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启禀陛下,河东等地发生地震,其余等地情况还好,唯有晋州最为严重,压杀数百人。”
“臣恳请陛下下诏赈灾,安抚百姓,并下令当地官府衙门妥善安排。”李敬玄道。【 免费阅读】
这样的结果虽然依旧让人痛心,却多少还是挽回了不少损失,将原来可能发生压死五千人,降到几百人。
这就足以证明他所做的努力不是没有效果的,至于为什么明明提前做了准备,还有人死亡,这就要细细的去查。
是哪里出了什么纰漏,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理由。
“爱卿所言极是!此次地震以致河东百姓失去家园亲人,他们必定痛心疾首。”
“除了让地方官府衙门负责重建事宜外,吏部尚书代表朝廷前去慰问,免去河东三年赋税。”李承乾道。
之所以让管理官吏考勤升迁的吏部尚书去,而不是让管理民事的户部尚书去。
是因为吏部尚书是长孙无忌一伙的,将他支去河东,有利于吏部侍郎进一步掌权。
吏部侍郎是他李承乾的人。
“臣领旨!”吏部尚书出列领命。
“众爱卿还有事情要奏吗”李承乾问道,要是没有的话,他可要退朝了。
“启禀陛下!先帝灵柩停在两仪殿已经有些时日,是时候选定吉日安葬。”中书令褚遂良出列道。
这个是大事,必须要办,李二的棺椁停放在两仪殿也有两个多月,将近三个月。
李承乾看向钦天监道“令钦天监监正挑选吉日,好让先帝安葬陵寝,入土为安。”
李承乾话音刚落,钦天监监正便站了出来,行礼道“启禀陛下!本月十八,乃大吉,适合丧葬之事。”
“既然钦天监已经选好了吉日,便在本月十八,安葬先帝。”李承乾道。
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只等时间一到,便将李二的棺椁从两仪殿移出,运送到昭陵去安葬。
“陛下!臣请为先帝上谥号和庙号!”礼部尚书许敬宗出列行礼。
给先帝上谥号和庙号属于正常流程,有大臣提出,再由皇帝拿来让所有大臣一起商议。
&nbs
第300章:天子七庙
?
“大家!礼部尚书许敬宗递上来折子,还请大家过目。”王泉拿着一个许敬宗递上来的奏折给李承乾。
许敬宗是礼部尚书,管理礼仪、祭祀和学校贡举之法的事情,总之,只要跟这有关的事情都归他管。
所以,许敬宗上奏的事情肯定和祭祀礼仪有关。
李承乾接过王泉递来的奏折,打开观看。
许敬宗的奏折上写到“弘农府君庙应该毁灭更替废弃。谨按旧仪,汉丞相韦玄成以为毁主瘗埋。但万国宗飨,有所从来,一旦瘗埋,事不允惬。晋博士范宣意欲别立庙宇,奉征西等主安置其中。”
“方之瘗埋,颇叶情理,事无典故,亦未足依。又议者或言毁主藏于天府,祥瑞所藏,本非斯意。今谨准量,去祧之外,犹有坛墠,祈祷所及,窃谓合宜。今时庙制,与古不同,共基别室,西方为首。”
“若在西夹之中,仍处尊位,祈祷则祭,未绝祗享,方诸旧仪,情实可安。弘农府君庙远亲杀,详据旧章,礼合迭毁。臣等参议,迁奉神主,藏于夹室,本情笃教,在理为弘。“
长篇大论说了一大堆其实就说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先帝驾崩之后,应该将先帝的主神牌位放进祖庙,和祖先一起接受供奉祭祀。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天子家家庙祭祀的问题。
《礼制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所谓天子七庙就是说天子的家庙里可以祭祀四亲、二祧和始祖。
所谓四亲便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二祧是指高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你家的始祖。
这是严格按照昭穆制度来做的一种祭祀方式。
现在李二已死,他的主神牌位自然要放进太庙接受四时供奉。
可问题来了,既然是天子七庙,主要祭祀的就只有七位,至于其他的到不是没有被祭祀的机会,就没有他们七位的待遇那么好。
太庙里已经有了七位,根本没有李二的位置。
想要把李承乾他爹李二的主神牌位放进去,就必须要将里面一个祖宗给请出来,放到夹室去。
所以,许敬宗才会给李承乾上这样的奏折,里面已经清楚的交代了应该把谁的主神牌请到夹室去,给李二腾位子。
高祖李渊是李承乾的祖父,自然不可能把他请到夹室去,高祖上面的两位自然也不够条件去夹室。
李唐太庙里供奉的七位分别是皇祖弘农府君李耳、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赐、太祖景皇帝李虎、世祖元皇帝李昞、高祖大武皇帝李渊,加上长孙文皇后一共七位。
也就说,这七位当中除了弘农府君李耳最有资格,请去夹室待着外,其他六位还没有这个待遇。
最后选来选去,也唯有这个弘农府君,最符合要求。
谁让他跟李承乾离得远呢!不选他还能选谁
起初,李渊驾崩的时候,李二议宗庙制度的时候,首先考虑供奉的是西凉王李暠的主神牌位。
可大臣们嫌弃李暠地位不够高,便建议李二把主意打到李耳的身上。
结果李二居然同意了,可能在李二看来,李耳比偏安一隅的李暠更加拿的出手。
就因为李耳被供奉在太庙,道教也跟着水涨船高,升级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国教。
李承乾提笔,在许敬宗的奏折上画了个敕字,表示他的提案通过。
李承乾合上奏折,递给王泉道“礼部尚书许敬宗所奏之事,朕准了,由他亲自主持操办,不得有误!”
&
第301章:表态
?
“如今突厥各部归顺我大唐,为了更好的处理突厥的关系,朕决定在突厥各部设立舍利等五个羁縻州,由云中都督府管理。闪舞”
“另外再设立苏农等六州,由定襄都督府管理,不知诸位有什么异议”李承乾看着眼前几位大臣道。
“臣没有任何意见!”第一个表态的是新升任尚书左仆射的李绩。
自从他被李二贬去叠州,又在短时间内,被李承乾调回长安,甚至升职到宰相。
从被贬的那天起,李绩便已经明白了李二父子的心思,自己能不能一辈子身居高位,就要看是不是跟皇帝一条船上。
如果,他李绩跳下皇帝这条船,那他只能是死路一条,即便投靠长孙无忌一系,也改变不了他的下场。
所以,只要李承乾提出来的提议,他基本上都会毫无条件的支持,甚至是他下达的命令,都会毫不保留的去执行。
哪怕是要他去杀了长孙无忌,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做,皇帝才是他李绩最大的靠山和护身符。
而他李绩便是皇帝手中的利剑,是最忠诚的打手。
对于李绩的表态,李承乾很满意,难怪先帝临终前说过可以将他引为心腹。
从李绩被贬到召回,他们两个便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之上,李承乾需要李绩这样知进退的聪明人来为自己效力。
李绩则需要依靠皇帝来,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谋取更大的利益。
“你们呢对朕这样的做法可有什么异议”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等人问道。
有了李绩的支持,再加上这剩下的几人还是他李承乾的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就算反对,也无济于事。
至于问他们是否有意见,不过是出于礼貌,不管怎么说,长孙无忌等人是老臣,该给的尊重还是应该给的。
“老臣没有意见!”不等李承乾的人开口,长孙无忌便率先开口道。
“老臣附议!”褚遂良紧随其后。
“臣附议!”剩下的长孙无忌一系也跟着附和道。
“臣等附议!”皇帝一系的人也跟着附和道。
“既然诸位对此都没有意见,就这么决定了吧!尽快下诏实行。”李承乾道。
“对了朕打算任命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为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以此来增进吐蕃和大唐的关系,不知诸位以为如何”李承乾再次问道。
“陛下所言极是,吐蕃与大唐乃是姻亲,增进两国之间的情意,对吐蕃,对大唐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老臣赞同陛下的提议。闪舞”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道。
现在吐蕃和大唐属于处在蜜月期,双方的关系更是十分的融洽,毕竟,谁松赞干布是大唐皇族的姑爷,双方之间有了姻亲,自然要比其他人关系要好。
对于能够增进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关系,长孙无忌自然是赞同的,这样一来,大唐就可以不用担心西南边陲的安危。
毕竟,有这么一个强大的“亲戚”在西南边陲,又有吐谷浑,长孙无忌还真的想不到还有谁能够威胁大唐的西南边陲。
更重要的一点,吐蕃和大唐的关系越好,对于唐朝便越有利,必要的时候还能向吐蕃借兵。
大唐可以不用浪费一兵一卒,又可以节省开支,怎么算都觉得划算。
所以,李承乾提议给松赞干布封王,自然是十分赞同的。
只是长孙无忌并不知道,恰恰就是他认为安全的吐蕃,最后却成了大唐的威胁。
“老臣附议!”褚遂良也跟着赞同,他的想法和长孙无忌一致。
这不仅是他们两人的想法,更是他们这一系的主流思想,所以,剩下的几个人也赞同这个提议。
“臣等附
第302章:去大理寺
?
“褚爱卿你的忧虑朕明白,实话告诉你们,经过研究院的研究,现在的杂交水稻的收成,比以前增加了一石左右。”
“你们大可不必担心粮食的问题,至于运输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水路运输,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成本。”
“而且,高句丽境内的偏师除了大唐境内运输供给外,还可以让他们自行解决一部分粮食,新罗、百济也可以让他们给部分粮食。”
“这样一来,国内的压力不就能够减轻不少,即可以消耗高句丽,又能够减轻国内压力,又有什么不可。”
“总之,一旦时机成熟,大唐便会再次出兵远征高句丽,并将高句丽消灭,这不仅仅是先帝的遗憾,更是朕坚定不移的目标之一。”李承乾道。
高句丽是一定要灭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性,谁也不能够改变的事实。
在对于高句丽问题上,态度一定要坚决。
秦始皇可以奋六世之余威,灭六国,一统天下。
汉武帝可以借助两代皇帝打下的基础,消灭强大的匈奴。
李治都能够消灭高句丽,自己又怎么能够在这上面认怂。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哑口无言,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居然态度这么强硬。
“既然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臣愿意支持陛下!”长孙无忌道。
既然无法改变,那为什么不选择支持。
会议结束,众人起身行礼退出两仪殿。
李承乾拄着龙头拐杖,一拐一拐的走出两仪殿,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一贫如洗,晴空万里。
今天还真是个好天气。
“大家是打算出去走走”王泉仿佛看透了李承乾的心思。
“如此好的天气,确实应该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去大理寺转转。”李承乾笑道。
王泉一愣!这大理寺那种地方有什么好转转的。
王泉不敢违逆李承乾的话,立刻下去命人准备车驾仪仗等,顺便派人去大理寺,提前通知大理寺卿狄仁杰。
李承乾的车驾仪仗在大理寺门口停下,李承乾从里面走出,内侍急忙搬来凳子给李承乾脚踩。
狄仁杰等人见状,急忙上前行礼道“臣大理寺卿狄仁杰率领大理寺大小官吏,恭迎圣驾!”
“臣等恭迎圣驾!”狄仁杰身后的官吏行礼道。
“大家都免礼平身!”李承乾走下马车道。闪舞
“些陛下!”狄仁杰和大理寺一众官吏谢过恩之后才平身。
狄仁杰等人将李承乾请到大理寺公堂之上,除了留下狄仁杰这个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其他人都回去各司其职。
“不知陛下今日因何事驾临大理寺”狄仁杰问道。
“朕过来看看,你做为大理寺卿,可有遇见什么难处”李承乾问道。
主要还是担心他会不会受到排挤什么的,毕竟,他狄仁杰还年轻,难免有些人会不服气。
当然,他来大理寺并不是来给狄仁杰撑腰的,要是连一点麻烦都解决不了,他狄仁杰也没有必要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他这次来是看看刑狱诉讼的事情,看看大理寺在狄仁杰管理的情况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有劳陛下挂念,臣在大理寺一切正常,各位同僚与我相处融洽,并没有什么难处。”狄仁杰笑道。
他才不会相信,皇帝会因为担心他会不会被欺负而特意跑来一趟,肯定还有什么目的,关心他不过是顺带的事情。
“狄卿,现在大理寺大牢里还关押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