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人抱臂,则必不同道。
遇人叹息,则有事相求。
凡此种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云游漫漫,多有妖孽;福地洞天,远在天边。
你待坚心走,我待坚心守。栗子甘甜美芋头。翁母同张口。开取四时花,绽取三春柳。一性昭然全得他,玉液琼浆酒。
且记莫忘太上真言,广行方便,积功累德,一路之上,自有神灵暗中相助!”
言罢,祖师化为一道金光,消失在天尽头。
此时,天色大亮,彩霞满天,紫气氤氲,向南飘浮,四人一同望去,不由得惊得目瞪口呆。
三人惊得倒不是满天如锦的云霞,也不是那团浓浓的紫气,而是在相反的的方向,见有一人骑着青牛,这头牛青得发黑,此人边走边说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
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
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只得骑牛回国,楼观台下著《道德》。
三人望那位不算老也不算年青,不算僧也不算道,眼小如豆,耳尖似塔,嘴巴突出,唇上几根稀疏的黄毛胡。身穿藏兰色布衣,兰得发黑,赤脚草鞋,脚黑如墨,腰间系一根麻绳,绳黑如泥。
看样子也不像神仙下凡,更不可能是太上老君微服私访。但那浑身的黑气配上那副尖嘴贼相,令人心生反感。
燕玄虎面露不悦,拦住去路,很不客气地说“你以为骑头破牛就能冒充太上老君吗?实在是岂有此理!”
骑牛人鼓起尖嘴,把头猛摇,说
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
对了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
燕玄龙见此人来路离奇,便抱拳当胸“请教神仙尊称?”
骑牛人手把黄胡,更把头摇得不行,说
曲木为直终必弯,养狼当犬看家难。
墨染鸬鹚黑不久,粉刷乌鸦白不天。
蜜饯黄莲终需苦,强摘瓜果不能甜。
好事总得善人做,哪有凡人做神仙!
整个地讨个没趣,三人正欲离开,骑牛人却来到四人近前,把他们遂个扫了一圈,遂仰天大笑,说
“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想必你三人定打着寻道的幌子,实则是为游山玩水而来。”
燕玄虎早就忍无可忍,他往前一指“我们要去楼观台不错,但那里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你懂吗?”
骑牛人嘿嘿笑道“战国秦汉间楼观多住隐士和方士,汉武帝刘彻至楼观谒祀老子,建望仙宫于楼观台观北,并增置道员。敕令扩修庙宇,修筑殿坛。
晋惠帝司马衷至楼观拜谒老子,下诏修葺楼观庙宇。晋惠帝元康五年复修,莳木十万余株,连亘七里,迁民三百余户于楼观。南北朝时,魏道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此四方请谒者不绝。隋开皇年初,文帝杨坚至楼观祭祀老子。
以《道德经》为范本,为臣讲经。
武德三年,高祖李渊至楼观礼谒老子,诏建宗圣观,并改楼观为宗圣观。
赐白米两千石,帛一千匹以供修补扩建之用。高祖两次至楼观,次年奉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教祖,亦使道教成为中国惟一自创的宗教。
道教庙宇有山场的差异,全真派十方丛林级别最高,下面是丛林,再下面是子孙庙,陕西省仅三处十方丛林的道观,其他两家是西安八仙宫和留坝张良庙。
这些你懂吗?”
燕玄飞见二师兄气得脸红脖子粗,正欲与人争辩,她上前一步,深施一礼,对骑牛人说“请问老人家有何指教?”
骑牛人笑着摇头“你等年纪轻轻即披上道袍,尚不知红尘滋味,如何超脱!实在搞笑!
还不如先换套俗装,听听俺办的灵修培训,接些人间的地气为当务之急!”
说罢,牛踏灰尘,倾刻而去。
燕玄虎对燕玄龙说“大师兄,此人胡言乱语,阴阳怪气,还大谈灵修,咱不会真让重阳祖师说中了,碰上了在终南山中修炼的妖怪?”
……
此刻,正是道界开静时间。
每天早晨五点,楼观台的道士们起床,梳头、洗脸、穿袍、戴冠。
五点半,敲烧香鼓,值殿道士给神像供茶、供水、烧香,打扫殿堂卫生。早晨先钟后鼓,晚上先鼓后钟。
一行三位道人步入楼观台,初进客堂,按规矩拜见接待的主家,对着客堂里供奉的神像作揖打躬,主家问
“三位打哪儿来?”
三人没好意思说从太乙观来,必竟太乙观已经被大火烧成灰烬,不复存在。
于是,燕玄龙说“我等踏云而来。”
主家便不再多问,只是埋头办理相关手续。
七点钟跟随道众进斋堂吃早饭,早餐是馒头小菜和稀饭。卯时进早餐,午时进午餐,酉时进晚餐,每餐半小时,四季不变。七点半,道士开始清扫院落。
八点整,开启庙门,迎接游人和进香客。
值殿道士每天守殿五小时,中午十一点二十分两班交接轮换。
接待四人的是都管任兴少道长,任道长早年考上大学未上,1994年在山西晋城出家入道,1999年入住楼观台,还曾进到中国道学院深造。他苦练武术,又钻研《易经》。他介绍道
“楼观台属全真龙门派,共有六十七名道士,六十岁以上的八人。三十岁以下的四人,其余全是中年人。道观里内外大事由监院负责,下设八大执事客堂负责来客接待,寮房负责具体安排,典灶负责膳食安排,经主负责斋醮法事,账房负责财务管理,巡照负责安全保卫,保管负责庙产公物。主殿老子启玄殿设有大殿主,相当于祖师爷和护法者角色。老道士张宗余曾任殿主,每日负责早晚敲钟击鼓,传递法令,奠茶奠酒祭祀,打理法事。还有一位老道士任法九,八十二岁,德高望重,是全国道教界仅有的几位高功法师之一。他还擅长雕刻,殿里做斋醮所用的簪、冠、令尺、朝笏皆由他自己精心刻制,尤其谙熟医道,善治胃病,凡登门求医者皆免费治疗,分文不取。”
第348章 大师教诲
随后,几人来到说经台,相传老子为尹喜授说《道德经》的地方。
主要殿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灵官殿、太白殿、四圣殿、藏经楼等。
进出门即是老子祠,老子在大殿中央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四位道人正心诚意,焚香叩拜。
又来到炼丹炉,恰好碰到了楼观台道观监院任兴之道长,他兼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对道学颇有研究,热心为道友服务,人缘极好。
2006年他倡议发起了《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率先提出了“生态道教”的先进理念,主张“从我做起,关爱自然,营建生态道观”,全国各大道观积极响应,赶赴秦岭共同发布了《秦岭宣言》,共遵六项承诺融生态教育于宫观建设和道教活动之中;减少香、表、蜡和鞭炮产生的污染;可持续使用自有土地;关注道观周边的物种保护和缘化;采用节约能源新技术;保护区域水资源。
同门相逢,谈玄论道,久逢知已,时光如电,不觉已至十一点半。任道长请几位去用午斋。
道人进入斋堂坐定,午餐四菜,有米有面。用膳以前化食念咒,念供养咒,念结斋咒,典灶向灶神化纸、上香,供饭,逢戊日除外。斋堂有行堂者二人,各持其桶,专供菜饭。需要菜饭多少,均以执筷划圈为令,忌言语。吃完后不想再添即筷子平放,还想添饭将筷子竖起,并用手指在筷子上比划高低,以示添饭多少。
用斋毕,各自擦净桌面,洗碗放入碗柜,朝上拱礼而退。全真道饮食从素,不动荤腥。
下午三人到楼观台森林公园转了一圈,风景果然绝妙,直转到傍晚五点,鼓声再次想起,四人才余兴未消地回来。晚饭五点半,两个素菜,主食是米饭、馒头。
黄昏,庙院里安静下来。庙里历来有清规戒律,道家戒律有清规、清戒、禁戒、无得戒、说戒、持戒、违戒、破戒、九真戒、十善劝助戒、三界戒、三遵戒、太上十戒、受持八戒、洞玄十恶戒、修斋十戒等六十六种,斋法也有九天斋、涂炭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长善斋等八十六种,每条戒律自成一制,管束道士行止。
夜里九点熄灯,道士们宽袍休息,巡查人如发现有“串单”者即会提醒或警告,严重者要“罚香”、“跪香”,屡教不改者就会被“催单”。
三人自云游以来,餐风宿露,虽时间不长,却早已身心俱疲,到了楼观台道观之后,方才吃了三顿饱饭,躺在床上,顷刻之间,进入梦乡,睡得香甜酣畅,他们哪里知道早上碰到的那位骑牛人,此时正在灵修禅房里冷笑连连毛都没长全,还敢跑不江湖,碰到我的门槛上,不信你不栽跟头。
寅时,三人沐浴更衣,焚香静心,诵读万经之王《道德经》,百遍之后,进斋堂用早斋。
接下来,三位道人端衣整帽跟随监院任兴之道长抵达吕祖殿旁的希声堂,这里是前任监院、现任全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的居所。
大师却一时不在,听小道士说正有弟子在拜师。
道教三宝指的是道、经、师。道为三教之宗,万有之祖;经为度世津梁;师为人天眼目。
学道之人刚进道门拜的师父,就是度师,俗称小师。进了道门,学习道教基本的诵经礼忏,修炼养生,还要进一步学习做法事,当法师,再拜师父俗称大师。
举行拜师礼仪先要设坛场,由道士行祝愿礼仪。接着师父三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端坐于坛场一侧。准备拜师的学道者跟着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向师父行三拜礼。师父赐起以后,赐道号于弟子。在道士祝愿礼仪之中,师父再率领弟子向神位行大礼,拜师仪式结束。
这天徒弟穿的里外新衣都是师傅,师傅赐道名时还要给徒弟发红包。
道门中对于弟子侍奉师父的礼仪也有许多规定,与师同食不得先食,与师共寝不得在师前眠在师后起,师远归弟子须整衣出迎。弟子见师,敬事如父母。师主见弟子,念之如赤子。
等了片刻,老远就看到任大师在几位道士的簇拥之下,昂首阔步,气定神闲,只见大师身姿挺拔,雪髯飘洒,面容慈善,仙风道骨。
三位道人见过礼后,仍然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师仙名,如雷贯耳,此番得见真人,真是三生有幸。久久钟离不昧才用少有的谦逊的口吻请教大师关于《道德经》的深刻内涵。
任大师微笑着说“不言药不言丹,不言白日上青天。把老子学说只看作养生理论是不正确的,有人看到兵法,有人看到治国之策,这都是不全面的。道法自然,不要勉强,不问生死,心无挂碍,才是最高境界。缺乏宽阔胸怀的人,是难以正确把握老子思想的。”
说着,任大师带领几位道人一同来到老子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道德经》碑石之侧台上有一副石刻怪对联。
由十四个冷僻字组成的这么一幅俨若天书的联语,使四位道人望之愕然,不得其解。任大师说“此联相传是太上老君所作,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
见三人仍然不明白,任大师耐心地解说道
“上联第一个字〔軉〕读yu,是珍贵之意。家有珍贝为宝,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相传老君对修炼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此字。会意身内有宝,珍贵如玉。常人因凡情萦扰,恣情纵欲,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说‘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为人生由于有分外贪求,造成烦恼妄想,不觉轻失珍宝,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宝,恬淡世情,积精累气,以求长生。
上联第二个字〔身丹〕读,是冶炼的器具。道家的养生炼丹有两种采外药(草、木、山石、银、砂),安炉立鼎,以柴薪烧炼者为外丹,而此字是指炼内丹而言。道家《丹经˙悟真篇》写道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炼丹的鼎器,也有炼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关于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350章 天书背后
下联第五个字〔天水井〕读yi,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无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虚其心,实其腹,便是长生之根本。
此解释基本符合老君修炼之法。
是指人用功到虚极静笃时,阴阳交会,心平气和,只觉口内上腭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润百骸。
故《道德经》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吕洞宾《百字碑》中说白云潮顶上,甘露洒须弥。
下联第六个字〔在人内〕读shou,指道家的所谓真身(修养家称内产婴儿)。
故道教《参同契》说金丹长成以后的形态是类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因它类若鸡子,所以便叫丹,又因为它长成以后,和婴儿一样,所以又叫做‘婴儿’。
但这时的丹在人身内,还没有成熟,似妇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内」。如果人身内成就此丹,便可长寿在望。
下联第七个字〔九真〕读dan,如炮制中药就有九蒸九晒之说。
这和修炼家所说修炼功成时九转成丹大意相同。
道教《丹经》中说三千功满,所谓三千就是三千天,将近九年。这里的九不能理解为绝对的九次或九年,确切地说,九就是久的谐音,隐喻长久不断修炼。
比如炼金,次数愈多,纯度愈高。
炼丹也必须是久修久炼,真丹才能炼就。”
三位道人被任大师深邃广袤的思想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所折服,刚刚讲解完这十四个天书般的文字,有小道士前来禀告,说是从西欧讲学归来的贵客陈帅佛大师前来拜访。
望着大师远去的背影,四位道人有些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