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为了这事,李承乾差点亲手杀了苏海政,要不是众人求情,苏海政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在众人的请求下,李承乾这才改判苏海政一家流放到黔州去。
“今日重提此事,朕正是想要告诉你们,吐蕃才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吐蕃一日不除,那漠北则永无宁日。”
“朕之所以这么急着出兵讨伐高句丽,是为了尽快解决辽东的隐患,才能抽调兵马去对付吐蕃。”
“只有解决吐蕃的问题,才能彻底根治漠北的叛乱,所以,讨伐高句丽刻不容缓。”李承乾道。
看着决绝的皇帝,大臣们虽然有心劝阻,却也知道无能为力。
第421章 刘仁愿回京
出兵讨伐高句丽一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但出兵一事非同儿戏,兵马的调动,粮草后勤等,这些准备都需要时间。
没有个一年半载是无法出兵讨伐高句丽。
自百济叛乱平定之后,百济经兵火战乱,百济受到严重破坏,就连房屋多是残缺不全,到处都能见到死者的尸体,刘仁轨命人死者的骸骨掩埋。
命人对百济人民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任命官员,治理村落,修路架桥,修补堤堰,恢复陂塘,鼓励百济人民种田养蚕等农业生产。
救济贫困人家,并赡养孤寡老人,替他们建立唐朝的土、谷神坛,颁布唐朝历法和已故皇帝名讳。
百济人民因为生活便好而感到十分高兴,全境各安其业。
然后刘仁轨又尽心尽力去治理屯田,储备粮食,训练士卒,为进一步图谋高句丽而做准备。
李承乾下诏,让刘仁轨镇守百济,一切事务全部交由刘仁轨,召孙仁师和刘仁愿回朝复命。
白江口一战之后,倭国大败,彻底领教了唐军的厉害,倭国国王天智国王被吓得不轻,时常担心唐军会渡海而来消灭他小小的倭国。
刚好,此时唐朝的使臣抵达倭国,质问倭国国王,天智国王不得不低头认罪。
于是,在大臣的建议下,天智国王派出遣唐使和唐朝使臣一同前往大唐谢罪,并学习唐朝的文化。
六月,大明宫彻底完工,李承乾便下令从太极宫搬迁到大明宫居住,将太极宫称为西内,二十五日开始在紫宸殿听政。
“陛下!左骁卫将军刘仁愿已经回到长安。”王泉向李承乾禀报。
“刘仁愿他们回来了!现在人在哪里”李承乾问道。
“刘仁愿正在殿外侯着,等待陛下您的召见。”王泉说道。
“那便宣他进来!”李承乾道。
“宣左骁卫将军刘仁愿觐见!”王泉领命转身朝殿外喊道。
刘仁愿听见传唤,急忙整理好衣冠,走了进来,见到李承乾之后,行礼道:“臣刘仁愿拜见陛下!”
“免礼平身,赐座!”李承乾道。
“谢陛下!”刘仁愿谢恩起身,自有宦官给他搬来把椅子,放到一旁让刘仁愿坐。
“这次平定百济叛乱,又在白江口一战击溃数倍与己方的倭国武士,你的功劳不小,朕要好好的赏赐你,擢升左骁卫大将军,赏赐锦帛百匹,御马一匹,你的子孙入弘文馆读书。”李承乾道。
“臣谢主隆恩!”刘仁愿急忙起身行礼谢恩道:“陛下!此次能够平定百济叛乱,击溃倭国武士,这并非臣一人之功劳。”
“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指挥有度,才能这般顺利平定百济叛乱和击溃倭国武士,刘仁轨理应头功。”
“你能够不居功自傲,将他人的功劳居为所有,朕甚悦!”李承乾道。
“非臣的功劳,臣不敢贪功!”刘仁愿道。
“你人在海东,而你又是武将,但是这前后写来的奏表文书,皆合乎礼仪,又有文采条理。”
“朕曾经也看过你的奏本文书,却与这几次的大有不同,反而不像你能够写出的一样。”
“朕倒是十分的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李承乾问道。
这前后对比,简直就是两个人的手笔。
可通过字迹对比,又都出自刘仁愿一人之手,李承乾猜想,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教刘仁愿这么写,而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刘仁轨。
只是李承乾还不能太过确定。
“不瞒陛下!这些哪里是臣能够写的出来,全是刘仁轨教臣这么写,全是刘仁轨所做,不是我能办到的。”刘仁愿道。
这些他不敢有所隐瞒,一旦被查出来,那可是欺君之罪,那可是要诛九族的。
何况这不过是一件小事,说出来还能表现自己的光明磊落。
“好!你能实话实说,朕很是欣慰,真早就怀疑你呈上来这些奏表文书,并非出自你刘仁愿之手,而另有他人。”
“你的这番话证实了朕的猜想,这刘仁轨不愧是我大唐的股肱之臣,不仅文采出众,还深得为官之道,实属难得。”李承乾笑道。
“是呀!刘公在百济不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让将士们对他心悦诚服,就连治理地方,安抚百姓也是及有一套,百济人民也都对他心悦诚服。”刘仁愿说道,他打心里敬佩刘仁轨。
“王泉,传诏,晋升刘仁轨六级官阶,正式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命工部为刘仁轨在长安建筑住宅。”
“并给他的妻子儿nu厚的赏赐,允许刘仁轨之子入弘文馆读书,与功臣后代和皇室宗亲同读。”
“并派使者带着盖有天子玺印的文书前去百济,对刘仁轨进行慰问和表彰。”
“另外,将朕最近刚得到一件貂皮袍子,也一并带去百济,赏赐给刘仁轨。”李承乾道。
“诺!奴婢这就让人去办!”王泉叉手行礼道。
一旁的上官仪急忙行礼道:“陛下!自刘仁轨被撤职以后,能为朝廷尽忠,刘仁愿秉节制而能推举贤才,皆可谓是君子。”
“上官仪说的对,刘仁轨、刘仁愿皆是君子也!”李承乾笑道。
“陛下!这次臣回来,刘仁轨让臣代他像陛下进言。”刘仁愿说道。
“哦!刘仁轨有什么要求,你说说看,只要是朕能答应的,朕无不不准。”李承乾道。
“刘仁愿说,现在百济刚刚经历战火的洗礼,正式百废待兴,人心思动的时候。”
“刘仁轨担心以他一人之力,未必能够安抚百济人民,刘仁轨建议陛下任用百济前太子扶余隆,有扶余隆安抚百济民众,必将事半功倍,民心必定能够安定。”刘仁愿说道。
“刘仁轨说的对,要论对百济的熟悉和在百济民众心中的威望,非扶余王室莫属。那就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李承乾道。
经过这么长时间在长安的熏陶,扶余隆已经十分的亲近大唐,再过段时间,便能够彻彻底底的成为亲唐分子,誓死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422章 大明宫
“爱卿觉得朕这大明宫如何”李承乾问道。
“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刘仁愿道。
“这大明宫可是我大唐最大的皇宫,比西内还要大,大明宫工程浩大,为了修建这座宫殿,耗费巨大,耗时数年才完工,自然是宏伟壮观。”李承乾笑道,带着刘仁愿走出含元殿。
含元殿建造的时候,将龙首原的高地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含元殿居高临下,威严壮观,视野及其开阔。
站在含元殿前,可俯瞰整个长安城,一切尽收眼底。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主要还是用来主持大朝会的场地,只有这里才能彰显皇帝的威严,以及皇家的气派。
除了大朝会外,皇帝上个尊号,改元大赦之类的也会在这个场地里举行。
刘仁愿看着气势磅礴的大明宫,久久难以言语,这也实在是太过气派了,他都被震惊的不知说什么好。
“近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岌树颠而崪云末,仰观玉座,若在霄汉。倚栏下视,南山如在掌中。”
李承乾站在高耸入云的宫阙,气势磅礴的殿堂前面,脚下踩着大唐最雄伟的宫殿,将唐玄宗时期的诗人李华的做的一首赋,念了几句出来。
作为一个皇帝,居然侯着脸皮,脸不红,心不跳,毫不犹豫的剽窃他人的赋,当真是无耻至极!
当然,李承乾一点也不怕对方会找上门来跟他理论,他一个皇帝还用得着怕一个诗人不成。
更何况,现在李华连小蝌蚪都不是,剽窃了李华写的含元殿赋里的几句又能怎么地。
他李承乾算是有良心的了,只是抄了几句念出来,以后,他李华还是有机会写出完整的含元殿赋,名声不会有什么损失。
比起那些穿越到古代,直接将整首诗词歌赋直接抄袭占为己有的来说,他李承乾那是大大的有良心。
“好!妙!陛下这几句,说的真是妙及了!”刘仁愿听后鼓掌叫好。
“爱卿,觉得朕刚刚这几句,好在哪里又妙在何处”李承乾回头,笑着问道。
刘仁愿嘴角抽抽,他一个大老粗的武夫,哪里懂得这些诗词歌赋的,他只是觉得好听,顺带拍一下皇帝的马屁,他那里知道好在什么地方。
“陛下!臣不过是个武将,对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类的十窍通了九窍,唯有一窍不通,臣只是觉得好听,至于好在哪里,微臣实在不知,不如陛下问一问上官仪,他们这帮文化人肯定懂。”刘仁愿说道。
“那上官爱卿可知道这几句到底好在哪里又妙在何处”李承乾问道。
“那微臣便斗胆猜测一二。”上官仪行礼道,皇帝让他说,他不敢不说。
“你但说无妨!朕倒要听听你的高论见解。”李承乾道。
“那微臣便献丑了!这第一句近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是说走近含元殿并仰望它,便能够看到两边各有一条向上蜿蜒升腾的龙尾道,和好似凤鸟张开羽翼的栖凤阁。”
“陛下是在以此来比喻含元殿的两边建筑体势高张,好像昂首的飞龙和展翅的凤鸟。其精妙在于……”上官仪吧嗒吧嗒的说了一大堆的话。
讲解其中的含义,以及这几句话里的精妙之处外,还不忘顺便给李承乾送上一计马屁。
这让李承乾十分受用,笑的合不拢嘴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是有镜头的话,拉近来一看,你便会发现,堂堂的一代帝王,居然都快被臣子马屁拍的笑抽了。
“好!上官爱卿解释到位,一语中的,说出朕刚刚吟的几句之中的精髓,甚好!甚好!不愧是我大唐的才子。”回过神来的李承乾赞赏道。
“主要是陛下的这几句,实在太过精美,让人听后如同绕梁三日,当真令人回味无穷,臣建议陛下何不就此为含元殿做一首赋。”上官仪打蛇随棍上,趁机建议李承乾写一首赋。
“这个算了,朕也不过是有感而发,随口说了几句罢了!”李承乾搓着手道。
他那里有那个本事,这几句还是从别人的含元殿赋里抄袭而来,要是把整篇都抄袭了,那未免也太不要脸了,他可是皇帝,怎么能够干出这种事情来。
被李承乾拒绝,上官仪没有再说什么,毕竟,他只是个臣子,不好左右皇帝,再说了也左右不了。
“好了!不说这些了!”李承乾道。
这个含元殿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帝国的庄严神圣,只是大臣们上朝倒是有些辛苦。
李承乾和刘仁愿、上官仪三人行走在大明宫内,参观着大明宫的宫殿,前朝都是仿照太极宫建造。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是皇帝平日里临朝听政的地方。
宣政殿前左右分别是中书、门下二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等官署,大臣开完会之后,方便他们办公。
宣政殿前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在宣政殿以北则是紫宸殿,是三朝中的内朝。
是皇帝常日听朝视政的地方,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被称为入阁。
“陛下!微臣回到长安之后,听闻柳州蛮酋长吴君解反叛大唐。”
“吐蕃和吐谷浑正在交战,各派使臣到长安来上书辩论是非,并向大唐求援。”刘仁愿说道。
李承乾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刘仁愿,刘仁愿急忙躬身行礼不敢抬头和李承乾对视,心里却在揣摩皇帝的心思。
是不是自己有什么话说的不合适,会不会惹的皇帝不高兴。
刘仁愿偷偷的抬头偷瞄一眼,然后,急忙低下头去,生怕被皇帝发现,心跳快速的跳动,却很想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
李承乾向前继续走去,拐了个弯,朝紫宸殿而去。
刘仁愿抬头,看着前面一瘸一拐的身影,一脸疑惑的抬起头,看向一旁的上官仪,想从他的嘴里问出什么来。
上官仪摇了摇头,什么也没有多说,急忙跟上皇帝的脚步,刘仁愿叹息一声,也跟着皇帝的身后,去了紫宸殿。
第423章 路人皆知
紫宸殿内,李承乾招呼刘仁愿和上官仪坐,命人奉上茶水。
“这是今年新进贡上来的茶叶,你们尝尝这泡出来的茶汤味道如何”李承乾说道。
“谢陛下赐茶。”刘仁愿谢道,端起茶汤品了一口道:“好茶真是好茶,就连我这平日都不怎么喝茶的人都觉得好喝。”
“你要是喜欢就带些回去冲泡,平日里无事自己也可以喝,就算有客上面用此茶招待也不失体面。”李承乾道。
“多谢陛下!如此好茶,御赐之物,臣可不能随随便便就那来招呼客人,要是随便就拿来招呼客人,怕是不到一天,这茶就没了!”
“这等宝贝我可得自个留着慢慢喝,客人来了给他们一碗白开水就不错了!他们还能嫌弃不成哈哈!”刘仁愿笑道。
“你呀!也莫要小家子气,不过是些茶叶而已,不值几个钱,你要真的喜欢,回头朕让少府也给你采办一些。”李承乾笑道。
“谢陛下!”刘仁愿叉手行礼道。
“现在我们就来聊聊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柳州蛮确实已经起兵zaofan,朕也已经派人前去镇压了!”李承乾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