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好了,下课。”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最后说道。与此同时下课铃打响,他拿起自己的教案,转身走出教室。

    “下课了,今天的课终于上完了。”坐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胖子吐了口气,说道:“上了一天的课,而且不管哪门课都是重点内容,听得脑袋都疼了。”

    一边说着,他回头看向右后方的一人,说道:“今天晚饭吃什么”

    被他问话的人正在沉思什么,听到问话回过神来。“你说什么”

    “我说你怎么从早上开始就好像丢了魂似的,什么都能忘了,就连国文课本都忘了带,还得从隔壁班借一本来。是昨晚睡得太晚”胖子说道。他实际上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这个发小不仅是丢了魂忘了课本,而是好像失忆了,或者好像某些流行的小说中写的,被人穿越附身了似的。‘根据最新的生物学理论,魂穿是不可能的,不过没准因为什么失忆了,这年头突发各种毛病的人可不少。等回家后告诉爸爸,让他本周末带着师躅去医院看看。’胖子想着。

    胖子的感觉完全没有错误,他面前这人确实已经不是他熟悉那人了,而且就是他们刚刚课上讲的那人。

    两天前,在允熥的印象中他刚刚死在养心殿,还没有回过神来,忽然发现自己出现在一间十分陌生的屋子中。忽然‘死而复生’在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允熥十分惊讶,但并不慌张,




番外2:允熥的疑惑
    “这也不错。”允熥评价一句。在对自己的能力和家世有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做一个小老板也没什么不好的。不过他马上意识到这话不是朱师躅平时会说的,又忙说道:“起码比我强,我连小老板都当不上。”

    “你成绩还比我强呢,”蓝天鹤道:“以你的成绩,复两年课考上大学没问题,将来就是天之骄子。”

    “什么天之骄子。不说这个了,”允熥岔开话题。“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驴肉馆,咱们去尝尝”

    “你家附近你也不上晚自习了”蓝天鹤惊讶地说道。下午最后一节课与晚自习中间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虽然学校离朱师躅家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但也来不及往返。他本想与朱师躅在学校附近吃饭的。

    “不上了。”允熥道。对他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上晚自习。

    “那就收拾书包。”蓝天鹤也没多想,一边说着一边把书往书包里塞。允熥也将书放进书包,站起来要离开教室。

    “师躅,你不上晚自习了”这时一个女孩看到他提着书包要走,惊讶的问道。

    “嗯,不上了。”允熥说着,同时抬起头看向她。这个女孩长相很秀气,虽然不算十分漂亮,但也是一个美人胚子。

    “你要回家学习但家里的环境不如学校好,你家里又,没人督促你,还不如在学校。”这个女孩劝道。

    “我还有些别的事情,今晚没法在学校上晚自习。”允熥又道。

    “是什么事”女孩追问道。但她随即意识到自己这话有些唐突,脸瞬间开始泛红,又赶忙说道:“我的意思是,如果是我能帮的,可以找我帮忙。”

    “现在还有我呢,将来如果你们,再让你帮忙不迟。”蓝天鹤忽然笑着说道,笑容有些猥琐。

    ‘死胖子!’女孩心里暗骂一句,对他打岔十分不满。但她也没法再与允熥说话,只能说道:“路上小心。”

    允熥点点头,和蓝天鹤一起离开教室。

    “我说,你已经年满十六周岁了吧,还不快把唐瑛给吃了反正她爸妈也乐意。”走出教室后,蓝天鹤挤着眼睛同他笑道。

    允熥笑了笑,没有说话。蓝天鹤说的话中蕴含的道理,是现在流行的落魄贵族与富商的结合。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流行,而是一百多年前第二次社会革命后就开始了。

    第二次社会革命后,许多贵族彻底丢掉了他们财富基础,对政府高级官员、国会议员、国企高管这些职位的垄断也被打破,除世袭的爵位外再无其他可以仰仗的资本。同时许多老牌贵族还要维持所谓的体面,开销远远超过俸禄,很快陷入破产的边缘。为了不至于破产,许多贵族不得不选择与有钱人结婚。

    而有钱人也愿意与贵族结婚。贵族即使大不如前,但仍然拥有一定特权,如果是做进出口贸易的商人还能将贵族身份拿出来唬一唬某些国家的官员,对做生意有好处。

    朱师躅虽然只拥有公士爵位,但根据《贵族优待条例》,某一家爵位降到最低等的时候,下一代可以向贵族院申请多袭一代公士之爵,而且只要这父子二人都没有犯罪记录就能得到准许。所以朱师躅的下一代仍然可以袭爵,这对于不是特别有钱的商人还是有吸引力的;更不必说朱师躅本人的成绩还算可以,有考上大学的希望。再加上他长相不错,唐瑛本人也不反对家里的打算,所以唐家一直想让朱师躅做自家的女婿。

    但允熥可不想这么早娶老婆或订婚。大明现在整体社会风气偏保守,上流社会很反感离婚,法律上又已经废除纳妾,他要等完全探明了大明政商两界的规则,确定自己能达到的上限后再决定妻子人选。

    他们二人一边闲聊,一边向朱师躅家附近的驴肉馆走去。此时也是大多数人下班的时间,马路上到处都是行人,有些人急匆匆走向公交站点或地铁站,似乎担心赶不上这一班的公交车或地铁;但更多的人与朋友一起慢悠悠地走着,好似散步一般,并不急于去往某处。

    允熥又抬起头看向四周。这座城市是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府,他前一世驾崩的地方。根据他这两天偶尔听广播、看电视得来的信息,大明帝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那作为世界最强国家的首都应天府应当是一个很繁华的城市才对;可不论是前两天的浮光掠影,还是今天的观察,他都没发现多少高楼大厦;可根据地图,这里明明又是城市中心。允熥对于这完全不符合自己第一世印象的情形很奇怪。

    但这个问题他又不能开口发问,只能憋在心里,想着回去后看看有没有书能解释。

    他们正走着,忽然见到不远处的道路上许多人穿行而过。这些人有男有女,身上穿的衣服各式各样,但脑袋上都绑着红色的条带,许多人还双手举着牌子,也看不清上面写了什么。在这些人之前有一辆警车开道,后面也有警车跟随。

    “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允熥不由得问道。

    “周末这两天你不仅没出门,连电视都不看那你在做什么,一直在学习”蓝天鹤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之后才解释道:“他们是声援苏藩统一党组织的示威游行的。”

    ‘什么是统一党他们要声援什么我大前天恍惚听到在苏藩还有总督府,现在苏藩与中原帝国的关系到底是怎么个模式’允熥十分好奇。他这两天还没看到相关的内容。但这同样属于不能问的范畴,允熥只能也憋在心里。

    游行的人大概有几千,他们两个等了一会儿待游行队伍走过路口后继续向驴肉馆走去,又走了三分钟来到这间饭馆。

    在驴肉馆,允熥从蓝天鹤嘴里套出了许多话,主要是有关朱师躅本人的。虽然他有朱师躅的日记,但朱师躅也不会什么都写,蓝天鹤这个胖子既是朱师躅生前的好朋友,又没什么城府,是一个套话的好对象。

    从蓝天鹤嘴里,允熥得知了朱师躅过去的性格如何,日常习惯如何,以及在学校中哪门课成绩更好,哪门课成绩更差,更得哪个老师喜欢,与谁关



番外3:分封制的变化
    “同学们,翻开课本,今天我们讲第二章第二节,大明分封制度的变化。”历史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九个字。

    允熥坐在下面看着老师写字,同时心里感慨道:‘以后可不能再用老眼光看这个世界了。虽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与第一世的世界并不一样,但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相似,总是下意识用第一世的经验来套这一世。以后一定记住,不能瞎套。’

    允熥昨天晚上看到示威游行、看过新闻后,对大明与所谓藩属地的关系、大明的政治体制以及移民政策很好奇,不过凭借新闻里的那点儿介绍根本想不出来,于是先将此事放下,按照计划拿出朱师躅家里的历史类书籍继续了解历史。

    看到晚上11点,允熥放下书要洗漱睡觉,想起历史老师嘱咐预习的话,从书包里拿出历史课本,翻开第二章第二节,要大略将内容看一看,以备第二天老师上课时提问。

    可是才看了几眼,允熥就满脸惊讶之色。他第一世也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当然知道第一世的历史课本怎么样。其中近现代史的内容因为与当代密切相关,内容很简略,许多重要且影响巨大的事情,比如88年的‘物价闯关’都没有提;这个世界的中原仍然是大明帝国统治,所以即使明初的历史也会与当代密切相关,他以为同样只是大概说一说。

    但课本内容却与他的想象完全不同。这一节对于分封制的介绍非常详细,从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分封诸王开始讲,一直讲到十年前藩属地政策的最后一次变化,丝毫没有隐瞒和避讳的内容。允熥用了半个小时将课本的这一章看了一遍,又想起还有一本叫做《历史教材辅助》的书,又拿出来看对应这一节的内容,一直到凌晨1点才看完。

    允熥正感慨着,就见老师将那九个字写完转过头看向学生,顿了顿又道:“老师知道有些同学对分封制度的变化比老师还清楚,但还是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因为老师会着重提到考试的重点内容,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不会说哪点将来大考要考吧。”

    下面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教室里一半学生是贵族出身,而且还是破落贵族。破落贵族没什么别的能吹,只能吹嘘祖上的光辉事迹,也会涉及一些分封制的事情,所以教室里的贵族学生确实大多对分封制度比老师还清楚。

    老师也笑了笑,之后开始讲课。“大明帝国的分封制度,开始于复兴历3年,洪武三年。太祖皇帝册封皇次子为秦王,皇三子为晋王,……,皇九子为赵王,唯一的皇侄孙为靖江王。后来又于11年、24年、25年、26年先后册封其他皇子为王。”

    “太祖皇帝分封的原因,是因为担心武将造反,所以派皇子们驻守各地,协助皇帝保卫国家。但显然,这一政策是有问题的。即使太祖皇帝册封的藩王并不像汉代的藩王那样拥有封地的全部权力,但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这就导致了复兴历32年、建业元年的路谢之乱。路谢之乱的经过我们已经在上一节课中讲过,如果齐王三护卫不是归属齐王管辖,那么路远根本不可能调动军队;燕厉王也不可能起兵呼应。”

    听到‘齐王’与‘燕厉王’这两个词,允熥微微一笑。朱棣死后,允熥下旨将他加封为燕炀王。这可让高煦与高炽高兴坏了。‘炀’这个字当然不好,但以朱棣当年的作为,允熥能承认他是亲王已经很宽宏大量了,反正朱棣死时也不在中原,不给谥号也没什么影响。朱榑死后,允熥下旨缅怀他当了和尚以后的功绩,完全将他当做了一个僧人,没有追封为亲王当然也没有谥号。所以当不得不提到他当王爷时的事情的时候只称为齐王。

    “所以之后,昭帝逐渐废除传统中原地区的藩王,在复兴历72年、建业四十一年将周宪王(朱有炖)的继子改封至海外后,传统中原地区只剩下宁夏的庆王、甘州的肃王与成都的蜀王。这三个王爷因为封地靠近边境,所以并未改封。”

    “同时,昭帝又在海外册封了许多藩王。从建业元年开始,昭帝就在南洋、西北与东北地区册封藩王,分别将岷王分封于缅甸、……。复兴历37年、建业六年底昭帝得知发现汉洲后,先将湘王改封为商王,封地金川,之后……;……。到景帝去世前,除了印度与默猎加大陆以外,所有能加封的地方都封了藩王,以至于当时卡斯蒂利亚的一位国王说,全世界姓朱的国王比不姓朱的还多。”

    “昭帝及其后的皇帝分封藩王与太祖完全不同,太祖只是虚封,而昭帝是实封。除王相府的官员外,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其他一切官员的任免权,拥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拥有不完整的外交权。当然,藩王仍然遵守按照当时并不见于明文,但所有藩王都知道的规定。”

    “从表面上看起来,因为藩王拥有的权力更大了,造反的可能性增加了,但一直到第一次社会革命前,并无任何藩王造反;确实有过藩王不听从帝国中央政府的事情发生,但经过暗地里的讨价还价,中央与藩国总能达成一致意见,即使有时候十分勉强。”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一,藩王的封地距离中央政府所在地太远了。距离越远,造反成功推翻原皇帝的可能性越低,对于藩王来说越不合算,明智的藩王们只是采用抵制中央政府命令与增强对王相府控制这样的手段来增加自己的权势,不去想约等于零的当皇帝的可能性。”

    “第二,藩国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昭帝所加封藩王的地方都是非汉族聚集地,他要求每一位藩王在封地内努力推行对当地土著的同化政策,而且从中原迁移汉族人至藩国。第一代的藩王实力弱小无力反抗中央,当然不会造反;当第二代、第三代某些有野心的藩王估算自己造反的成功率时,就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封国虽然实力很强,但如果造反就会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这时同化进程尚未完成,封地内还有许多当地土著。以往这些土著之所以不反抗同化政策、不抵抗征收税赋,是因为藩国之上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反抗不可能成功;但如果藩王造反,强大的宗主国消失,藩国的军队还要同宗主国的军队打仗无力在国内震慑他们,土著就不会再听从藩国政府的命令,甚至造藩国的反。”

    “同时,由于同化政策已经实行了许多年,封地内汉族与被同化的当地人也很多,如果废除同化政策也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他们也不会再支持藩王。总而言之,一旦藩王造反,不仅无法动员藩国的全部力量,藩国内甚至会发生分裂,所以他们不会造反。”

    “而中央这一阶段也没有撤藩。如果撤藩,由藩国承担的事情就将由中央政府承担。如果事情搞砸了导致土人大规模造反,不论是出大军平叛,还是放弃藩国将当地汉人接回中原安置,花费都太大了,得不偿失。所以历代皇帝都没有撤藩。”

    “本来,如果没有大规模社会变革的话,帝国中央政府与部分藩国会逐渐腐朽,对普通民众的压迫会越来越重,导致民间有人造反,帝国中央衰落,没有腐朽的藩国会趁机出兵中原,图谋成为皇帝。”

    “但工业革命改变了一切。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以后会细讲,这节课就不多说了,总之,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政治、军事体制的变革,使得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成倍增加。在农业社会实力弱小的一方还有可能因为军队高昂的士气、天才的指挥等原因打败实力强大的一方,但工业社会,实力强大的一方只会因为成本高于收益主动撤退,不可能被弱小一方打败。第一次社会革命又是基本平稳渡过,中原没有发生大规模动荡,藩国丝毫没有造反成功的可能,当然也不会造反。”

    “可是,随着第一次社会革命后工业进一步发展,却逼得藩王不得不造反。在第一次社会革命后,贵族将资本家纳入统治阶级,儒生,哪怕是昭帝提倡的明礼派儒生也完全靠边站了,贵族与资本家联手控制国家。”

    “他们联手控制国家后,在中原对普通民众极尽剥削,在藩国与外国大量倾销商品,试图摧毁藩国与外国的工业,要将全世界都变成像印度一样的工业品倾销地。藩国与外国的大多数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对帝国中央非常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藩国与外国不得不改变同帝国中央的政策,反抗剥削。”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番外4:分封制的变化二
    略微说了说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社会革命的影响后,历史老师顿了一下,对学生们说道:“现在将课本翻到第三章第七节。”

    实际上,按照编纂教科书的人的计划,分封制度的变化是分为两节课的,在讲完太祖、昭帝、章帝与睿帝四位皇帝后只讲从建国之初到第一次社会革命前。但老师们都觉得将分封制度的变化合在一起讲比较方便,于是都将第二章第二节与第三章第七节一起讲。反正就这所应天府第七中学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开学前都会预习,也不担心他们跟不上。

    “外国的应对等到下学期讲世界史再说,这节课只说藩国。首先进行反抗的是汉洲大陆的藩国。他们宣布废除原本帝国联邦,这是现在史学界对当时整个分封体系的称呼,内部5的关税税率,将税率大幅度提升到35;同时汉洲所有藩国建立关税同盟,内部实行10的关税税率。”

    “这当然引起了帝国中央的不满,但汉洲距离中原太远了,汉洲大陆各藩国的实力也不弱,帝国中央因几乎没有胜算所以不愿意派兵讨伐汉洲,于是只是公开发表声明,宣布开除汉洲大陆所有藩国大明属国的地位,而且同样提高这些国家生产商品的关税。”

    “但之后,西北的藩国也宣布提高税率。以秦藩为首,包括代藩等西北七个藩国同样组建关税同盟。面对西北的藩国,把持帝国中央政府的权贵与资本家的态度与面对汉洲的藩国不同,毕竟从中原攻打西北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距离。他们很快通过了同西北的藩国开战的决议,十万装备精良的帝国中央陆军通过铁路运送到吐鲁番,在正式递交开战通知后攻打乌鲁木齐。”
1...481482483484485...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