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所谓的度量衡其实是指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唐朝的长度以唐太宗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
十尺为一丈,一千五百尺为一里,其他的重量容积都有相应的单位,如升、斗、斛、石等。
相比较后世来说,多少有些偏差,后世一里等于500米,唐朝一里却只有454.2米,比500米短了45.8米。
其实说真的现在的度量衡计算方式还是可以的,并不用多少改动。
不过唐朝的尺子的长度在28厘米到31厘米之间。
这样丈量出来的尺度就会有些偏差,所以李承乾决定将这些丈量的尺子都统一长度。
“如今南北差异,各地的尺子长度不一,更何况,人的步伐长度大小也会存有差异。”
“所以,朕决定将长度都确定在一个范围,不再用步来丈量长短。”李承乾说道。
后世的长度标准就不错,李承乾打算照般后世的长度、面积、容量等,就连时间都要改成二十四小时制。
“父皇打算怎么改?”李厥问道。
“我们先将现在的时间改动一下,原来我们使用一天十二个时辰,现在改成一天二十四小时。”李承乾道。
“二十四小时?”李厥疑惑道。
“对,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将一个时辰分成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等于六十分钟,一分钟等于六十秒,全用数字的话就会精确许多。”李承乾道。
李厥想了想,确实比用十二个时辰要精确不少。
“可是父皇,这要如何套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李厥问道。
也是,现在不比后世,有钟表来计算时间,现在的大唐没有钟表这样的东西。
“这点朕早已经想过,自有办法处理,你到时候便知道了。”李承乾说道。
时间的计算可以用沙漏来解决,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沙漏漏完刚好是一分钟。
时间问题解决了,现在是长度问题,好在李承乾早有准备,制作出了长度标准。
“接下来便是长度,基本长度定义为一米,一米分成十份为一分米,一份米等于十厘米,一厘米等于一毫米。”
“一里统一为500米,1000米等于一公里,也就是两里,这样的话就更加准确。”李承乾说道。
这样一来,以后丈量土地就不会有些偏差,就可以杜绝任何人在这上面做文章。
李厥听后,也觉得这样的计算更加精确,这样一来就等于将长度都统一,不在那么混乱。
以步为单位,会因为个人跨出的步子大小不一有所偏差,现在长度一样,就不会出现任何误差。
“接下便是重量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制造一个长宽高都是10厘米的箱子,将里面灌满水,将其定义为一公斤,也就是2斤,等于1千克。”
“我们可以将1两定义为50克,500克等于1斤,你觉的如何?”李承乾问道。
“儿臣觉得可行,这样一来就简单方便,不仅长度、时间,就连重量也能够更加的精确,只是现在一石又该怎么换算。”李厥说道,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很简单,将一石粮食换算成一百二十斤的重量就可以,其他的什么升呀!斗呀!全都换算新的算法,原来的全部抛弃。”李承乾说道。
“如此,儿臣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李厥说道。
“好了,既然你知道应该怎么做,那这件事情便交给你去办。”李承乾道。
“诺!儿臣告退!”李厥急忙行礼退下。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15章 吐蕃来使
“度量衡的事情你办的怎么样了?”李承乾和李厥在御花园游玩,李承乾询问最近度量衡的进度。
“根据父皇提供的工具,新的度量衡已经推广下去,会在短时间内取代原来的旧度量衡。”李厥说道。
“嗯!过几天朕要去南边一趟,去视察一下当地的情况,你身为太子,便留在长安监国。”李承乾道。
北方的问题已经解决,辽东半岛上的三个小国被灭,东边已经没有什么威胁。
西北边的吐蕃已经被打服,已经重新俯首称臣,也不足为虑,至于西域以外。
大食被收拾一顿之后,见识到大唐的厉害,也安分了不少,大唐更是在波斯萨珊王朝的旧地呼罗珊地区设立波斯总督府,用来管理波斯地区的事务和大食之间的关系。
至于卑路斯会不会和大食有什么冲突,那就不是他能够管的,反正现在呼罗珊地区已经交给卑路斯管理,该怎么做是他的问题。
“是!父皇!不知这次父皇去南边要多久?都要途经什么地方?”李厥随口问道。
“怎么?你是在打探朕的行踪?你想要干什么?”李承乾问道。
“儿臣没有其他的意思,就是担心父皇,知道父皇游幸南方何地,好让当地州府迎接圣驾。”李厥急忙跪下,解释道,生怕李承乾误会什么。
那样的话可就遭了,随时都有可能上演一出废太子的戏码。
别看作为太子风光无限,其实确实每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哪一点做的不好,就会遭到皇帝的雷霆震怒。
“起来吧!朕不过是随意说说罢了,你这孩子却当真了。”李承乾也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些疑神疑鬼,或许年纪大了都这样。
没办法,自古太子和皇帝是最亲近,却又最陌生的人,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一句话,就导致父子相残的局面发生。
“谢父皇!”李厥起身谢道,暗自松了口气,他可不会把李承乾刚才说的那一句当真。
“坐吧!你我父子聊聊。”李承乾指着前面的石凳说道。
李厥急忙走入凉亭,坐在李承乾的面前。
“朕不在长安的这段时间里,有你三叔他们辅佐你处理政务,朕也能够放心。”
“他们都是老臣了,处理政务比你熟悉,你要多跟他们学习,凡事都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太过死板,知道吗?”李承乾道。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李厥说道。
远处一名宦官急急忙忙跑了过来,在凉亭外停了下来。
“启禀陛下!吐蕃使臣请求觐见陛下!”宦官行礼说道。
“朕知道了,宣他们到宣政殿觐见!”李承乾道。
“诺!”宦官行礼退去。
“今天便到这里,你先回去吧!朕要去见吐蕃使臣。”李承乾说道。
“儿臣告退!”李厥起身行礼离开,返回东宫。
“外臣吐蕃使节仲琮拜见天可汗!奉我吐蕃赞普之命,前来大唐朝拜,进贡宝物。”李承乾一走进宣政殿,吐蕃使臣仲琮便立刻行礼道。
“免礼平身!你们的赞普有心了!”李承乾来到御座前坐下道。
“谢天可汗!”仲琮谢道。
“朕听说,你们吐蕃又有些不安分,你们的吐蕃赞普,又打算从吐蕃出兵攻打占领吐谷浑,可有此事?”李承乾质问道。
最近李承乾收到消息,吐蕃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不甘心曾经的失败,想要卷土重来,再次出兵滋事。
“此乃污蔑,我吐蕃一直按照天可汗的旨意安分守己,不曾有半分不该有的妄想,即便有也绝对是些心理有问题的人搞出来的谣言,绝对不能算是赞普的意思,更不能代表吐蕃的意思。”
“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妻乃是天可汗的姐姐,吐蕃和大唐乃姻亲关系,现在的赞普是前代赞普松赞干布之孙,算起来赞普也算是天可汗的外孙。”仲琮说道。
这是在提醒李承乾,吐蕃的赞普和他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别人的谣言,就破坏“一家人”的关系。
李承乾自然明白,可吐蕃这个孙子,却一直不想做孙子应该做的事情,老想着当爷爷,这就有点不太好了。
“现在你们的赞普跟他的祖父比,谁更加贤明?”李承乾说道。
“现在的赞普,雄勇果断,比不上他祖父松赞干布,确是个勤于政务听的建议,臣下不敢欺瞒,也算是个贤德的君主。”
“吐蕃当地寒苦,物产贫薄,逻娑川唯有杨柳外,再无其他的草木。乌海之南,即便到了盛夏甚至还有积雪。”
“赞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万分之一。”
但是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心协力,议事自下而起,凡事利于民的都会推行下去,所以吐蕃的国祚能持久。”
“朕听说你们的赞普最近很是不老实,最近时常调动兵马,他这是打算干什么?”李承乾问道。
吐蕃虽然战败,并俯首称臣,却依旧不甘心,李承乾也没有放松对吐蕃的监视,同时,大力扶持吐谷浑。
如今的吐谷浑已经今非昔比,所有的亲吐蕃势力已经被连根拔除,现在整个吐谷浑都是亲唐派。
“回天可汗,此事外臣无法回答,外臣不过是奉我家赞普之命,前来大唐朝贡,至于军旅之事,外臣一概不知。”仲琮说道。
他不过是奉命来大唐朝贡的使臣,对于吐蕃赞普的行动还真的什么都不清楚。
即便清楚,也不会告诉李承乾事情,他仲琮是吐蕃赞普的臣子,虽然吐蕃臣服于大唐,他也不会透露一丝一毫有关吐蕃的机密。
“你真的不知道?还是知道不想说?”李承乾道。
“外臣确实不知。”仲琮说道。
“好,既然你不知道,朕也不为难你,不过,等你回到吐蕃之后,帮朕带一句话给你的赞普。”李承乾说道。
“还请天可汗明示。”仲琮说道。
“回去告诉你的赞普,我大唐十万精锐,已经枕戈待旦,你们吐蕃要是胆敢出兵吐谷浑的话,我大唐十万精锐将直接兵临逻娑城下。”李承乾道。
“天可汗放心,我一定将您的话带到。”仲琮说道。
李承乾和仲琮又聊了一会,便让仲琮离开。
当天,李承乾盛情款待仲琮等一行人,让他们宾至如归。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16章 铸造新钱(1)
“启奏陛下!近日来,民间各地私铸钱币日益猖獗,劣钱充斥,现在已经干扰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要是不制止的话,不用多久便导致大唐的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
早朝上,户部尚书出列行礼上奏。
自古以来,假币劣钱从来没有停止过,民间私人躲在角落里偷偷私铸钱币,让他流通到市场上,更是屡见不鲜。
一旦世面上劣质钱币泛滥,就会导致整个王朝经济不稳定,甚至还会造成经济和社会危机。
王朝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便会严厉打击这些盗铸钱币的人。
武德四年诏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财籍没,流放等罪行。”来严厉惩处私铸钱币的人。
就算是这样,也依旧无法阻挡民间有人私铸钱币,让劣质钱币流通到市面上来,从而打乱稳定经济问题,这帮人却可以从中盈利。
“诸位爱卿对于民间私铸、盗铸钱币一事,有什么解决方法?大家畅所欲言。”李承乾问道。
“臣以为应该加强控制,禁止民间私铸钱币。”一名大臣说道。
“如何禁止?我大唐的律法规定,凡是私铸钱币者,主谋之人一律死刑,从犯者流放三千里。”
“家财充公,家人一并处罚,即便是这样也没能彻底杜绝民间私铸钱币的情况,你倒是说说如何禁止?”李承乾道。
大臣哑口无言,他们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陛下!”刚刚回京不久的狄仁杰站了出来道:“民间之所以能够私铸钱币,皆是因为有些矿产并不掌控在朝廷的手里。”
“这样一来,这些掌握在私人手里的矿产就容易成为私铸钱币的原料,他们才会肆无忌惮的私铸钱币。”
有了原材料在手,制造劣质钱币就简单的多了,而且制造出来的劣钱,比贩卖原材料赚的多,这才是民间私铸钱币的原因之一。
打个比方说,同样一斤的重量,一斤铜直接拿去卖的价钱,比一斤铜制造成的劣钱要便宜三倍,甚至更多。
这样一来,民间私铸钱币的显现就会出现,只要铸成劣钱的成本比卖原材料的低,就会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去私铸钱币。
“你的意思是将天下所有的矿产都收归朝廷?阻断民间私铸钱币的可能?”李承乾问道。
事情哪里会有这么简单。
“将矿产收归朝廷,只是整部计划的一部分,即便朝廷将所有矿产都掌控在手里,民间也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原材料,朝廷还必须将制造钱币的矿产价格提高。”
“同时,还要严格控制这些原材料的流通,凡是购买者都是因为什么原因?有什么用途,以及数量等都要严格控制。”
“这样做虽然不能彻底杜绝民间私铸钱币的情况,却也能够降低私铸钱币的数量。”狄仁杰道。
想要彻底杜绝是绝对不可能,即便把原材料的价格抬得再高,民间也一样会有人私铸钱币,用来打乱大唐的经济稳定。
“狄爱卿说的十分有理,那就由中书舍人起草一份诏令,布告天下,从今日起,严格控制制造钱币的价格,以及流通性。”
“并且将所有的私人矿产全部收归朝廷所有,凡是胆敢阻拦着,一律籍没家财,全部流放三千里,绝不姑息。”李承乾道。
“臣遵旨!”中书舍人出列行礼道。
“诸位爱卿还有谁有什么事需要上奏,或者补充的吗?”李承乾问道。
“陛下!臣有话要说。”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恪开口道。
“你有什么话直说便是。”李承乾道。
“如今,大量的劣质钱币流通在市面上,以至于导致民间大多以物易物,而放弃了钱币的交易,臣建议将这些劣质钱币全部收回销毁,再由朝廷官府重新铸造钱币,流通于市面上。”李恪说道。
“左仆射说的在理,那又应该如何将这些劣质钱币收上来?”李承乾问道。
“臣以为可以用真钱币换取劣质钱,以一个真钱换取十个劣钱。”李恪说道。
“臣以为不妥。”狄仁杰说道。
“有何不妥,狄卿你说说看。”李承乾道。
“朝廷要是真的一个真钱换取十个劣钱,未必能够能够得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新钱作价过高,人们便会多收藏旧钱,这样便会带来商贾不通,粟帛增价的后果。”狄仁杰道。
“既然这样不行,那我们就降低价格,以一文换二文这样总可以了吧!”李恪道。
“不行!”狄仁杰毫不犹豫的反对道。
“有什么不可?”李恪质问道。
这价钱高了你反对,价钱低了你也反对。
“要是依吴王你的建议,民间就会以劣钱价太贱,私自藏了起来,等待官府禁止劣钱的风声过去,再拿出来使用。”
“这一样毫无半点作用,劣钱依旧会流通在市面,导致整个经济秩序混乱。”狄仁杰道。
“那狄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李承乾问道。
提出将劣钱收上来的是狄仁杰,想来他应该有相应的对策才对。
“铸新钱,禁止市面上流通使用任何的旧钱,旧钱不再作为货币使用。”
“凡是手中或者家中有旧钱者,可拿到当地银行兑换同等价值的新钱,以旧换新。”
“凡是私藏旧钱者,一律严惩不贷,凡是举报有功者,重赏。”
“凡是存在银行里的旧钱,一律直接换成新钱,将所有旧钱重新回炉铸造成新钱。”狄仁杰道。
“狄卿这个办法可行,便在工部设立铸钱局,以后凡是铸钱之事,都交给工部处理。”李承乾道。
“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众望,只是这新钱应该用什么样的样式,钱币的大小、厚度、重量等,又是什么标准,还请陛下明示。”工部尚书出列说道。
“除了工部尚书、左仆射、狄卿以外,其他人都退朝吧!在新钱铸造出来之前,任何人不得泄漏半点消息,如有泄密者,杀无赦!”李承乾道。
“诺!”群臣行礼退了出去。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17章 铸造新钱(2)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了新钱的大小、厚度、重量,以及面值等方面。
至于新钱的样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商议完之后,李承乾便将铸造新钱的任务彻底交给了工部。
工部紧锣密鼓开始制造新钱的模具,先铸造出一些新钱来做样板看看怎么样。
“陛下!这是工部铸钱局刚刚铸造出来的新钱,还请陛下过目。”新钱样板一制造出来,工部尚书便立刻带来给李承乾看。
“朕瞧瞧。”李承乾拿起工部尚书放在桌上的钱币来查看。
经过商议新钱的重量定五克,直径三厘米,厚度是一点八厘米,样式依旧是中间穿孔的方孔圆钱。
一面写的四个字——大唐通宝。
一面则写着发行的年月日,以及新钱的面额大小,以楷书入钱文。
铸造出来的新钱,以平钱为标准,在钱币上印着相应的面额,如一文钱、两文钱、五文钱、十文钱等面额。
新钱的图案清晰,凹凸感强,制造工艺精美,正反面图案朝向一致,即使有误差也非常微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圆框边沿厚薄均匀、平滑,摸起来手感不错,十个新钱叠放在一起时非常平整。
其新钱外缘边部有间断丝齿,这样的丝齿共有六个丝齿段,每个丝齿段有八个齿距相等的丝齿。
这是李承乾根据后世天朝硬币的样式为样板,来制造新钱。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出现有人仿制新钱,制造出新的劣钱来。
“这些新钱第一批你们工部能够制造出多少来?又需要多少时间?”李承乾问道。
“启禀陛下!第一批的新钱能够制造出数百万枚面值不等的新钱,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工部尚书说道。
“两个月的时间太长,最多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必须给朕制造出上千万枚面值不等的新钱出来。”
“一个月以后,新钱将全面发行到大唐的每个角落,并将旧钱全部作废回炉再造。”李承乾道。
“陛下!只是工部一处铸钱局铸造新钱,两个月铸造出百万枚新钱来,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实在是无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铸造出陛下要求的数量来,还请陛下明鉴。”工部尚书说道。
本来要在确保新钱质量的前提下,在两个月铸造出百万枚的新钱出来,已经是日夜赶工的最快成果。
想要在一个月内,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铸造千万枚以上的新钱,就算整个长安城,以及周边的工匠累死,都完成不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这根本就是在强人所难。
“工部无法完成,便在其他地方多建几座铸钱局,一同来完成新钱的铸造,无论任何,也必须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一个月之后,从长安开始,废除旧钱,禁止旧钱在市面上继续流通,将新钱流通到市面上,以后,不再铸造其他的钱。”李承乾道。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用新钱替换掉旧钱,才可以防止推行新币的时候,引发经济状况,稳定经济市场。
“是,臣明白了!臣这就命人去办!只是臣担心,全面发行新钱,并废除旧钱使用,民众不会接受应该怎么?”工部尚书行礼道。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停止铸造新钱不成?”李承乾问道。
“臣绝无此意,臣只是觉得不如在部分地区先发行,试一试效果,看看情况再说,或者让新钱和旧钱一同使用,逐渐用新钱替换掉旧钱。”工部尚书说道。
“你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没有什么效果不说,那些民间私铸钱币者,反而会更加的猖獗,市面上的劣钱只会更多。”
“大唐的经济很快便会瘫痪,最后的结果如何,不用朕说你也应该明白。”
“所以,新钱无论如何也必须快速的发行下去,并彻底取代旧钱,流通到市面上去才行。”李承乾说道。
“臣明白!是臣多虑了!”工部尚书说道。
“总之,一个月后,就开始发行新钱,在这一个月里,你们工部尽量铸造新钱,越多越好。”李承乾道。
“诺!臣告退!”工部尚书行礼退下。
过了不久,除了工部直接管理的铸钱局外,在其他地方多出了八座铸钱局。
所有的铸钱作坊同时开工,虽然依旧无法在一个月内完成李承乾规定新钱数量,却也制造出了将近八千枚的新钱。
新钱以长安为中心,开始向大唐的各州县,开始流通到市面上去,朝廷以及地方官府开始严厉禁止民众使用旧钱。
以后,大唐将以新钱来做货币,进行买卖交易。
在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严格控制下,新钱流通还算顺利,虽然出现了一些波折,却都被一一化解,也算是有惊无险,平稳的推动发行新钱到市面上。
民众也接受了新钱成为新货币,进行交易的事实。
新钱的发行并没有影响到人民的生活。
至于那些私铸钱币者,依旧藏在暗处,打算仿制新钱制造出同样的劣钱来扰乱经济市场。
1...148149150151152...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