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一切都自便。
江州刺史取来井水,开始烧水,王泉取来几个茶碗,摆放在众人面前。
待水烧开之后,将开水冲入茶碗之中,然后再将茶叶投入开水之中,人们将这种手法叫“上投法”,是喝云雾茶的最佳泡茶方式。
这些都是寺里的僧侣告诉他们的,不然他们也不会知道这种喝法,这种喝茶的方式李承乾还是第一次见,感觉到新逸。
不久之后,干茶吸足水分,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一叶,而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
李承乾端起眼前的茶碗观看碗中的云雾茶,茶汤之中,茶叶条索粗壮,青翠多毫。
茶汤更是茶色明亮,茶叶嫩匀齐,李承乾抿了一口,茶的味道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难怪这云雾茶能够成为十大名茶,这么好的茶,不好好的推广,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这么好的茶,怎么能够不成为宫里的贡茶。
“你,等这次庐山之行结束回去之后,便将这里茶推广到各地去,有了这么好的茶,还怕卖不出好价钱,你们江州还怕不能富庶吗?”
“此等好茶,朕要每天都喝到就好了!此茶便你们江州的贡品,年年向宫里进贡。”李承乾说道。
“诺!”江州刺史急忙起身行礼,这件事一定要特例特办,当成江州的头等大事来办。
其他的事情都要靠边站,因为,这是皇帝亲自交dài bàn的事情。
“不知这茶应该叫什么茶?”江州刺史问道。
“此茶在这庐山云雾缭绕之间种植出来,便叫它庐山云雾茶好了!”李承乾道。
“诺!”江州刺史道。
众人休息了片刻,便离开了西林寺,去庐山的其他景点转转。
既然来了庐山,自然要去看看庐山瀑布。
看看诗仙眼中那壮观的庐山瀑布,到底是不是如同他诗里描述的一样,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承乾一行人离开西林寺之后,便来到了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这也难怪李白会写下《望庐山瀑布》的诗句来。
站在香炉峰上,遥望远处在云雾之间的壮丽的瀑布景象,别说李白了,就连李承乾都有种诗性大发的感觉。
众人见到李承乾的这幅模样,便知道对方又要吟诗了,只是不知这次能够做出何等佳句。
众人皆是拭目以待。
江州刺史默默的让人准备好笔墨纸砚,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必然能够名垂千古。
这些笔墨纸砚都是江州刺史离开西林寺的时候,向寺里的和尚要来的。
李承乾在心里酝酿了半天,愣是没有想出一句合适的诗句来,表达此刻他看到庐山瀑布的心情。
最后他还是决定向诗仙李白致敬,在此情此景之下,唯有念出他李白的诗句,才能衬托出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反正前面已经向苏轼致敬了,还怕向李白致敬吗?
有道是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李承乾完全没有任何的心里负担。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来了,来了!等待了半天的江州刺史,激动不已,急忙将这句记录下,提笔跃然写在纸上。
李承乾手一扬接着念道:“遥看瀑布挂前川。”
江州刺史奋笔疾书,将这第二句也写了下来,写下的同时,手还有一丝颤抖。
李承乾稍微停顿,给人一种在思考的画面,接着念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州刺史奋笔疾书,将最后两句诗也写在纸上。
然后细细品味,当真是千古佳诗,不曾想陛下居然有如此文采,怕是比当世的几位着名诗人的水平都要高。
“陛下的诗句,当真是千古佳诗,令人读后,都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微臣斗胆恳请陛下将此诗,赏赐给微臣。”江州刺史行礼道。
“准!”李承乾嘴里吐出一个字。
这江州刺史陪了自己一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自然要满足他。
就当是对他的嘉奖,虽然这首诗不是他原创,可那又怎么样。
在庐山之上,游玩了一天,李承乾一行人这才离开庐山,返回江州行宫。
回去之后,江州刺史便命人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裱起来,挂在显眼的地方,以供来往的宾客观赏。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22章 岭南行
李承乾在江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督促江州刺史带领百姓开路。
想致富,先开路,并大量种植云雾茶,发展景德瓷器、漆器,研制松烟墨等。
大力发展江州的经济,同时还命人研究罐头,将水果、鱼等做成罐头,就可以不用担心这些东西无法长时间保存,而导致腐烂。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一天一夜可以完成,完成这些项目需要更多的时间。
李承乾注定不会在江州停留太长时间,将这些项目交给江州刺史去处理,而他自己则乘船离开江州,前往岭南。
李承乾的下一站便是岭南的广州。
广州是岭南道的道治,更是广州都督府的府治。
李承乾的船队在广州港口登陆,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广州都督路元睿急忙迎了上。
“臣广州都督路元睿恭迎皇帝陛下!”路元睿行礼cān bài。
“免礼!平身!”李承乾道。
“谢陛下!”路元睿起身谢道。
“走!去你的都督府再说。”李承乾说道。
“陛下请随臣来。”路元睿道,他在前面为皇帝引路,并让人开路清道,以免有闲杂人等惊了圣驾。
一行人来到都督府,李承乾坐在主位上,路元睿等都督府官吏,重新再拜见一次。
“这一路走来,朕看到了广州的繁华,百姓安居乐业,你路元睿治理广州有方,朕很满意,你做的非常不错!”李承乾赞许道。
“这些都是臣应该做的,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大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港口装货物运送到世界各地。”
“许许多多的货物从世界各地通过海路,运送到广州来,再经广州销售到大唐的其他地方。”
“往来的贸易,带动了广州的繁华,这里除了汉人外,还有来自各地的胡人。”路元睿说道。
广州能够成为大唐的第一大港,世界性的东方港市,就是因为对外贸易,使得很多的商品经过广州,销售到世界各地。
“往来胡商之中,所贩卖之物,可有像马铃铛的物品,以及类似棒子,但它上面有一粒一粒类似米一样的物品,里面的米粒不是黄色就是白色。”李承乾问道。
玉米和马铃薯都是重要粮食作物,和水稻、小麦一样都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马铃薯和玉米都是高产量食物,其中玉米不仅能够被人食用,还是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
玉米不仅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是最好的饲料。
要是真的有这两种食物的话,大唐以后就不用担心干旱的时候,民众会没有粮食充饥,这两样食物都是耐旱性、耐寒性强的食物。
“微臣不曾听说,还请陛下容臣派人去查一查。”路元睿说道。
他身为广州都督,平日里要他处理的事务不少,怎么可能有精力去关注这些东西。
“去吧!有什么消息第一时间来向朕汇报。”李承乾说道。
“诺!”路元睿应道,立刻派人去了一趟港口,去查探到底有没有皇帝说的这两样东西。
很快去港口调查的官吏回来,向路元睿汇报调查结果。
“情况如何?可曾找到朕提到两样东西?”李承乾问道。
“回陛下!臣已经命人去港口调查过了,并没有发现有任何一样跟陛下所说的东西吻合的物品。”路元睿如实回答。
“朕知道了!”李承乾道。
现在没有马铃薯和玉米的出现也实属正常。
玉米在十五世纪传入中原,马铃薯则更晚一些传入中原。
现在马铃薯还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种植,是当地人的食物,还没有传播开来,还在南美洲地区种植。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了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一件装饰品,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东西居然能吃。
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欧洲人才发现这个东西居然能吃,而且还能做成面包等食物。
于是,这个只能作为贵族装饰物的马铃薯,成为欧洲的重要的粮食作物,解决了欧洲粮食问题。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原王朝,并开始在中原王朝各地开始种植。
看来需要组织大型船队,漂洋过海去美洲看看,能不能将马铃薯和玉米提前引进到中原王朝来。
“今天就到这里,你先退下,朕有些乏了!”李承乾道。
“诺!”
“陛下!需不需要微臣命人时刻盯紧港口码头,一旦有陛下所说之物,立刻呈献给陛下!”路元睿问道。
“不必了!朕也是听别人说起,说是海外胡人以这两样东西果腹,朕只是一时好奇,有自然最好,没有也无所谓,不必浪费精力在这上面。”李承乾道。
现在马铃薯和玉米都还没有影,都还生长在南北美洲,出现在广州的几率几乎为零。
既然这样,又何必浪费精力去盯着,还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微臣明白!”路元睿道,他本想趁机拍马屁,要是他真的能够找出这两样东西的话,说不定还是大功一件。
皇帝一高兴,给他一些赏赐,那就太好了。
既然皇帝都开口了,他也就不必多次一举,不过还是让人留意一下会不会出现这两样东西。
“陛下!臣已经为陛下设下宴席,今晚为陛下接风洗尘,迎接陛下驾临。”路元睿道。
“朕倒是想试一试你广州的美食。”李承乾道。
这么说算是答应了,路元睿当即大喜,行礼退了下去。
当天夜里,路元睿摆好宴席,请李承乾前来赴宴。
李承乾走进宴会厅,来到主位落座,路元睿等都督府官员在下面分左右两边落座。
宴席上的食物都是岭南的特色,路元睿得知皇帝要来,费劲心思才弄来这些东西来招待皇帝。
无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只要是能够端上桌,路元睿都是不遗余力的将它搞来,献给皇帝。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23章 荔枝酒
昨夜,宴会之上杯觥交杂,众人吃喝的十分尽兴,李承乾也喝大了,被人抬了回来。
直到正午才醒了过来。
“来人,更衣!”李承乾招呼人来伺候他洗漱。
下午三点钟,李承乾待在居住的地方没有出去。
“大家!广州都督路元睿求见!”王泉躬身行礼向李承乾禀报。
“宣他进来。”李承乾道。
“诺!”王泉应道,转身起身朝外喊道:“宣广州都督路元睿觐见!”
路元睿听见喊他,急忙整理好衣冠,以免等下君前失仪,闹出大笑话来,惹的皇帝不高兴就遭了。
“微臣广州都督路元睿拜见陛下!”路元睿行礼cān bài。
“免礼平身!赐座!”李承乾道。
“谢陛下!”路元睿谢恩道,皇帝没有赐座,路元睿在皇帝面前只能站着。
“朕听说你们岭南的荔枝不错,荔枝的品种果大,肉厚、色美、核小、味甜,可否属实?”李承乾问道。
他说的这种荔枝,又叫妃子笑荔枝,是荔枝的一种品种。
原本这个荔枝不叫妃子笑,而是叫落塘蒲、玉荷包。
这荔枝之所以叫妃子笑,跟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脱不了关系,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希望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
唐玄宗出于对杨贵妃的宠爱,便让传递情报的驿站,快马加鞭,从岭南地区将这种荔枝运送到到京师长安。
以此来博得美人一笑,因此才有了妃子笑的名字。
晚唐诗人杜牧还因为这件事,写下了一首绝句,题目叫《过华清宫》,中间有名句专门写了此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为一个皇帝,用传递公文的驿站来,运送荔枝来博美人一笑,实在是有些荒唐。
但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能够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做出这些事来,李承乾倒是十分赞赏。
身为男人要是连心爱的女人都不能满足,那也太过窝囊了。
更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说法。
“启禀陛下!确实属实,岭南的荔枝比其他地方的荔枝要甜,今日,微臣特意命人摘些来荔枝,献给陛下品尝。”路元睿说道。
“快快拿来朕尝尝。”李承乾闻言大喜,急忙说道。
“陛下请稍等,臣这就拿来。”路元睿说道,转身出门将早就准备好的荔枝端了上来,放到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伸手拿起一个荔枝,剥去荔枝壳,扔进嘴里咀嚼起来,还是一样的多汁,甜。
跟他在后世时,吃的荔枝一样的味道。
吃完荔枝的肉后,将荔枝的核吐了出来,扔到一旁。
李承乾再次伸手拿起一个荔枝接着剥皮。
李承乾边吃荔枝,便说道:“都说这鲜荔枝难以保存,你们这里可有什么保存的方法没有,要是能够将荔枝贩卖到世界各地。”
“南方因此普及,大面积种植荔枝,南方也会因此更加富庶,这对于大唐的经济来说也是有益的。”
“不满陛下!这鲜荔枝不宜保存,荔枝一旦离开本枝,一日之内便会变色,两日之内就会失去香,三日之内就会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因此无法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去。”路元睿一脸苦涩道。
荔枝不好保存,运送不到更远的地方,更不要说什么销售到世界各地,那根本就是比登天还难。
“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李承乾问道。
“不瞒陛下!岭南人早已经想过许多的办法,都没能够将荔枝保存下来,所以,荔枝也就只能在岭南附近贩卖,再远的地方就会坏掉。”路元睿说道。
为了让荔枝能够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岭南人在保存上面下了不少功夫,却都是差强人意。
“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将荔枝做成干吗?”
“你们也可以将荔枝做成荔枝酒,就像葡萄能够酿成葡萄美酒,荔枝也能够酿成荔枝酒。”
“这样一来,不就能够销售到大唐的每一个地方,还可以通过丝绸之路,销售到西域各国,大食等国。”
“可以通过广州港口,将荔枝酒,销售到世界各地去,你们还怕无法贩卖到更远的地方不成?”李承乾道。
这样即可以保证荔枝的清新香味,又能够防止了荔枝营养价值的流失。
最重要的还是能够销售到世界各地,使南方经济更上一层楼。
荔枝酒的保健功效多多,如益气健脾、养血益肝,对人体有不错的滋补作用。
还可以防老、美容、减脂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帮助人体助消化和杀菌,还有消渴利尿的作用。
一经推出,必定十分的抢手,尤其是荔枝酒能够防老、美容、减脂的作用,能够让多少爱美的女人发狂。
到时候,还用怕荔枝太多不好吗?
完全不用为荔枝酒的销量发愁,到时候,就怕会供不应求。
“陛下圣明,我们绞尽脑汁,也不曾想过,拿荔枝来酿酒,陛下的一席话,使得荔枝有了新的销路。”路元睿急忙说道。
“荔枝酿酒的事情,就交由你去办,应该怎么酿相信不用朕多说,你们也懂。”李承乾道。
“臣明白,臣这就去办!”路元睿说道,急忙行礼退下。
路元睿离开李承乾这里之后,回去立刻召集酿酒师讨论酿酒的事情。
经过一番实验之后,终于酿出了第一批荔枝酒。
路元睿将这酿出来的荔枝酒端给李承乾品尝。
“好!真是好酒,以后,你们岭南每年给朕进贡三百坛这样的荔枝酒。”李承乾喝过之后,赞不绝口道。
“臣遵旨!”路元睿应道,只要皇帝喜欢,别说三百坛,就是三千坛,他也必须进贡给皇帝。
“你们也可以将荔枝酒运到长安贩卖,必定会卖个好价钱。”李承乾接着说道。
“臣明白!到时候荔枝酒酿出来,除了进贡给陛下的,其他的酒将会运送到大唐的各州县贩卖,还会通过港口,贩卖到其他地方去。”路元睿说道。
“不错!你这思路很好,这样一来,南方就会变的越来越富庶。”李承乾赞许道。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24章 东宫议事
李承乾了解了岭南当地的民生情况,视察了岭南民情,并视察了当地府兵情况。
李承乾在岭南这个地方呆了半个月,便决定改变行程,不再继续巡游南方,而是返回长安。
……
长安,东宫,显徳殿。
“如今国泰民安,各地百姓也能安居乐业,扬州等地经济发达,寡人受命监国,每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知今年上半年各地税收怎么样?”太子李厥问道。
“启禀殿下!年前陛下下诏,各地赋税降低,增收各种商业税,如今入库的粮食,比以往少了一成。”
“由于今年开始增收商人的各种税收比去年多了一倍左右。”大司农出列行礼道。
“殿下!如今西北无战事,河源军却依旧保持众多军士,现在的西北根本用不上这么多兵马。”
“臣以为应该裁撤河源军,让裁撤的军士回归原籍,这样一来,也能够减轻朝廷的压力。”太子通事舍人王默出列行礼道。
“通事舍人言之有理!诸卿以为如何?”李厥问道。
“殿下!臣以为王舍人说的有理,河源军臃肿,人数众多,黑齿常之统率河源军在外多年,万一他生了二心,拥兵自重,便会成为大唐的隐患。”
“殿下理应防范于未然,应该立刻发下令书,将黑齿常之和娄师德调回京师,并裁撤河源军,为陛下分忧!”另外一名张姓通事舍人说道。
他们二人皆是太子李厥的心腹,都怂恿李厥趁李承乾南巡之际,裁撤河源军,以此来试探朝中大臣对太子的忠诚。
等将来皇帝驾崩,太子继位之后,这些人当中谁可以提拔,谁又该贬到外地去。
“殿下!臣反对!”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右庶子李敬玄出列行礼道。
“右庶子为何反对?河源军有兵马五万之众,加上辅兵等少说也在十万之众。”
“黑齿常之和娄师德统兵在外,手握兵权,一旦有谋反之心,便会席卷我大唐天下,到那时,右庶子又应该如何自处?”李厥质问道。
李敬玄顿时哑口无言,他也不敢保证黑齿常之等人不会zào fǎn,真要是拥兵自重,起兵反唐的话又该怎么办。
他李敬玄满腹经纶,要是说到辩论赛的话,他李敬玄还真没有怕过谁。
可是关于军事方面,他却一窍不通,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却也觉得太子这么做不太妥当。
“殿下!河源经略大使与副使是陛下亲自下旨册封,要是没有陛下的诏命,殿下以为黑齿常之和娄师德会不会奉太子令。”
“裁撤河源军以及更换将领,此事兹事体大,臣以为还是通报陛下为好。”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左庶子刘仁轨行礼道。
刘仁轨是在提醒李厥,他身为太子,不能做越轨的事情,虽然现在太子监国,不代表什么事情都能够做。
裁撤军队的事情,没有皇帝的首肯,太子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别说裁撤河源军了,要是哪天皇帝回来会怎么想。
即便你太子有这个想法和担忧!第一要做的是给南巡的皇帝打报告,而不是私自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
李厥眉头一皱,他自然听出了刘仁轨反对的意思,平日里刘仁轨和李敬玄不对付。
双方常常唱反调,只要有一方站出来说话,另外一方就会跳出来,提出相反的意见。
现在他们居然都是一个意思。
“这事,寡人自会向陛下禀报,但在此之前,还需要讨论出方略来,寡人才好一同向父皇禀报。”李厥说道。
“太子还是先向陛下汇报吧!我以为根本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太子太师李恪说道。
李恪发话,其他人自然没有人跳出说反对的话,毕竟,这件事情不是他们可以随意讨论。
除非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太子,要是皇帝在朝堂之上提出裁撤的问题,他或许还能提出意见。
可太子这么做,就有些越权的嫌疑,甚至会让人怀疑太子到底想要干什么?
“既然如此,那诸位都散了吧!”见没有人再说,李厥只好宣布散会。
“恭送殿下!”众臣行礼道。
李厥离开显徳殿,返回光天殿后大发雷霆。
“这李恪简直欺人太甚,百官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对寡人更是横加指责,他眼里还有没有寡人这个太子。”
1...150151152153154...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