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他说着打开瞿能的折子,自己看了一遍,又让允熥看了一遍,让允熥思索了一会儿,问道:“有什么发现没有”
允熥回道:“
第67章 济州岛养马
然后老朱拿起‘华庭县巡检司奏报朝鲜入贡’的那份奏折,对允熥说道:“藩国入贡,特别是朝鲜国是立国以来的首次入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过这样的事情,除了遭受其他藩国入侵的求救折以外,其他的很好处理,转礼部和理藩院接待即可。这次朝鲜国是首次入贡,让礼部稍稍提高一下接待的规格即可,并不需要其他的处理。”
不过老朱虽然是这么说了,但还是自己看了一遍,然后让允熥看看,并说道:“你看看即可,不用特别注意。”
但是允熥拿起折子一看,却发现一个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被老朱忽略了。
允熥一开始也没有认真看,只是随便扫几眼而已。但是他不经意间看到上边写着:‘……请大明皇帝陛下赐予我国济州之岛……’的字样,马上精神起来。
济州岛在历史上一度是个独立国家,国号耽罗。西元1105年被高丽正式吞并,设立耽罗郡,后改为耽罗县。蒙古人在西元1206年崛起之后,于西元1211年就征服东北,然后没费多大力量就打服了高丽,让他臣服。但是一部分不服蒙古人的高丽人逃到了济州岛,蒙古人一直到西元1273年才出兵征服这里。
然后蒙古人顺势就直辖了济州岛,一直到西元1380年才因守岛之人向高丽投降结束统治。不过高丽这次并未将其划为本土,而是立了一个傀儡来统治。但大明当时未予承认。朝鲜成立后接手了济州岛,现在来向大明正式请赐。
允熥还真不知道济州岛现在还算是大明的地盘,但是他现在既然知道了,就不会再让它归朝鲜管。他对老朱说道:“爷爷,你注意到朝鲜请赐济州岛的请求了吗”
老朱说道:“爷爷看到了,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允熥一听就知道老朱对于这种事情并不在乎。在老朱看来(明朝之后的皇帝也差不多),一个小岛而已,有什么要紧。老朱可是在正式立国以后,把直隶、浙越两省沿海的除了舟山群岛之外的所有岛屿统统放弃的。所以现在把一个岛屿赐给朝鲜并不在乎;更别提在他看来朝鲜管着和大明管着也没啥区别。
但是允熥不这么想。已经放弃的岛屿着急也没用,并且等以后自己上位了再收复也不费劲。但是济州岛不一样,要是现在赐给了朝鲜,并且以后自己‘融合’朝鲜的策略失败了,可能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所以他现在得想办法劝说老朱。允熥深知他的观念与老朱不同,所以得找其他理由。他想了想,说道:“爷爷,孙儿听说济州岛是很好的养马之地,我大明现在好的养马之地都在长城沿线,极易受到北狄侵扰,有了济州岛作为养马之地就可以缓解这一情况。”
老朱说道:“交给朝鲜养马也可,需要时从朝鲜要就是了。”
允熥回道:“爷爷,这本国直辖,与藩国代管岂是一样若是大明直辖,则需要用马时直接调配即可;藩国代理怎么会这么方便”
老朱对于赐不赐济州岛给朝鲜是无所谓的,现在看允熥这么坚持,并且确实是马匹很重要,就说到:“那就依你的意思,不把济州岛赐给朝鲜。让太仆寺在那里设立济州牧监,并设立一个主簿厅,任命正六品主簿一名,兼管民政。”
允熥目的达到,心中舒畅,表情自然而然就多云转晴。这当然被老朱看出来了。他问道:“允熥,济州岛是海外小岛,地狭民少,如果不是适宜养马,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而已,何必如此在乎”
允熥知道价值观问题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只能说道:“孙儿认为
第68章 四名太监
然后老朱拿起这五份奏折的最后一份,吏部上报的标题为‘今年下半年满三、六、九年任期、正五品到从七品官员调任或留任汇总’的折子,对允熥说道:“允熥,我大明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光凭咱们朱家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必须任用官员来代皇家牧民。而这样,选派合适的官员来担任合适的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但天下的官员也很多;我大明十二个布政使司(注1),一百多个府,数十个州,一千多个县,再加上中央的各部、院、寺、监,总共有文官二万余人;在加上武将,官员总数总有五、六万人之多,全部由爷爷来任命的话爷爷也忙不过来,所以只能是由爷爷来直接任命四品以上的官员,其他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是交给吏部来任命了,所以能否任命真正有能力、清廉的吏部尚书、侍郎很重要。”
“至于像这样,五品到七品的官员任免名单,大概看看就好,因为基本上这些人你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是谁。这时随便点几个人名让锦衣卫去查一下是否确有如奏折上所说的那样的经历或者功劳,来验证吏部官员有无徇私枉法即可。”
然后老朱大概浏览了一遍奏折,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名字,把奏折扔进了写有‘吏部’字样的框里。
允熥也大概浏览了一下奏折,发现确实是一个认识的也没有。按说现在允熥在户部和兵部都历练过,也认识不少五、六品的官员,但是在这上面就是一个认识的名字也没有。
然后老朱又拿出几本奏折来告诉允熥如何更有效率的批折子,而不是被这些文官们说的云山雾罩的话绕进去。
因为老朱考虑到允熥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所以老朱讲的很耐心,也导致也没有讲几本折子就天黑了。
老朱又留允熥在谨身殿吃了饭,就打发他回文华殿去了。一方面是因为允熥明天要主持关于宝钞兑换的事情,让他晚上去准备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给允熥边讲折子边批阅太慢了,老朱觉得还是一点一点慢慢讲吧,不然今天折子批不完了。
=============================================================
就在允熥接受老朱关于如何批折子的技巧传授的时候,王步正在按照允熥的指示去齐鲁面馆和李崖的家里拜访。
王步先去齐鲁面馆见的唐老板夫妻。王步来到齐鲁面馆的时候,时间还未到酉时(下午5点到7点),面馆还没有到该上人的时候,所以唐老板夫妻显得还挺清闲的。
这时唐伯鹤人就守在面馆的柜台这里,见到王步带着侍卫走进来,忙要行礼。
按照这时候老朱定下的规矩,太监是不能受礼的,王步也很谨慎,所以怎么敢受他的礼,忙上前搀扶。并说道:“我是代表殿下来的,殿下不欲张扬。”他是掐准了这类平民百姓的心理说的话。
唐伯鹤一听就忙止住要弯下的身躯,并带着王步进了内室。他想了想,觉得也就自己家的卧房相对干净一些,就把他带进了自己的卧房。
进了唐伯鹤的卧房,王步问道:“不知贵夫人可在,殿下有事情和你二人说。”
唐伯鹤因为王步是个太监,并且是代表皇太孙殿下前来,倒也不在乎他要见自己妻子这件事情。他马上跑向后院,把自己的妻子莫氏带过来。
王步等他夫妻二人都到了,说道:“殿下有话说道,唐伯鹤、莫氏夫妻二人,救孤一命,孤甚是感激,今特赏赐你夫妻二人玉璧一对,珍珠一串,以示孤的感激之情。”其实这句话完全就是王步自己编的,允熥根本没有说什么话;东西倒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唐伯鹤夫
第68章 四名太监
然后老朱拿起这五份奏折的最后一份,吏部上报的标题为‘今年下半年满三、六、九年任期、正五品到从七品官员调任或留任汇总’的折子,对允熥说道:“允熥,我大明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光凭咱们朱家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必须任用官员来代皇家牧民。而这样,选派合适的官员来担任合适的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但天下的官员也很多;我大明十二个布政使司(注1),一百多个府,数十个州,一千多个县,再加上中央的各部、院、寺、监,总共有文官二万余人;在加上武将,官员总数总有五、六万人之多,全部由爷爷来任命的话爷爷也忙不过来,所以只能是由爷爷来直接任命四品以上的官员,其他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是交给吏部来任命了,所以能否任命真正有能力、清廉的吏部尚书、侍郎很重要。”
“至于像这样,五品到七品的官员任免名单,大概看看就好,因为基本上这些人你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是谁。这时随便点几个人名让锦衣卫去查一下是否确有如奏折上所说的那样的经历或者功劳,来验证吏部官员有无徇私枉法即可。”
然后老朱大概浏览了一遍奏折,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名字,把奏折扔进了写有‘吏部’字样的框里。
允熥也大概浏览了一下奏折,发现确实是一个认识的也没有。按说现在允熥在户部和兵部都历练过,也认识不少五、六品的官员,但是在这上面就是一个认识的名字也没有。
然后老朱又拿出几本奏折来告诉允熥如何更有效率的批折子,而不是被这些文官们说的云山雾罩的话绕进去。
因为老朱考虑到允熥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所以老朱讲的很耐心,也导致也没有讲几本折子就天黑了。
老朱又留允熥在谨身殿吃了饭,就打发他回文华殿去了。一方面是因为允熥明天要主持关于宝钞兑换的事情,让他晚上去准备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给允熥边讲折子边批阅太慢了,老朱觉得还是一点一点慢慢讲吧,不然今天折子批不完了。
=============================================================
就在允熥接受老朱关于如何批折子的技巧传授的时候,王步正在按照允熥的指示去齐鲁面馆和李崖的家里拜访。
王步先去齐鲁面馆见的唐老板夫妻。王步来到齐鲁面馆的时候,时间还未到酉时(下午5点到7点),面馆还没有到该上人的时候,所以唐老板夫妻显得还挺清闲的。
这时唐伯鹤人就守在面馆的柜台这里,见到王步带着侍卫走进来,忙要行礼。
按照这时候老朱定下的规矩,太监是不能受礼的,王步也很谨慎,所以怎么敢受他的礼,忙上前搀扶。并说道:“我是代表殿下来的,殿下不欲张扬。”他是掐准了这类平民百姓的心理说的话。
唐伯鹤一听就忙止住要弯下的身躯,并带着王步进了内室。他想了想,觉得也就自己家的卧房相对干净一些,就把他带进了自己的卧房。
进了唐伯鹤的卧房,王步问道:“不知贵夫人可在,殿下有事情和你二人说。”
唐伯鹤因为王步是个太监,并且是代表皇太孙殿下前来,倒也不在乎他要见自己妻子这件事情。他马上跑向后院,把自己的妻子莫氏带过来。
王步等他夫妻二人都到了,说道:“殿下有话说道,唐伯鹤、莫氏夫妻二人,救孤一命,孤甚是感激,今特赏赐你夫妻二人玉璧一对,珍珠一串,以示孤的感激之情。”其实这句话完全就是王步自己编的,允熥根本没有说什么话;东西倒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唐伯鹤夫
第69章 春和殿纪事
允熥回来的时候,王恭正在文华殿文渊阁正厅指使小宦官在重新布置;虽然吕妃之前布置的整个文渊阁的装饰是很好看的,但是允熥肯定不愿意继续使用吕妃的之前的布置,所以让王进他们几个商量一个新的布置,由王恭总负责。
见到允熥进来,王恭行礼问好。允熥也不愿意衣服脱脱换换的,对王恭问道:“王步回来了吗在干嘛”
王恭回道:“王步正在后院帮着王喜斟酌整个文华殿的太监宫女的去留问题。哦,只有太监,没有宫女。”所有的宫女都被老朱派到了李侧妃等妃嫔的新寝宫,没有一个留在文华殿。
允熥说道:“既然王步他们都忙着呢,那你就派人进去把陈兴他们今天送过来的宫外的小玩意儿拿出来,带上两个小宦官跟我去春和殿。对了,陈兴是否有说买到了安庆的特产”
王恭一边让小宦官进去取东西,一边回道:“殿下,陈兴特意说了有几个安庆府样式的小玩意儿,说是他跑了好多地方才买到的。”
允熥在正厅坐下,一边等着一边和王恭闲聊。也没有多长时间,进去取东西的小宦官出来,允熥带着他们向现在李侧妃和文英所住的春和殿走去。
允熥之所以要去亲自见李侧妃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允熥确实很感激李侧妃的提醒,严格说来,之前的李崖、王步转述唐伯鹤夫妻的提醒都差点儿起了反作用,只有李侧妃的提醒真正有用,所以允熥对她很感激。
第二,是为了向老朱表示他对于亲人的爱护和关心。
第三,文英今年已经十四岁(实岁)了,只比允熥小几个月而已,这在古代已经是可以出嫁的年龄了。明代的皇女大概是十七岁(虚岁)左右出嫁。后世的允熥没注意过文英到底是多大出嫁的,不过他之前听说朱标在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和李侧妃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后来朱标过世才中断。但是老朱随时有可能提出这件事情,而李侧妃在老朱面前是说不上话的,不过允熥可以,所以他要提前和李侧妃沟通一下,以免耽误了文英。
从文华殿到李侧妃和文英现在住的春和殿也挺远的,允熥又走了不短的时间,才到春和殿。
这次他刚进殿门,李侧妃就迎了出来,向允熥行礼。允熥也忙还礼。然后李侧妃带着允熥向正厅走去,半道上文英也出来了,兄妹二人又是一番行礼拜见,这才到了正厅。
到了正厅,宾主落座,李侧妃笑着问道:“不知殿下今日来我春和殿干什么是来看英儿的吗你们兄妹还真是兄妹情深。”
允熥笑着回道:“今天的事情,确实是有和文英有关的地方,不过第一件事情,是”他说着,已经站起身来,并已经变成了很郑重的表情,“感谢娘娘对于允熥的救命之恩。”说着躬身行礼。
李侧妃马上指使自己身边的太监去搀扶允熥,站起身来并说道:“殿下真是折煞我了,那是我应该做的,岂能受殿下之谢。”
允熥也知道她一定会让人来拦,所以挣扎了几下发现确实是挣扎不动,直起身来又连声道谢,李侧妃当然推辞。二人互相推脱一会儿才罢。
然后允熥让王恭把东西拿出来给李侧妃,并说道:“今日我从宫外买来了一些小玩意儿给娘娘和妹妹,东西不值什么,你们就不要推辞了。”
李侧妃让身边的宫女去接过来,并说道:“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允熥又说道:“这之中有几样东西卖的人说是安庆的样式,我也不知真假,娘娘看看我可是被骗了。”
李侧妃闻言仔细看了一下这些东西,并惊喜地从中拿出几样说道:“殿下真是费心了。”
然后她像小孩子似的摆弄几下,说道:“这个的样式就是我们桐城县的,那个是潜山的样式,这里和我们桐城的有细微的差别,外地人根本看不出来……”
她又说了几句话,意识到自己
第70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误事
允熥回到文华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接近亥时了,这时因为没有什么夜生活,大家睡的都早,相应的早上起的也早。允熥今天折腾一圈,年龄又小,也挺累的,回来收拾一下就睡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这一天允熥早早的起床出门,到户部门口接上巴蜀司郎中李仁和一名主事,一行人骑马驾车向城北的兑换地点而去。现在李仁把巴蜀司的工作暂时都甩给了员外郎赵毅,自己一门心思扑在了这件事情上。
‘看来李仁也不是无欲无求,只不过是采用好好干活的方式来让我留下好印象。要不然一个郎中怎么可能整天窝在兑换地点。’从来都是从利益角度考虑除亲属关系以外关系的允熥如此想着。
大清早的,在大街上走动的人也不多,车、马跑得都挺快的,不大一会儿就到了地方。那里门口已经堆了一些百姓在等着,但是人倒是不多,也不知道是锦衣卫的留言散布有效果了,还是大多数百姓都在观望不想白跑一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