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因此,朝廷和地方官府并没有放松对这方面的打击力度,相反还加强了打击力度。
坚决不能让这些不法分子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出来兴风作浪。
发行新钱稳定经济秩序后,皇帝游幸南方的事情再次提上日程。
李承乾决定先去江南视察当地的民生情况,经济发展的情况等等。
“明日朕将从水路出发,前往江南视察当地的民情,你好好留在长安监国。”
“凡事不决,你应当和大臣们多多商议。”李承乾临出发前,还有些不放心,把李厥叫来再嘱咐一遍才放心。
“父皇放心!儿臣在监国期间,儿臣定会和大臣多商议。”李厥说道。
“明日朕顺着大运河一路向南,多则一年半载便会返回京师,少则三四个月。”李承乾道。
“是否发下公文,让江南各地州府接驾?”李厥问道。
“不用了,前呼后拥,朕又如何能够看清楚当地的情况,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发生。”李承乾道。
说到这里,李厥也就不再多嘴了。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18章 江州
次日,清晨。
皇帝的车驾来到大运河的渡口,登上了前往江南的船只,顺着江向南而去。
李厥目送船只离开港口远去,便打算带着大臣返回。
“殿下!陛下这次巡视江南,臣以为应该通知江南的地方官员,随时迎接圣驾,还请殿下将陛下的行程通报给沿途地方官员知晓。”一名东宫属官说道。
“陛下在临行前有命,不得随意泄露他的行踪,寡人要是通知地方官员接驾,岂不是违抗了陛下的旨意。”李厥说道。
“殿下怎么能够这么说,陛下万乘之驱,所到之处,地方官吏民众前来接驾,乃是地方的荣幸,也能彰显天家威仪,陛下必然会体会殿下的一片孝心。”东宫属官道。
“此事,待回宫之后再议!”李厥说罢,转身上了马车回去。
数日之后,皇帝的船队在江夏,长江北岸登陆,早已经得到信的江州官员在岸上跪迎皇帝大驾。
李承乾江南游的第一站便是江州。
“臣江州刺史携江州大小官吏,百姓恭迎陛下驾临江州。”等李承乾上了岸,江州刺史带头跪拜。
江州的官吏,兵士、百姓也跟着跪下cān bài。
“平身吧!”李承乾道。
“谢陛下!”江州刺史急忙起身道:“陛下!臣已经命人将行宫收拾好了,还请陛下移驾江州行宫。”
“江州什么时候有行宫?朕为何不知道?”李承乾问道。
大唐并没有在江州等地修建行宫,毕竟,大唐的皇帝不喜欢有事没事就六下江南。
自然不会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修建什么行宫。
“回陛下!江州的行宫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南梁皇帝的行宫,后来成为南陈的行宫,隋朝的时候,灭南陈统一天下。”
“南方却多次有人滋事,叛乱不断,隋炀帝当时还是晋王,隋文帝杨坚便派杨广前来镇压和安抚江南。”
“原本荒废的行宫,有被重新修缮,成为了隋炀帝在南方的行宫,虽然隋炀帝没有来过几次,行宫却依旧保持原样。”
“大唐建立之后,朝廷并没有摧毁行宫,依旧保持着原来隋朝行宫的模样。”江州刺史说道。
唐朝的前两任皇帝都没有来过江州,这里的行宫也就被人遗忘,要不是李承乾要来,地方官都未必会想起这座行宫来,就更不用说远在长安的李承乾了。
“原来如此,那就摆驾吧!”李承乾道。
“起驾!”王泉喊道。
“这里的行宫怎么这么破旧,怕是多年不曾修缮了吧!”李承乾入住行宫问道。
行宫虽然老旧不够奢华,却也是收拾的干干净净,倒有几分朴素。
“启禀陛下!这座行宫原本是南朝的行宫,隋朝时隋炀帝倒是多次修缮过此处行宫。”
“到了我大唐,也就在先帝在世时,修缮过一次,故此有些破旧也实属正常。”江州刺史说道。
“难道你们江州就没有打算好好的将行宫修缮一番,也不至于让这行宫如此破旧,知道的人说这是皇帝的行宫。”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你们南方破旧的寺庙,怕是连个挂单的苦行僧、游方道士都没有吧!”李承乾道。
“微臣失职,微臣罪该万死,微臣曾多次上表请求朝廷要修缮这座行宫,可是朝廷多次拒绝微臣的上表。”
“江州不比扬州富饶,微臣即便想要修缮行宫,也是有心无力呀!还请陛下明鉴。”江州刺史哭丧着脸说道。
江州物产匮乏,比不少扬州那样富庶,朝廷又不愿意拨款给江州修缮行宫,毕竟,皇帝不曾来过江州,更不要说住什么行宫了!
朝廷自然不会去浪费大把的银子,去修缮什么劳什子的行宫,所以江州行宫就如此的破旧。
没有钱修缮,还能够住人已经十分不错了!真的不能奢望太多。
“放肆!身为大唐的臣子,不思报效皇恩,为陛下分忧!却在这里推脱,你胆子不小。”王泉怒斥道。
“陛下明鉴!江州物产匮乏,我江州府实在拿不出钱来修缮行宫,总不能强行让江州百姓出钱出力来修缮这座行宫。”江州刺史反驳道。
“你……”王泉气的,指着江州刺史不知道说些什么。
“好了!都少说几句,人家江州刺史有没有错!何必指责人家,但是行宫毕竟关系到朝廷的脸面。”
“破落到这般地步确实不像话,传朕旨意,让朝廷拨下一笔修缮费用,用来修缮行宫。”李承乾开口道。
“诺!”王泉应道。
“谢陛下!”江州刺史急忙谢道,心里却盘算着,等朝廷的款项拨下来之后,如何从中吃下一部分,趁机捞点油水。
“你刚刚说江州物产匮乏,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承乾问道。
江州怎么会物产匮乏?别的不说,就说赫赫有名的十大名茶之一的庐山云雾茶,就相当的不错!
“陛下有所不知,江州除了背靠长江外,其他地方背靠大山,道路崎岖,想要将江州的物产运送出来,成本太高,即便有再好的物产,根本无法卖到好的价钱。”
“很多商人都不愿意跑到江州来做生意,何况山中多寺庙,尤其是江州南边的庐山,更是佛教的圣地之一。”江州刺史说道。
他自上任以来,确实想过要好好发展江州,带领江州百姓发家致富,等他到了江州之后,才发现当初的愿望,不过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的事情。
“江州北靠长江,水产丰富,南依庐山,山中物产丰富,只要你发展的好,完全能够让江州富庶起来,可你自到任以来,却毫无建树。”
“山中道路崎岖不平,难道你就不会带领大家开路,将山里的物产都弄出来吗?”
“江州北靠长江水产丰富,完全可以捕捞水产,利用长江水路便利,销售到其他地方去。”
“沿江地区无法销售,难道还不能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去吗?但凡你尽心尽力办事,也不至于使江州成为这样,身在宝山之中却不知加以利用。”李承乾指责道。
想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无论在那个时代都行的通,江州刺史却不知道应用,李承乾对其有些失望。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19章 庐山茶
“陛下有所不知,江州虽然北靠长江,水产丰富,却无法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去,毕竟,水产离开长江之后,无法长期保存。”
“怕是还没有运送到地方,这些水产便已经全部死掉发臭,别说挣点辛苦费,连本都要不回来。”
“至于沿着长江贩卖到各地去,也不太现实,沿江的州县谁不是依靠长江吃这口饭,根本不需要江州的水产。”
“至于庐山,那是佛家的聚集地,名刹古寺倒是不少,但那是佛家清修之地。”江州刺史说道。
确实,大家都是靠水吃饭的,沿江的州县都是靠着长江,江州有的水产,其他州县也有。
人家根本没有必要花大价钱来购买江州的水产,所以,水产只能在本地出售。
再加上唐朝的酒楼产业不发达,大型酒楼在江州都没有几间,更不要说什么五星级酒楼。
主要还是唐朝的饮食,不像后世那样五花八门,有很多的饮食文化,在唐朝根本没有。
还有就是道路不好走,除非是喜欢游历大好河山山川河流的驴友外,谁会吃饱了撑得往大山里跑。
这要是倒霉遇见什么猛兽的话,那就糟糕了,怕是成了猛兽果腹之物,最后被拉出来成为一坨坨的物体。
总之,想要致富,就必须要先修路。
说到修路就不得不说古代的交通情况,古代不像后世有水泥路,古代基本上是泥路,一旦下雨道路就会难走。
古代的最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或者直接靠两条腿走路,不像后世那样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这个运输贩卖的问题,以及食物保存的问题,在这个时代都是一个难题。
李承乾端起桌上的茶杯,茶水放久了已经有些凉了,却还有些温热。
李承乾揭开茶杯,喝了一口茶水,眉头一皱,江州南依庐山,这茶水怎么是普通的茶叶泡成,而不是庐山云雾茶。
见到皇帝皱眉,江州刺史的心那是七上八落,生怕招待不周,惹恼了皇帝,自己的乌纱帽不保。
“这就是你给朕喝的茶?”李承乾抬头问道。
“这是臣这里能够拿出最好的茶叶,已经没有其他能够拿的出手了。”江州刺史说道。
心中苦涩,这是他去年去长安朝集的时候,在长安花大价钱买的茶叶,就连他自己平日里都舍不得喝。
今天这不是最高领导皇帝陛下驾临江州,这才特意拿出来招待皇帝,谁知皇帝的嘴这么刁,居然嫌弃这么好的茶。
他知道,皇帝要是因为这茶不高兴,治他一个大不敬之罪,他的仕途也算是到头了。
可他又能怎么办,他已经把最好的都献给了天子。
“朕说的不是这个,朕说的是你们这里的庐山云雾茶,为何不拿来给朕喝,却给朕喝这普通的烂大街的东西。”李承乾不悦的将杯子丢在桌上,杯中剩余的茶水撒了出来。
这帮家伙也太明目张胆了,居然敢不把这里最好茶拿出来招待他这个皇帝,却想要用一些价钱低的普通茶来搪塞他。
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江州刺史不是个会为江州谋福祉的人,看来必须要换个人来做这江州的刺史才行。
“庐山云雾茶?”江州刺史以及其他官员皆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李承乾说的是什么茶。
他们江州还有这个玩意?他们怎么都不知道?
众人皆是你看我,我看你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出了疑惑。
“你们居然不知道?算了,你们不知道,不清楚也情有可原。”李承乾道。
这时他才想起,这历史云雾茶,真正成为十大名茶,在后世才三百年的历史。
而庐山种茶的历史却可以说到东汉,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王朝,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
他们攀爬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
到了东晋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
直到宋代的时候,这庐山茶才被列入贡茶的行列之中,庐山茶才在上流社会被人熟知。
至于民间,依旧是大多数不知道庐山茶是什么东西。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庐山的名望更为显赫。
这时,庐山云雾茶才正式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从此跻身到十大名茶的行列。
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写的《紫桃轩杂缀》上有句描写云雾茶的,“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
也就是说,在唐朝根本没有什么庐山云雾茶,就算有也没有什么人知道。
这些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的要喝云雾茶的话,只能跑一趟去庐山看看,到那些寺庙里,或许能够喝上云雾茶。
“还请陛下明示这庐山云雾茶,应该去何处寻觅,臣等也好为陛下取来,供陛下享用。”江州刺史行礼道。
听名字就知道这什么劳什子的云雾茶,应该在庐山,很有可能就是山上那帮秃驴手里。
只是山上的秃驴这么多,他无法分辨到底是哪个秃驴的手里,才有皇帝想要的云雾茶。
“这朕还真不知道,只知道是产自庐山,朕本以为你们在江州,会知道这茶,谁又能料到,你们居然也不清楚。”李承乾道。
这下江州刺史犯难了,不知道云雾茶是什么样的,庐山这么大,怎么去找?
“刺史,不如我们明日便带人去庐山一趟,不论用什么手段,也必须把这云雾茶搞到手,然后,献给陛下,到那时,必然是大功一件。”江州长史低声对江州刺史说道。
江州刺史觉得他这个长史说的有道理,正打算答应的时候,李承乾又开口了。
“今天便到这里吧!朕累了,你们先退下,明日朕要去庐山看看,顺道听听这庐山上的僧人讲经。”
“诺!”江州官员急忙行礼退下。
原本还打算带人去扫荡的江州刺史,也因为皇帝明日要去庐山,只好打消念头。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20章 西林寺
江州官吏走后不久,便有侍女走来,在王泉耳边低语,王泉听后来到李承乾身旁。
“大家!寝宫收拾好了!还请大家移驾就寝。”王泉说道。
“嗯!”李承乾起身,王泉急忙上前搀扶。
“大家!明日去庐山游历,要不要奴婢让人准备一二,让江州刺史他们先去开路,以免不开眼的东西,惊了圣驾。”王泉问道。
皇帝出游是件大事,除了要提前清场外,还必须要各项准备,尤其是安保工作,那更是重中之重,丝毫马虎不得。
要是让刺客混进来,或者其他什么的闯进来,惊扰到皇帝,那可都是杀头的死罪。
“不必了!朕明日去游历庐山,没有打算劳师动众,明日朕要微服出巡,人去的太多,容易扰了朕的雅兴。”李承乾拒绝道。
“奴婢明白!”王泉应道,搀扶着李承乾来到寝宫休息。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一早起来,李承乾吃过早饭后,便乔装打扮一番,出了行宫便朝庐山而去。
李承乾这次去庐山除了寻找云雾茶外,更多的是要去看看,这庐山的风景是如何秀丽。
居然能够让司马迁在内包括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文坛巨匠一千五百余位登临庐山,留下四千余首诗词歌赋,来表达庐山。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州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北枕滔滔长江。
长约二十五千米,宽约十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到一百九十二天。
更为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让人有种置身于云雾之间。
这也就难怪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到庐山就不得不提及庐山瀑布,诗仙李白可是为庐山瀑布写下望庐山瀑布的诗句,被人千古传唱。
总之,庐山之美,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李承乾一行人来到庐山山脚下,抬头观望庐山,便见庐山隐没在云雾缭绕之中,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老爷!庐山一年到头,大多数都是云雾缭绕,只要登上庐山,便给人一种登临仙境的感觉。”乔装打扮的江州刺史向李承乾解说庐山。
皇帝微服出巡,游幸庐山,他作为江州刺史自然要亲自陪同,这要是陪皇帝游山玩水好了,皇帝一高兴,说不定就能够给他加官进爵。
“废话不多说,走,登山看看。”李承乾说道,开始登山。
一行人来到山顶俯览群山,看着眼前被云雾缭绕的群山,当真还有几分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看到此情此景,李承乾忍不住要吟诗一首,只见他张口便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一出顿时惊艳四座。
为何这诗如此熟悉,没错,这就是后世课本上的古诗之一,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
李承乾又一次毫无廉耻的剽窃他人作品,反正现在苏轼连个蝌蚪都不是,就连苏轼他爹妈、爷爷都还没有影,剽窃了又能怎么样?
还能打他不成,这点上李承乾是一点也不担心。
更何况,此情此景,也唯有此诗适合在这个档口念出来。
“好!好诗呀!”江州刺史等人听后,也感觉到了惊艳,这首诗对庐山的描述实在是太贴切了。
江州刺史急忙命人将此诗记录下来,他要好好的珍藏起来,作为传家宝。
“走了这么久也累了!找个地方歇歇脚。”李承乾道。
逼装完了,收获了掌声和欢呼声后,也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然后接着去下一个景点。
“属下到知道有一处地方可以休息。”江州刺史说道。
“什么地方,离这里远吗?”王泉问道。
要是太远的话,不如就地找出地方休息,没有必要跑那么远去。
“不远,离这里不过三、四十米就到,那是一家寺庙,此庙是庐山最大的寺庙,在哪里十分清净,凡是来庐山礼佛之人都要这西林寺。”
“这间寺庙的香火是庐山所有寺庙中最为鼎盛的寺庙。”江州刺史说道。
“好!便去你说的寺庙,不知这庙叫什么?”李承乾说道。
“西林寺!”江州刺史说道。
“西林寺?”李承乾道。
“是!”江州刺史道。
“那便去西林寺吧!”李承乾点了点头道,众人这才朝西林寺而去。
李承乾知道这西林寺,此寺建于东晋太和二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在西林寺中有一幅墙壁,许多来到庐山,去过西林寺的文人,都喜欢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痕迹。
类似于某某到此一游,不过这些文人却要高雅一些。
北宋的苏轼游玩庐山到了西林寺后,看见这面留下古代文人墨宝的墙壁,顿时兴起,心血来潮之下,也在这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极具哲理的诗,此诗便是传为千古佳诗的《题西林壁》。
东晋有名的高僧慧远在此主持30年,高僧慧远初来庐山时曾居于此。
后来,慧远在江州刺史的资助下,在西林寺以东,修建了一座新的寺庙。
此庙名为东林寺,因在西林寺以东而得名。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是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自东晋以来,到现在的大唐,无论是东林寺,还是西林寺都依旧香火鼎盛。
这两寺都是无数僧侣心中的圣地,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信徒,前来上香礼佛。
即便在大唐严厉打压佛教的时候,这里的寺庙依旧鼎盛,不曾落败。
李承乾一行人来到西林寺前,便见到许许多多的信徒,进进出出这西林寺。
他们当中有凡夫俗子,有达官显贵,无论他们在红尘中什么身份,在这里都是信男信女。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第521章 庐山瀑布
不得不说,在蛊惑人心上确实很有一套,尤其是他的因果论,更是让无数人信服。
大家都相信人会有什么前世今生,什么前世因,今世果之类。
什么今世为种下什么因,来世就会得到什么果,甚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子孙之类的。
总之,这一套因果报应理论,玄之又玄。
在这方面,道教就差远了,因此,道教只能是华夏本土的宗教,而无法成为像佛教一样的世界三大教派。
“老爷!这里便是西林寺,您看这里常年香火旺盛,江州甚至其他地方的香客都会来这里上香祷告。”江州刺史指着西林寺道。
要是换成其他朝代,江州刺史一定会极力劝说皇帝,也前去cān bài佛像,给寺庙添点香油钱,顺便上一炷香。
可现在是大唐,大唐的国教是道教,李唐的皇室还认道教的太上老君老子为自己的祖先。
在李唐的皇室面前过分的推荐佛家,那是在找死,除非自己的乌纱帽不要了。
“走了这么久了,大家也累了,便在此处暂时歇歇,讨杯茶喝喝。”李承乾道。
皇帝都发话了,他们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进了西林寺,他们没有去大雄宝殿,反而去了给旅客歇脚的地方,沙弥带他们,来到一处幽静的地方,给他们上了寺里种植的茶。
来这里的人太多,寺里的僧侣都是这么对待,等他休息好了,便会自行离开,根本不用他们都废什么功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