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太一仙道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安安君

    走出重阳殿,他们看到举着小红旗的导游正对着一群海外华侨进行详细地解说

    对重阳宫的修复,早期主要由李无欲(名志源)承担。1234年,掌教尹志平委命李公入关中复兴祖庭授其为陕西道教提点,赐重金作为复兴祖庭的资金。

    李无欲回到祖庭,率领道众,开垦土地,建筑观舍,使祖庭得到一次较大规模的复兴。

    在此期间,奉全真教为国教,知集贤院道教事,重阳宫为全国道教总提点、天下督道院,统领天下道教士。经过“南北合宗”,成为全真教“一统天下”。

    其发展达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此时的重阳宫,甘水翼之如双龙盘护,殿堂巍巍,参差棋布,竹林环绕,古木森森。

    宫域东至涝河有陂头之玄真观;西至白马河;甫抵终南山有望仙坪之集仙观、白龙沟之玉阳观;北临渭水有临渭庵(在今之马坊村)。殿堂楼阁达5048间,住道士近万名,其间,高道云集,盛况空前。1251年,重阳宫增修筠溪道院、遇仙宫等建筑。

    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教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入明以后,明王朝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昔日恢宏的宫殿经历风雨沧桑,而变成一座破落的古道观。

    到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于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今日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常住道士十多人。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烧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自金大定十二年(1172),丹阳等搬祖师遗蜕安葬于师庵故地,至今已800余年。

    重阳墓座北面南,青砖墓冢。

    墓门刻一联九转神丹就;一灵真性存。

    重阳祖师墓,基高15米。据当地老人回忆,墓地面积150平方米。

    1958年祖庵生产队兴修水利时在重阳祖师殿基址处1米深处挖出寿函(石棺)一具,当时用大粗麻绳套在石棺盖上用拖拉机向西拉,因太重只拉开一条缝,绳子就断了,被重阳宫道士殷晴宽阻止,后八仙庵道协同公社又将重阳寿函用土掩埋。

    1967年春,祖庵梁庄又将王重阳墓挖开。墓内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寿函),长2米,宽122米,高096米,盖厚03米,石棺下周围雕有龙。棺内安放木刻重阳祖师像及遗骨,存方砖两块,上刻“重阳祖师压骨在此”,修建重阳宫时遗失。

    寿函撬开,函内用黄色绸缎包一木棺,棺内用绿色被包着王重阳遗体,其头枕右臂朝西面南,当时黄袍道帽,容貌胡子完好可观,但见风后化灰。遗体的头部胸部是用木架子固定着,发髻上有一对金环,公社以30元钱卖给周至银行,后来将木架子挂在银杏树上,遗骨散放棺外,后道人又将遗骨埋于竹园。几天后有人用炸药将寿函炸烂,运往公社门前垒桥基。现仅存盖,翻放在银杏树东边,碑林内的重阳画像碑原在此处。






第339章 护灵之骨
    


    在祖师墓西南侧有一株古银杏树,人称“千年银杏树”。传为马丹阳为师父守墓而植。银杏树高约10丈,树身挺直粗壮,枝杆四面伸展,苍老遒劲。

    树身空心处生长出一株柏树,故人们又称千年银抱柏。后来柏树枯死,古银杏树仍发芽开花结果。

    对于祖师灵骨的的传说向来有很多版本,三位道人默默地跟在导游后面,听她这样讲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祖庵镇在兴修农田水利的过程中发现了重阳祖师墓,由于当地人对王重阳的敬重以及文物部门的保护,重阳墓被及时回填了。

    挖开墓后,打开石棺材盖子,便看到里面铺着很厚的绸缎。重阳祖师侧卧,脚朝西,面朝北,头朝东,枕着莲花瓣枕头,带着帽子。据当时的老人讲,祖师爷浑身披着锦缎,只露出脸,脸呈淡黄色,闭着眼,像是睡着了,神态十分安祥。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一看,全都吓跑了。

    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疑惑地问导游“王重阳于公元1170年羽化,难道他的遗蜕是千年不腐?”

    导游解释道“村里有一个二杆子,他上前扯开王重阳身上的绸缎,从脖子处把祖师一提,没想到很轻,就给提起来了。这才发现,原来并不是王重阳的真身,而是一具木雕像。

    再后来有人把木雕像吊到了树上,没想到从木像里哗啦啦地掉下许多人骨,正是重阳祖师的遗骨。

    有位叫赵茂忠的村民从地里回家,途中经过王重阳墓所在地,看到了暴露在野外的祖师遗骨,实在是看着不忍心,趁四下没人,就偷偷掩埋了起来。当时就近在祖师墓旁的大银杏树下,拿铲子铲了个大窟窿,把遗骨埋到里边。赵茂忠将王重阳的遗骨埋藏起来之后,一直严守着这个秘密,连他的老伴、孩子都不知道。这个秘密一藏就是近四十年。

    2005年,村民赵茂忠将埋藏心中已久的秘密,告诉了重阳宫住持陈法永道长。”

    燕玄虎忍不住好奇心,就问导游“陈道长怎么能相信这位普通老汉讲的故事?”

    导游说“陈法永道长听说后,开始查阅有关祖师的生平,特别是安葬事宜的各种资料。而资料中的记载,恰好与赵茂忠老人的描述相符。

    资料显示,王重阳于1170年在汴梁(今河南开封)辞众而逝,弟子便将他安葬在本地。1172年,弟子又将王重阳的遗骨从汴梁迁回刘蒋。

    祖师第一次安葬时由于条件所限,只是草葬。第二次在刘蒋则是大葬,但其时距他羽化已有60余年,只剩下遗骨,故将遗骨盛入木质雕像中安葬。

    在为师父守墓的时候,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在墓旁手植银杏一棵,这棵古树历经800年,至今仍生机勃勃。

    2005年12月24日下午4点,依照赵茂忠的记忆和提示,陈道长与台湾南投县慈惠堂住持林国隆先生等人一起,在重阳宫已近千年的银杏树下,找到了赵茂忠老人当年埋下的灵骨。

    2006年,陈道长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道协,以及省内的诸多专家学者,召开了重阳祖师灵骨保护座谈会。

    2009年5月16日,全真道祖庭重阳宫内香烟缭绕,仙乐阵阵,重阳祖师灵骨瞻礼法会在此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道长和霍松林、张广保、樊光春、秦建明、孙常德、邹通玄、胡诚林、任兴之等40余位各界人士应邀会聚重阳宫,瞻礼了重阳祖师遗骨和石棺,灵骨瞻礼法会由任法融大师拈香主法,他身着紫红道袍,手执笏板,开启法会,一时钟鼓齐鸣,仪轨庄严。西安八仙宫经师团吟诵仙经,200余位信士焚香礼拜,共沐神光。中国道协、陕西省道协、北京白云观等全国各大宫观代表向重阳祖师墓敬献了花篮。众学者建议,综合考虑,将来还是把灵骨安奉回重阳宫的地宫更妥。

    任法融大师庄重地说重阳祖师灵骨经800余年,能够保存下来这一点,是道教先贤及当地乡民的功德,是玄门之大幸。经过观瞻灵骨,骨虽然不多而质重,由此可见,经过修炼的遗骨与众不同,它和佛骨舍利一样,意义非凡。我今天在重阳宫身临其境,深觉灵气厚重,加之久雨逢晴,风和日丽,这是祖师的感应。重阳祖师及七真承袭道祖老子之大道,德震三界,我们均沾圣恩。因此我们不光要保护好祖师灵骨,更重要的是继承弘扬全真精神和道文化。希望学术界不要单从书本中研究,要身临其境,深入道教,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掘出道教文化的精髓。各位道友必须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要向重阳祖师那样心死方能人活,超脱自己,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相适应。

    在瞻礼法会上,任法融大师捐款十万元,专门用于重阳祖师灵骨的保护。”

    来自海外的华侨无不为任法融大师和赵茂忠老汉的义举而深深感动。

    导游见有的游客不明白大师所言之心死人活的含义,便说“距重阳宫还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宫中,至今还有活死人墓。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

    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曰

    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

    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

    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

    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

    燕玄龙闻听此言,忽然仰天喟叹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一住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





第340章 碑林绝唱
    


    很久以来,祖庵流传着重阳宫七十二蛟龙碑的传说。

    原有碑石均有一定的位置,但到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

    这件事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

    1956年,“祖庵石刻”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

    1962年,经杨自修副县长奔走呼吁,省政府拨专款,集中碑石,立于原玉皇殿旧址。

    1973年建碑房11间,建成重阳宫碑林。

    1986年11月,迁移位于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仙蜕园”、祖庵镇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对重阳宫碑林的保护。

    这时,导游也带着海外游客来到了碑林。她介绍道

    祖庵重阳宫碑林,现共保存碑石近40通(件)(其中碑厅耸立巨碑31通),共刻文33篇,诗词6组(首),画像二幅、题字两帖、图一面。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手书《无梦令》词碑,元书法家赵孟頫书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师张与村题额“天下祖庭”碑及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书者声名显赫,在《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竟达17人之多,因之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这些碑石具有元代石碑,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龙首龟座,形象逼真的特点。碑厅现保存石碑31通,象这样大量集中保存元代碑石文字在国内实属罕见。

    重阳宫碑林有四个唯一

    元代皇帝亲敕圣旨碑八通,全国唯一;

    道教“全真”的发祥地,作为“天下祖庭”,全国唯一;元代名士撰文、书丹保存之多,全国唯一;

    蒙古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合刻的圣旨碑四通,全国唯一。

    燕玄龙眼尖,他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些游客中

    徘徊,他用手不停地抚摸《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神态痴迷。由于他戴着鸭舌帽和宽边墨镜,一时无法看清面容。燕玄龙便慢步走过去,说道“《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为奎章阁大学士、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撰文;赵孟頫书丹,翰林学士、秦国公李孟篆额;且此碑石拍之鸣声,谓曰响石,故人称三绝碑。看来先生很有鉴赏品味啊。”

    那人连头也未抬起,身姿一动不动,仿佛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不知道,倒是导游接过话头,说“祖庵碑林不仅有极高的书法价值,碑文的撰写者,多是以文章名重当时的翰林,还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例如

    《圆明真人高公碑铭》为翰林学士姚燧承旨所撰;

    《宋真人道行碑》为翰林院直学士王利用所撰;

    《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为名士杨奂所撰;

    《诚明真人道行碑》为翰林直学士王磐所撰;

    《天乐真人李公道行碑》为集贤学士宋渤所撰;

    诏书与圣旨碑中《成吉思汗皇帝赐神仙手诏》为中书令耶律楚材所撰;

    《重阳仙迹记碑》为翰林院修撰刘祖谦所撰;

    《王真人开涝水记碑》为翰林院直学士薛有谅所撰;

    这些碑石记载着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修炼要旨等。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类、书法名碑类、八思巴文类、内丹功法类四种。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的有十二通,二级十通,三级四通。”

    燕玄龙说“谁撰的并不十分要紧,要紧的是撰的内容!”

    导游略微一怔,解说道

    “祖庵碑林存有王重阳手书的《无梦令》词一首,是唯一存世的王重阳手迹。词的内容是大道长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

    全真教祖碑的全名是终南山神仙重阳王真人全真教祖碑。共2600余字,详细记载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生平及创道活动。为六龙浮雕碑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马宗师道行碑》关于修道这样描述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

    至于秘语碑,则是刻于元大德年间。

    在甘河遇师第二年,王重阳曾与一道者同宿月下,道者言吾宿西北大山之中,彼间有人善于谈演《阴符》、《道德》尤所精通,闻君平日好此二经,胡不相从试往观听?

    重阳踌躇未之能决,道者忽抛拄杖乘风而去。重阳左右寻他,杳无踪迹,他于是怅然若失。在这一年之中王重阳过礼泉县,又遇道者,他急忙上前迎拜,邀入酒肆,共饮之间,恭问道者乡里。

    道者答浦坂永乐是所居地(山西永乐宫),又问年龄几何,答春秋二十有二。再问其家族姓名,道人默而不答,只索要笔纸,书秘语五篇。

    此后王重阳慨然入道,改号重阳子,于甘河之南的南时村穴居修炼。这通石碑就记载了当时留下的五篇秘语。

    《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关于炼功有诗为凭
1...184185186187188...2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