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陛下尽管吩咐,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排忧解难。”薛仁贵道。

    “这次你去出任安东都护,除了尽快安抚高句丽的遗民,使得安东地区尽快恢复生产外,你还要注意新罗的一举一动。”

    “还有,在重要的地方驻扎重兵,确保安东地区和中原畅通无阻,尤其是乌骨城,此乃连接辽东和平壤的交通要道。”

    “只要占领乌骨城,便能够彻底切断与辽东的联系,新罗一旦占领此处,进可围攻我军,退可阻挡辽东援军。”李承乾道。

    薛仁贵明白李承乾的意思,心里在揣测皇帝是不是想要顺便消灭新罗,还是新罗没有两个世仇,便有了什么不轨之心。

    “陛下的意思是”薛仁贵问道,他必须搞清楚是哪一种情况,这决定以后他对待新罗的态度。

    “新罗一直有统一半岛的野心,新罗联合我大唐出兵消灭高句丽、百济,其目的便是为了占领这两国之地,让新罗成为半岛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王国。”

    “如今,高句丽和百济都已经并入我大唐的版图,垂涎高句丽和百济故土的新罗,又怎么能够眼睁睁的看着煮熟的鸭子成为他人的盘中餐。”

    “大唐和新罗之间必有一战,这只是迟早的事,所以,你必须要防范新罗,只要新罗胆敢意图不轨,你立刻镇压。”

    “大唐永远都是你最坚守的后盾,还有契丹等部落,你也必须想办法分化削弱他们。”李承乾说道。

    不仅将新罗安排了,就连契丹等族都被安排了一遍,东北部族想要建立什么渤海国,做梦去吧!

    “微臣明白!”薛仁贵说道,他心中已经有了对策。

    “新罗想要吞并安东(高句丽)地区和熊津(百济)地区必然会联合反唐势力,兴风作浪,不过你不用担心,凡是有可能反唐的人,都被朕留在长安,没有这帮人在,新罗想要兴风作浪基本不可能。”

    “朕已经任命右相刘仁轨为熊津都护府都护,领兵八千镇守在熊津地区,你们之间要互助互利,互相照应。”

    “朕打算将安东地区和熊津地区的人口迁徙一部分分散到中原各地,再从各地抽调人口填补这些空缺。”李承乾道。

    “微臣知道怎么办。”薛仁贵道。

    这次为了更好的应付新罗和契丹等部族,明面上让薛仁贵领二万兵马镇守安东地区,暗地却增加一万兵马。

    就连熊津都护府也是一样,对外宣称只有八千兵马镇守,其实整编一万精锐。

    除了这些以外,李承乾还打算,过段时间,征调新罗和契丹等部族的兵马前往北边。

    对付吐蕃和漠北叛乱的部族,趁机削弱新罗和契丹等部族的实力,让这帮家伙没有机会再出来浪。

    为了更好控制安东地区和熊津地区,李承乾还打算将这两个地区的人口迁徙一部分到大唐内陆,分散到各地去。

    然后,再从大唐内陆地区抽调人口迁徙到安东地区和熊津地区,去填补这些空缺。

    这样一来,即便将来新罗还想通过鼓动高句丽和百济遗民对大唐的仇恨,也没有用处。

    因为这两个地区大部分的人原本就是大唐的子民,他们不会仇视大唐,至于剩下遗民,早已经不足为虑。

    新罗要是能够安分守己,便放过它,新罗要是还不死心的话,就出兵灭了新罗,反正高句丽和百济都灭了,不差他一个新罗。




第480章 热气球和大炮
    李承乾站在大明宫最高处,手里握着一个可以伸拉的筒状物,将一头放到眼前,另外一头对准远处。

    远处的景象看的十分的清晰,能够清晰的看见了长安城之外的景物。

    李承乾很满意的看着手中的单筒望远镜,这是研究院经过长达两年之久,攻克的成果。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被人称之为“千里镜”。

    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

    李承乾手中的单筒望远镜,是用两个镜片将在一个筒子里,不过是最普通的望远镜。

    有了这个望远镜,行军打仗便可以通过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景象,就可以比敌军先一步发现对方的踪迹。

    到时候,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有这很大的作用。

    望远镜的镜片是将玻璃打磨、抛光等工艺,制造成光学玻璃,然后制造成适合用于制造望远镜镜片。

    再装到一个筒子里的两端,这样望远镜就制造完成了。

    至于这么制造出玻璃,以大唐现在的水平都做不出来,更不要说什么制造望远镜。

    第一代望远镜是在1608年被一位生活在荷兰米德尔堡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制造出来。

    现在的唐朝人就连玻璃都还不知道是什么玩意。

    指望他们能够制造出望远镜,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上面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承乾是个穿越者,对于制造玻璃的材料倒是知道一清二楚。

    李承乾便将匠人都叫了过来,让他们先将石英砂、长石及石灰石等原料,全部砸碎混合在一起。

    经过高温熔融,烧成液体,放入模具当中,经过冷却、抛光等工序,这个玻璃镜片就算完成了。

    李承乾只有理论知识,并没有实际做过这方面的东西。

    所以,具体应该怎么做,就需要通过匠人的努力研究,最终在两年后按照李承乾所说的理论,制造出了第一个望远镜。

    也就是李承乾手中的这一个单筒望远镜。

    “让研究院再制造些这个望远镜来,以后,将领领兵出征,便给他们分发这样的望远镜。”

    “并将望远镜严格控制起来,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使用,禁止民间使用,也不得随意泄露这样的机密,凡是胆敢泄密者,诛九族。”李承乾吩咐道。

    “大家放心!此事奴婢亲自去办!”王泉说道。

    他见李承乾对望远镜这么重视,他不放心让别人去传话,便自己跑一趟。

    “另外的东西都制造好了吗朕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了。”李承乾说道。

    除了制造望远镜外,李承乾还吩咐研究院制造热气球和大炮。

    他决定这次出兵援助吐谷浑,对抗吐蕃,便会用到这些神兵利器。

    有了这些神兵利器,别说打败吐蕃了,就算是攻入逻娑也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研究院那边传来消息,大型孔明灯和新武器已经制造完成。”王泉说道。

    “是否都已经测试过,效果如何”李承乾问道。

    “大型孔明灯已经试飞过许多次,先是用死物做了实验,没有问题之后,便改用动物做实验,没有问题之后,最后才用人做实验。”

    “全部都没有问题之后,这才开始按照您的意思大批量的进行生产,这是研究院的实验报告。”王泉将一份报过递给李承乾,上面详细记载了实验的全部过程。

    经过无数次改良设计,才能做出现在这个能够承载人的热气球,也就是所谓的大型孔明灯。

    李承乾看过之后,继续问道:“新武器的实验如何威力怎么样”

    “新武器的实验也已经成功,只是有些笨重,两个根本无法抬得动,他们已经给它装上轮子,可以由两个人来推动,或者是用吗来拉动行走。”

    “经过测试,新武器的威力比投石机的威力还要大十倍,这是新武器的实验报告。”王泉将另一方报告递给李承乾。

    “走!去研究院看看,朕要亲自看看这新武器的效果如何”李承乾看过报告后说道。

    “奴婢这就命人准备仪仗,前往研究院。”王泉说道。

    “不必这么麻烦,便装前往即可!随从也不必带那么多。”李承乾说道。

    “诺!”王泉应道,李承乾虽然这么说,他却不能这么做。

    明面上挑选几名身手不错的侍卫保护,在暗中却另外安排了大批侍卫在暗中保护,以免出现什么意外。

    李承乾来到研究院的实验基地,接见负责人后,要求当面实验新式武器。

    负责人让人退出一台大炮,这是根据李承乾亲口描述,经过多次实验制造完成的成品。

    大炮的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并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大炮的整体长度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大概在1吨以上。

    “开始吧!”李承乾说道。

    “是!”研究人员应道,立刻让炮手装药填弹,然后点燃引线,便听见轰隆一声,从炮口中喷射出一个圆球,砸向远处物体,直接砸出一个巨大的深坑。

    经过试射,大炮用来攻城的效果十分显着,几炮下去可以直接打穿城墙,但无法用于野战。

    “威力倒是不错!要是能够再做的轻便一些,射击的速度再加快,就更好了!”李承乾说道。

    “陛下说的是,我们研究院已经加紧进行研究实验,不出几年或许能够研究出陛下所说的武器来,这武器还没有名字,还请陛下赐名。”研究院实验基地负责人道。

    “就叫它国崩吧!一炮下去,连国都要崩溃。”李承乾道。

    李承乾又交代了几句,这才打道回宫。



第481章 出兵西北
    北边的情况越来越恶化,吐蕃不断挑拨漠北的其他部族反抗大唐,同时,还从吐蕃本土调集兵马,准备吞并吐谷浑。

    告急的文书如同雪花般飘入大明宫,堆积在李承乾的办公桌上。

    大唐与吐蕃一战是不可避免,这一刻终于还是来临了。

    李承乾当即召集大臣商议出兵援助吐谷浑,打击吐蕃的事宜。

    负责调动兵源的兵部,负责钱粮的户部,负责器械制造和维修的工部,以及三省宰相们和将领们都被李承乾叫到紫宸殿议事。

    “据说吐蕃前后已经调集不下三十万大军,我大唐要是想援助吐谷浑的话,最少需要出兵十万,再出兵平定漠北叛乱,保守估计也需要十五万左右。”兵部尚书给出一个数据,这是他经过一番计算得出的结论。

    “十五万将士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年又要消耗多少粮食,再加上运输途中的消耗。”

    “一百万石粮食从各地运送到西北,还能剩下多少粮食,现在有隋朝连通的大运河,可以减轻一些路上的消耗。”

    “臣已经计算过了,以大唐眼下的实力,最多支撑十五万大军在西北作战一年半的时间。”

    “可是这样一来,便会耽误农事,要是不能及时播种的话,来年便没有收成,百姓就是饿肚子。”

    “这百姓活不下去便会造反,那样的话,大唐便会步隋朝的后尘。”户部尚书说道。

    他是最不赞同和吐蕃死磕的人,毕竟,打仗就会大量的钱粮从他手中溜走,他看着心痛,整个大唐要用钱的地方多了去。

    如果所有的钱粮都用来供应大军打仗使用,其他的地方就没有钱粮可以使用。

    比方说,今年要是遇见点什么天灾之类,如果钱粮都用在打仗上面,拿什么去救灾。

    “吐蕃是一定要打,不打的话,吐蕃只会经常骚扰我大唐的邻国,甚至攻击我大唐的边境,劫掠我大唐。”

    “漠北在吐蕃的挑唆下,也将永无宁日,消耗的钱粮只会更多,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出兵,还不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吐蕃。”李承乾说道。

    现在的吐蕃已经不好对付了,要是再任由他发展壮大下去,那还得了。

    只有趁现在大唐还有能力将他揍趴下,便要狠狠的将吐蕃揍得半死,让吐蕃见到大唐两个字就瑟瑟发抖。

    让大唐成为吐蕃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大唐的西北才不会再出什么乱子。

    “陛下!吐蕃打自然是要打,可我们也不能因此,搞的国破家亡呀!”户部尚书说道。

    “那依你之见,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吐蕃和吐谷浑的事件”李承乾问道。

    “臣以为,吐蕃要打,更要安抚,唯有软硬兼施,方为上策。”户部尚书说道。

    “爱卿打算怎么对吐蕃软硬兼施呢”李承乾问道。

    “臣以为可以在灵州一带增派兵马,以此震慑吐蕃,表面我大唐敢于一战的决心。”

    “然后,再派人去和吐蕃议和,跟吐蕃和亲,并让吐蕃退回吐蕃本土,不再侵扰吐谷浑。”户部尚书说道。

    按照他的想法,便是用武力恐吓吐蕃,再逼迫他以和亲的方式,对大唐俯首称臣。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吐蕃和吐谷浑之间的问题,又能够节省大量的钱粮,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李承乾心中冷笑,吞并吐谷浑是吐蕃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吐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退出吐谷浑。

    这点跟和不和亲没有关系,要想不然吐蕃再染指吐谷浑,就只能将吐蕃打的没有实力继续染指吐谷浑为止。

    想通过和亲的方式,让吐蕃放弃吞并吐谷浑,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将吐蕃揍得伤筋动骨,没有力气再打吐谷浑的主意才行。

    “吐蕃吞并吐谷浑之决心,岂是你能想象的,吐谷浑是挡在吐蕃发展道路的一块绊脚石,唯有将这块绊脚石踢开,吐蕃才会得到壮大。”

    “继而便会染指整个西域,到时候,整个丝绸之路都会成为吐蕃的囊中之物。”

    “丝绸之路对大唐的重要性,不用朕再说,在这里的各位也应该清楚。”
1...137138139140141...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