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太一仙道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安安君

    莫奖樽酒恋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

    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

    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

    有朝九转神丹就,同奔蓬岛去一遭。

    《皇帝玺书碑》等五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现八思巴蒙古字碑在全国仅发现有二十余通,祖庵重阳宫碑林即保存有这五通。像这样大量集中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献在全国实属罕见,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

    由于祖庵重阳宫道教碑林的重要价值,200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众游客赞叹不已准备离开之际,燕玄虎附到燕玄龙耳边小声说“大师兄,你没发现这里头藏着一个官员?”他用手指指那个“鸭舌帽”。

    燕玄龙立即意识到此人正是王一清局长!

    他很惶惑很不解,然而燕玄虎已经抢先一步走过去,抱拳当胸“王局,你还不认识我吧?”

    王一清推推墨镜平淡地说“你认错人了吧?”

    燕玄虎从鼻孔里一笑,道“赵至善把你害得好苦,不过,也许你已经知道了,他死了,死得很惨很难看。”

    王一清摇摇头,表情冷漠。






第341章 立教灵文
    


    燕玄虎被道人拦住去路,还反此一问,他心上略略吃惊,感觉碰上了道门对手,便敛了敛霸气,朝旁边闪去,低声拱手道

    “道长请进。”

    道人未动,亦拱手道“你请出。”

    燕玄虎抬脚就要往外走,那道人却同时迈步,两人又撞在一块,燕玄虎面露不悦,说

    “我既请你进,你为何不进?你既请我出,为何却不让我出?究竟何意,敬请讲明!”

    道人笑道“你既出家人打扮,为何不投庵?

    你若云游,为何不参寻性命,求玄问妙,登崄山,访明师。

    了生死之大事,做全真之丈夫。

    你既不内观,亦不寻道,你披一身道袍所为何来?

    你我一句不投即撞,莫非是真假李逵要打架吗?”

    两人正争吵之际,燕玄龙率师妹燕玄飞随后赶到,燕玄虎道

    “你是哪里来的道人?

    不过是摘用了几句重阳祖师的语录,不是夸口,满篇我都会背诵,不信我们比试比试!”

    道人扭头瞟了一眼燕玄虎,说“你就是那个掉书袋吧,正要说到此条,重阳祖师云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

    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

    恐失于性命!

    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

    虽多看书,与道何益?!”

    燕玄虎脸上红一块紫一块,他说

    “我们此次是四海云游,为的是寻找福地洞天,你若有真本领,直接告诉我们,或者你能知道太一仙方就更好了,不要空口白牙地教训人。”

    道人笑笑,说“太乙观都没有了,你们还在寻找太一仙方。

    你们可知什么是药?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

    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

    若不通者,无以助道。

    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

    元玄子没有告戒你们?

    他还在忙着继续盖新的大庙?”

    燕玄飞听到此人用如此不敬的口吻谈论太乙观和师父,她气坏了,就开口道

    “休要诋毁道庙观宇!

    休要指摘玄门领袖!

    没有道观,你住哪里?

    没有师父,你跟谁学?”

    道人见是一名女冠,便将语气缓和了一些,说

    “雕梁峻宇,非上士作为。

    大殿高堂,岂是道人活计。

    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

    说着,摇摇头,不停地叹息。

    燕玄龙见场面有些不可收拾,他忽然对道人大喝一声“你不打坐去,在这里做什么?!”

    道人一怔,说

    “打坐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

    真坐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

    燕玄虎反诘一句“你若真打坐,如何管我等闲事?”

    道人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

    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法身者,无形之相。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

    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远离。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

    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

    今日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实乃大愚不达!”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本已走出老远的王一清却折了回来,他倾听了一会儿,忽然问道人

    “如何证道?”

    道人微然一笑,说“道有三乘,量力而行。

    上乘者,虚无之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可参阴阳之正理。以法炼之,可使有归于无,以无而又生有。

    能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修,此上品天仙之道。

    中乘者,秉虔诫而斋戒,奉圣真以礼拜,诵天尊之圣号,讽太上之秘文。

    一念纯真,万虑俱清,上格穹苍,万灵洞鉴,灵光不灭,一点真性,直达虚无,位列仙班,此中乘之道。

    夫下乘者,积功累行,广行方便,济人利物,多作些好事,常检点过失,真性自不可昧,灵明原能显著,或隐或现,与仙无异,此下乘之道。”

    王一清问“重阳祖师注清虚道人录《五篇灵文》被公认为是王重阳北派丹法要诀。

    由于《五篇灵文》是在清朝中晚期才出现,故多有怀疑《五篇灵文》是伪托的道书。

    道长对此怎么看?”

    道人说“金·刘祖谦《重阳仙迹记》记载王重阳,正隆己卯忽遇至人于甘河,以为可教,密付口诀,又饮以神水。《全真教秘语之碑》载重阳祖师以正隆己卯之夏遇真仙于终南甘河镇,密付口诀。明年庚辰再会于礼泉,遂留密语五篇。

    《金莲正宗记》中记载祖师出世,四遇真仙,饮甘河之一味,授密辞之五篇。

    元·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丹阳真君》记载重阳以所得纯阳《金丹秘诀五篇》授之,并口授其诀。

    以上均证明重阳祖师确有《金丹秘诀五篇》秘传,不是后世伪托的丹经。”

    王一清仍然有疑问,他说“道教内部有丹道一派,崇尚述而不作,修炼真诀口耳相传,即使有丹道口诀秘本也仅在内部秘密传抄,不被外人所知。

    此秘文如何流传出来呢?”

    道人说“《五篇灵文》在历代秘密传抄过程中,均视为枕中鸿宝,轻不示人。

    得读是篇者,既明尽性至命之学,必能夺阴阳造化之机。尚望遵曹一峰先生所嘱,务宜珍重,勿传匪人,致遭天遣。”

    王一清被道人清晰明确的灵文渊源的描述彻底折服了,他摘下墨镜,恭敬地问“请问道长尊称?”

    道长说“我和你们一样,皆是路人。”





第342章 全真遁术
    


    道人看着燕玄虎,笑而不答,而燕玄虎的手却越握越紧,最后他低头一瞧,吓了一大跳,原来自己竟攥着拳头!

    也就是说那道人练就一身缩骨之术!

    一向崇尚法术的燕玄虎紧盯着道人问“你是得了神通还是修得了法术?”

    道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王一清也同样纳闷,他瞅着道人问“你是神仙还是凡人?”

    道人埋头往外走去,同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燕玄龙感到其中定有玄妙,便虚心请教育“望道长明示。”

    道人说“凡人不知建庙塑像的道理,只知焚香礼圣祈福消灾。神道设教,是教你做人的道理,福寿灾妄皆是你自己一心所造,焚香礼拜岂可解脱?

    善报恶报,是由心造,自己不悟,子孙知道!

    布施者,应施与急难之人,哪方祖师仙家要你塑像金身?!仙家自有道场,要你操什么心,着什么忙?

    劝人为善,自然庙宇兴旺,香火绵长。

    自行其恶,必定报应不爽、自受其殃!

    莫以为披上道袍、着上僧装便是修行人模样!

    一颗心不清净仍是空忙一场!

    因此,闭上是非口,远离名利场,不误为人一场,学仙家静旁观,笑看世人奔忙!”

    说罢,道人一甩袍袖,快步如飞地走出了重阳宫,身后跟了一大串子,他径直向南走去,王一清见其他人都骑上自行车,他一无所有,便拦住道人说

    “我做了一辈子宗教工作,只想问你什么是全真?”

    而导游已站在豪华中巴前焦急地等待王一清最后上车。

    道人停下脚步,说“所谓全真者,纯真不假之意。

    人谁无真心?一转便非了。

    人谁无真意?一杂便亡了。

    人谁无真情?一偏便差了。

    初心为真,变幻即为假心。

    始意为真,计较即为假意。

    至情为真,乖戾即为假惰。

    所谓初心者,即固有之心;所谓始意者,即朕兆之意。

    所谓至情者,即本性之情。

    尝见修道之士,动则私念迭起,念之私即心不真处,静则欲念相循,念在欲即心不真处。

    私欲不绝,发或全无真意,或半真半假,即半真半假之际。验真道先验真情,验真情即可知心真与未真,知意真与未真。

    故修真之道,必以意始,意诚心亦诚,即心所发之情亦诚。诚若不真,见之於言,则言不由衷,非真言。

    见之于行,则行不率性,非真行。

    修之者,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当于举念发言时,提起天良,放下人心,不许疑二其心,混杂其意,方为真心真意真情,一毫不假,是真道。真道遍行,故谓之全真。”

    燕玄虎问“全真与法术是什么关系?”

    道人答“上古人心朴实,风俗良淳,授道者先授以法术卫身,而后传以玄功成真。

    今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若先授以法术,必反误其身,故先传以玄功,不假法术而身自安,不用变化而道自成,道成万法皆通,不求法术而法术自得。是谓全真之教。”

    燕玄虎又问“道门为何不传有后之人?”

    道人答“你以为孩子是为你而来吗?

    你可曾看见你身中之神?

    不要相信任何形式的回归。

    孩子不是第二个你,而是第二个你的敌人!

    第一个是你的自我!”

    燕玄飞问“道家重生,为何又要拒生?”

    道人答“不论爱欲是假善人,执于得失非真修行。

    不论爱欲,则天下人类绝迹;执于得失,则四海尽是战争!
1...185186187188189...2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