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见到儿子,允熥说了几句话后马上问道:“纺织工场可开办起来了”
“父亲,已经有商人开办了纺织工场,不过只有一家,其他商户都在观望。”文垣回答。
“为何只有一家”允熥问道。
“父亲,羊毛虽然便宜,但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今年来宣府的互市卖羊毛,明年未必还来;即使来了,出卖的羊毛也未必和去年一样多。不能确切知晓每年能得到多少原料,商人就不好安排生产,要么堆积许多原料,要么只能开一段停一段,这样算下来未必能赚到多少钱,所以商户大多不愿开办工场。就是这一家开办工场的,多半也是因儿子当时在天津市舶司,不敢得罪。”文垣道。
“我疏忽了。”允熥说道。他光想着羊毛便宜,但忘了蒙古人可不是能够稳定提供货物的供应商,万一今年答应提供羊毛,明年因为什么缘故却又不卖了,或者拿不出当初答应的量,开办工场的商人若是所有本钱都投在工场上就只能上吊了。商人们都精着呢,除非能够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不然绝不会开办毛纺织工场的。
‘难道真的要羊吃人’允熥脑海中浮现出这句话。不过他马上就否定了。‘大不了将毛纺织业让给藩国罢了。西北的秦藩地广人稀,也可以发展毛纺织业。汉洲大陆更是具备发展一切大工业、大农业的基础,是发展毛纺织业的好地方。’
允熥脑子里转了几转,将此事暂且放下,侧头对昀芷说道:“昀芷,本来打算交给你在宣府做的另一件事也不必做了。”
“三哥本来打算交给妹妹的,是在宣府主持互市,交易羊毛吧”昀芷问了一句,见允熥点头,又道:“三哥,我觉得,将毛纺织工场放在天津市舶司可不对。市舶司是做买卖的地方,岂是开办工场的地方江南工场最多的是苏州与杭州,而非上沪市舶司;广东工场最多之地是广州,也不是宝安市舶司,北方的工场也不应放在天津。”
“我也知晓放在天津不合适,但除了天津,还能在哪儿北方商业繁华,又能让商人放心做买卖的地方只有开封,但开封离着天津有些远,而且还没有河道相连。”允熥略有些懊悔的说道:“早知羊毛生意做不好,就将市舶司放在利津了。”
“三哥,可以将工场放在北平啊”昀芷笑道:“北平是整个河北地区的核心,又靠近天津,是个合适的地方。”
“而且与蒙古人做买卖也未必不成。只是暂且不能开设大工场。”她继续说道:“蒙古人没法稳定提供羊毛,但每年总有几个部族来宣府做生意,总有些羊毛提供。可以仿效文垣在苏州的做法,帮助工匠开设几家几户的小工场,从宣府互市购买羊毛回去。即使没有羊毛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做些别的,比如纺织棉布,或者打些零工,总不至于赔的上吊,总有些赚头。”
“而且与蒙古人也不止羊毛生意可以做。牛羊马的生意不多说了,就算是牛皮、羊皮也大有可为。……”昀芷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生意经。
允熥怔怔的看着昀芷说生意经,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四妹妹,五年不见,你这么擅长做生意了。”
“这都是在印度见识到的。”昀芷说道:“总督府北面的藏人与蒙古人差不多,都是以游牧为生,每年也会驱赶着牛羊做生意,印度当地的商人早就轻车熟路。我只不过是在印度人的做法上增添了一步开设小工场而已。”
“看来为兄让你来掌管宣府,倒是歪打正着了。”允熥笑着说了一句。
但他心里却没有笑。宣府是不适合作为开设工场的地方的,所以昀芷提出放在北平。但这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允熥也不想猜昀芷是有意还是无意,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就在北平鼓励工匠开设几家几户的小工场。由无忌担任北平知府,兼任宣府总兵。”
“这个,”昀芷却没有立刻答应,反而说道:“三哥,妹妹可不可以提一个小条件”
“你说。”允熥道。
“妹妹想把于谦与唐赛儿夫妇从印度调回来,以于谦为北平府同知。”昀芷说道。蓝珍等人带兵平定印度后,为开设总督府、治理印度,允熥从中原调了不少官员去印度。昀芷有一日见到唐赛儿的父亲唐景羽,想起他的女婿于谦似乎很有本事,受到三哥重视,又与明教有这样紧密的关系,于是请求将于谦调来。允熥想着让他去印度锻炼一下也好,就答应了。
“可。”允熥说道。于谦做事他也放心。
说过此事,一行人开始参观天津市舶司。如果排除不成功的羊毛生意和毛纺织工场,天津市舶司其实办的很好,开设仅仅一年多,已经有不少日本、朝鲜和琉球的商人前来做生意,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商人也纷至沓来。允熥等人换了便装,在侍卫的保护下分散开在市舶司里面闲逛,见到市面十分兴旺。等从市舶司回来,允熥对张彦方进行嘉奖,赏赐了许多贵重之物,又赐予爵位与正三品的加衔。张彦方欣喜地领旨谢恩。
第二日他们又在市舶司待了一日,就要去往别处。按照原本的行程,应当前往北平;但允熥忽然说要去山海关瞧一瞧。众人侑不过他,只能答应。
从天津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允熥又特意去了自己前世身份的‘祖宗’这一家所在的滦州城。从建业元年至今已经十九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一家,也没有下过有关这一家的任何旨意,但其实一直在关注着这一家,知晓他们十九年来都发生过什么,甚至连家族新添了几口人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偶尔也会猜测到底哪一个人是自己的祖宗。
允熥没有与这一家的人打照面,只是站在城墙上,用千里眼盯着府邸看,见到了年过七旬、后世家谱排在第一位的孙绍,见到了已经将近五十岁、后世家谱排在第二位的孙睿,以及曾经在宫中做过女官的谭纬儿。允熥看了好一会儿,对文垣说道:“你将来继位后,也要照顾他们家。为父不是以大明皇帝的身份吩咐你这番话,而是以你父亲的身份与你说话。”
“是,父亲,儿子记住了。”文垣尽管满肚子的不解,但也马上答应。
“这件事非常重要,你一定不能忘记。”允熥又吩咐一句,放下千里眼下了城楼。文垣忙跟上。
离开滦州,又经过卢龙县、抚宁县,就到了山海关。一行人抵达山海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下雨,侍卫因担心允熥被雨浇了后染风寒,劝说明日再游览山海关。但允熥回想往事,执意要今日游览。侍卫们苦劝不成,只能借来许多蓑衣、斗笠,为皇亲们穿好,冒着大雨游览。因这时已将近午时,卫城迎接的官员又问午膳吃什么。允熥想了想说道:“午膳不必卫所预备,”转过头对侍卫吩咐道:“你们去这附近,找渔民买几条新鲜的海鱼。”吩咐过了就向海边走去。
尽管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来过这里了,但允熥仍然轻车熟路的带领众人从山海卫城来到海边。他走进一座亭子,在石凳上坐下,对其他人说道:“二十三年前洪武二十八年,我受祖父之命北巡,途径山海关正好也赶上下雨,与四叔、十五叔、十七叔、十九叔也是冒雨游览,从卫城走到这座观海亭。”
“我知道,我知道!”
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关东
允熥在山海关又待了几日,封在关东的英王朱松与永王朱允熞赶来拜见。
“怎么今日才来”允熥没有让他们行全礼,但在他们站起来后出言问道。
“官家,这全是臣的缘故。”朱松说道:“臣与允熞的封地已经接壤,允熞从陆路来到长春,正要与臣一起赶来山海关,可这时忽然又有女真部族叛乱,臣亲自安排将士平叛,这才晚了。”
“对着侄儿何必自称臣让人听到了可不好。既然因为有人叛乱从而晚了也罢了,平叛拖延不得,只是以后若是无事,朝见可不能晚了。”允熥敲打两句,问道:“长春是何处”
“官家,长春是我新设立的首府。开原是辽东都司的边界,随着向北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多,开原的位置变得偏了,不再适合作为首府。我于是在这些年占据的土地中选了一处位置不错、又十分平坦的地方,修筑城池作为首府。因此地长有许多长春花,长春的寓意又好,所以取名为长春。”朱松道。
“名字取得不错。”允熥笑道。
见允熥笑了出来,朱松与朱允熞也轻松下来。之前允熥质问的时候他们可紧张得很,生怕允熥一声令下将他们改封到汉洲大陆。他们经营自己的地盘已经将近二十年,日子过得也很舒服,可不愿意去汉洲大陆从头开始。
他们二人轻松下来后,话就多了起来。朱松谈起了自己就封这十九年来在关东的开拓经历。“洪武年间,关东就有一些部族向大明臣服,蒙古人女真人都有。(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周兴还曾带兵来到脑温江、忽刺温河和斡朵怜一带。但是这些部族向大明臣服只不过是不想让朝廷认为他们要与大明敌对、不被大明攻打而已,可不是真心臣服。我来到开原就封后,他们根本不听从我的命令。”
“为了让他们彻底臣服,我不得不对他们又打又拉,消灭坚决不愿臣服的部族,拉拢摇摆不定的部族内亲近大明的人,……,好不容易才占据了现下的土地。”
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张地图来。“现下我完全控制的地方是两大块,一是长春向东至忽儿海河附近,我将忽儿海河改了个名字,叫做牡丹江,在牡丹江中游建造了一座城池,起名牡丹江城。”
“二是脑温江、忽刺温河和斡朵怜一带。这些地方我也改了名。脑温江被改名嫩江,忽刺温河被改名呼兰河,斡朵怜改名依兰,修建依兰城。依兰城附近的河流起名松花江。又在松花江北面的一条支流旁修建了伊春城,在松花江上游修建了弗思木城,作为最北、最东的辖地。弗思木是当地一个部族的名字,洪武年间就曾向大明称臣,我征服这个部族后以部族之名命名了城池。”
“其余地方,比如长白山附近的建州女真,黑龙江流域以及嫩江以西的部族都只是表面臣服,每年向我缴纳粮食,我要出征的时候派兵助战而已。我不是不想完全征服这些部族,只是无法征服了。”
“我就封的时候带到关东三万多将士,后来又陆陆续续流放过来一些罪犯,从中抽取壮丁,凑了五万汉人将士,又与臣服的当地蛮夷混编,有了十万人马。十万人马看着不少,但从开原到伊春,从嫩江到弗思木,这已经比整个直隶加浙江还要大了,当地又有不少山林,十万人马还有一半是即耕且战的屯垦兵,已经捉襟见肘,难以再攻打其他地方。”
“而且占了更多土地也无甚用处。汉人与臣服的蛮夷就这么多,现下的地还耕种不过来,占了也是浪费,不如让部族每年交些钱粮合算。”朱松说道。
听了朱松的话允熥没说什么,而是看向朱允熞。他笑道:“允熞,你就封也已十八年,只比二十叔晚一年,二十叔占了这么一大片土地,你占的也不会少吧。适才二十叔没有提到弗思木以东的蛮夷,这些地方,都已经被你占了吧。”
“皇兄说的不错。”允熞也笑着回答:“皇兄,弗思木以东已经被臣弟所占。”他指着地图上说道:“臣弟在牡丹江以东二百六十里修建了绥芬河城,依兰东南三百里修建了七台河城,弗思木以东二百里、松花江下游修建了弗提城。弗提城也是洪武年间就向大明称臣的部族之名。”
“你不必自称臣弟,自称我就好。那你现下的掌控的土地,是西至弗提城、七台河城、绥芬河城,北至黑龙江”允熥问道。
“比皇兄说的要大。”允熞笑道:“整个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弟弟都沿着河流建了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沿海地区、甚至北阿依努地上也都修建城池。若是从地图上看,弟弟控制的土地可比二十叔更大。”
“但实际控制的土地比二十叔小许多。”允熞又道:“弟弟所控制的,除了南至永明城、北至兴凯湖、西至绥芬河、西北至七台河这一带,与黑龙江、乌苏里江中间夹着
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
“只能放弃。”允熥说道:“现下,哪怕五十年后撤了英永二藩,关东被汉人占据的土地也不会有多少。而且关东虽然地广人稀,但气候寒冷,今后二百年还会越来越冷,百姓不会愿意迁移到关东的,关东的百姓反而想要迁移入关。如果没有藩国统治,汉人占据之土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为了维持汉人在辽东以北的关东之地的统治,只能让这两藩继续存在了。不过你尽可放心,虽然这二藩距离中原极近,但人烟稀少,除非中原大乱否则绝不可能进入中原夺了皇位;若是中原真的大乱,由同姓诸侯王夺取天下,总比让反贼夺了要更好,起码,不会大肆屠戮宗室。”
允熥的话很有道理,文垣也没有反驳,而是说道:“这样说来,未来百年,关东的藩国不撤藩,西北西域的藩国不撤藩,汉洲的藩国始终不会撤藩,要撤藩的就是南洋的藩国了”
西北的藩王不撤藩,也是允熥早已定下的,也与文垣说过。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倒不是苦寒之地,但这些地方距离大明京城太过遥远,以这个年代的通讯水平,不,哪怕以一百年后,两百年后的通讯水平,根本不可能在维持中央集权的同时将当地变成汉人的土地,只会是绝大多数地方当地人自治,少数城市及近郊被官府控制。为了能够扩张汉人的地盘,也只能维持分封。
“只有南洋藩国。”允熥说道:“南洋藩国离着京城的距离不比关东近,但气候湿润,人烟较为繁茂,两广福建一带的百姓早在唐代就有下南洋的先例,宋代中原沦陷于蒙古人之手前后更是有许多百姓前往南洋居住,即使撤了藩朝廷直辖,也不必担心汉人不再增加;唯一可虑者乃是因地方官处置不当致使当地人造反。所以为父在建业初年于南洋册封藩国,一是快速增加南洋汉人,二是在当地形成处置许多事情的惯例,后来的官员只要遵循藩国时期的惯例即可,不会轻易招致当地人造反。”
“不过即使如此,你也不必急于在南洋撤藩。”允熥继续说道:“为父之后在位的这二三十年,就是逐渐将南洋番国的国君废除,或者识相的加封公侯之爵让他们来京城享福,让国君全部变成朱姓国君。”
“你将来继位后要做的,是用各种法子削弱南洋的藩国,比如以不恭敬为借口削越藩几个县,划归广西省管辖;以及在南洋显示朝廷的权威,让藩国百姓知晓原来在国君之上还有一个朝廷。若是有坚决不服从朝廷的藩国,也要出兵惩罚,但不要废藩置府县,而是换另一朱姓子孙为国君。”
“另一方面,你又要支持南洋的藩国在文化上教育当地人,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汉人,坚决不愿做汉人的要斩尽杀绝,使得认为自己是汉人的人越来越多,直至占据大多数。”
“等为父的孙子,也就是你的儿子继位后,再实行推恩令,打碎藩国使得他们完全不能反抗朝廷,再逐渐撤销藩国设置行省、府县,完成撤藩。”
“是,儿子知晓了。”文垣答应一声,但想了想又道:“父亲,儿子听起来怎么好似汉初,汉高至汉武逐渐撤销东方的诸侯王之故事”
“你说对了。”允熥笑道:“为父就是仿效汉初的做法。”
“为父对南洋要做的,就好似汉高祖,首先让南洋所有番国都向大明称臣,之后逐渐将这些番国变成藩国,国君变成大明宗室。”
“你要做的,就是汉初文景二代皇帝的作为,逐渐增强对南洋藩国的控制,在文化上统一南洋,显示朝廷的权威。”
“你儿子要做的,就是汉武帝的作为,最后完成撤藩。”
“父亲,撤藩将南洋收归一统,非要这样复杂么”文垣又想了想,忍不住问道。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疑惑。允熥之前并未这样清楚明白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文垣,但文垣大概也知晓。他对此就有些不解:南洋番国这样弱,联合起来也不是大明的对手,有必要历经三代人,又采用如此复杂的手段将南洋收归朝廷么
“有必要。”允熥回答:“你以为将南洋收归一统,最大的问题是大明的军队是否能够攻灭南洋的番国不,不是如此。最大的问题,是大明与南洋番国的文化,或者说大明官府与南洋官府的治国治民方式,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不同。”
“而人,任何十分伟大之人,在有生之年能做的事情很多,但能改变的观念很少,已经成年之人的观念是很难被改变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如此。若是没有藩国作为缓冲让南洋的文化逐渐接近大明,灭亡南洋的番国后立刻收归朝廷直辖,派到南洋的官员按照中原的法子统治南洋百姓,必定会因文化冲突导致此起彼伏的造反。”
“但好在,带有旧想法的人会死。只要藩国治理得力,将中原的文化习俗灌输到新一代的当地人之中,就能消除文化习俗的不同。到了这时,废藩置府县的时机才成熟。所以,为父要用三代
第1811章的轨道列车
“还有这等好事,怎么不早与我们说”朱松说道。
“是啊皇兄,有这等好事怎么不早与我们说”朱允也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