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允熥问道:“你们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设立这么个粮仓吗”

    众人均摇头表示不知。

    允熥说道:“那是为改变钞法设立的。”然后,将那天他和老朱说过的关于物资本位制的设想跟sichuan司的官员重复了一遍。

     




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
    出了户部的门,侍卫杨峰和陈兴说悄悄话:“今天殿下是来户部商量宝钞改革的是吧”

    陈兴看了允熥一眼,说道:“是啊,怎么了”

    杨峰说道:“这盐、铁也是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吧,为什么不把宝钞和盐、铁绑定在一起,盐、铁不也是大家都需要的吗”

    陈兴说道:“那我怎么知道”

    这时,走在前面的允熥听到他们在说话,回过头来问:“陈兴你们两个说什么呢”

    杨峰抢先回道:“是臣问为什么不把宝钞和盐铁绑在一起,大家对于盐铁不也是都需要吗”

    允熥说道:“盐是不行的,现在实行开中法,为了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所有食盐均交给运粮食到边关的商人销售,这事关边关粮食安全,陛下不会同意把宝钞与食盐绑在一起。”允熥还有话没有说出来。食盐比起粮食来说,保存容易,并且体积小,价格季节的变化不像粮食那样大(可以说食盐的价格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变化),并且同样是刚需,一般市民很可能会大量用宝钞兑换,这样就达不到让市民持有宝钞的目的。

    “至于,铁,也不行。”允熥关于铁,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停住不说了。其他人虽然好奇,但是也不敢问,只能在心里存着疑惑。

    不能用铁器来充当本位制基准物的原因部分与食盐一样,而最重要的是铁产量太小而宝钞发行量太多,明代平均一石铁的价格是1.5两白银,明初可能更低,按照一两白银兑换4贯宝钞的比例,相当于用六贯宝钞就可以兑换一石铁。而洪武后期的铁年产量大概为2万吨左右,合17万石左右,这样只需一百多万贯宝钞就可以兑换完一年的产量,而此时宝钞的存量超过三千万贯,再加上民间铁需求量很大,国家也需要大量的铁,铁的存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抑制住宝钞贬值,刚投入市场估计就没了;而如果限量供应,不管是铁还是盐,则最后必然变成只有有门路的人才能兑换得到,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商人在明知兑换不到的情况下更不会持有宝钞。相比较来说,粮食的储量还相对多些,承受冲击的能力大些。

    ===============================================================

    老朱此时正在谨身殿批奏折。允熥走到谨身殿门口直接走进去。老朱见到允熥进来了,和蔼的问道:“允熥怎么现在就回来了”

    允熥也笑嘻嘻的回道:“这不有事情找爷爷讨个注意嘛。”然后用正经的语气说了关于粮食需求量的事情。

    朱元璋听完允熥的话,脸色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他说道:“预计十天需要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并且之后兑换的人数会减少也是预计并不一定会出现。现在全国共发行了多少贯宝钞”

    “禀皇爷爷,据户部宝钞提举司统计,共,共至少在三千万贯以上。”

    老朱说道:“我大明天下一年所收的税赋约二千四百万石,其中粮食大约一千二百万石,十天就消耗一百八十万石,若是这样也还罢了,但是宝钞的总发行量超过三千万贯,若是以后一直有人兑换,国库空了怎么办”

    允熥也感到棘手,但是他作为拥有后世记忆的人知道纸币是大势所趋,并且纸币的利润之大难以想象,所以他决不会放弃。并且,如果现在不努力恢复宝钞的信用,以后等几年以后他继位,会更难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允熥思虑片刻,对老朱说道:“只要稳定住了宝钞,那国家等于凭空获得了一笔财富。”

    老朱打断他的话:“允熥,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也明白宝钞的巨大利益,但是现在要解决的是保证国家的粮仓不会被掏空。”

    允熥说道:“现在国家的存粮大约是有一千万石,秋粮马上开始收了,可得税粮约四百万石。支撑到明年夏粮收上来需要大约五百五十万石,再为了预备战争等突发事情,大约有七百万石粮食不能动。”

    老朱听他的计算没有错误,点点头没有说话。

    允熥继续说道:“稳定宝钞的价值,最主要的是让老百姓有信



第32章 宝钞战争——户部准备
    允熥从老朱所在的谨身殿出来,又带着一行人回到浩浩荡荡地回到户部。sichuan司的官员刚刚处理完了一波公务,略有一点儿空闲时间,郎中在办公桌上不知道在写些什么,高翔在制定调拨计划,员外郎和除高翔以外的另一名主事坐在一起说话。

    那名员外郎说道:“你觉得陛下会同意殿下的计划吗”

    那名主事说道:“陛下不会驳了殿下的意见吧,毕竟这是殿下第一次负责这么大的一个事情。”

    员外郎说道:“我觉得陛下不会同意,毕竟这个计划的投入实在太大了,宝钞发行量又这么大,很难成功啊。”

    主事还要再说,刚开口,就见到允熥又带着侍卫队伍走进sichuan司的办公室的大门,忙住了嘴,与员外郎站起身来躬身行礼。允熥叫sichuan司的官员都到上午开会的地方集合,又让杨峰去叫宝钞提举司的官员来。

    在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来之前,允熥对在场的sichuan司官员说道:“各位臣工,在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来之前,我先和你们大概说一下。陛下同意以粮食为兑换物,来保证宝钞的价值了。不过为了保证一举成功,决定将一开始允许兑换的城市缩减为京城,苏州和杭州,并且预备在十月初一开始。现在京城这里在十天之内调集九万石粮食到之前准备的仓库中没有问题吧“

    郎中答道:“没有问题。”

    允熥继续说道:“那就赶紧去办。高翔,你辛苦一点,去杭州视察监督,务必在十月初一之前完成九万石粮食的准备,并且随时准备调拨另外十八万石的粮食,明白了吗”

    高翔答道:“知道了。”

    允熥说道:“那就赶快去办吧。”但是接下来点谁去苏州就伤脑筋了。户部除了尚书、侍郎以外他只认识高翔一个人,还是两个时辰前刚认识的,现在把高翔派到了杭州,苏州总不能派尚书、侍郎去吧!但是允熥其他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谁干活厉害一点,只能问他们了。于是允熥问道:“这户部还有谁才干卓异,能独当一面,能当大任”

    众人面面相觑,高翔说道:“今户科给事中卓敬,才干卓绝,博学,陛下曾多次称赞,可以当大任。”

    允熥一听,这人是谁也没听说过啊!但是允熥也没时间考察了,既然有人推举他,并且允熥看其他人的脸色多半比较赞同,就吩咐侍卫去把卓敬叫来。不一会儿,卓敬过来了。站到允熥的面前行礼。

    卓敬这个人和高翔一样,在建文四年为建文帝朱允炆仗节死义;并且他更悲催的是,与姚广孝有旧怨,姚广孝进了几句谗言,导致他三族被灭。但是即使是灭了他三族的朱棣也说道: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敬此时很奇怪。他正在督促秋粮赋税的收取工作,突然过来个皇宫侍卫服饰的人对他说殿下要见你,现在就随我来。卓敬只能饱含疑惑的跟过来到sichuan司办公室。

    到了这里,看sichuan司的同事都在,心下更是奇怪。他当然知道允熥被派来处理宝钞事物,但是这跟他没有关系啊难道有什么事情必须要我去办不可能吧。正疑惑,允熥说道:“现在我需要派一个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去苏州视察并监督当地的粮仓官员,保证在九月三



第33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衙
    允熥出了户部,想了想,朝应天府衙而去。应天府离着皇城比较远,所以叫了一辆车坐车去;侍卫们骑马跟随。

    这次开展粮食兑换,京城是第一重点。苏州、杭州在元末都经历了大规模战乱,大明与张士诚在这一代反复交战十几年,百姓死伤十之;再加上朱元璋严厉的禁海令,沿海地区没有生意可做,商人也不来,苏、杭一代又不像京城这里有朱元璋迁移安置过来的人口,所以一直到现在洪武末年,苏、杭一带人口也不多,又是鱼米之乡,所以粮食的总需求兑换量会比京城少得多;而人多意味着出乱子的可能性大,所以需要应天府派人维持秩序。

    现任京城的应天府尹是王兴福,曾担任吏部尚书,因受到别人牵连贬为西安知府,后来又因功升为正三品的应天府尹。

    这时王兴福也正在督办秋赋征收工作。对于明代这么一个农业税占到总税收的百分之八十的国家,一年两次的粮食赋税的征收是非常重要的,上至中央,下至各县,都不敢不重视。应天府领县八个,上元、江宁二县是府县同郭县,没有多少农村,更没有多少耕地,倒不需要多注意;但是其他六个句容、溧阳、溧水(齐泰就是这里人)、高淳、江浦、等县与别的州府的县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以农村为主,农税为主,也在这个季节很忙。

    王兴福正在与正六品的溧阳知县说话。王兴福说道:“今年的秋赋你一定要注意,上一任的溧阳知县就是在今年春赋征收的时候差事办的不利索,被撤职查办了。你可千万不能再犯他的错误了。”知县答应着。

    正说着,跑进来一个脸上混杂着惊讶、害怕和兴奋的衙役,没等王兴福呵斥,就行四拜礼,下跪说道:“府尹大人,外面,外面来了一伙人,说、说、说是三殿下来了。门口的看门人不敢拦,已经进来了。”

    王兴福面露疑惑之色:不是宣布三殿下负责宝钞的事情吗应该扎在户部啊,来我应天府衙干什么但现在也没时间疑惑了,先让衙役起来,然后与溧阳知县说道:“待会儿我再跟你接着说,你先在这里稍待一会儿。”溧阳知县也知道轻重,行两拜礼,王兴福回礼,知县退下。

    王兴福赶忙出去迎接。不过这时允熥已经走进府衙大门了。王兴福没走几步路就在院子里迎上了允熥,忙行四拜礼,说道:“见过三殿下。殿下今日前来,是有何事用得着应天府吗”

    允熥回礼,说道:“关于宝钞,我有一个处理方法,需要应天府的协助,还望府尹大人不要推辞。”

    院子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王兴福把允熥往待客厅引去,同时心中不解:‘这钞法变革怎么和我应天府有了关系了’

    到了客厅,允熥坐在正北,王兴福坐在正南,杨峰和陈兴两位侍卫侍立在一旁,其他的侍卫在屋外守着。允熥说道:“是这样的,我提出了用允许宝钞换兑粮食的方法来维持宝钞的价值,……(省略部分是介绍过程)……,所以需要应天府的协助。”

    王兴福一开始听到允熥介绍的方法时,是在心中喝了一声彩的,因为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但是随着允熥的介绍逐渐明白,因为宝钞发行量太大,所以也存在风险。不过这个风险和应天府没多大关系。王兴福虽然是一个心怀‘济世救民’伟大理想的读书人,但是在经历了几年以前的贬镝经历以后明白了,还是需要先把眼前的工作干好,等到了最高层再考虑‘济世救民’的事情吧。

    他说道:“殿下的意思是,差不多整个十月份都需要应天府派出衙役到兑换粮食的地方维持次序,防民生乱”

    允熥说道



第34章 宝钞战争——间隙
    允熥坐着车向皇城赶去。等允熥到了皇城外,就把车放在承天门外,带着侍卫们走到了谨身殿,此时已经是中午了。谨身殿的管事太监马上满脸笑容的走上来行礼拜见。允熥看了看殿门口的人员数量,觉得不像是老朱在的样子,但他还是问道:“皇爷爷现在在殿内吗”

    谨身殿的掌事太监腰弯的更低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回禀殿下,陛下在一炷香之前离开了谨身殿,回乾清宫去了。”

    允熥随即向乾清宫走去。没几步就走到了皇城和宫城之间的乾清门。过了乾清门就到了宫城范围,就是俗话说的后宫。后宫当然是侍卫不能随便进去的地方,所以允熥在谨身殿的时候就叫了个小太监去文华殿。允熥在乾清门等了没一会儿,王喜和王恭就一路小跑着过来了。允熥把侍卫们放在乾清门外,带着王喜和王恭和另外现点的几个小太监往乾清宫走去,王进按照惯例在东暖阁留守。

    王喜一边跟着允熥往乾清宫走去,一边疑惑地说道:“今天殿下半天时间就回来了两次,有什么事需要反复找陛下商量的”

    不要说王进和王喜本身在宫里就有相熟的人,就算他们两眼一抹黑出了文华殿一个认识的太监也没有,也知道今天允熥回来这是第二次了。允熥现在还没有封皇太孙,出行仪制按亲王制,但是那全套仪制也有好几十号人呢!现在允熥为了出行方便省略了那些不必要的仪仗,但仅仅是侍卫就有二十多人,除非是瞎子,不然这么大一伙儿人在承天门进进出出不可能看不见。

    允熥拍了一下他的脑袋,笑道:“你又不懂,问这么多干什么今天上午我出宫后,吕妃有什么动静吗”

    王喜揉揉脑袋,说道:“今天殿下出宫后吕妃一直没有出文渊阁,我们暗地里询问文渊阁里相熟的太监,说吕妃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只是拜菩萨的时间多了些;对了,今天上午有一名文渊阁的女官告假了。”

    允熥听了,也没在意,说道:“你今天回去了叮嘱王进继续盯着就行了。让你对于新补进来的小太监筛选,筛选完了吗”

    王喜回道:“就这么一天半的时间,哪里弄得完还得再过几天才行。”

    允熥道:“你多注意吧,要是在三十之前弄不完,看我怎么收拾你。”

    王喜笑道:“殿下打算怎么收拾我把我按在地上打板子”二人均笑起来。

    就这么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乾清宫(本来也没多远)。允熥看着通传的小太监小跑着进去,站在乾清宫门口候着。

    老朱此时正在休息。这人上了岁数,就容易累,老朱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比不了当年打仗的时候了,现在每天中午都得休息。此时老朱正在床上躺着闭目养神。李进忠悄悄地走进来,低声说道:“三殿下现在在乾清宫外候着呢。”

    老朱睁开眼睛。作为一个很有本事的皇帝,他虽然也好奇允熥有什么事情需要又跑一趟来找他请示,但是他知道一定是允熥自己不方便干的事情。

    老朱从床上起来,吩咐李进忠:“吩咐传膳吧。另外吩咐御膳房今天加两道菜,马上就做;让允熥到东暖阁的膳房去。”然后慢慢的向膳房走去。

    允熥接到让他去膳房的命令倒不感到意外,毕竟现在都已经午时二刻(12:00,一刻30分钟)了,也到吃饭的时间了。但是允熥回头看着一串从乾清门和谨身殿临时征发的小太监,觉得应该当时就从文华殿东暖阁多叫几个人来。他想了想,还是觉得不要这么使用现在还不属于他的太监了,于是跟他们说道:“这也到吃饭的点儿了,你们几个派两、三个人去文华殿东暖阁找一个叫王进的太监让他派几个人过来,然后你们就散了吧。”说完,又吩咐王恭和王喜:“你们两个也找地方去吃饭去吧;和这里的管伙食的太监要点吃的。”然后止住了王喜要说的话,独自一人走进了膳房。

    这些太监大喜过望啊!本来他们已经做好不能吃饭的准备了,没想到允熥竟然让他们回去了。众太监一边在心中感谢着允熥,一边跪下来谢恩。然后大家争抢去文华殿的机会。开玩笑,允熥可是确定的下一任继承人了,老朱现在都六十多了,指不定哪天就死了,能在允熥面前露露脸是多大的荣耀。并且就算允熥没记住他们,跟王进打好关系就行了,等以后允熥继位王进上位就可以去套关系了。

    只有一名小太监没有去争抢。一半是因为他年纪小没有抢到机会的可能,一半是因为,他



第35章 宝钞战争——锦衣卫指挥使
    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儿,一直到下午寅时二刻(下午4点),李进忠才小步、慢步走进来轻声说道:“陛下,锦衣卫指挥使郭洪涛在乾清宫外候着呢。”

    老朱看了看刻漏(古代注水的时间计量工具),轻声嘀咕了一句:“郭洪涛这是干什么去了,现在才到”然后说道:“传郭洪涛来这里见我。”

    李进忠出去,没有让小太监去传郭洪涛,而是自己走到乾清宫门口,对候着的郭洪涛说道:“陛下传你到东暖阁见驾呢。快跟我走吧。”
1...1213141516...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