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年间,安西王忙哥刺笃信道教,因祷嗣获应,令耶律总管奏皇妃吉利弥释降旨敕修庵。
成化年间,秦府永寿王朱尚灴夜梦八仙,遂对八仙庵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亲笔题写了蓬莱匾额。
明正德年间,因疾雷自庵中升起,云中现神异形象,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
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
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经数年建成。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
道士李明阳以募集之资置地200余亩,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栽松柏数百株。
1727年(雍正五年),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同治初年,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
1871年(同治十年),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长安,曾驻跸八仙庵。光绪书“宝箓仙传,慈禧书洞天云笈和玉清至道匾额。并赏给白银千两对殿堂进行全面整修。慈禧又封八仙庵为万寿八仙宫,此后遂以八仙宫为名。慈禧还赐道士御棍两挺,后因道士狐假虎威,被陕西布政使樊增祥申饬停用。
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政府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政府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
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1935年,他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
至此,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
至民国末年,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八仙宫建筑得到保护,1952年由政府拨款予以维修。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人民政府按照实有道士人数,留给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
1955年秋,以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325章 历史痕迹
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在以前,该宫道士除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生产自养活动。
1957年,全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人均260余公斤,除道士口粮外,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该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
至195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迁走和还俗(15人),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当年除因水利兴建有效,粮食继续稳产外,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6000余元(其中农业收入18015元、房租4200元、香火4000元),人均400余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
到1962年,道士人数降至50人,各项收入总额近22000元,各项支出之外,年余8000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1元。
初,八仙宫受到冲击,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也受到很大破坏,道士纷纷出走。
其后,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留居宫内的15名道士均参加综合厂劳动,宗教活动停止。
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道教唯一道观,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
次年国务院批准八仙宫列入全国重点宫观名单。
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
1992年5月16日,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现有常住道士40余人。
二、八仙宫殿堂布局
八仙宫总体布局为中庭各殿、东西跨院及西花园。中庭部分依次为(由南至北)大照壁、牌坊、商业街、山门、灵官殿、八仙殿、斗姥殿。东跨院有吕祖殿、药王殿和太白殿,西置库房、食堂、道士宿舍及陕西省道教协会办公室。西跨院有邱祖殿、云隐堂和西安市道教协会办公室及招待所。
灵官殿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间重修,五楹。
八仙殿明正德年间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五楹。
斗姥殿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重修,五楹。
吕祖殿创建于清康熙初,嘉庆年间重修,三楹。
药王殿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
太白殿亦建于嘉庆年间,三楹。
邱祖殿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
云隐堂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
西花园原有水池、花厅、小亭,面积约5亩。
三、八仙宫现存碑文
八仙宫早期碑石久佚,据李子春《陕西道教志稿》,60年代初所存尽清碑。经破坏,现存仅如下几通
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刻,1834年立石,无撰人名,卢遁夫书。现立于斗姥殿前廊下。
光绪残碑刻立年代不详,刘永镇等立。
升允奏文碑约刻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李宗阳立石。残损严重。
慈禧太后万寿碑1901年刻,无撰人名,升允书,李宗阳立。现存八仙殿前东侧。
诗碑1936年刻石,李宗阳刊于邱祖殿廊下。
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1938年刻,冯光裕撰文,宋联奎书,唐旭庵立,现存于八仙殿前西侧。
旭阳邱监院遗德碑记1948年刻石,王信明撰文、张翼升校阅、景梅九草书,本观道众同立。现存邱祖殿前西廊。
四、八仙宫教事传承
现在有文献表明,八仙庵出现的高道,始于清康熙初年,由任天然住持,并辟为十方丛林。嗣后于乾隆间一度改制为子孙庙。继于1806年(嘉庆十一年)由赤脚道人董清奇恢复丛林体制。此后高道辈出,八仙庵丛林制度日趋完备,成为了与楼观台齐名的著名十方丛林。
道光年间,留坝张良庙道众为地方恶霸欺凌,向八仙庵求助,愿将其庙作八仙庵下院。八仙庵知客任永真只身前往,历经艰辛,终由官府惩治了恶霸,庙产得以保全和扩大,并辟为与楼观、八仙庵并列的第三大十方丛林。
自康熙年间至1924年,八仙庵丛林共设坛传戒8次,受戒1000余人。先后有任天然、董清奇、刘合仑、朱教先、种菜道人、刘永镇、李宗阳、陈圆心等历任方丈,高永勤、李德悟、李明阳、韩合义、邹永台、丁嘉惠、刘小蟾、周同尘任监院。
1925年后历任监院职务的是马理效、张道人、唐旭庵、郭合喜、翟圆阳、邱明中、姚永贵、崔法森、乔清心、王理仙、闵智亭、曾教风、胡诚林。
五、八仙宫现任监院
胡诚林,全真教龙门派道士,西安万寿八仙宫住持,西安市湘子庙住持。
乾道,一九七四年二月生,陕西人。现任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陕西省道协秘书长、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西安市道协秘书长、西安万寿八仙宫管委会主任。一九九一年于陕西省天竺山双峰观入道;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五年於中国道教学院学习;一九九五年叁月至今,常住西安万寿八仙宫;二○○五年叁月至今,于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读研究生课程。
一番讲述,令众人生出许多的感慨,岁月变迁,朝代更替,只有信仰是永恒不变的。
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仍然能坚持自己的信仰,真是难能可贵啊,甚至于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燕玄龙看到众人渐渐散去了,便对两位年青的道士说“好了,我们下一站去湘子庙吧。”
三位道人均纹丝不动,脚下生根一般。
第326章 湘子庙前
燕玄龙盯着三位年青的道士说“你们是不是想在八仙宫吃免费的斋饭?”
说话间,从四面八方涌进八仙宫道观参拜的信众越加多起来,只见香火缭绕,人头攒动。
临近午时,八仙宫派出道士和居士搭起了粥棚,支起了桌椅,向所有来客丰盛的午斋。
燕玄虎撅嘴吊眼地说“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这才刚出来云游第一天你们就受不了,还想按点吃饭,还要吃白食!你以为我们是公款旅游吗?!
元玄子是怎么交待你们的,难道就半天功夫全忘光了!”燕玄龙黑着脸教训道。
“师父说不能花钱购买食物,但没有说不能吃道观里的供斋,连普通老百姓都能吃,我们是同门道士凭什么不能吃?”燕玄飞在一旁辩解道。
“我们是普通老百姓吗?来吃粥的大多是八仙宫常年的忠实信众,捐款捐物做义工,为八仙披衣供食做宣传,你们几个为八仙宫做了些什么,又为八仙做了些什么,你们凭什么吃人家的白饭?这饭咽得下去吗?你不觉得塞牙?!”燕玄龙斥责道。
“那你的意思是?”大师兄燕玄虎问他。
“我的意思是要么去乞讨,要么饿肚子!”燕玄龙痛快地指出两条道任你选。
“乞讨?”两位年青的道士一起瞪起眼睛,“这不是给太乙观丢人吗?!”燕玄虎气哼哼地说。
“吃白饭,白吃饭,这才给太乙观丢人!”
燕玄龙说完,把头一甩,走出了八仙宫。
两人无奈只得跟随其后,肚子里饥肠辘辘,身上分文皆无。去乞讨又实在伸不出手,说不出口,饿着就饿着,反正燕玄龙也没吃,现在就看谁能扛得住。
从东门出来,环城墙西行,半小时路程即来到南门里的湘子庙街。
湘子庙,建于宋,盛于元明,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故居。全国的湘子庙有十多处,西安南门里的湘子庙是韩湘子出家之地,历代以西安湘子庙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
燕玄虎忍不住介绍说“你们知道吗?古长安的井水很苦,唐朝时,由八水引出的漕渠、清明渠、永安渠、龙首渠和黄渠等供城内和皇宫用水,街上有挑担拉车买卖甜水的。而韩湘子用其住处的井水做酒,却能酿成美酒。”
“苦水怎能酿美酒?”燕玄飞好奇地问。
“是啊,一般人都不相信,想喝不敢喝,因此人们把韩湘子酿的酒叫逡巡酒。
韩湘子见众人迟疑,信口吟道真酒无苦,真水无香,苦尽甘来,玉露琼浆。吟罢,将酒倒入院中水井之内,井内立刻飘出一股酒香,令人馋涎欲滴。世人将湘子住处之井称香泉。香泉即湘泉。
自此西安城内才有甜水井及西门大井的甜水。”燕玄虎眉毛向上一挑,显示着他的博学广知。
燕玄龙瞄了他一眼,说“你说的只能算花絮,还有更重要的。
据传韩湘子居其叔祖韩愈官邸内院,为修行修性,曾筑一地下密室,常居其内练功养性,后称湘子洞。
因历史年久而少为人知。
30年前备战备荒和深挖洞的年代,人们在湘子庙内挖防空洞时,曾挖到一暗室,约6平方米,高近2米,人可直立来回走动。”
三人把自行车停在广场,准备进去参拜,这时却见一个又矮又胖头发凌乱的小伙被几位道士往外“请”,他还大声地咒骂着“咋就当不了道士?难道说我就只能当一辈子网管!”
燕玄龙道“这里是道观,不得大声喧哗,人家让你出去,你就请出去吧!”
“你算哪根绳上的蚂蚱!敢跟我撵我!”
小伙脸色铁青,上来一把攥住了燕玄龙的车头。
“你不是网管吗?左手拿着皮鞋奶,右手点着军事频道,喝地沟油的命,操钓鱼岛的心。萎萎缩缩,鸡肠狗肚,胸无大志,鼠目寸光,蓬头垢面,小脸蜡黄,恍若将死之人,俨然行尸走肉。对照一下,是不是你?还不走!”
燕玄虎冷言冷语,话如刀剑,直刺心窝。
“胡,胡说!你们这群狗道士!”
小伙气得嘴唇发抖,一时竟成了结巴。
燕玄龙觉得道人不能如此苛薄,弄不好把小伙逼出人命,罪过就大了,他和颜悦色地问“你为什么想出家?”
小伙转过细长的脖子,眨眨眯眯眼,说
“不出家还能干啥?大学没钱念,工作找不到,女朋友嫌我穷,在农村没有地种,地都征去盖房了,在城里没有老板要我,我也没收入。
现在想着当道士,就是想混口饭吃,结果人家还不要!我真是生得多余啊!”
说着,他双手捂住脸,蹲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原来你是在逃避现实,道观当然不会收你。”
燕玄龙说。
小伙抽泣着说“我还以为出家人都是社会上不要的,实在没办法活下去,才做了道士。呜呜呜——”
燕玄虎气愤地说“道观不是垃圾站!
道术有十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