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当日用过晚膳,文垣出宫去探望安王朱楹。朱楹已经昏睡不醒了,文垣只能好言安慰王妃徐梦羽。徐梦羽十分伤心,不仅因为丈夫要死了,更是因为她没有儿子,就连庶子都没有。若是朱楹一病不起,她怎么办
文垣当然能够看出祖奶奶在担心什么,但父亲不让他说,他也只能忍住不说。他又与前来探望的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兄弟说了几句话,离开安王府返回皇宫。
朱楹到底还是没能撑过这一关,太医院八成以上的御医也没能将他救回来,在连续昏睡了十多天、只在临死前回光返照醒了一刻钟后,安王府就全员缟素,挂起了白幡。
不过这时安王府已经有了摔盆的人。在朱楹去世前两天,在朱楹本人并不知晓的情况下,由王妃徐梦羽出面,文圯已经过继给了他做孙子。
不过即使朱楹本人当时还清醒,也不会反对。他当然不会愿意死后无人供奉香火,愿意过继一个后代;朱楹本人并无同母兄弟,也就是说和所有亲兄弟都是一样远近,文圯又算是他的外甥,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徐妙锦倒是也愿意。她不愿三姐从此之后孤苦伶仃的,有个孩子总好些。只是她本以为文圯能够继承安王之位,谁知却仍然只加封郡王,有些不高兴。但徐辉祖却认为这是好事。既然徐家的外孙做不了皇帝,爵位太高并不是好事。他所在意的是文圯能否去海外就封,还是只能与朱楹一样在京城混吃等死。
对此,允熥给出的明确的答案:文圯成年后若是愿意海外就封,可以前往海外。得知允熥的态度后,不等朱楹七七过完,徐辉祖就开始琢磨让文圯去哪里就封。经过他反复思量,认为首选是印度,若允熥不在印度再加封藩王,就前往澳洲,再次是汉洲。因文堃已经注定要在京城研究天文了,封地交给朝廷派出的国相掌管,徐辉祖决定拿出徐家所有的势力,在文圯就封后全力帮助他。
不过文圯此时才五岁,就封还早,此事还太遥远;现下朝野上下最注意的,是格致院。在火车出现后,即使再顽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也不提格致院‘靡费粮饷’的话了,纷纷赞同增加对格致院拨付的经费,甚至有在允熥的
第1817章 大结局
“殿下,云南都司的折子,岷王殿下吞并了孟养土司,将封地连成一片。”一名中书舍人站在文垣身旁,躬身说道。
这应当算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若是平日里,文垣定然十分在意;但今日听到此事,他只是‘嗯’了一声,让舍人将折子放下,低头继续批答奏折。
这舍人也知晓文垣为何如此。陛下已经重病十几日,虽然暂时病情还算稳定,但太医院所有御医都说陛下这次好不了了,只能拖延时日。允熥自己倒是很豁达,在通过询问病情时御医一闪而过的为难神色看出自己多半活不了多长时间后也并未哭天抢地,只是十分平静的将四辅官与大都督府两位都督同知、锦衣卫指挥使、镇司掌司使等人叫来,当着他们的面宣布由太子监国,在大臣们退下后还反过来安慰哭哭啼啼十分伤心的妻妾儿孙。
但父亲越是如此,文垣越是伤心。自从他十几岁与父亲解开心结后,和父亲的感情一直很好,听闻父亲重病而且无法治愈,如何高兴的起来十分伤心。若不是身为太子的职责,以及父亲的提醒,他都不想再批答奏折,整日在后宫陪伴父亲。
不过即使他来批答奏折了,也三心二意,心里不停地琢磨着父亲的病情,写在奏折上的批答时常有错别字。所以最近这几日他批答完毕下发前不得不让舍人检查一番。
过了一个时辰,文垣终于将奏折批答完毕,又经舍人检查没有错别字后,正要起身,忽然一名小宦官走到他身旁,附在耳边低声说了什么。文垣的脸色变了变,也低声嘱咐道:“此事暂时不要让任何人知晓。”随后起身离开乾清宫,向西边走去。
他要去的地方是养心殿。养心殿是十多年前允熥命人修筑的宫殿,虽名为养心殿,但与历史上满清的养心殿完全不同。现下的养心殿是允熥亲自督造的,按照他印象中后世的米国大别墅建造,光照极好,又靠近御花园,允熥这十年来多数时候住在这里。
文垣来到养心殿门口,见到长姐敏儿也在这里。敏儿已经年过五旬,不过保养的极好,看起来只是三十来岁的妇人。文垣见到她忙问道:“怎么不进去父亲现下如何”
“爹爹今日身子还好,正与王进他们说话呢。”敏儿道:“爹爹上了年纪后就喜欢与老朋友叙旧,而且不喜欢小辈在一旁。我也是刚来,听小宦官说王进他们入宫来了,就等一会儿,等他们走了再去见爹爹。”
“弟弟与姐姐一起等着吧。”文垣一边说着,一边拉着敏儿一起向东边一座较小的阁子走去。
“能有几个老朋友来看父亲也好。”文垣又道:“值守,见一见老朋友能让心情更高兴些。”
“你也叫他们老朋友了,”敏儿笑道:“你从前可是从不这样说王进他们的。”
文垣哼了一声,没说什么。他确实不愿用‘老朋友’这三个字来称呼几个曾经在宫里做宦官的人,但他们又确实是最像父亲的朋友的人。王进与王喜认识父亲已过六十年,王步与已经病死的王恭开始服侍父亲也是五十七年前的事情了,是现下所有人,除了永平府那个世袭指挥使孙家的祖奶奶谭氏外,与允熥认识时间最长的人,允熥也将他们当做老朋友,文垣为了让父亲高兴,也要接受这个称呼。
他们来到东阁的时候,发现四姑昀芷也在。昀芷五年前正式交卸了‘对蒙事物全权大臣’与宣府镇总兵的差事,与丈夫张无忌一起返回京城。不过她的次子继承了‘对蒙事物全权大臣’与宣府镇总兵这两个差事。这是允熥为了尽快控制蒙古特意准许的,实际上,昀芷的地位很像朱元璋时期北方边境的藩王。不过允熥对她比对藩王更加信任,毕竟昀芷的儿子不信朱,一旦反叛可不是朱家内战,即使中原大乱也绝无可能成功,尚未被撤销的藩王会阻止的。将来完全控制蒙古后,再由当时的皇帝撤了这个形似藩王的势力。
敏儿与四姑的关系极好。她们本就只差六岁,平日里相处更像是姐妹,此时见到四姑敏儿笑着说道:“四姑也来探望爹爹”
“嗯。”昀芷也笑着说道:“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而且你四姑父也闲不住,时常出府,我也入宫来瞧瞧三哥。”
她们闲聊几句,文垣想起一事,正犹豫是否要告诉昀芷,忽然一个小宦官走进来,行礼后说道:“太子殿下,淮南长公主殿下,广陵公主殿下,陛下宣召三位殿下。”
“王进他们已经走了”敏儿问道。
“广陵公主殿下,三位王公公还在正殿内。”小宦官答应道。
“父亲怎么这时就召咱们几个”敏儿不解地嘀咕一句,但马上向主殿走去。文垣和昀芷自然更不会违背允熥的话。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主殿,见到允熥正与三个比他还老些的人站在花丛旁,似乎正在赏鉴盛开的牡丹。
“父亲/三哥。”他们说道。
“你们来了”允熥回过头笑道。
“爹,您今日觉得如何”文垣问道。
“还不错。”允熥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忽然咳嗽几声,但马上止住,问道:“今日朝堂上可有什么大事”
“朝堂上倒是没什么大事,只是岷王叔爷吞并孟养,将封地连成一片。”文垣想了想,说道。
“他也该做到了。他就封已过五十年,即使实封也将近五十年,若是还不能吞并孟养,那当初你曾祖根本不会将他封到云南。”允熥随意点评一句,又问道:“可还发生了其他事情”
“只有此事十分要紧值得与父亲说,其他事情并不要紧。”文垣道。
“可是为父适才分明从你眼中看出的犹豫,应当是有什么事情,害怕说了使得为父病情加重吧”允熥转过头继续看花,但嘴里却说出这样一番话。
“没有这样的事。”文垣忙说道。但这时即使敏儿都能看出他在隐瞒什么。敏儿看了父亲一眼,瞧瞧用胳膊肘碰了文垣一下。文垣明白姐姐的意思:既然已经被父亲看了出来,再隐瞒反而对父亲的病情不利。
文垣又想了想,只得说道:“父亲,今日凌晨传来消息,苏王叔于二十日前在乾安病逝;儿子又于赶来养心殿前得知,半年前二伯病逝。”
听到这两个消息,允熥的身子晃了晃,敏儿忙上前一把将他扶住。允熥勉强挤出笑容拍了拍女儿的手臂,说道:“继前年收去蓝珍、解缙、陈性善、熙瑶,去岁收去曹行、齐泰、韵英、抱琴后,今年老天又收去了两人。你二伯比我大一岁,高煦比我小两岁,我们年岁差不多,看来我们这个年岁的人大限要到了。”
允熥这话虽然语气平静,但透出一股说不出的悲凉,尤其当他提起熙瑶时。敏儿眼圈瞬间红了,强忍着没有流下泪来。
“说起来,我有一件遗憾之事,就是没能在四叔临终前与他再聊聊。自从建业二年他与高煦一起前往苏藩后,我们再也没有聊过他当年造反之事,也不知他临终前的想法可有变化。或许是人越老就越越容易念旧,我当年其实是很想杀了他的,但现下,却又觉得当年做的过了。”允熥毫不在意的说出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想法。
“不过我就要死了,若是真的有佛道两家所说的地狱和奈何桥,我一定不在奈何桥喝孟婆汤,要亲自问问四叔的想法。”他又说道。
“父亲必定长命百岁,何必说这样的话!”文垣强忍着悲伤之情,说道。
“哈哈,我都已经这个年纪,还身患重病,长命百岁是不可能了。”允熥笑了笑,说道:“我有几句话要交代给你,以防真正到了大限那一日说不出话无法交代。”
文垣红着眼睛躬身站在允熥身旁,没有说话。敏儿拉着四姑的手,似乎想要离开此处;王进三人也要行礼退下。
可没等他们离开,就听允熥说道:“文垣,为父首先要交代你的,是在为父死后照顾好王进、王步、王喜他们三人,确保他们衣食无忧,也不会被人欺辱。”
听到父亲的话,在场众人都怔住了,大家再也想不到,允熥会将这样一件事当做临终遗言的一部分。
“是,父亲,儿子必定听命。”过了一小会儿,文垣答应道。他明白父亲为何会说起这件事,不过保护王进三人也没什么,不值得因此让父亲的心情不好。
“这就好。”允熥道。允熥有很多关系不错、可以称得上老朋友的人,但其中勋贵与文官都不是不是旁人敢随意招惹的,即使被人嫉妒也不必担心;可王进三人只是宦官,本就被人瞧不起,所能凭借的又只有陛下的眷顾,他死后有可能会被嫉妒之人欺辱。为防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嘱托文垣照顾他们。
“官家!”王进等人泣不成声的跪在地上。
“都起来。你们照顾了朕一辈子,朕让子孙照顾你们余生也是理所应当。”允熥说道。又叫来几个小宦官,将他们三人扶起来。但三人仍然流泪不止,只是不再大声哭泣。
说过此事,允熥转过头看向文垣,要开始交代正事。但就在此时他忽然又咳嗽起来,而且咳嗽的极其剧烈,腰马上弯了下来。
“快,将将步撵抬过来,马上去宣太医!”文垣上前一把扶住父亲,同时大声吩咐道。敏儿也上来帮助文垣。
小宦官慌忙将步撵抬来,文垣和敏儿在两个小宦官的帮助下将允熥抬上去,抬步撵的宦官马上向养心殿正殿小步跑去。
太医很快到了养心殿,先是喂允熥吃了几粒药丸,让咳嗽轻些了,之后凑在床旁为他把脉。
文垣和敏儿、昀芷焦急的站在一旁。“父亲千万不要有事啊!”敏儿以极其低微的声音,像是在向某位神灵祈祷,又像是慌乱下不知说什么好的样子反复念叨起来。
太医一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思齐也匆匆赶来正殿,先看了床上的允熥一眼,之后对文垣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会忽然如此”
在熙瑶去世后,因妙锦也时常生病,允熥于是将后宫的宫务交给思齐处置(在此之前熙怡已经病逝多年,思齐的份位也早已提升为妃)。不过思齐并未独揽大权,而是在征得允熥同意后,与
后记
从16年9月18日上传第一章,到19年8月16日上传最后一章,历时将近2年11个月,更新4937万字。七帅坐在电脑前感慨万千。
这是我第一次写网络,之前只有看的经验,完全没有写的经验,当时现实中也不认识任何一个网络作家,也没查过什么写手秘籍之类的东西,就莽撞地走进了网络的大门,开始写这本。当初也没想太多,只是随意写一写而已,后来才想要将他写完,而且写了这么多篇幅。在此衷心感谢所有订阅本书的书友,是你们的坚持让七帅写完了这本书,非常感谢。
因为这是作者的第一本,我也不是什么写作天才,所以本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现在回看一开始的文字,都觉得写的不太好。在此再次对所有阅读本书的书友表示感谢,你们给了一个新手容身之地。
接下来说一说我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的,不要毁掉勋贵的问题。欧洲和中国周代时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后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相比,对百姓而言,哪个更有好处并不容易判断。封建制度的贵族与封建官僚制度的官员都会压榨百姓,而且有些人会照死了压榨。封建制度唯一明确不好的地方,是百姓在和平岁月的上升渠道比封建官僚制度要狭窄得多。欧洲平民想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可能就是成为教会人员,但也很难升到上层;而封建官僚制度,普通百姓还能通过考试的方式做官,做大官。
但封建制度,明确无误对统治阶级更好。中世纪欧洲国家的贵族能够确保自己的爵位、领土、子民等全部传承给后代,别人想要来分润,即使是国王也很难做到。对于国王来说,即使失去王位,也不会人头落地全族死光,能保住部分领地,仍然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当然,欧洲国家的国君权力远比华夏的国君权力小,但七帅认为,保证家族的传承,而不是二三百年后宗室就会大灭绝,比保证国君的权力要重要的多。
其实在华夏,也有类似于欧洲的例子。战国初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从理论上并未灭亡,只是封地仅剩很小的地盘,被赵魏两家包围,国君虽然不再是威风八面的大国领袖,但在自己小小的封地内还可以作威作福。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后,被加封山阳公,封地在现在的河南省,食邑一万户,倒也衣食无忧,日子过得并不比在曹操手里做傀儡要差。而且山阳公国维持了九十年之久,比曹魏存在的时间更长。若不是五胡乱华,应当能够持续到晋代灭亡,
番外1:四百年后的世界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就这样,在建业五十年四月初九,也就是现在人们更多提到的阳历历法的81年5月29日,帝国的第二任皇帝病逝于养心殿,享年七十岁,虚岁七十一岁。”
“在这位伟大的皇帝去世后,继位的章皇帝本想将大行皇帝的谥号定为穆,但遭到群臣反对;群臣想将谥号定为桓,但章皇帝又认为偏颇拒绝采纳;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将谥号定为昭。实话实说,‘昭’确实比‘穆’或‘桓’更加合适一些。”
“按照惯例,一个朝代第二任皇帝的庙号应当定为太宗,但在昭皇帝继位之初就将懿文太子追封为太宗文皇帝,而且昭皇帝确实又比较特殊,所以最后将庙号定为睿宗。也因此,现在通称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为睿宗或昭帝。”
“当然,还有第三种称呼方式,那就是世祖。在昭皇帝去世近二百年后,不论皇帝、贵族、官员、平民,都认为昭皇帝实在太高瞻远瞩了,他在位时的作为当时看来或许劳民伤财或许穷兵黩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让人们发现有多英明。所以当时在位的景皇帝追封昭皇帝为世祖。不过很少有人用这个庙号称呼。”
“昭皇帝死后,遵照生前遗嘱,又经过反复挑选,章皇帝将昭皇帝葬在上海市舶司外海的大洋山岛,将大半座岛屿辟为昭皇帝及后妃、太监及早逝的皇子皇女的陵寝,称之为长陵。到现在为止,长陵仍然是皇族的私家属地,除皇族及长陵的管理人员外,其他人不得允许不能登岛,也不能靠近岛屿三里范围内,这座岛屿渐渐的也被人称为长陵岛。不过皇族每次大型祭祖,都会允许记者全程直播,今年正好是昭皇帝去世四百周年,如果想了解长陵,过几天你们可以在电视上看直播。”
“说多了,回到课本。昭皇帝是帝国最伟大的皇帝,许多变革都是在昭皇帝在位时完成或开始的,一直到现在,有些规定或《法律》条文仍然是昭皇帝在位时制定沿用至今的。从下节课开始,我将用六节课的时间来详细讲述昭皇帝在位时进行的改革内容、影响及其导致的结果。这六节课的内容也是期末考试,甚至大学入学考试的重点考核内容,每年大学入学考试的历史试卷至少有20分与这六节课的内容有关,最多的一年甚至达到了35分,所以这六节课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而且要课前预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