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里面死了朝廷命官,无论如何,事情都必须上报,让上面派人来处理,他们能做的只有封锁现场。
“诺!”军官领命退下,派人回去向城防军的上层汇报。
这件事情很快便上报到李二那里,李二却出奇的安静,居然没有因为朝廷命官被人毒杀而感到愤怒,继而大发雷霆。
只是让城防军以行刺太子的罪名,处理掉这些尸体。
其实,早在他们发现武惟良等人被毒死到报告给李二之前,武则天便去找过李治。
跟李治一同去向李二揭发武惟良等人的“罪行”,并声称在自己的劝说下,武惟良等人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等人罪孽深重,因此,畏罪自杀。
当然,李二不可能单凭几句话就能被忽悠。
为了能够洗白自己,武则天早就做好一系列的安排,最好在李治的帮助下,成功的,洗刷了自己的嫌疑。
从一个杀人灭口,成功脱身变成了劝罪犯自首的好人。
随着武惟良的死,太子遇刺一案,也算圆满结束。
李二写了一封信,连同此案的卷宗一块,给长安的李承乾送去,将整个经过详细的说明白,也算是给李承乾遇刺一案的一个交代。
长安城,东宫。
“郎君,陛下给您的信!”王泉将李二写给李承乾的信递了过来。
李承乾拆李二的信,浏览过书信之后,李承乾的脸色铁青。
“卷宗拿来!”看过李二的信后,李承乾倒要看看这武则天到底是用什么手段来达到洗刷嫌疑的。
王泉急忙将卷宗交到李承乾的手里,李承乾迫不及待的翻开卷宗查看。
看过之后,李承乾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能力,难怪她到了后来,能够成为一代女皇。
她能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称帝的女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卷宗上说,武惟良等人和山东士族有所勾结,这才铤而走险,对李承乾进行刺杀。
因为李承乾兴办学校,破坏了士族门阀的利益,他们对于李承乾早已经心生不满,早有除掉李承乾的想法。
要不是忌惮大唐的武力,他们早就动手了。
武惟良等人想要攀附五姓七望,而五姓七望又想铲除李承乾这个敌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某种共识。
最后,由武惟良等人来暗杀李承乾,也算是搭上士族门阀这艘巨轮的投名状。
而武则天在这里面扮演一个在偶然中得知武惟良等人和士族门阀的勾结,为了不让武家受到灭门之祸,武则天这才出宫劝说他们投案自首。
可她万万没想到,她前脚一走,武惟良等人后脚便服毒自尽,上面有理有据,根本挑不出毛病。
李承乾要不是穿越者,也一定会信卷宗上写的内容。
可惜!作为来自后世,大脑中有庞大的知识储备数据的李承乾,怎么可能相信武则天的鬼话连篇。
别的不说,就说
第107章:山人自有妙计
经李承乾这么一说,赵节这才反应过来,以士族门阀的作风,即便要把李承乾这个太子拉下来,也没有必要用这么极端的手段。
现在太子和门阀之间,还没有到要拼个鱼死网破的地步,完全用不着这种拼命的手段。
要不是士族门阀的话,又会是什么人呢或者说,除掉太子对这背后的人有什么利益
赵节并不笨,只是以赵节等人现有的思维方式,根本没有往这方面上去想。
“殿下!如今线索断了,想要找到幕后之人,怕是难以登天,以后殿下还是小心一些,多增加侍卫保护才是。”杜荷道。
杜荷担心这背后的人会再次出手,对太子不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加强安保总不会错。
“这到不用,寡人多少知道这幕后之人是谁!”李承乾道。
“是谁”杜荷问道。
“殿下既然知道此人,为何不将其拿下。”赵节道。
“没有确凿的证据,动她不得,她可是父皇的妃子武才人。”李承乾道。
“什么这怎么可能”赵节道,他和杜荷十分惊讶。
“殿下是不是搞错了武才人为何要行刺殿下,这对她有什么好处”杜荷疑惑道。
他们两不明白,一个皇帝的妃子,为什么要加害太子,这样做对她有什么好处。
“你们说,如果寡人遇刺身亡之后,谁最有资格成为太子入主东宫。”李承乾道。
“当然是晋王殿下!晋王和殿下都是长孙文皇后所出,如今魏王被废,流放台州,殿下您要是遇刺身亡的话,毫无疑问这太子之位便是晋王的。”杜荷道。
这下他们就更糊涂了,一个皇子,一个妃子,两者之间不搭边,怎么就扯到了一起
而且,这样做对武才人有什么好处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武才人会和晋王李治有染。
虽然大唐比较开放,可以随便乱搞男女关系,也可以有男宠,但武才人名义上来说是晋王的后妈,他们要是有染可是**。
这在道德上来说,可是不允许的,是要被人唾弃,千夫所指。
正因为李治和武则天有不正当关系,才导致后来的杨师道之子和他的姨母**,武则天母亲杨夫人和外孙贺兰敏之**等。
皆是因为武则天和李治开了头,才有这么多人突破道德的束缚,放飞自我。
李承乾要不是穿越者的话,也未必会往这方面去想,可事实就是这样,武则天和李治有染,这是不争的事实。
李承乾只是拿不准,现在的武则天是不是已经和李治勾搭上了。
“寡人听说,武才人和晋王之间有染,背着父皇行苟且之事!想来,武才人这么是为了晋王能够成为太子,荣登大宝。”李承乾道。
杜荷和赵节听了这个重磅消息,惊的张大了嘴巴,大的都能够塞下一只鸡蛋。
“殿下可有证据证明武才人和晋王有染”杜荷道。
“没有。”李承乾摇了摇头,他上哪里去找证据证明李治和武则天有染。
“殿下!以后这样的话可不能乱说,殿下要是没有证据,一旦被有心人加以利用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样对殿下极为不利。”杜荷道。
“臣也觉得杜荷说的有理。”赵节附和道。
“你们说的也有道理,寡人自会多加小心,但这武才人不除,寡人寝食难安。
在武惟良等人自尽之前,武才人曾经秘密前去看望他们,后脚刚走不久,这些人就中毒身亡,要说跟武才人无关。
&
第108章:谣言四起(1)
洛阳城内。
大街小巷,酒楼茶肆。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在传播着一个劲爆的八卦。
“你听说了吗”某茶楼一人压低声音,对四周的人问道。
“听说什么了最近又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不成。”周围的人八卦之火熊熊燃烧。
“听说晋王和皇帝的一个武姓妃子有染。”那人一脸神秘兮兮的看了一眼四周,接着说道。
“得了吧!还以为是什么新鲜事,这个呀我们早就知道了,还用得着你说,还搞的神神秘秘的。”周围的人传来唏嘘声。
晋王李治和皇帝的才人苟且的事情,早已经传遍整个洛阳,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它的热度依旧居高不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要是放到后世,早就登上娱乐八卦头条。
人们甚至还猜测到底是皇帝那空虚寂寞的才人在某个深夜勾搭上了年轻的王爷,还是年轻的王爷强行占有皇帝的才人。
街道上城防军来回巡查,一旦发现传播这个丑闻的人,不管是不是主谋,二话不说直接捉进大牢。
这使得街上议论此事的人,都聚在一块窃窃私语,还时不时的抬头观望四周,会不会有城防军的巡逻队经过。
城防军对于此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被他们听见,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总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捉起来。
何况,他们私底下还在议论这件事,大家心知肚明便好,没必要那么较真。
这件事传播的速度很快,基本上就是一夜之间,传播大街小巷,被大家所熟知,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突然冒出。
谣言的优点在于,它传播的速度快,却无法找到他的源头具体来自哪里,又是什么所为。
而我们这件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唐太子爷李承乾则在东宫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写一封言辞感人肺腑,又不失温情的书信给李二。
“阿嚏……”
李承乾揉了揉鼻子,嘀咕道:谁在背后骂我。
想了半天,李承乾终于想到应该怎么写了,当即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书信。
“王泉,将此书信送到洛阳给陛下!”李承乾道,这是他去洛阳的第一步。
要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就这样冒冒失失的去洛阳,很容易引起被人的猜忌,所以,这第一步必不可少。
“诺!”王泉领命而去。
洛阳皇宫内。
李二陛下大发雷霆,自从这个谣言传播开来之后,到现在不仅没有押下去,还越演越烈,这让他很是生气。
看着暴怒的李二陛下,褚遂良等人吓的大气都不敢喘息一下。
现在李二陛下正在气头上,就连一向胆大的褚遂良都像鹌鹑一样缩着脖子,待在一旁什么也不敢说。
就更加不用说其他人了,眼下谁敢触李二陛下的霉头。
一旁的晋王李治,正在默默的抹眼泪,这几天他都在担惊受怕,生怕他和武姐姐的事情真的会东窗事发。
不过好在虽然他们有过亲密的接触,却还没有突破道德底线,越雷池一步。
不然的话,他现在就不是抹眼泪这么简单。
李治在心里咒骂着这个传播谣言之人的祖宗十八代。
“洛阳府印,近来可查清楚这谣言从何而来,又是何人所为,这么做的原因又是为了什么”李二陛下看着一位从三品的官员道。
此官员是个体型微胖,年纪四十多岁,面白而红润,嘴上有两撇山羊胡,他便是洛阳实际最高主官洛阳府尹高辉恩。
长安、洛阳、太原三京,名义上最高主官是由亲王担任的州牧,实际上真正管理的却是府尹,州牧不过是给亲王的头衔。
 
第109章:谣言四起(2)
时间匆匆,转眼即逝,一眨眼的功夫,便过去了十几天。
谣言一事,虽然依旧没有什么进展,但好在总算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继续传播扩散出去。
这一点让李二很是满意,只要能够控制住局面,他相信假以时日,必然会水落石出。
只是,李二并没有想到的是,始作俑者的李承乾,可不会让他这么如愿,只要一天不铲除武则天。
李承乾就一天不会安宁,这个有关李治和武则天苟合之事的谣言,便会永远流传下去。
随着局面被控制住,李二的心情也随之好了不少。
“大家!太子命人送来一封书信,说是事态紧急,还请大家见到之后,务必立刻查看。”王元手里拿着一封信,对李二道。
李二眉头一皱,最近到底怎么了接二连三的出事,前不久太子遇刺,这件事件刚刚过去没有多久,又传来爱子和自己嫔妃苟合的丑闻。
现在太子又写信来说事态紧急,这里的事情还没处理明白,长安又出了什么幺儿子。
李二伸手接过王元手里的书信,迫不及待的将其拆开,他倒要看看里面写了什么内容。
要是长安再出什么状况的话,他都觉得自己心脏能不能承受的住。
看过李承乾的书信之后,李二不由的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有出现什么状况。
李承乾信中的内容告诉李二,关于李治和武则天有染的谣言,他已经知道,而且在长安也有这样的谣言传出。
还在他发现的及时,被他完全控制住,在还没来的及扩散开来之前便被他扼杀在摇篮里,希望李二不要过分担心。
接着信上说,他很担心弟弟李治现在的情况,知道谣言之后,是不是整个人都奔溃了。
远在长安的他,对于李治还是十分的担忧!每天望着洛阳的方向叹息。
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双翅膀,飞到洛阳来安慰李治受伤的心灵,还说,他定要查出幕后凶手,将其绳之以法,还李治一个公道。
整封信李承乾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心里的内容无不透露出一个大哥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这一点,让李二很是感到欣慰,他对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倾尽了一切爱。
李二多么希望他们兄弟三人能够一辈子做到兄友弟恭,相互之间互相照应。
可是李泰让他很是失望,为了太子之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谋害自己的哥哥,甚至不惜在魏王府里藏大量的甲胄,意图谋反。
这是李二心中永远的伤痛,是他没有教育好这个儿子,这才导致他的青雀走上了不归路。
而如今,太子李承乾对弟弟李治的关爱之情,透过他手里的纸张都能够感受到。
这怎么能够不让李二感到欣慰,这不就是他一直期盼和想要的结果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