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江观鱼
沈敏沉默良久,他知道哪些渔民的顾虑并不是不对。不要说现在大宋的航海和捕鲸技术,就是在后世,远洋捕捞业也是一桩风险极大的产业。但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前进的过程中怎么可能不付出代价,而且为了文明前进付出的代价,总是比国力衰落时被野蛮民族屠杀的代价要小的多。
英国的圈地运动,也就是所谓的羊吃人政策,在最发展的激烈的时候让英国损失了6%的人口。而蒙古灭金、灭宋,消灭的中国人口达到7000万以上,这大约是当时中国南北地区总人口的一半数目。好吧,也许有人会把成吉思汗视为英雄,把死亡的中国人看做是一个数字
第110章 诸事繁杂
沈敏出声打断了沈崇安的抱怨问道:“为什么一个月只能生产这么点数量,你们究竟找了多少工匠生产这个轧花机”
“大约5个工匠,10多个帮工。”看着沈敏皱起的眉头,沈崇安赶紧补充说道:“大宋的工匠除了一些自己有作坊的大匠能够交钱免役外,其他工匠都是要服从于朝廷安排在州县、军中服役的,我们居住的这座临安城就是天下工匠最多的所在,不过这里的工匠大都是被朝廷所雇佣的,剩下的便是受雇于某些大商号和作坊。
而剩下的工匠,手艺稍好一些的,就基本在地方大户的庄子里了,为这些地方大户打造家具、铁器什么的。刘氏兄弟觉得这轧花机的制造技术不能外流,否则那些地主种植的棉花根本不会卖给我们,而是自己加工去了,这才从自家庄子里找了这些人进行研究制作。
我调查了一下,发觉临安城内的工匠一般不接受外人雇佣,他们要么替主家服务,要么自己成立作坊接受定制的活计,几乎看不到自由身份的工匠。想要按照岛上的办法,自己成立工厂雇佣工匠,在这里基本行不通,所以我才接受了刘氏兄弟的意见,让他家的工匠接受这个制造轧花机的工作。只是没想到,他们虽然制造出了轧花机,却只想吃独食,不肯把技术传给其他人啊。”
沈敏晒笑道:“这轧花机又不是什么难以仿造的事物,既然他们能够这么快研制出成品,一旦轧花机向外出售,其他人难道还不能拆开仿造吗你说说,他们把轧花机的售价定在多少,现在一台轧花机的成本又是多少”
沈崇安有些紧张的回道:“湖州的物价要比临安低的多,所以制造轧花机的工厂就设在了刘氏兄弟靠近太湖的庄子里。一台轧花机的成本大约在15贯上下,鉴于一台轧花机抵得上50个人工,也就是三千文一日,所以我们最终定价是60贯一台。只要有足够的棉花进行处理,一个月内就能转回一台轧花机来。”
沈敏轻轻的说道:“也就是说,哪怕只是建造一千台轧花机,总金额也要有6万贯,而纯利在3万贯上下了。难怪这刘氏兄弟不肯让制造轧花机的技术流传出去了,这却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不过把工场设在刘氏兄弟的庄子上,你可真是做错了。我们今后要研制的岂是一个轧花机,包括之后的棉纺织机械都是要重新优化的。把工场放在别人的地盘上,还是刘氏兄弟的庄子上,你觉得今后我们对他们还有秘密可言吗”
沈崇安一时赫然,沉默许久方才认错道:“是我疏忽了,要不节后我亲自去湖州同刘氏说说,另外找地方安置轧花机制造工场吧。”
沈敏思考了一会后说道:“现在搬迁只会让双方都下不来台,而且也耽误制造轧花机。过些时候我亲自去湖州看看工场,再和刘氏兄弟谈这个事吧。你还是先把航海学校和技术学校的事抓起来先,这两个学校筹备的怎么样了”
沈崇安想了想才开口道:“之前我让崇仁、玉山和毛大去了明州,一是筹办船厂,一是筹办学校。根据他们的来信,这两件事倒也算是顺利,但他们还抱怨了一件事,就是明州虽然有着不少读书人,可是他们都不适合教导我们的学生,我们缺乏老师啊。”
对于沈
第111章 湖上聚会一
杭州的五月,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已经相当炎热了,而史浚的体态又有些微胖,这在大街上走了一会,他就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不过他的脾气倒是甚好,一边拿着手绢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对着身边的三位同伴乐呵呵的说道:“这端午都没有过去,天气就已经如此炎热了,看来今年夏天可真是不好过了。现在大约也就西湖边上的山林和湖中的楼船中还能得些凉爽了。
一会等我叫上三郎,咱们就快些出城去,荡船于湖上避避暑气,顺便欣赏下这西湖的风光。今日湖边、湖上应该都热闹的很,不会亚于三月三…”
四人中年岁最大的王之荀只是微笑不语,不过同史浚年岁相仿的叶庆良却有些不乐意的说道:“说起来,我们的父辈同洪公光弼同辈,我们应该同洪景伯、洪景严他们论交才对,现在去和洪景严的门下弟子相交,这算是怎么回事啊这不是平白矮了人家一头吗”
叶庆良的哥哥叶庆高也觉得有些不妥,不由向着史浚劝说道:“今次本应该是我们这些被秦相迫害的后人找地方聚一聚,这鄱阳洪氏虽然也算是我辈中人,可毕竟洪氏的后人都不在此处,眼下把洪景严的弟子拉进来合适吗他可未必能代表的了鄱阳洪氏的意思啊。”
史浚有些犹豫不决的停下了脚步,他正是害怕今日这场聚会中自己人单势孤,方才想着要把沈三郎一起拖去参加。自从秦相去世之后,官家亲自出手清理朝中的秦党,把一大批秦党的骨干和秦氏的姻亲给赶出了临安,按照大宋的政治传统,这就意味着朝堂上的执政派系要重新洗牌了。
随着主战派领袖陈康伯的召回,以张浚为首的一大批主战派官员终于被平反,开始一**的被召回了朝中。这些主战派官员回归中枢之后,固然是稳固了朝局,让失势的秦党难以再翻身。但是这些主战派官员并不是以自己官复原职为满足的,他们回到临安之后自然而然的就提出了两个政治主张,北伐和清算求和派。
绍兴二十六年三月,适逢大比之年,主战派官员梁勋联合各地举子公车上书,提出“废和议、迎二帝、复中原”的主张,试图一举扳回过去被秦桧执行了十多年的求和政策。这大约是主战派官员回归中枢后的第一次公开发声,但可惜的是官家虽然极力打压秦党,可并不认为秦桧主张的求和政策是错误的。
这位主战派官员梁勋很快就被官家革去官职,然后发往千里之外的军州编管,差不多就是广西地区了。只不过官家虽然处置了这位首先跳出来的主战派官员,但是他却压不住这些主战派官员被主和派官员迫害了十余年的怒火。
眼看着朝野北伐的声音并没有因为他对梁勋的强力处置而消灭,官家在上月不得不明发诏书说道:“议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更改定论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
官家的这封诏书虽然说的很直白了,他表示自己想要打压的只是秦党这个政治小团体,并没有完全变更国策的意思。他给大家平反的目的,只是为了填补秦党倒台后的朝廷空缺,大家今后继续照着绍兴议和的国策走下去就好,不要乱翻案。
可是主战派官员被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官员迫害了十多年,有些人都已经在地方被迫害身亡了,这样深的仇恨怎么可能是官家一道诏书能够抚平的。如果官家的诏书这么有用,当日蔡京又怎么竖的起元祐党人碑,新旧党争也不至于闹到大宋差点亡国啊。
更何况,这些主战派官员坚持了十多年都没向秦桧低头,北伐复土已然成为了主战派官员用来分辨敌我的一面旗帜了。
第112章 湖上聚会二
王之荀的嘲讽虽然让叶氏兄弟听的不甚入耳,但两人也确实说不出话来反驳。虽然他们的父辈同洪光弼同辈,但毕竟不是如赵鼎一样的众望之臣,所以赵鼎亡故后官家不得不封赠其子孙,而叶三省虽然被平反,可他回到朝中就被边缘化了,他们这些儿孙辈自然就更无人理会了。
他们身上虽然有着恩荫得来的散官官阶,但是想要从朝廷那里得到一个正经的差遣却是极难。而恩荫官同进士官之间的差距,更是让他们不敢贸然接受什么外放州县的差遣,免得从此沉浮于地方而辱没了家门。
而只要不接受朝廷外放州县的差遣,他们还可以一边拿着本官的俸禄,一边向外界表示自己依然是有志于科举正途,并不打算以非正途的方式出仕的操守,以此勉强守住家门的荣誉。
但是他们既然做出了埋头读书的姿态,自然就无法再和那些已经中举的进士们同辈相交,毕竟走科举仕途这条路的读书人,向来不是以年纪大小区分辈分的,而是以金榜题名时间为区分辈分大小的。那怕他们的父辈是同辈论交,但王之荀、叶氏兄弟等人在已经中举的洪氏三兄弟面前也依然是后辈。
那怕叶氏兄弟心中再怎么不满,在外人眼中他们同洪景严的弟子论交,其实并不算什么事。反倒是洪氏三兄弟要是整天同一群未中举的士人混在一起,那才叫人诧异惊骇。
因此当王之荀毫不留情的捅破了让叶氏兄弟自我感觉良好的心防后,两兄弟虽然拉下了脸,但终于还是继续向小巷内的洪宅迈步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史浚自然是大大的松了口气。他对着王之荀悄悄作了个揖,以表示感谢后,便快速跟上了叶氏兄弟。
史浚于洪宅也不是第一次来了,他自然知道沈敏住在何处,因此走入了巷子深处后,便熟门熟路的向着南院的门口闯了进去。守门的家仆看了领头的史浚一眼,也只是上来打了个招呼,并没有出声阻止。
当史浚按照这名洪府家仆的指点,走向了前院大厅时,却正好撞上了齐彦河。这位倒还记得史浚的面容,因此大大咧咧的向他拱了个手后,便随口问道:“好久不见啊史郎君,您是来找我家三郎的吧。”
和齐彦河行了一路,史浚倒也知道对方就是这个性子,也知道沈敏并没有把身边这群年轻人当成下人,因此也不没有什么不快,只是三言两语的道明了自己的来意,“昨日收到了三郎送来的节礼,知道三郎回来了临安,趁着今日天气正好,我正打算约三郎去西湖逛逛。对了,罗小娘子也一起回来了吗我娘子还甚是想念她呢。”
听到对方提起罗小娘子,齐彦河的神情倒是正色了几分道:“罗小娘子眼下甚好,不过并没有同我们回来,她现在已被洪公景伯收为了义女,恐怕一时半会也不会回临安了。不过,你刚刚说,今日是来找三郎去西湖游玩的吗”
史浚一边为罗小娘子庆幸,一边点了点头道:“正是,今日我们一些友人在西湖上有个聚会,我想把三郎介绍给他们,顺便一起在西湖上游玩。怎么,难道三郎现在不在府内了”
“在的,在的。”齐彦河莫名就兴奋了许多,在史浚还有些摸不着头脑时,他已经迫不及待的邀请道:“请史郎君跟我过来,三郎现在就在后院的小轩内,你可一定要劝说他出去走走,别继续闷在家里折腾我们了…”
史浚虽然有些好奇沈敏又做了什么,让齐彦河这样的愣头青都叫苦不迭的,不过他倒是蛮明智的没有追问下去,免得这位在身边的三位朋友面前胡乱说话,让他们再看低了几分自己看好的这位小兄弟。
不过四人跟着齐彦河穿过前院和游廊走到了后院的小轩时,才发觉小轩内除了一块块竖立起来的黑木板外,并没有其他人在。
齐彦河打量了一眼四周,便对着史浚说道:“刚刚三郎还在这里,还让我给他拿一叠白纸过来。你们先坐着等等,我去边上找找三郎…”
所谓的小轩,其实就是一个木制平房,只不过这房子除了柱子
第113章 湖上聚会三
就在房间内的众人还在思索着,这个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如何计算的时候,王之荀突然出声打破了沉默,向沈敏问道:“敢问这位沈郎君,你刚刚说通过计算各国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不同,可以给大宋的海外贸易作出一个指导,让国家和百姓都从中受益。
眼下我大宋每年从市舶使司获取约200万贯的税收,看起来确实是收益了。可是因为海外贸易导致的铜钱大量外流,导致市面上物价腾贵,偏远地方的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以物易物,而商人则趁机低买高卖聚敛财富。以愚看来,这海外贸易最终受益的不过是朝廷和那些奸商,何来让百姓受益一说呢”
对于王之荀提出的质问,沈敏却毫不在意的回道:“因为现在大宋进行的海外贸易出现了偏差,我们出口的丝绸、茶叶换回的商品大头为各种香料。和茶叶一样,香料在海外属于地方特产,并不是人工的造物。海外那些土人在香料付出的劳动,大约只有在采摘和晾晒的工作上。
就某种程度而言,海外的各种香料上凝结的劳动时间,不仅比不了茶叶加工所耗费的人工,更是没办法同丝绸纺织所需的劳动相比较。只是因为这些香料是特产,所以它们在大宋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更何况,香料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于百姓消费的商品,这样的海外贸易只是在为大宋的中上层服务而已,大宋的百姓自然是难以从香料贸易中受益的。
同大宋相比,海外各国生产的劳动时间相差不大的商品,又不会脱离实际价值的商品,其实应该是进口粮食和各种矿物、生产原材料等。这些货物,海内外花费的劳动时间相差不大,但是经过我们加工后,就能够节省出大量的劳动时间,从而在海外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
而加工好的货物除了出口继续交易原材料外,更是可以把一部分成品放在国内销售。这样一来,虽然我大宋没有用军队开拓寸土,可是在经济上却将那些海外土民和他们的土地纳入到了大宋的经济疆界之内。在这样的海外贸易方式下,大宋百姓获得了工作的机会,怎么会不受益呢”
看着王之荀还要继续开口,一旁的史浚赶紧打着圆场道:“时间已经不早了,咱们还是赶紧出发吧,总不能让王、李等朋友在西湖边上等我们太久,那我们也太失礼了。”
虽然沈敏并无意凑这个热闹,但是看在史浚专程跑来邀请自己,他也只好换了一身白色的便服跟着他们出门了。看着沈敏出门,齐彦河倒是高兴的很,起码他也可以跟着出门逛街去了。
和一千年后人们对于节日的淡泊态度不同,这个时代的宋人对于一年中的每个节日都有着一种谜一样的迷恋。特别是临安城的市民,似乎他们平生的乐趣就在于过节上了。于是走出了家门的沈敏,很快就见到了大街上摩肩擦踵的人流,越是靠近西湖,人群就越是拥挤。
和后世不同的是,大宋的端午节其实有五天,其中五月一日到四日是用于欢庆,而五月五日则是用来祭祀屈原。而沈敏等人从小巷内拐出后,便到了国子监前的进贤街,往日这条街上主要以书生为主,不过今日街上则到处都是市民,正拖家带口的向西面的钱塘门走去。
过了纪家桥后,沈敏发觉身边的几人都放慢了脚步,经过此处的市民也安静了不少。他不由低声向史浚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何以大家都变得如此小心翼翼了起来。”
&n
第114章 湖上聚会四
西湖上的画舫,差不多就是一幢独立的水上青楼,只是同岸上的青楼不同,这里的画舫大多由一名妓领头主持。如果追溯源头的话,那就是西湖画舫的繁荣同朝廷南下是息息相关的。
靖康之变,汴梁城遭遇大劫,不知多少富户为之残破。但是这种劫难并不完全是金兵造成的,事实上替金兵搜刮汴梁城金银和女子的,正是大宋朝廷自己。如果不是大宋朝廷自己遣散了各地前来的勤王军,金兵最多也只能望一望汴梁城的城墙就该北返了。
但是城内的两位官家只知道一味推卸责任,而朝中的大臣又抱着党争排斥异己,城中军民无所适从下终于变成了一团散沙,最终为金人随意宰割。
可是在金人围城的初期,金军的人数其实并不足以包围整个汴梁城,甚至于他们占据了外城的一小部分就不敢继续深入了。因为汴梁内外城交错的大小街道和密密麻麻的临街小楼,实际上就是一个天然的堡垒,金兵骑兵一旦进入这样狭小的街巷,无疑就是自杀。
如果没有汴梁朝廷的配合,和后方金军主力的陆续赶来,金军根本无力攻破这样一座面积广大且人口众多的大都城,特别是这座城市还依靠着运河能从南方各地源源不断的获得物资上的补充。
于是乎,在围城的初期,一些颇有远见的大户就带着一点细软和家人坐船南下了。这些人大户虽然跑的比较快,但他们还是以为等金人退去之后,他们还是能够返回家园的。只是谁能想到,他们等来的不是金兵退去的消息,而是整个朝廷的南下呢。
立刻了自己的家园,也就等于失去了家业。这些大户虽然携带了一些细软出来,但并不足以在南方恢复自己的家门。有些人只能改行去做小商贩或是自耕农,不过还有些人却吃不得这样的苦,不免就把心思动到了自家女眷的头上。
他们并不愿意直接把女眷送去城内的妓寨,又没有财力在城内买土地盖楼,便只能在这西湖水面上打起了主意。于是,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这西湖上的画舫就一日多于一日了。于是临安百姓就把城内那些小门小户的私娼叫做花茶坊,而把这浮在西湖水面上的一艘艘画舫,叫做了水茶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