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允熥见到是这种情况,并且应天府的衙役还没到,也不好从大门进去。于是一行人把车马放到了武德卫的地方,从武德卫的校场走进了兑换的地方。

    里面几个从户部和仓库抽调来的吏员正等着呢。他们昨晚上就住在了这里没回家,因为觉得允熥今天第一天会过来看看,所以大清早就开始干活,到允熥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现场布置的都差不多了,正指使抽调来的库丁搬运粮食。

    允熥看一下摆在一旁的漏刻,见已经是快到辰时了,说道:“应天府的衙役还没到”说着指着自己的一个侍卫,“你去应天府叫一下人。也不只是沟通过一次了。”

    那被点到的侍卫立刻出去骑马往应天府衙奔去。不大一会儿就到了预定换粮食的时间,但是现在应天府的衙役没到,众人怕粮食被百姓哄抢,也不敢开门。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见到一个穿着四品官服的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帮一些衙役服色的人跑过来。他们到了门口,早已经准备好的吏员们待他们整理了一下队伍,忙打开大门。衙役们站好队伍,开始维持秩序。

    那名官员则气喘吁吁地走到允熥面前,行礼说道:“臣应天府丞张玉强见过皇太孙殿下。”

    允熥马上注意到的是一个府丞竟然亲自带着衙役过来,这马屁拍的也太明显了吧!不过这个不好问,所以他只是说道:“张府丞免礼。”

    然后等到他起来了,允熥立刻问道:“户部之前已经和应天府多次交代这件事情了,务必要求今天早上辰时之前到,今天怎么现在才到”语气颇为不善。他倒不是在乎这一小段时间,而是在乎应天府竟然不在乎他亲自交办过的事情;他可是刚被册封为皇太孙,应天府的王府尹就敢轻慢他,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这并不是仅仅有关什么面子问题。允熥是下任皇帝,他亲自交待的事情,下边人都敢不在意,等他将来即位了,岂不是要和明代后期的皇帝一样没有办法对付手下的大臣更完全无法左右国家的大局所以允熥下定决心,不管王兴福的想法是什么,回去一定要让老朱罢掉他的官位。

    &




第71章 宝钞战争——苏州问题
    虽然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那名上元县的班头儿还并不知道将自己马上就要面对如此悲惨的命运,所以他在非常卖力的指挥着衙役们维持秩序,以图挽回不好的印象。

    并且今天来兑换大米的人也不多,所以现场的秩序还算良好。老百姓们排着还算整齐的五条队伍等待着兑换大米。

    其实现在开展用宝钞兑换大米的事情是有利有弊的。利处是,现在正是征收秋赋的时节,不论是城内的市民还是商人都知道,所以他们都相信大明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宝钞的兑换。毕竟,老百姓不知道现在发行的宝钞数量有多么得多。

    而弊处同样是因为现在是秋收季节,粮食价格低,在京城附近一贯钱足以兑换六石粮食,而在初春时节可以兑换四石,所以宝钞的价格会稳定在一贯钱兑换六贯钞的水平。

    不过也顾不得这许多了,到明年上半年鬼知道宝钞会又贬值多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的允熥的前世还记不得这么详细的资料。

    今天的兑换显然是很成功的,排队排在后面的人也没有怕晚了就没有大米的情绪;即使是晚上停止兑换的时候,没排到的人也只是在抱怨自己今天白跑了一趟,明天还得再来一趟。

    接下来几天,允熥主要是跟着老朱学习如何批阅奏折。老朱并没有时间来一直像三十日那天一样每天、每份奏折都对允熥进行详细解答,所以他改为每一份奏折都誊写一份副本交给允熥,让他自己先看看,想想该怎么办,然后再把老朱的朱批抄一份给他,让他自己对照。【零九小說網】有什么问题,每天晚上吃晚饭时候以及之后的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是老朱的教导时间。

    同时允熥每天会抽空出宫来临时兑换地点看看,时间不一,有时在中午,有时在伴晚。不过总体来讲,始终是很有秩序。当然,那名班头已经不在了。锦衣卫虽说不会主动搜集这种小人物的案底,但是没用半天的时间就查出了他的一些暗地里的勾当,然后还找到了一个受害人把他告了,目前那人正在刑部大牢里关着。

    当然允熥后来觉得是当时太冲动了。一是不应该动用锦衣卫,那不是他现在该动的机构;二是不应该几乎是亲自上阵对付那名班头,有**份。但是事情已经做了,也只能进行下去。好在老朱也非常痛恨这些基层的胥吏,并未在意。

    允熥看现在京城的兑换是没有问题了,除去从初一到初二到初三来兑换的人数是增加的以外,从初四开始就是大体不变了,并且人数始终未超过老朱定下的底线,看来是成功了,当然在其中锦衣卫的流言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允熥现在担心苏州和杭州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初六了,他除了接到了高翔和卓敬在初一发出的奏折以外,这两天始终没有新的奏报传来,该不会是出了什么问题吧允熥想着。

    杭州倒是没有出什么乱子,一切安好;但是苏州出了问题。本来在刚开始的时候,苏州和杭州一样,都是平稳进行中,因为老百姓看得到一艘艘运粮食进仓库的船,兑换粮食的积极性也不高。但是从初四开始就变了,大量的老百姓涌到兑换地点用宝钞兑换粮食,粮食用量倍增,超过了老朱划下的红线,卓敬颇为焦虑。

    ============================================================

    九月三十日,茶山岛(今长江出海口处不远的佘山岛)。

    在这么一个荒凉之极的小岛的隐蔽港湾,停泊着十几艘大小不一的船只,虽然看得出船只的主人对它们都很爱护,但是船只仍然显得老旧不堪。

    其中一艘最大的船只上的一间船舱中,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正讨论着什么。只听一个年龄在四十左右,身体干瘦但结实的男人说道:“这件事咱们就不必掺和了吧,对咱们并无什么好处,反正粮食即使是买到了也难以大量带到海上,还不是和现在一样。”

    而一名年龄三十左右,孔武有力,面目俊朗的男子低沉着声音说道:“怎么没用从自己的仓库调粮食能和卖粮食



第72章 人力资源最大化
    苏州的卓敬当然是不知道为什么想要用手里的宝钞兑换粮食的人会突然增加这么多。尽管苏州府的衙役有人听出这些新来兑换大米的人口音是昆山、嘉定、常熟县等地的,但是他还没有这么大的联想能力联想到张士诚余部。

    并且他即使弄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兑换大米也没用,现在的问题是到初五晚上兑换结束的时候,预备十天所用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当然当初是按照三十日的标准准备的粮食,所以他还可以从当地的粮仓提取粮食。

    但是总这么寅吃卯粮不是个事儿,完不成允熥布下的任务,所以此时卓敬正在自己的住所里和苏州府的的府丞和吴县、长洲县这两个县的县令在商讨这件事。

    但是这三个人也没有什么主意,说的最多的就是‘停止兑换’,或者是‘只允许苏州倚郭县的百姓用宝钞兑换粮食’这类的办法。

    但是卓敬怎么可能同意!他与这些外地官员不同,他清楚地知道允熥是要结合之前朱元璋下发的几道诏令恢复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任;而他们的建议则会断绝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心,之前兑换出去的粮食也就白兑换了。

    不过卓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下令提前调用为之后预备的粮食。

    不过按说应该上书告知此事;但是一来这件事还没有着急到火烧眉毛的地步;二来卓敬也是很有抱负的人,第一次担当实务就失败告终还需要上级支援,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前程。所以暂时他只是上报‘一切安好’。

    允熥虽然在京城不在苏州,但是也时时刻刻的关心着苏州和杭州的情况。苏州的卓敬一连三天没有书信或者奏折上报让他很不安,所以在得到老朱允许之后令苏州锦衣卫的人上报。

    所以允熥在初八那天就知道了苏州的情况。不过允熥这个时候已经了解过了卓敬的过往,虽然还是没想起来《明史》上是不是有这么一号人,但是最终决定还是暂且信任卓敬,打算等到二十多号还是没什么办法的时候再说。

    同时锦衣卫正在调查突然增加这么多人来兑换粮食是为什么,这很不合理。允熥也正在等着他们的调查结果,看看能不能对症下药。

    并且此时允熥非常忙碌也暂时顾不上其他的事情了。老朱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的时间在六个时辰以上,允熥每天看奏折先自己想想再看老朱的批阅也得花六个时辰左右,再加上对于文华殿有品级的太监的处理也是他最后拿主意;同时他还深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加上允熥原来的身体底子就不错,每天都抽时间练武。所以他很忙。

    特别是有时候他觉得老朱一些做法不是特别好,并且这些事情是老朱不太在意的情况下,他还会设法和老朱辩论一下。比如十月初九的晚上,他就在和老朱讨论对于小贪污犯的处置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允熥都不是个嗜杀的人,除了非常恶劣的事情,他一贯反对判处死刑,认为那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比如旧时空我布党释放所有的十一区战俘他就认为是非常不对的;当然他同样反对网上有人提出的把他们全部处死的措施。在国家的大西北、大西南到现在还有很多荒凉不通路的地方,这些战俘完全可以在这些地方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大东亚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

    等到了60年代十一区人有钱了以后,并且此时这些战俘已经干不动力气活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些战俘卖还给十一区政府或者这些战俘的亲人,不论是现金还是先进的技术都可以,让他们发挥二次作用。这才是对于人力资源极大的利用。

    扯远了。此时允熥正在试图让老朱不要判处这些小贪官死刑,而是最好是东部地区的流放西北,西部地区的流放辽东。他说道:“爷爷,这些贪污在二百贯钱以下的罪臣就不要剥皮实草了吧。”

    老朱听到他说话,严肃的对他说道:“这



第73章 关于常家
    第二天十月初十,白天除了允熥一大早去了兑换地点看了一眼、觉得没有问题就回宫了以外,其他时间仍然是在文华殿阅读奏折并阅读老朱的奏答内容。

    但是晚上从老朱的谨身殿出来之后,允熥缩在袖子里的手因为激动抓着内袍,再加上汗水的沁湿,内袍已经快要被抓烂了。因为就在刚才,老朱在回答完他的问题之后,说道:“允熥,十二日常升就要出发去北方屯兵了。他好歹是你的舅舅,你明天上午去看看他吧。并且常老夫人(指常遇春的妻子)也还在,你也应该去拜见。我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们在家等着了。”

    允熥当场就很激动。老朱既然允许他去见常升,就是默许了他与常家建立联系,甚至借助常家的势力。

    一方面允熥还有与常家的亲情;另一方面,允熥也想借助常家的力量;哪怕常家只把一部分势力展示给他——这几乎是必然的,谁都会留一手——他也能借助这些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提前进行一些科学实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团结自己的侍卫,和其他。

    允熥浑身是汗的回到了文华殿。说来也怪,前世的允熥就是一紧张就出汗,今世还是这样。然后他折腾到很晚才睡觉。

    同样是在这晚,长安街上的开国公府同样灯火通明,彻夜不息。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三子常森(注1)、和他们的妻子,常升的长子常继宗,还有常遇春的妻子蓝老夫人都聚在后院常母(指蓝老夫人)的大院正厅。常茂的妻子冯氏(注2)作为寡妇已不管家务,所以未在。

    常升作为现在常家的当家人,面对常母恭敬地说道:“母亲,刚才陛下派人来传话,说明天让皇太孙殿下来咱们府里‘探亲’。”因为在场的还有很多下人,所以常升用‘皇太孙’称之。

    在场的人是匆匆被叫过来的,只有常升和常母知道这件事情,连常升的妻子胡氏(注3)都不知道,所以大家一时间都被惊呆了。

    “哐当”一声,一个小丫鬟手里端着的铜盆掉到地上,盆里的水四散飞溅,打湿了不少下人的衣裙,连正好坐在旁边的常继宗的衣服都打湿了。

    那名小丫鬟马上惊恐地蹲下身拿起盆,然后手足无措地蹲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这名丫鬟是常母的人,其他人不好斥责,常母说道:“抱琴,你下去吧,不用收拾了。”又对所有的下人说道:“你们都下去。”所有的下人闻言鱼贯而出,并无半点声响发出,包括刚才盆掉在地上的抱琴。

    经过这么一折腾,大家倒是都回过神来了。胡氏问道:“消息可确实真是陛下派人来的”

    常升说道:“那个来的侍卫我也认识,断然不会错。再说了,在京城里,还有人敢假传皇上的命令不成”

    大家一听也是在理,常森说道:“陛下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突然让允熥来咱们家”

    常母说道:“森儿,说话小心些,要叫皇太孙殿下。”

    常森也自知失言,但狡辩道:“母亲,我不过是在都是自家人的时候才这么说罢了。”

    常母严厉的说道:“在自家人面前也不能乱说。”常森见母亲似有发怒之状,顿时不言语了。

    常升岔开话题说道:“我看陛下要皇太孙殿下来咱们府里,一是要殿下认认亲人,以示天家也是有亲情的。二是想借助咱们府里的势力来在宫外协助允熥。陛下毕竟日理万机,没有时候时时照看殿下,所以让我们帮助。”

    常母说道:“陛下为什么不自己增拨侍卫等归殿下所用非要咱们府里来”

    常升说道:“不这样,他怎么来削弱我常家的势力”

    常听到这,说道:“那咱们就这么让他来削弱”

    常升反问:“不这样那怎么办殿下只要能顺利继位,就是对于我们最大的好处。经过吕妃下毒案,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天家亲情在温情脉脉的表面之下涌动的暗潮的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让出一部分势力来帮着殿下。”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也没有人在辩驳。不过大家都反感老朱的如此算计,连带着对于允熥要来的喜悦也冲淡不少。

    接下来在场的常家人又讨论了明天应该怎么迎接允熥的问题。众人仔细分析了来送信侍卫的话,再加上这么不正规的传信形式,一致认为应该是一次‘非正式’拜访。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得准备正式拜访需要的用具。后半夜常家就是在准备迎接的各种礼仪用具的过程中度过的。

    第二天特别早特别早的时候,允熥就醒了。然后他又在床上折腾了一会儿,才起床。他穿好家居服,敲敲墙,早已等待在屋外的太监们走进屋子,开始收拾服侍。允熥不习惯让人服侍着穿衣服,也不愿意在自己还在寝殿的时候有人可以随便进出,所以他严禁在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人进来,即使是王进他们几个也不行。

    所以就定下了规矩,每天早上辰时之前未得



第74章 拜访常家
    十月十一日,允熥在上午辰时从东华门骑马来到开国公府大门的正门口。┡8 1中 『文Δ网常家人把仆役都派到了二里地以外,并且常家全体成员都聚集在靠近大门的前院,所以允熥到大门口的时候,常家众人都已经迎出门了。因为允熥这次来没有带着全套的储君仪仗,所以他们就按照从前朱标去各个国公府的迎接礼仪来迎接允熥。

    待允熥下马,常家的仆役们都跪到地上,常家的主人以常母为,行拜礼。

    允熥马上就去扶常母,并说道:“姥,老夫人是陛下钦点不必在他面前行礼的人,孤岂敢受礼并且今日我是来探亲的,岂能受礼。”随同而来的太监也上前扶起其他的常家人。

    常母虽然对于为什么允熥管她叫‘老老夫人’感到不解,但是这也无关大局。她顺势就起来了,回道:“那老身就倚老卖老一回。”

    众人随即簇拥着允熥走进常府。走进常府之前,允熥抬头看天,天刚亮时还灰蒙蒙的天空中已经雾气尽散,阳光直接照下来,十分晴朗。

    众人来到正院大堂,允熥当然是坐在位。因为之前已经说明今日是来‘探亲’,并且目前常府也没有年轻的奶奶(注1),所以并未分出内眷所坐之地。
1...2223242526...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