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允熥说道:“现在孤要开始讲课了。你们先说说,以前都是否读过史书最少读过《史记》等二十二史中某一部的举手。没读过的不要随便举手,孤会点名考察的。读过《战国策》、《国语》之类的也可。”

    这时还没有‘二十四史’之类的说法,不过他举了《史记》的例子大家也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下边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允熥于是指着坐在第一排的耿炳文次子耿瑞说道:“耿瑞,你起来。”

    耿瑞被点到名的时候明显身子颤了一下,然后慢慢地站起来。

    允熥心想不会真的让自己点到了滥竽充数的人了吧,但是既然已经点了名,就得问。他问道:“耿瑞,你说说你读过哪部史书”

    耿瑞颤声回道:“禀、禀殿下,臣读过《三国志》,其他的都没读过。”

    允熥看他虽然害怕,但像是在害怕自己,倒不像是没读过书瞎说,于是先说道:“以后自称学生即可,不必自称臣。“又对着所有学生说了一遍。

    然后问道:“你为何单独只读过《三国志》”

    耿瑞答道:“回殿下,臣,臣爱读《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之后,臣的大哥说《三国演义》是杜撰的,和《三国志》不一样;臣因而读了《三国志》。”

    允熥心想:原来现在《三国演义》已经成书了;等下课了一定要让王步去买一本,这可是初版的《三国演义》啊,要能带回现代可就是无价之宝。不过耿瑞说的这个理由在这个年代可是够个别的。

    允熥点头让他坐下,又随便点了几个人询问,果然没有人说像耿瑞这样的理由了,都是非常正经的理由。

    允熥接着说道:“既然学生们都读过史书,那就开始今天的第一课。”允熥回身,在身后的木板上用毛笔写上:“先秦历史。”

    允熥虽然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课程目的就是告诉他们一个王朝灭亡了他们这些世袭的人也没有好下场,但是总不能太露骨了,所以按顺序从三代之时开始。

    允熥说道:“华夏的历史,起于炎黄,这炎黄指的就是黄帝和炎帝……”

    在场的人未必所有人都对历史感兴趣,但是没有人敢开小差。并且允熥可不像当时的先生一样死板的讲史,允熥不自觉的用了现代历史老师讲课的种种方法,尽量用好玩的方式讲课,也不自觉地就带出了不少现代词汇。

    这种讲课方式是这时候的人从未接触过的,不由得就吸引住了所有人的注意。不知不觉,一小节课的时间就过去了。

    允熥还从未讲过课,一讲起来,特别是下边一个开小差的也没有,他一下子就沉浸在讲课中,一直到‘咚咚咚’的钟声响起才反应过来,自己竟然中间都没有停顿的上完了一节课。

    中间休息一炷香的时间。允熥坐在讲台旁休息。下边的学生议论纷纷,虽然没有人大声说话,但是教室仍然十分热闹。

    不一会儿,休息结束。允熥又开始讲课。三代(指夏商周)已经都讲完了。三代时期的史料很少,基本只有不知真假的《史记》而已,允熥也不好瞎编,所以用一小节课概括。

    接下来就是春秋时期了。允熥讲了一会儿,讲到一件事,说道:“楚文王十二年,发生何事,有谁知否”

    这次课是陆师三班和陆师四班拼课。郭威回道:“《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灭邓。”

    “之后邓国世卿如何”

    “家财具被楚兵掠走,余人沦为国民。”

    “邓国灭亡,楚国没有让这些世卿




第95章 一体纳粮与摊丁入亩
    允熥在奏折上提出的,就是‘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就是让雍正帝,他认为满清唯一的好皇帝,被文人骂了无数年的三大政策中最令文人讨厌的一项,内容就是取消官绅的土地免税和不服徭役的特权。

    当然,允熥为了老朱能接受,同时为了让天下士子的反弹小一些,提出了由官府给予地方上不当官的秀才、举人大体与他们原来享受的免除田税钱粮相当的钱粮补贴;并且仍然允许秀才、举人等本人不服徭役,只是免除了他们的家人不服徭役的特权。

    所有官员的土地免税特权也取消,改为增加俸禄;爵爷们的土地免税也取消了,同样改为加俸。但对于文武官员或者爵爷,其所有的儿孙均不必服徭役。

    其实老朱实行现在政策的本意是好的:在一个阶级社会里,让老百姓看到只要努力考科举,哪怕只能考上一个秀才也会比普通老百姓地位高有特权,从而让老百姓心中有希望不造反,也是正确的。

    允熥因为觉得与‘摊丁入亩’相比,这一项更难实行,所以要趁着老朱还在的时候改变;至于‘耗羡归公’,现在火耗还只是‘火耗’,雍正帝改革后真正的火耗也在继续收,是免不了的,所以现在无需改革。

    允熥是那天去齐泰家问候,听齐泰的老爹齐豫说自己家有三百亩地免交税赋才想起来这件事的,然后他又不敢和齐泰、练子宁等人商量,独自思考了好多天,整理奏疏文法,才在今天把奏折交给老朱。

    老朱看到允熥奏折题目的时候神色就已经严肃起来,他抬头看了一眼允熥,又低头认真地看奏折。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老朱说道:“你这是要把爷爷的施政推倒重来呀。”

    允熥赶忙说道:“孙儿岂是如爷爷说的这样孙儿只是稍作变革而已。秀才举人所原受之钱粮,无有削减,只是原来是他们不用交税,而不是由朝廷发俸禄给他们而已;官员也是一样。”

    老朱说道:“如果你是这个意思,那为何要多此一举”

    “爷爷,据孙儿所知,现在秀才、举人除了一些田地免税赋以外,也按月从当地的衙门领取钱粮;既然都要向他们发放钱粮,何必再又让他们免税增加发放的钱粮不就得了官员们也可依样处理。”

    允熥最理解不了的就是这一点了;每月给他们发钱发粮,却还要免税。每次多发些钱粮,就像是雍正帝的养廉银一样不就挺好。

    老朱说道:“官员赴任,大多不带家眷孤身赴任,若是如你所说的将钱粮发放给官员,那他们在老家的家眷岂不是没有进账,特别是那些家里较为贫穷的官员。”

    允熥回道:“爷爷,孙儿前几日去东宫属官齐泰家里,孙儿和爷爷说过的,听齐泰说道:其父齐豫因为京城百物腾贵,齐泰的俸禄不够开销,每年都要到京城给齐泰送钱来。其余京城官员,如臣的属官练子宁,因京城居大不易,又不像齐泰家离京城近,只能和其他的官员合租房屋,日子过得很差。”

    “所以孙儿以为,并不是官员们不愿把家眷接到为官之地;而是异地为官,特别是在京城,他们因为俸禄太少不敢把家眷接到身边啊!”

    老朱盯着允熥看了半响,说道:“允熥,你不是会为官员们多加考虑的人,这一点和你爷爷我一样,与你父亲大不相同。你说说你真正的理由,为何要改免税为加俸。”

    允熥见实在推脱不过了,说道:“之所以一个王朝会灭亡,是因为百姓太多,土地中的粮食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的土地。孙儿的这个想法曾是说过的(第11章)。”

    “当时孙儿还有未曾想明白的地方,这些天已经都想的明白了。并非完全是粮食不足以养活人口,还因为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占有了太多的粮食等吃穿用的东西。”

    其实皇家也一样占有了太多的东西。认真说起来,按照20世纪的观点,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贪污犯,又怎能怪罪下边的贪污犯那么多但是允熥现在是储君,屁股决定脑袋,只能从皇家的角度来说话。

    “如果他们的土地交税,那么朝廷还可以用他们交的税赋来赈济灾民,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朱说道:“这些家族他们多占的土地一样要交税。现在常家、徐家就占有大量的土地,除去免税的土地之外的,不也一样交税”

    允熥说道:“爷爷熟读史书,当知每一代初年,吏治清明,政令能上通下达;到了王朝后期,则吏治混乱。其实不用到王朝后期,只要吏治稍有懈怠,那些多占土地的家族,就会想方设法隐瞒土地数量。”

    “那些地方上的胥吏,都是当地人,而县官不过是流水的县官,胥吏倾向于那边,不言而喻。就算县官再清廉忠诚,也不可能自己一人去丈量全县的田亩,最终那些士绅人家就能隐瞒土地数量,让自家始终不交税赋。”

    “



第96章 爷孙相处——第二次
    老朱听完允熥的话眼睛都亮了。这个策略确实是太好了,比从前的丁赋要好得多,能更好的均贫富,所以老朱说道:“允熥,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然后老朱说道:“爷爷回头就吩咐下去,施行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事情要一个一个做,先摊丁入亩,这个较难;再一体纳粮,这个较易。”

    允熥惊讶:摊丁入亩比一体纳粮还要难吗不过随后反应过来:给秀才举人田地免税是朱元璋开始施行的政策,施行不过十几年,好改;给官员田地免税是施行已久的政策,但是大明甫立,现在老朱又这么大规模的杀大臣,还没有形成一个官员利益阶层,所以较易。

    而丁赋和田赋分别收取是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要改变传统需要费更大的力量,所以较难。

    老朱接着说道:“允熥,这些难以施行,又会招致骂名的施政爷爷都会给你提前做好了。”

    “爷爷杀了这么多的文人,以后的文人一定不会说朕的好话的,朕也不在乎身后名,只要大明江山能长久存在就好。”

    “但是你是大明储君,你得留个好名声。这些会伤及名声的事情,爷爷在活着的时候都给你解决了,省的让你来做名声不好。”

    允熥听了老朱的话,眼圈红了,带着哭腔说道:“爷爷!”老朱这是不仅以后会承担原来自己的骂名,同样也会承担原来雍正帝的骂名啊!

    他这些日子和朱元璋相处,已经把老朱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现在听了他这样为自己着想的话,不禁十分感动。蓄在眼眶的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老朱伸出手,抹了抹允熥脸上的眼泪,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怎能动不动就哭,像什么样子!”

    允熥抹抹眼泪,说道:“是。”

    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即位后,加快国家的发展,等到国家更快地发展到全民识字,人人有文化的时代,到那时文人阶层必然式微,老百姓也不会再相信那些无耻文人的话,朱元璋就会得到正名!

    老朱思考了这么半天,也累了,传令让李进忠和苏怀恩进来上茶。同时说道:“真是老啦!爷爷年轻的时候,与众将士谈论兵策、指挥大军,常常通宵达旦,也不觉得疲惫;现在才讨论了这么一会儿,就受不住了。”说着推开案桌上的奏折,“明天再批答吧,今天休息休息。”

    允熥不知怎么接这个话,只能说道:“爷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武(帝曹操)年界六旬仍如此雄心壮志,爷爷今年也是六旬,有何颓唐之处。”

    老朱笑道:“允熥你这个比方可说的不好,爷爷今年六十有六,魏武不过六十六崩诎,你是在暗喻爷爷……”

    允熥赶忙打断:“爷爷,孙儿不是这个意思。”

    老朱又笑道:“爷爷也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不过说笑。”

    然后他又说道:“从你的话中,听得出你十分推崇魏武,这可不好。魏武窜汉,乃是奸臣。”

    允熥确实是非常喜欢曹操的。他受易中天的《品三国》影响很大,认为曹操是‘可爱的小人’,而因为《三国演义》把刘备写的太虚伪,所以他讨厌从南宋以来被视为正统的刘备。

    所以允熥辩解道:“窜汉的乃是曹丕,非是魏武。并且东汉末年汉天子已经式微,董卓进京以后,天下权臣,有谁尊敬汉帝只有魏武尊奉汉帝,无有不恭。”

    “且魏武出《为才是举令》,打击豪强士族,不正与爷爷整治豪强相合魏武还北击乌桓,分南匈奴为五部,任城威王(曹彰)、秦朗等数出漠北打击胡人,不正与爷爷打击北元相同”

    “自赵宋与金绍兴合议以后,北方为蛮族所占,至今已殆二百余年,而为我华夏所收复不过二十年,此时正需要推崇如魏武这般打击北边胡人的君王。”

    “并且自两晋至赵宋初期,一向以曹魏为正统,不以昭烈(刘备的谥号)所建的蜀汉为正统,而这些尊崇曹魏的王朝均是一统天下的王朝,尊崇蜀汉的不过是偏安江南的‘南宋’;我大明一统天下,岂能与偏安一隅的‘南宋’一样。”(注1)

    老朱没有听过‘南宋’一词,但是他马上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老朱因为重实务而轻虚名,对于这些思想不涉及大明的事情没有人提出就不会去想的,只是下意识的接受看到过的说法。

    现在老朱听了允熥的话,觉得也还算有道理,因此说道:“那我大明以后就以曹魏为三国正统好了。”

    想了想,他又说道:“说起来,前元倒是对于三国中谁是正统没有区分,蒙人阿鲁威的《折桂令》中对于三家是不分伯仲。”(注2)

    允熥恰好读过这首元曲,说道:“蒙人大多粗鄙,这阿鲁威算得上是蒙人中少有的有文采的人了,尤其这首《折桂令》: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非常不错



第96章 爷孙相处——第二次
    老朱听完允熥的话眼睛都亮了。这个策略确实是太好了,比从前的丁赋要好得多,能更好的均贫富,所以老朱说道:“允熥,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然后老朱说道:“爷爷回头就吩咐下去,施行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事情要一个一个做,先摊丁入亩,这个较难;再一体纳粮,这个较易。”

    允熥惊讶:摊丁入亩比一体纳粮还要难吗不过随后反应过来:给秀才举人田地免税是朱元璋开始施行的政策,施行不过十几年,好改;给官员田地免税是施行已久的政策,但是大明甫立,现在老朱又这么大规模的杀大臣,还没有形成一个官员利益阶层,所以较易。

    而丁赋和田赋分别收取是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要改变传统需要费更大的力量,所以较难。

    老朱接着说道:“允熥,这些难以施行,又会招致骂名的施政爷爷都会给你提前做好了。”

    “爷爷杀了这么多的文人,以后的文人一定不会说朕的好话的,朕也不在乎身后名,只要大明江山能长久存在就好。”

    “但是你是大明储君,你得留个好名声。这些会伤及名声的事情,爷爷在活着的时候都给你解决了,省的让你来做名声不好。”

    允熥听了老朱的话,眼圈红了,带着哭腔说道:“爷爷!”老朱这是不仅以后会承担原来自己的骂名,同样也会承担原来雍正帝的骂名啊!

    他这些日子和朱元璋相处,已经把老朱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现在听了他这样为自己着想的话,不禁十分感动。蓄在眼眶的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老朱伸出手,抹了抹允熥脸上的眼泪,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怎能动不动就哭,像什么样子!”

    允熥抹抹眼泪,说道:“是。”

    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即位后,加快国家的发展,等到国家更快地发展到全民识字,人人有文化的时代,到那时文人阶层必然式微,老百姓也不会再相信那些无耻文人的话,朱元璋就会得到正名!

    老朱思考了这么半天,也累了,传令让李进忠和苏怀恩进来上茶。同时说道:“真是老啦!爷爷年轻的时候,与众将士谈论兵策、指挥大军,常常通宵达旦,也不觉得疲惫;现在才讨论了这么一会儿,就受不住了。”说着推开案桌上的奏折,“明天再批答吧,今天休息休息。”
1...2930313233...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