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资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江观鱼

    大宋朝大约是有史以来封建王朝中最重视商业税收的一个王朝了,这同宋之前的五代十国留下的传统有关。在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并立时代,各个政权正是通过商业税收来补贴国家的财政收入的。

    因此当大宋统一全国之后,就把这套收税制度保存了下来。中央有三司、户部、太府寺管理全国的商业税收,地方上除了地方官员之外,还派有专门的监当官管理税场,招募当地的平民作为拦头,作为收税人员。甚至于在较为偏远的村墟草市,还出现了包税人的存在。

    大宋朝廷南渡之后,虽然下令对于粮食、柴炭等民生物资废除了过税和住税,但是对于各地的征税力度确是极大的增强了。比如从前拦头是由转运司负责差选,这些人员的素质还算过的去。

    不过随着各地税务机构的扩大,这样的人员选拔方式显然是满足不了机构扩大的需求,于是人员选拔便改成了招客户充,接着是差五等户充,招募,自行投名等方式补充人员。到了今日,干脆每名拦头名下各置家人五、七人,全家共享一个职位了。

    于是一个地方税场从原先定额的二、三十名拦头,增长到了一二百人之多。在经过了改革之后,原本是公职人员的拦头,现在更类似于包税商人的存在。他们除了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收之外,还要给自己获取一定的酬劳,因此各种积弊就开始出现了。

    虽然名义上过税为2%,住税为3%,但是这些税吏巧立名目收取的杂费,已经隐隐同国家正税持平了。由是,商旅和过客对于一些沿江设置的税场深恶痛绝,视之为行刑的法场。即便两浙路一带靠近临安,税吏的作风稍稍好于他处,胡家也算是有些后台的商家,面对这些运河上的税场,也只能选择妥协交钱。

    不过即便打着胡家的名号,连过税加贿赂,这一纲船货也缴纳了将近一成半的货值。据说如果是那些普通商人,起码也要多交一倍的税金,至于偏远之地,一船之货往往要缴纳近半之货值。

    在沈敏看来,这样的征税方式正破坏着大宋的商业活动。越是商业繁荣的大城市,税收反而越低,而越是经济不发达的穷乡僻壤,税收反倒是高的让人没法承受。因为前者征税的对象数量足够大,因此降低税额反倒更容易收得上税。而后者只能见一个宰一个,根本不会去考虑今后商人还会不会再来的问题。

    了解了这些人迟来的原因,沈敏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能招呼着部下们先安顿下来。南院虽然是洪氏兄弟预备用来奉养老父的居所,不过因为洪皓被贬在外将近九年,因此南院的建筑只完成了不到规划的一半,这近三十人抵达后,这南院住的就有些紧张了。

    而胡明泉此次带来的家仆也不少于二三十人,若不是胡家在临安城自有去处,沈敏就只能叫人去附近找客栈去了。不过即便勉强安排好了诸人,他还是把胡明泉拉到了一边说道:“大郎啊,虽说老师待我不错,把一整个南院都让给了我居住。

    不过此地毕竟是老师用来奉养老父的地方,我也不好意思长久的霸着这里,免得让老师为难。而且很快济民社中的各家商铺就要前来临安召开大会,要是没有一个正式的会场也不大合适。

    所以,我希望你这两日先把其他事情放一放,找一处大一些的宅邸,既能容的下我们开会,距离这里最好也别太远,方便我过来请教老师。你能不能办到”

    胡明泉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回道:“请三郎放心,我一定会尽快找到三郎所需要的住所,不会让三郎到时在各家商铺东家面前为难的…”

    &n




第五十四章 失落
    洪遵对沈敏吩咐了几句注意事项之后,便把他给打发回南院去了。这承信郎虽然在平民眼里算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但是在洪遵这样了解朝廷体制的官员眼中,自然知道这不过是个微末小官罢了。

    更别提,吏部只给了阶官没给差遣,因此沈敏不过就是得了个空头官衔,有名而无实,也就是从朝廷那里能够领一份俸禄罢了。对于洪遵来说,他倒是觉得这个处置不错,免得朝廷给了一个地方小官把沈敏打发了,倒是让他接下来难做了。

    当然,对于在台湾岛上见过火枪火炮威力的洪遵来说,他自然知道朝廷这样的赏赐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毕竟在宣和年间,连开封城里的算卦者都曾经被当时的官家封赠为承信郎,可见这个官阶有多么不被朝廷重视。

    因此洪遵轻描淡写的把这一官职给沈敏介绍了之后,着重就是告诉他得了这个官身之后,今后沈敏进出城门就方便了许多,不必和平民站到一起去排队等候检查过关了。

    沈敏对此倒也没有多想,原本他就没想过要借助进献枪炮制造之术换取什么官职。毕竟他还没考虑过,跑大陆来当什么官。他在海外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必来大陆被人驱使。

    跟着洪遵来临安,不过就是想要借助这位老师的名望,看看能不能招揽几个失意的读书人,好带回去发展保安社的基业罢了。当然,也可顺便整理一下大陆上的商贸往来渠道,以便更好的为保安社发展服务。

    至于进献枪炮制造之术给与大宋朝廷,一是为了释去朝廷对于保安军的警惕之心;二便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借助朝廷的工匠把火枪火炮定型并简化工艺。

    作为一名后世人,沈敏虽然能够确定火器发展能够淘汰掉弓弩等冷兵器,也能够从大陆上招募铁匠、铜匠打造出可用的粗陋火器。

    火绳枪除了枪管之外,其他部件都可从弩机部件进行学习改造。而火绳枪的枪管打造,无非就是一个材质和加工工艺的难题。根据沈敏看过的记录片,手工打造枪管的难度并没有超出大宋铁匠的技术水准。限制火绳枪生产最大的难题反而是,如何获得大量品质相同的精铁。

    至于火炮铸造的技术,只要能够铸造铜钟的工匠,即便也就具备了铸造小型前膛火炮的能力。而三斤炮和六斤炮安置在船上,需要考虑的也只是固定问题,而不是制退问题。在沈敏记忆中的几部西方风帆战列舰海战片里,12磅炮也不过是通过麻绳、固定滑轮和人力来对抗后座力的。

    由是,制约古人发明火炮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克服火炮发射时的膛压。这原本需要东西方的工匠通过战争一点点的去琢磨,把初期火炮使用的木质材料更换为更为坚固的金属材料,然后再对火炮的壁厚进行调整。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火炮不过就是利用火药燃烧压缩空气投射弹丸的武器。用金属制作炮身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火炮的炮身必须浇筑均匀,四周受力一致,能够忍受黑火药在炮膛内燃烧爆炸而不出现漏气裂缝现象,这就可以称之为一门火炮了。

    对于保安社的工匠来说,现在最为困惑他们的问题不是浇筑出一门火炮,而是如何提高火炮的合格率。想要确保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找出最为合适的青铜合金配方。

    不管是确保精铁的来源,还是进一步调整手上的青铜合金配方,最方便快速的办法,自然是依托于大宋控制的无数工匠和资源,去寻找突破这些火器研制中的问题。大宋工匠需要的是方向和思路,而沈敏需要的是时间,这正是双方互利互惠的一个好办法。

    沈敏一点都不介意掌握了火器制作的大宋变的强大起来,对于海外的保安社来说,一个强大的大宋实际更利于他们控制周边海道。而且对于控制了周边硫磺产地海上通道的保安社来说,全力发展火器的大宋,反而更需要他们的存在,好为大宋源源不断的提供高质量的硫磺。

    但是今时今日沈敏才发现,自己存粹是想的太多,并不是每个官员都像洪遵一样,能够看出火器对于大宋军队的重要性。又或者是,也许他们不是不知道火器的好处,不过发展火器并不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所以就干脆把火器的制造方式给



第五十五章 谈生意一
    对于沈崇安这样的海盗遗孤,又收在身边教导了三、四年的亲卫,基本可算是沈敏最为信任的人了。因此沈敏也就毫无遮掩的对这个亲信说道:“…我保安社如今虽然被大宋朝廷给招安了,但是我们如果想要活的好一些,就不能对于这个朝廷俯首帖耳,必须保住自己的独立性。

    这并不是说我保安社一定要做一个反贼,实在是在这个朝廷体制之下,愚昧的效忠者只能落得和岳相公一样的下场。我虽然钦佩岳相公的忠义,但绝不会学习他的愚忠之行。因为,我们首先得对保安社上下数万人的安危和前途负责。

    而想要保持保安社的独立性,我们就得先保住保安社在海上压倒周边各国的领先地位。也只有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才能令大宋朝廷不至于和我保安社撕破脸,想要干涉我保安社的内部事务。

    维持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要素有三:一是大量的财富投入;二是坚船利炮;三是出色而可靠的航海人才。大量的财富可以通过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开发去获得,坚船利炮需要大量的工匠去研究造船造炮的技术,人才则需要通过建立学校去培养。

    这第一条,我们保安社目前还能勉强做到。但是这后两条,对于保安社目前控制的地盘和人口而言,确实是一个过于艰难的任务。你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沈崇安略略思考了片刻,便回答道:“三郎的意思是,我保安社治下的人口太少,不管是工匠还是航海人才都不足,所以还是应该放眼于大陆,从大宋和金国那里招揽工匠和各种人才,毕竟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数千万的人口,随便招揽一、二成,也要超过了我保安社治下的人口总数了。是吗”

    沈敏轻轻击掌后赞赏道:“不错,我说的真是这个意思。坚船利炮,这造炮且不说,光是建造一条足够坚固的海船,所花费的人工就已经让我们保安社有些力不能支了。

    而且随着我们现在研究的新式造船法不断成熟,未来的海船不仅会越来越庞大坚固,分工也会越来越明确。现在我们造一艘船用不了几百棵树,但是将来也许要花费上千棵,乃至数千棵大树。制造船只的树种也会从现在的杉木松木,转而变为榆木、樟木和铁力木等硬木为主。

    不管是采伐这些大木,还是把这些木头集中在一起加工制作成船材,动用的人工都是成千累万的。光是靠我保安社自力更生的去建造这样的大船,那么我们就算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走不出东西两洋的范围,是看不到世界尽头的风景的。

    所以,你所掌管的交通运输这块,第一重要的是发展造船业,目标也不仅仅在于明州,条件适合的时候更应该转到地理条件更为优越的长江口去。毕竟依靠着长江,四川、两湖地区的深山大木才能够轻易的运输出来。

    至于第二重要的,自然是招募、培养航海的专业人才。我以为要获得这样的专业人才,就需要走两个途径,高端人才只能建立航海学校慢慢培养,至于底层的水手则需要通过海上捕捞业进行挑选,最好的水手必然是来自于那些捕鲸船。

    因此,在明州建立航海学校,大力支持两浙路沿海的渔民投入到捕鲸业中去,就是你第二个工作重心。崇安,我们保安社未来的前途,今后可全在你的身上了。我想你也知道,我们现在没有这么多可用的人手,因此这一块的工作今后都要靠你支撑起来了,你有没有这个信心”

    沈崇安一向觉得,在三郎身边要数自己的性子最为沉稳,毕竟他极小的时候就必须依靠自己才能在海盗团伙中生存下来。也只有十二、三岁时被三郎收容在了身边,方才过上了稍稍安全一些的生活。

    不过童年时的生活还是在他身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在三郎身边的这些年轻同伴中,他始终都是性子最为孤僻也是最不为外物所动的一个。然后在三郎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之后,他也还是觉得自己的心头有些沉重了起来。

    迅速的眨了数次眼睛之后,沈崇安终于调适好了自己的心情,对着沈敏冷静的说道:“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三郎的要求,但我一定会拼命去做的。”

    沈敏对着他展开了笑容说道:“拼命这个词用得好,只要崇安你拼命去做了,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的…”

    “刘员外,我以为你们现在的麻布还可以再做的结实一些,把麻线从三股一根增加到六、七股为一根



第五十六章 谈生意二
    “7万匹加厚的麻布。”沈敏说着又拿起了一边桌子上的那块麻布说道:“这样麻布3万匹,总计10万匹一年。现在市场上普通的麻布大约在420-490文一匹,我手中这块麻布给价900文一匹,加厚的麻布则给价1500文一匹。保安社可以和你们定三年的合同,两位刘员外以为如何”

    不管是刘长发还是刘海山,都被沈敏说的数字吓了一跳。他们脚下的临安城,乃是天下最为繁华的所在,天街上的商铺一次交易千万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像三郎这样,光是麻布一年就订购13、4万贯,还连订三年合同的大手笔,就由不得他们不惊叹了。

    刘氏兄弟虽然在湖州也算是小有田产,但也不过才两三百顷田地,只能算是地方大户,而不是什么豪门。在没有加入济民社之前,他们一年的收入也就一、二万石白米,大约是三、五万贯的年收入。

    自从加入济民社,靠着为社内各家商号分销各类货物,和筹集丝绸、铜镜等当地特产,一年收入倒是增长到了六、七万贯。也正是尝到了这样的甜头,他们兄弟一听到社内的号召就忙不迭的赶了过来,生怕自家错过了社内的什么好处。

    但是他们也没有想到,才刚一见面,这位保安社的沈三郎就给他们抛出了这么大一个好处。要知道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出售给保安社的麻布总值还没超过2千贯。也就是说,光是麻布这项生意的利润,现在就足以相当于他们家中田地的产出了,今年江南风调雨顺,粮价几乎都快要跌到2贯一石以下了。

    原本并不怎么愿意让外人插手自家作坊生产的刘氏兄弟,此刻也忍不住动摇了起来。两兄弟交换了一下眼神之后,刘长发才对着沈敏说道:“三郎果然豪气。可我们兄弟过去毕竟都是小本经营,为我们干活的不是奴婢就是乡里乡亲,有现在的产量已经相当不错了。

    三郎突然要求我们改进生产的方式,我们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改进,才能增加产量和保证质量。所以倒是想要问一问,不知三郎可有个什么章程吗”

    对于刘长发的询问,沈敏倒是不遮不掩的说道:“对于大陆上的纺织业,过去我打听了一些消息,这次上来又在临安城内询问查访了一些商铺,因此倒也有些明白这大江南北的各色纺织品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不如我先说一说我了解的消息和改革作坊的想法,两位之后在对我的话语纠正补充如何”

    刘氏兄弟异口同声的应道:“自当如此,还请三郎细细道来。”

    沈敏略略沉思了片刻,方才组织着语言说道:“这世上的纺织品粗粗划分一下的话,大约有丝、麻、棉、葛、毛数种。而我大宋贩卖南北海外的大宗纺织品,其实只有两项,一曰丝,二曰麻。至于其他几种的数量,都不足以影响市场上丝、麻纺织品的价格波动。

    因此我们今天能够讨论的,也就是丝绸和麻布的制作流程。丝绸和麻布相比,不仅轻薄且穿着舒适,向来为贵人所喜,物轻而价高,适宜于远途贩卖,自然也是商人最为中意的纺织品。

    只是,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茧一十二斤,每斤取丝一两三分;每五两丝,织小绢一匹,价4贯或米一石四斗,一年不过生产31.2匹绢。可要养活这些蚕,就需要近15亩桑园,也就是2匹绢一亩桑园。

    当然,如果生丝的质量好,织绢的手艺也不错,生产出来的绢价格也会更高一些。因此按照这样的产量去计算,养蚕还是比种粮食合算的多的。

    正因为种桑、养蚕、纺织这些环节都有利可图,故近世以来。种桑、养蚕和纺织都出现了专业的农户,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家人从种桑到纺织一手包办了。

    而越是专门化,他们各自的手艺也就越是成熟,往往能够获得比不专业的农户获得额外的利润。毕竟,自家种桑、养蚕同时进行的话,不是桑叶不足就是出现浪费桑叶的现象,而地里和家中蚕室两头跑,终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至于纺织更是一个技术活,没有好的生丝、好的纺机和好的手艺,纺织出的绢往往是充满着瑕疵的。所以,今后专业化的养蚕、丝织必然是要取代现在的自养自织模式。

    而我想要改革的纺织作坊生产模式,就是把养蚕、缫丝、



第五十七章 谈生意三
    对于沈敏话语中的威胁之意,刘氏兄弟并没有等闲视之。在没有加入济民社之前,兄弟两人除了几个固定客户之外,便只能等行商上门收购丝绸、麻布。

    虽说衣食住行中,这衣服排在了第一位,因此丝绸、麻布只要制造出来,就不愁没有销路。而且因为大宋市面上钱荒的问题,丝绸、麻布有时还能充当钱币来使用,因此刘氏兄弟原本应该是高枕无忧的。

    只不过这样传统的交易方式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的,第一是不能及时变现,丝绸、麻布毕竟不是真正的钱币,真到了他们用钱的时候,不管是外面的客商还是本地的官府,都是要折价计算的,这就等于让刘氏兄弟的财产遭受了损失。
1...121314151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