为周公。
彩塑巍然,面带慈光。
大门玻璃已破,立柚斜出,门板敞着一条小缝。
寂静的院落里松柏相映,鸟语花香。
此刻,从庙宇正门走过来四位步履矫健的道士,为首的是玄门领袖、太乙观的道长元玄子,只见他一身素色皂袍,脚下高筒白袜,黑布云鞋。
头上发髻高盘,鬓角点点风霜。
面容红润清朗,眼眸闪闪星光。
举步如踏云,行若游龙,身轻如燕,神耀内蕴,仙气浩然。
紧随其后的是他的三位高徒,大弟子英俊高大、气宇轩昂的燕玄龙、二弟子儒雅瘦小、精明强干的燕玄虎和女弟子翩若惊鸿、妙香盈身的燕玄飞。
他们师徒四人从容不迫,大大方方地走进长方形格局的院落中央,朝四方神拱手揖拜,然后只见元玄子左手一撩道袍,右手一推庙门,吱哑一声,门倒向里面墙上,阳光洒进了庙内。
元玄子抬腿入殿,面对圣像,进三拜九叩大礼。
其身后弟子依次虔诚跪拜。
拜毕,元玄子站在头排,焚香祭谒,只听他轻声念道
岁在庚寅,时值惊蛩,晨光微露,春风料峭,金梅含笑,绿柳吐芽,松柏凝翠,圣地生辉。
吾固信之,生而为圣,死则有灵,请以清露薄酌之奠,祭于先圣周文王姬昌之灵前
凤凰展翅,光耀朝阳。岐山姬昌,礼贤八方。
修德伟业,百姓景仰。遥忆昔年,天地玄黄。
殷纣暴虐,百姓遭殃。君拘羑里,针毡在床。
感国倾危,忧心悲怆。七年幽禁,发愤图强。
潜心研易,逆境志刚。三才立道,六位成章。
仰观天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肇分阴阳。
乾坤立元,天地立心。周流六虚,上下无常。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六十四卦,千古流芳。中华元典,六经滥觞。
渭河滔滔,西岳苍苍。太乙敦敦,终南莽莽。
超凡入圣,无药仙方。指点迷津,真人紫阳。
道观成灰,前路迷惘。无境洞天,竟在何方。
吾辈弘道,生死皆忘。千山万水,不辞遍访。
企望保佑,正道弘扬。祭告圣祖,伏惟尚飨!
念完后,师徒四人又行三跪九叩大礼,这时从大殿之上的文王像后窜出一位老疯子,披头散发,阴阳怪气地唱念
“贪名逐利满世间,不如行道在人间。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识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莫说无常现正忙,当下已心是道场。
若问太一仙方处,福地洞天境中藏。”
四人闻听此言,心中大惊,这不是朱雀玄武大帝手持太一仙方跨凤飞升时留下的一句偈诗吗?
莫非……
未及细想,三位徒弟连忙倒头跪拜。
唯独元玄子气定神闲,泰然自若,他料想朱雀天尊绝不会如此戏谑,有失法度,多半是爱搞笑的老布袋又在调皮了。
“老布袋,快出来!不要在庙宇捣蛋!”
元玄子对着藏在圣像后的疯子喊道。
那人还不出来,照旧说
“阳里质不刚,独修一物转羸尪。
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
举世谩求铅汞伏,何时得见龙虎降?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金丹。”
“何谓金丹?”元玄子见老布袋还不出来,便故意逗他。
“金者,坚刚不坏之物;丹者,混成无碍之象。
坚刚不坏,混成无碍,浑然一气,如天之虚圆不测,无物不包,无物能伤。故道成之后,号曰天仙。
因其永久不坏,又曰金仙。
因其隐显不测,又曰神仙。
其实金仙、神仙,总是天仙。
欲修天仙,舍金丹之道,余无他术。
这个金丹,即人秉受于天,至善无恶,良知良能,圆成无亏之灵根,乃先天至阳之气凝结而成者。
其中含阴阳,藏五行,有其气而无其质,非一身后天有形有象,浑浊之物可比。
若经阴符阳火,煅炼成熟,永远不坏,名曰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
金丹者,混成本性之别名,非本性之外,又有一金丹。这个丹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乃仙佛之种子,圣贤之根本。
但未经火煅炼则阳极必阴,圆极必亏,落于后天。知识开而私欲杂,气质发而天良昧,良知良能,俱变不良,无复纯白之体,故古圣人设金丹返还之道,使人人归家认祖,复我本来原有之物事。”
“如何谓之复返?”元玄子又问。
“返者,我已去而复来之说,还者,我已失而又得之谓。夫本性灵根有昧者,皆因阴阳不和,五行相伤之故。
若果阴阳合一,五行攒簇,仍是当年囫囫囵囵,圆成故物矣。二物者一刚一柔,一健一顺,一真知,一灵知,一真情,一灵性。
真知具于道心,主刚健,发而为真情;灵知藏于人心,主柔顺,含而为灵性。
真知灵知分离,则健非所健,顺非所顺,刚柔失节,真情灵性变而为假情假性矣。真知灵知相合,则健所当健,顺所当顺,刚柔随时。
假情假性,变而为真情灵性。
仙翁曰二物会时情性合,岂不太煞分明”
“话都让你说完了,天下修道你第一,现在可以出来吧。”元玄子说。
“哎呀,你这牛鼻子老道,真是无趣,跟你玩躲猫猫都不懂,哼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