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老朱并未同意班立明在奏折上提出的大力清缴海盗的请求,只是下令各沿海卫所严防海寇进犯。
但是允熥是很注意并支持这一点的。当然,他知道,海盗是缴不完的,特别是现在大明不允许海贸的存在,所有的东西出去都是走私,本来正经的生意人也只能当‘海盗’了。
作为一个后世的人,当然反对老朱这种‘禁海’政策。关税可是国家很重要的一个税源,不说后世,只说古代,宋代的税赋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关税,蒙元也是一样,到明代就少了一大块政府收入;等到明代后期开海的时候,朝政都被文官把持,开了海国家也收不到多少关税了。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虽然从来没有在海关或者与对外贸易有关的贸易公司工作过,但是因为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再加上以前自己看过一些资料,总能弄出比宋代或者蒙元的海关制度要优越一些的制度。
但是这些只能是以后在详细考虑了,事情要一个个来做,而他现在并无时间来干这个。因为在兑换宝钞稳定币值的事情暂时成功了以后,他被交代了另一个事情,就是操持将于明年二月正式开始的‘在职军官培训班’的事情了。
自从他在重阳节宴会上提出绕开这么一个‘培训班’以后,之后自己和兵部的官员早在当月就已经把条陈送上去了;按照老朱的意思,设立了战例、弓马、武艺、地理、兵法、战策、指挥和历史、国文、外藩共十门课程。其中外藩这一门课是允熥坚决要求加上去的,因为他以后是要对外用兵的,所以要让这些未来的中高级军官知道一点他国的事情。
另外分了水、陆两科,所以两科的上课内容中,指挥、地理、弓马和战策这四门课的有所不同。
历史课已经内定由允熥来负责了,因为历史课包含了对军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他人完全不知道怎么弄,正好是允熥提出来的,大家就建议由允熥来负责这门课,如果最后没有什么用也是你们老朱家自己的事情,与我们大臣无关。
战例课没有固定的先生,蓝玉、冯胜等威名赫赫的武将轮流来上课。弓马课和武艺课正在京城四十八卫中挑选弓马娴熟、武艺高强的人,还没有最终选出。地理课是由五军都督府内的去过很多地方打仗又识字的武将来传授,因为不可能有一个武将在所有的地方都打过仗,所以先生也不固定。
兵法课就是由兵部的官员讲兵法,预计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课程,估计没什么用。战策和指挥与战例课都差不多,只是讲授的重点不同,也是由饱经战阵的名将轮流上课。国文是教他们写字的,很多武将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老朱很推崇文武双全,而允熥也认为识字在军队制度化上很重要,所以也支持。外藩课就是由礼部和理藩院的官员来讲一些外藩的事情,是最不受重视的的一课,不过允熥已经决定要在自己即位后提高这一门课的地位。
并且云熥按照后世的习惯,要求地理课、兵法课、战策课和指挥课要有一个完整的课本,还要有完整的教学规划。这可愁坏了要担任这些课程的先生,课本总能糊弄一个,但是完整的教学规划自古以来哪有这样的规矩,教到哪不都是由先生自己掌握的嘛。
要在战策和指挥课上当先生的大将一个一个的去找老朱诉苦,老朱听了之后来和允熥再商量,允熥最终同意战策和指挥课可以没有教学规划,但是必须提前告知每一年要教什么东西,并保证一定在这一年过去之前教完。因为这两门课是不同的武将轮流教授,所以允熥已经可以预见先上课的人因为自己说要教的东西没教完挤占其它人的时间的情况了。
至于地理和兵法课的先生就胳膊拧不过大腿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去写教材,并绞尽脑汁的去想教学规划。
允熥以身作则,自己的历史课也提前编写教材,并编制教学规划。这对允熥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他就算没教过别人,总也被别人教过,并且后世的自己还想过考教师证,所以了解过这些。
除此以外,其他的课程,除了战例课,都要每一年课程开始之前,告知要教什么东西,并保证一定在这一年过去之前教完,教不完的是有处罚的。
这个被老朱亲自命名为‘大明讲武堂’的培训班,当然是由老朱自己挂名武学‘校长’,这个允熥提出的名字;允熥当然是当了具体负责的‘副校长’。
这个讲武堂是以后固定的单位,所以不能找一个地方就凑合下去,幸好京城够大,所以在城西找了一块地方,正在修建新的教学课堂和校舍。因为老朱除了挑选先生之外,基本上
第85章 失常的人
自从九月二十几日决定加封允熥为皇太孙开始,老朱就开始物色合适的东宫官的人选。
首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少保、少傅这六个官职都是由勋贵来兼任的。太傅归了邓愈,太师是冯胜,太保是傅友德;少师是蓝玉,少傅是王弼,少保是曹震(注1)。
至于下边其他的官员,老朱可是费了一番脑筋的。为了避免东宫官僚自成体系与朝廷大臣区别太大,老朱决定按朱标例,詹事、少詹事都是兼任。为了表示对于礼法的重视,以礼部尚书李原名兼任正三品的詹事;至于少詹事,老朱思来想去,决定分别由兵部尚书茹瑺和吏部尚书詹徽兼任。其下的春坊大学士,因为是给太子讲学的官位,所以都是翰林院的文官兼任,由徐宗实和陈南宾兼任。
之后的官职就重要了,因为都是实职,辅助皇储的实职,所以老朱千挑万选。因为允熥的关系,老朱提前注意到了齐泰,然后发现他从洪武十八年当官到现在一丁点儿的小错误也没有犯过,大为惊奇,提拔为正五品的左庶子;另一名右庶子任命了长兴侯耿炳文的长子耿璇。
左谕德任命了陈性善,右谕德是武定侯郭英的长子郭镇;左赞善是练子宁,右赞善是会宁候张温的长子张数。其下还有其他的官职,但是都不重要了,主要的就是这些。
这些人中,允熥知道的还是只有齐泰一个人,其他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本事如何,不过本着对于老朱的信任,允熥还是大胆的让他们开始做事。
十一月初这些人到任时,是允熥开始负责讲武堂的事情的时候,马上让他们开始帮忙。在这些人的辅助下,允熥在十一月份完成了关于讲武堂的完整条陈。其中特别是齐泰,因为在兵部任主事的关系,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忙忙碌碌的十一月份过去了,允熥松了一口气,又开始了看老朱批阅过的奏折为主的日子,不过这回他有自己的智囊团了,时常会和智囊讨论问题。
在讨论中,允熥发现陈性善果然不愧是翰林院出来的传统文人,一直在向允熥说儒家种种理想中的做法,对于老朱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处置也多有非议。允熥认为他和方孝孺是一路货色,不过面子上还是挺尊敬的。
耿璇、郭镇和张数都是武将世家出身,也都上过战场,和允熥说说战场上的事情,军队中的典故轶事,允熥也觉得很有收获。
给允熥惊喜地是练子宁。练子宁也是翰林院出身,但是毫不迂腐,又擅长写诗作文,允熥把他和齐泰并列为重要的手下大臣。
对于允熥来说,日子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走着。
========================================================
时间回到十一月十五日,北平城。
道衍急匆匆地在燕王府中走着。刚才朱棣突然让人传他进府议事,并且催的很急,道衍也只能赶忙跟着朱棣派来的人赶往燕王府。一路上道衍反复思量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朱棣如此着急找他。
刚一见到朱棣,道衍还没有来得及行礼,朱棣就说道:“大师不必多礼了,你快看这个!”说着把手中的一张写满字的纸递给了他。
道衍规矩的行完了礼,接过朱棣递过来的信纸。信上写的是关于九月二十七日吕妃行刺案的事情。说来现代人可能觉得无法想象,古代没有电话、电视,甚至连电报都没有,从京城到北平加急文书送达也得十天八天的,一般的文书都得奔着二十天去了;这还算好的,到云諵、廣西等地才要命,一般的文书得五六十天。
并且朱高炽早在九月二十九日就已经在送来的信件中写了允熥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和吕妃可能是策划了一次对于允熥的刺杀的事情,之后一直在寻找事情的真相,因为朱棣想知道经过。但是很不好找,朱高炽也是费尽心力才找到了一些他认为靠谱的东西然后写了下来并让人送回北平。
道衍仔细地看了内容,发觉通篇都是吕妃对于允熥的刺杀的经过和现在的结果描述,不禁疑惑:这个很重要吗事情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天了,允熥也已经当上了皇太孙,结果已经不可改变了,为何这样着急让我过来
&nb
第86章 北平生活开始
同一时间,在北平城的燕王左卫士兵家属聚居的坊内,一个并不大的院子里,一对已经年近四旬的妇女紧握着双手,互相之间流着眼泪在诉说着离别后各自的境况。
其中一人说道:“既然你们在京城的买卖做不下去了来了北平,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吧。北平左近百姓不多,又是北方重镇,兵士很多,不论是干些缝缝补补的事情,还是做些其他的小买卖,又或者是在乡下买些田地,都是差不了的。只要肯干,就不至于活不下去。”
另一人忙说道:“肯干肯干,只要是正经的活计,我们都能干,并且我们还有一些本钱。不过还得劳烦大姐帮我们找个房子先租下,我们也好有个安身的地方;以后做买卖,还得指着大姐、大姐夫帮忙呢!”
先一人听到她这番话。心下松了口气。她对于多年不见的妹妹当然是欢迎的,但是如果他们这一大家子就赖在她家里,她也是不愿意的,现在听到他们愿意自力更生,当然松了一口气。
这后面说话的人就是从京城一路来到北平的陈晨一家中陈晨的母亲卫氏了。他们水路兼程,终于是在今天到了北平城。
然后就是各自的亲属相见了。卫氏的大姐,以后称之为卫姐,家里人口不多,只有二子一女,大儿子在军中效力,小儿子和女儿出来见面。卫氏少不得每人给些见面礼。
陈晨一家的人就多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谭纬儿。卫姐看到其他人都不在意,随手送些小玩意儿得了;但是当她看到谭纬儿的时候,惊异的问道:“妹妹,这也是你的女儿”
卫氏说道:“这是他爹家那边儿的亲戚,父母双亡,只有自己一人,投奔我们。他爹因为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很好,所以一直养着她。”
卫姐看起来是将信将疑,细问了家乡、年岁等,最后说道:“你今年也不小了,十六七岁的人了,怎么,还没有成亲吗”
卫氏说道:“这不是这孩子的父母去世耽误的嘛!总不能在孝里出嫁。孩子的娘又去世的早,父亲又粗疏,没来的及给她定亲就去世了。今年刚出孝,我们家又是这种情况,也没顾得上找婆家。”在她说话的时候,谭纬儿一直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
卫姐说道:“女孩子这么大了没婆家可不行,好在还不到十七,还不算老,等你们安顿下来了,我就当是自己家的孩子给你找个婆家。”
谭纬儿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这个年纪的女孩儿的羞涩,仍是不语。
然后又说了几句话,卫姐安排他们先在自己家住下。
安顿下来以后,等到卫姐出去了,卫氏走到谭纬儿的卧房,对她说道:“谭姑娘,真是对不住,谁知道我这大姐一见面就说起你的事情,我也只能现编了一些说辞。”
谭纬儿说道:“姨母可别这样说话。我现在可不是宫里的尚功了,你现在就是我的亲姨母,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现在全凭姨母做主。”
卫氏听她如此说,放下心来。又说道:“那我大姐说的,给你说亲的事情,你怎么看我是觉得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已经快十九了。虽然现在说是不到十七,但是也得琢磨这件事了。”
&
第87章 讲武堂——地理课先生
要是陈性善看到允熥编写的教材,非得跳起来不可。儒家虽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都是从道德上进行说教,何曾有过这样裸的用真实的历史来告诉他们,你们这些世袭的武将与大明皇家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情况
练子宁一开始也接受不了允熥这么不合儒家思想的说法,但是允熥多会换个说法啊,他对练子宁说道:“这次教授的,都是武将。他们都是粗人,很多人连字也不认识几个,怎么能和士子相比孤要是和他们说君君臣臣的,他们表面上接受,但是心里岂会理解只有最简单直白的道理告诉他们才有用。”
好在练子宁不是迂腐的人,也挺聪明,对于允熥不清不楚的解释也接受了。在有了练子宁帮忙动笔和提意见以后,编写教材的进度进行极快,在十二月份完成是没有问题了。
在编写历史教材的时候,允熥还在督促预备要在讲武堂讲课的其他先生完成自己的教案。这不,十二月初九,允熥就出宫去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催促他们了。
这天允熥早上起床,先和练子宁、齐泰等人一起分析老朱昨天批复的几份奏折有何深意,然后就带着练子宁、齐泰出宫,去五军都督府了。
现在大明战功赫赫的武将大多在各地屯卫或者备边,只有景川侯曹震从巴蜀调回,现在在京城。允熥明白这是老朱因为曹震在巴蜀十余年,对他不放心所以召回。
允熥到了五军都督府,等门子行完了礼,问道:“张伦、楚智、马宣和陈质都在吗”
门子回道:“回禀殿下的话,四位大人都在。张经历和楚经历在右军都督府,马镇抚和陈镇抚都在后军都督府。”
允熥闻言抬腿往右军都督府走去,并让齐泰到后军都督府去叫马宣和陈质过来。
这四个人都是老朱挑选出来的第一年地理课的先生。因为现在大明内地都已经平定无战事,所以地理课的重点是奴儿干都司,蒙古草原,甘陇绥远,和巴蜀云諵这些边地或者其他民族聚集地的地理。
张伦久在辽东为将,楚智数出蒙古,马宣曾从沐英征战川滇,陈质陕硒人,又几番转战陕甘,都是对于现在战事较多的地方十分熟悉的人。并且他们虽然熟知地理,但是官都不高,不至于让又一门课被大将所垄断。
张伦和楚智刚调回京城,目前的经历职位也就是一个闲职,完全是因为要明年担任讲武堂的先生才回的京,所以在右军都督府里也就是看看资料,再学习写字,看到允熥走进来马上起身行礼。
允熥也知道他们没什么事情,所以也不虚伪的问‘忙不忙’什么的,寒暄几句,就说道:“张、楚二位经历,这‘教案’可写好了还有两个多月就该讲武堂开课了,巴蜀、云諵等地的学生都已经启程了,你们可不能晚了。”
允熥一说起这事儿,张伦和楚智就头大。他们以前何曾有过当先生的经历教材从兵部和都督府拿到各地的地理图籍再整理一下就可以充当了,但是教案可是完全不会写。
他们以前和好友说起各地的奇闻异事、奇山怪土的,也从来没有算过花多长时间,并且现在这么逼着他们想要教什么,很多各地的特殊风貌也想不起来,所以也不知该怎样定时间。
允熥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还没有写好。允熥不免着急,因为安排课时得等到他们的教案都出来再安排,所以他着急。不过他也知道让他们写教案是强人所难了,于是他尽量和缓语气说道:“张经历、楚经历,孤不是把孤写的教案给你们看了吗,照着孤写的仿照就可。
第88章 造访齐泰家
出了五军都督府,允熥又奔兵部而去。这次兵部到讲武堂讲课的差事,因为是兼职增加了工作,又是大家不熟悉的教书,所以被视为苦差,除了一些信心满满认为自己能出彩的人,其他人都不争这个。但是兵部尚书茹瑺思来想去,把这个差事给了刚从郎中升为侍郎的李仁。
允熥进了兵部直奔右侍郎李仁的公房。李仁正在编写教案呢。见到允熥来了也忙行礼。
允熥和他很熟了,所以扶起他来以后,开门见山的说道:“李侍郎,这教材孤知道你是用《孙子兵法》、《李卫公书》等充当,这教案写的如何了”
李仁说道:“回禀殿下,臣的教案已经基本完备,但是,不知如何分课时。”
允熥心想连李仁这样的大文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划分,看来这个问题现在很严重。然后说道:“李侍郎,暂先不必分出课时了,把教案完备以后誊抄一份让齐泰或者练子宁带到文华殿即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