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李承乾来到大殿上,长孙无忌等人已经早已经在这里讨论战事有一会了。
李承乾向李二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承乾来了!免礼!”正前方的御座上传来李二的声音。
“谢父皇!”李承乾起身来到一旁,坐在李治的旁边。
议事继续,李承乾静静的听着李二和大臣在商讨如何攻打高句丽。
李二让人叫李承乾过来,是让他多学学这方面的经验,将来要是他继承皇位,遇到这样的事情,也有应对的经验。
此时,一名内侍小跑进殿,行礼道:“启禀陛下!安西都护郭孝恪押送焉耆王及妻儿,已到洛阳,郭孝恪请旨应该如何处置焉耆王突骑支和他妻儿。”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处理焉耆王一家老幼。”李二看向大臣问道。
“臣以为,应该将他们全部斩首,传阅九边,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看看,这就是背叛大唐的下场。”有大臣主张杀鸡儆猴。
以免其他外族效仿焉耆王,做个随风倒的墙头草,一会依附那,一会依附这的。
杀了焉耆王一家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即便还有居心叵测之人,想要有任何动作之前,就必须掂量掂量。
“焉耆王一家已经沦落至此,我大唐乃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怎么能够残忍对待俘虏,欺负一群手无寸铁的阶下囚,有损我大唐的威名。”
也有反对杀了焉耆王一家的大臣,他们普遍认为,依靠杀戮手无寸铁的人来震慑对方,只会降低周边各部族之间对大唐的敬畏。
双方之间各抒己见!谁也不愿意让谁,都觉得己方说的才是最正确的道理。
“够了!”李二看着被吵的乌烟瘴气的大殿大声呵斥道。
李二身上散发着一股久经上位者的气息,一双龙眼扫视殿中大臣,众大臣顿时吓得闭上嘴巴。
李二目光看向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们二人是这些大臣当中,没有开口发表言论的大臣。
李二目光从他二人身上移开,看向坐在一旁,安静看戏的李承乾。
李承乾感受到李二的目光,回头和李二四目相对,他不明白李二这么看着他是为了什么
难道刚才我有什么地位举止不雅的行为李承乾心里猜测道。
李二悠悠开口道:“太子!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承乾一怔,随即大臣们的目光都集中到李承乾的身上,看看太子对于此事有什么高见。
李承乾心里无
第114章:举荐
“好!既然众爱卿没有人有任何异议,那对焉耆王一家的判决便是,宽宥他们的罪行。”
“将他们送到长安,选一处好的府邸,让他们住下,并授予焉耆王官职,其子入东宫为侍读。”李二金口一开,焉耆王的事情就算是定了。
说的好听是皇恩浩荡,其实不过是变个方法控制焉耆王,送焉耆王之子入宫,其实就是当成人质,好让对方投鼠忌器,不敢乱来。
“陛下!焉耆王应授予什么官职”褚遂良问道。
李二只是说给焉耆王一个官职,并没有具体说给什么官职,几品是让他做个散官还是其他的,李二对此是只字不提。
“至于授予何官职,这事就交给太子处理,现在可是太子在替朕监国。”李二道。
李承乾只翻白眼,他是监国不假,可现在主持着这一切的可是你这个帝国皇帝。
既然李二都说交给太子,褚遂良便不再多说什么。
“让郭孝恪将焉耆王一家暂时交给洛阳府看管,这次郭孝恪立了功,朕要赏赐他。”李二道。
“诺!”内侍领命退下。
焉耆王一家的话题,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说完这个小插曲后,回归到主题上面来,大家继续讨论讨伐高句丽的事情。
“高句丽必须讨伐,这一点上毋庸置疑,你们讨论半天,也不见有什么成果,难不成,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就让你们害怕了。”李二对于讨论半天,也没有讨论出结果,很是不满。
“陛下!我们对辽东的形式不太了解,讨伐高句丽不比在中原作战,必须小心谨慎!”
“想想隋炀帝,他当初不就是因为攻打高句丽,才导致最后的失败,其最终的结局怎么,陛下心里应该比谁都清楚。”长孙无忌道。
正是因为有了隋炀帝的前车之鉴,他们才会小心、小心再小心。
当初的隋朝实力不必现在的大唐差,其结果又怎么样,还不是铩羽而归。
要不是在高句丽损兵折将,惹得手下兵将怨声载道,杨广又怎么可能被宇文化及逼死。
隋朝怕是没有那么容易灭亡。
“隋炀帝,朕这个表叔也算是个目光远大之人,可惜却是好大喜功,目空一切之辈。”
“他认为百姓微不足道,对于他的江山构不成什么威胁,自古以来夺取天下的哪一个不是出身贵族。”
“只要笼络了贵族,他便可以高枕无忧,看看他身边的那些人,尤其是宇文化及这样的官宦出身,杨广对他恩宠有加。”
“可到头来又如何还不是死在这些宠臣的手里,横征暴敛,致使天下百姓民怨沸腾。”
“才最终导致刚刚缓过劲来隋朝走向了灭亡,可惜隋文帝打下的锦绣江山,竟败在杨广手里。”
“我大唐这才取而代之,隋文帝要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如今,朕讨伐高句丽乃是以正义伐不忠,乃秉承天意,必定能够赢得胜利。”李二道。
李二都说到了这份上了,他就算再反对也没任何作用,同意吧!他们心里又有所顾及。
不同意吧!皇帝又不听他们的,他们左右为难,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承乾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做点什么。
“父皇,前宜州刺史郑元,如今致仕于家中,儿臣听闻他曾经跟随过隋炀帝讨伐高句丽。”
“郑元对高句丽的情况比我们都了解,父皇不如将他召到洛阳,问他讨伐高句丽的计策。”李承乾道。
“承乾所言极是!有了郑元这个熟悉高句丽情况的老臣做参谋,讨伐高句丽便会更加简单,胜算也会增加几成。”李二点头道,目光看向长孙无忌接着说道。
&nbs
第115章:教子
“好了!今天的议事到此结束,你们都退下,太子和晋王留下!”李二宣布会议结束。
“臣告退!”众大臣起身告辞退出大殿。
“承乾,刚刚你的表现不错!越发的成熟,让你监国朕更加放心,真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帝王。”待大臣都退下之后,李二对李承乾道。
原本李二打算等他出兵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再让高士廉、马周、张行成、高季辅等人共掌机务,辅佐皇太子监国。
可刚刚太子的表现来开,根本不需要再安排这些人来辅佐皇太子,太子便能很好的处理所有的军国大事,更何况,还有房玄龄在一旁辅佐。
“谢父皇夸赞!”李承乾行礼道:“为父皇分忧,是儿臣应该做的事。”
“稚奴,以后你要多多跟你大兄学习,真希望你能够事奉好父兄,将来做一个好臣子。”李二对李治道。
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造就出第二个李泰,他已经老了,怕是没有几天活头了!
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再为皇位而自相残杀。
“儿臣谨遵父皇的教诲!”李治行礼道。
“焉耆王之事你们二人已经知道,要以焉耆王突骑支为戒,每日警醒自己,不要犯和他一样的过失。”
“焉耆王不想着求贤臣来辅佐自己,不用忠良来谋划大事,这是自取灭亡,才会最终落到被人用绳子套住脖子,困住了双手,飘摇万里。”
“人们因此想到畏惧,也就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畏惧。”
“你们要谨记!尤其是太子,更加要谨记,只有亲贤臣而远小人,这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亲小人而远贤臣,则必定会引来祸端,最后导致整个天下被颠覆,这焉耆王便是最好的例子。”李二说道。
李二看似是在教导李承乾要用贤臣辅佐,实在是在暗中敲打李治,希望能够让他安分守己,不要有任何的不臣之心。
以免成为第二个焉耆王,毕竟,焉耆王就是因为背叛了大唐,投靠了西突厥,郭孝恪这才上奏请求李二陛下讨伐焉耆王。
他已经废黜一个疼爱的儿子,他不愿意再看到自己另外一个儿子也因为争夺储君之位,而落得废黜流放的局面。
虽然李二觉得李治不会这么,但他还是觉得有这个必要再敲打一番,他不希望李泰的事情再次在李治身上重演。
李治和李承乾兄弟两又不笨,自然明白李二弦外之音,李治明白这是他父亲担心他会走李泰的老路,那天走上谋反的道路,这才借机敲打敲打他。
“焉耆王就是因为亲近小人而疏远贤臣才导致亡国,,昔日的隋炀帝不也是因为这样才导致隋朝灭亡,让我李家取而代之。”
“昔日杨广就是太过宠信宇文化及这些只会阿谀奉承之辈,听不进贤臣的劝诫,最后才落得这样的下场。”
“这点便是朕和杨广的不同之处,承乾,你可一定要记住了!还有稚奴,你更加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唯有这样,我大唐才能千秋万世。”
李二趁机拉出焉耆王和杨广为反面教材,以及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对李承乾和李治进行一番教育。
李二希望李承乾能够在将成为一位好皇帝,李治则成为他口中的贤臣,尽心尽力的辅佐李承乾。
李二对这两个儿子都寄予厚望,更希望他们永远相亲相爱。
无论何时何地,李二只要有机会,便会趁机教导自己的儿子,将来怎么成为一名优秀的皇帝。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时时告诫自己,要亲贤臣远小人。”李承乾和李治再次行礼道。
李二点了点头道:“今天便到这里,朕有些累了,你们回去之后,一定将
第116章:伤感
李承乾望着李治离去背影,左手托着右手的手肘,右手摸着下巴,心里暗自猜想道。
难道稚奴猜到了什么他已经知道武则天之死跟我有关不成应该不可能!
这件事情我做的这么隐秘,父皇不可能将此事告诉给稚奴,破坏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或许是我多想了!
或许是我太过杞人忧天了!稚奴或许真的只是老毛病又犯了!
希望他是真的犯病了!而不是猜到了什么。
这要是前者的话还好,要是后者的话,这小子的城府未免太深了!居然可以没有一丝想法流露出来,隐藏的太深。
我在这里胡思乱想什么李承乾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抛弃。
“殿下!”站在李承乾身后的王方翼叫道,他见太子站在那里看着晋王离去的身影,一动不动老半天了,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殿下!要不要臣派人去盯着晋王”
“呃!”回过神来的李承乾想都不想道:“不用,晋王和寡人乃是至亲兄弟,何须如此防范。”
李治现在毫无根基,对李承乾来说毫无威胁,根本用不着派人去盯梢。
至于和他争太子之位,那就更不可能了,李治不是李泰,在朝中并没有支持他的势力,更何况,他们的父皇也不会允许再发生夺嫡之事。
只要他李承乾自己不作死,这个皇位铁定是他的没跑。
王方翼一阵无语,前魏王李泰不也和您是至亲兄弟嘛!你们还不是斗的死去活来。
王方翼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太子爷!以免重蹈李泰和太子争夺储君之位的覆辙。
“殿下!切莫忘了魏王和您也是至亲兄弟!”王方翼道。
李承乾眉头一皱,他又怎么可能不明白王方翼的意思,换成生性多疑的人,怕是早已经提防着李治了。
即便他没有威胁,也必须要将这样的威胁扼杀在萌芽当中。
但,李承乾不会这么做,除了他觉得没有必要外,更重要的是李治和他的感情还不错!
这得归功于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李治和所有的兄弟相处都很融洽,尤其和李承乾、李泰等同是长孙文皇后所生的子女关系最好。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晋王李治和庶人李泰不同,不说这些了,咱们回去吧!”
李承乾说罢,转身返回他在洛阳居住的临时宫殿。
“王内侍,我就这样算了,什么都不做,这万一哪天晋王真的成为第二个李泰可怎么办!”王方翼拉着王泉道。
“哎呦!”王泉一个激灵,他就是太子身边一个内侍头子,这样的大事岂是他能够多嘴的。
“奴婢不过是侍奉太子的家奴,这些事哪里该是奴婢应该多嘴,奴婢还要去伺候太子,告辞!”
王泉逃似跑开,追上前面的李承乾。
既然太子都不这么想,他王方翼又何必操这份闲心。
回到住处的李承乾百无聊赖,古代生活比较枯燥,没有多余的娱乐节目。
做些什么好呢李承乾双手放在桌上,手掌托着下巴想着。
这里没有网络不能上网,不然的话李承乾肯定要上网刷微博,玩微信发个朋友圈。
在古代上层社会能够做的就是骑马打猎,或者读书,要不然就看些真人表演的歌舞剧。
打猎,以李承乾的身体情况,上个马都费劲,而且他对打猎也不感兴趣。
读书写字,他李承乾不是那块料,实在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