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小太监纵横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午夜清风

    第三、各人在塔山军校一期学员中挑选帮手,发展成教众,安排到各坛、各堂或各地分舵去开展工作。

    王强还提出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一、保密。在外地可以大规模的宣扬立教的事情,在京城直隶只能秘密发展。对于教主和各主要负责人员的身份、组织结构、要严格保密。

    第二、发展教众不强求,包括学员中不愿入教的可以安排他们自行离开。发展教众要秘密严格,谨慎小心。

    第三、要严肃教规,取信于民,决不得利用势力欺压民众和为自己牟利,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当地的老百姓,锄暴安良,扶贫惜弱,聚拢民心。

    第四、在各个不同的区域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南方、西南方官府统治区域为发展重点。在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内,要秘密发展,暂时不明着组建民团,可以在农民军中秘密发展教众。在官府统治的区域,可以公开组建民团,注意同地区政府的关系,不卑不亢,对于罪恶昭彰的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必要时可以进行镇压。对于官军势大的地方,要保持低调,同时在官军之中发展教众。

    会议进行了一天,将各方事务安排妥帖,众人才分批返回。李刚位置特殊,为了不暴露身份,先行返回东北。王强又回到府里装他的活死人。

    创教之初,事务繁杂,困难很多,王强虽足不出户,却成了天底下最为繁忙之人,每天开会、见人、处理文案,总要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幸好他跟法空大师练了半年的小无相功,虽不能再练,却也打熬下好的底子,精力充沛。彩铃儿虽不知王强创教的底细,却也知道丈夫是在做大事,收起了撒娇专宠的小性儿,细致小心的照料王强的生活,连夫妻房事也忍了,怕干碍王强的精力。

    炎家三兄弟从学员和特区民团中挑选了一百名教众,组成中军卫队,将王强的府邸里里外外看的严严实实。尚大勇加紧训练特区民团和通州的守军,并在其中发展教众,同时指导各地民团的编练工作。冷锋和顾炎武除了负责教内本堂的工作以外,开始着手进行军校二期的准备工作。

    王强和众亲信开会分析一旦战乱纷起,到时最紧缺的物资将是粮食、药材、精铁这些东西,所以决定大量收购和囤积,田精明借助管理各地贸易市场之便,将这些物资大部都转到了天平教的控制之下,他还给沿海各省的市舶司行文,以统筹军需为名,让他们大量从海外进口这些物资,却让张晓平专办武器采购的事情。如今田精明做事已经有了底气,虽然不敢大张旗鼓的公开为教内工作,但胆子已经大了起来,他在各地钱庄和大市场的手下要么被发展成教众,要么被他挑选的军校学员所顶替,“贪污”朝廷的银钱和物资也顺手了许多。

    劲松当初遵照王强的指示已经成功的驯化了一批信鸽,他秘密挑选可靠的教众潜伏到各地搜集情报,使用信鸽往返传递。小山子也在各个分舵建立了教内的指令传达体系,也是使用信鸽传递消息,速度大大的加快了。王强考虑到使用信鸽传递信息速度虽然快,但一旦信鸽落入他人之手,容易暴露秘密,思考一番想出了主意,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教授小山子和劲松汉语拼音,再由他们将此法教给手下的部众,教内往返的情报信息传递都使用汉语拼音来书写,这样别人即使拿到了教内的情报,也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密码”了。

    各个分舵的舵主陆续分赴各地开展工作。经过一番分派,塔山一期的三百多名学员除五名由于各种原因自行离开的以外,其余的都成了太平教教众,被分派到各个岗位上工作起来。






第八十章 崇祯立储
    


    太平教的势力迅速在全国各地发展扩张,老百姓渐渐的知道这世上有了一个替天行道的太平教,教主是个上天派来凡界,拯救天下万民,创太平盛世的圣主。这个事情也很快引起各地方官府的注意,但各地官员见太平教只是扶贫济弱的做好事,并没有反对官府的意思,还帮助官府安抚流民,编练民团,而各级官员又都在考虑自己的出路,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去管他。有些官府中人还秘密的被发展成了教众。

    崇祯也从各种渠道得到了太平教兴起的消息,但现在他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了,他的眼里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李自成。李自成去年挥兵南下控制了湖北广大地区,今年年初,闯匪攻克襄阳,歼灭官军在南方的主力,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设官分职,改变了长期流窜作战的打法,已经成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局面。现在李自成又挥军北上,回攻陕西、山西和甘肃,而朝廷在西北只剩孙传庭率领的十余万残兵败将,根本无力阻止闯匪。张献忠也已经攻占四川大部分州府,进击成都。

    崇祯觉得大势不妙,开始着手做后事的打算了。他一方面指令在南京设立小朝廷,仿照朝廷的规制,设立六部九卿,重新委派各级官员,并以南京为指挥中枢,在南方各省编练新军,打算一旦北京呆不下去了,就迁都南京,以长江为依托同李自成抗衡。另外,为了安定民心,以备不测,崇祯决定立储。

    崇祯常年劳于政务,不恋后宫,所以膝下子嗣凋零,他现今只有两名皇子,一个是丽妃所生的皇三子慈炯,另一个是皇后所生的皇四子慈焕,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注历史上崇祯共有七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田贵妃生子四人,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炯14岁,皇四子也有十余岁,其余四子已亡。作者为了情节需要,所以这里篡改了历史。

    这一天,崇祯站在南书房的窗前看着外边花园里的那几株开满粉花儿的桃树,几只蝴蝶在桃花间翻飞忙碌着,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了,可他的心里却体会不到丝毫的暖意。形势逼迫他立即作出立储的决定,他皱紧眉头,琢磨着自己的这两个儿子。皇三子慈炯已经五岁,身体健壮,聪明伶俐,但过于顽皮脱佻,而且天性疏散,整日任性胡闹,他出入寝宫不愿意坐轿,却喜欢骑在太监脖子上行走,有时还骑在太监脖子上撒尿,才刚五岁,就学会变着方儿的惩治戏弄宫里的太监、宫女,弄的人人怕他,自己忙于政务无暇管教,丽妃也娇宠着他任他胡为。想到慈炯的顽皮模样,崇祯不由的轻笑“这孩子即无自己身上沉稳勤勉的影子,又无丽妃身上稳重柔顺的性情,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呢呵呵,还是太小,大些就好了。”

    崇祯又想到皇四子慈焕,不由的皱紧了眉头。这孩子只有两岁,因为皇后怀他的时候整日抑郁,茶饭不思,所以此子先天不足,身体孱弱,三天两头的闹病,到现在还不会走路,话也说不成句。

    崇祯走回书案坐下,翻看着朝中大臣的奏折,都是奉旨举荐太子的,朝中阁老重臣大都举荐四子慈焕,理由是四子为皇后所生,母尊子贵,崇祯知道,这是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在暗中串联所致,自从皇后生了儿子以后,周奎就在为立外孙为太子不遗余力的努力,四处拉拢朝中重臣,为了讨好吴襄父子,不惜将府内的歌妓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此事崇祯早有所闻,那陈圆圆是他所恋的女子,却没能得到,不想倒便宜了吴三桂这小子。这崇祯最是小性,他得不到的东西,也不想别人得到他正在用人之时,不好明着惩治吴三桂,却也不让他好受,吴三桂几番请旨进京都让他找理由给驳了,所以吴三桂去山海关赴任两年多时间,未曾踏入京城一步。举荐三子慈炯的奏章只有两份,一个是洪承畴,另一个是卢象升,二人举荐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立长不立幼。

    崇祯委决不下,起身在书房散步,他打心眼里不愿意立慈焕为太子,他年岁太小,身体虚弱,还没有长成,如果即位,肯定要受皇后的挟制,这皇后性恶歹毒,丝毫没有母仪天下的德行,如何能教育好皇子呢。可立三子慈炯也是不妥,丽妃性情温和,不善诡计,一旦自己西去,丽妃不是皇后的对手,且皇后外援众多,就是纂了皇位也是可能的。可惜那王强成了沉睡不醒之人,否则凭丽妃是他的旧主,有他在朝中辅助慈炯,制衡周奎等人,就可高枕无忧了。他偶尔想到了王强,不由又是一阵唏嘘哀叹。

    终于崇祯想通了,立太子只是为了稳定朝局,自己才三十几岁,那里那么快就死了,不管立谁当太子,都有转圜的余地,既然这样,不如就顺应臣心,立慈焕为太子,好让皇后他们这支子朝臣给自己卖命,保住这大明江山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崇祯下旨,封皇四子慈焕为太子,皇三子慈炯为定王。

    周皇后见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更加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觉得自己总算把那丽妃给比了下去,将来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后,一生都可尊贵无比,尽享荣华了。那丽妃却早已没有了这番心思,当初生了儿子以后,她本动过给儿子争储的心思,而且把外援的希望寄托在了王强的身上,每次听说王强在外立功的消息,她都兴奋不已,但自从听说王强受伤昏迷不醒的消息以后,她的这番心思就渐渐的息了。她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那活泼顽皮的模样活脱就是一个小小多子,心里越发的思念和记挂王强,反而对那个整天阴沉愁苦的崇祯生出一丝的厌恶,不愿再兜搭邀宠,偶尔崇祯驾临钟粹宫,她也是找个借口将他支到其他嫔妃那里去。听到皇上立皇四子为太子的消息以后,丽妃反而感觉到庆幸,她已经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什么皇帝了,因为从崇祯身上她看到当皇帝不是什么好差使,她只希望儿子能快快乐乐的成长就行了,她甚至幻想着王强能够醒过来,带着自己和儿子找一个清净的所在,象普通百姓那样过上自由自在的小日子,她知道这终究是梦而已,夜深人静,思及王强,每每涕泪沾巾。



1...2829303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