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国战隼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步枪
距离演习海域最近的是以下海市为中心的城市群,那里有大量的机场,军用的、民用的、军民合用的足有几十个,是长三角城市群机场最集中的区域。所以参演的空中分队所有的备降场都放在了该区域,参演的海军岸基航空兵部队也是出动这个区域内的部队。
“今明两天完成准备工作,22日开始拉流程、搞模拟攻击、空中加油训练,23日战术准备,24日凌晨开始实施。时间比较紧张,手上有其他事的全部放到一边,全力招呼这次实弹演习。”
李战合上笔记本掷地有声地说道。
“是!”大家起身立正回答。
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气,实际不止他们,所有关注时事新闻的人心里都憋了一股气。区域拒止作战是前几年提出来的新的作战概念,通过一定程度的打击来达到震慑敌人进入某个海域,既控制了冲突的规模也能达到战术目的。
实际上这个概念非常的像围点打援战术,只不过采取“区域拒止”这样的表述显得温和一些,没有“围点打援”的战争意味那么重。
起初李战对“区域拒止作战”这个概念并不以为意的,认为海军就是赶时髦跟着外面学了个新想法。深入研究了之后发现要达到区域拒止作战目的并不容易,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比围点打援要难得多了。
下手不能轻,轻了达不到“拒止”这个目的,可是又不能重了,太重了就有可能造成交火规模失控。
相当的考验部队的战术能力。





大国战隼 第640章 豹子来了,牛上校也来了
在李战的强烈要求下,他的无线电呼号终于改了——愤怒的老豹。
情报通讯部门取无线电呼号的水平真的让人不忍直视,保安一号保安二号这得多土啊,真不如兵们自己给自己的取的呼号。不过演习的通讯方案都是统一制订统一实施的,兵们没办法改。
李战要求改呼号的理由是他要执行测试新型侦察吊舱、对岛屿打击、演习摄录这几个毫无相干的任务,理所应当要有与众不同的呼号。演习指挥部同意了。
老飞豹过来了,新型侦察吊舱也过来了。
先看老飞豹。
戴文明带着李战熟悉老飞豹的情况,前者下部队前五年开的都是老飞豹,可谓经验丰富。
老飞豹和新飞豹最明显的外形区别就是座舱的前挡玻璃,老飞豹还是经典的三块式,新飞豹则是顺眼得多的整体式。整个外形上看新飞豹也比老飞豹整洁了不少,气动外形稍稍有一些变化。
当然,在开了那么久的三代机后,李战也有些怀念使用三块式前档玻璃的老机了。037号歼-7eggh原来就是这样的前档,还有那架让他开散架了的101号歼-8fr。
然后就是经典的上单翼气动布局,粗大的机身呈方形,两侧是硕大的进气口,进气道往后逐渐收入机身和两台斯贝发动机连接起来,看上去还蛮和谐。不过单垂尾布局让这款战机少了一些霸气。
如果是双垂尾,机翼向两侧拉直,进气口再切成菱形,妥妥的米格-25既视感啊!
李战一度认为当初设计飞豹的时候参考了米高扬的设计思路。不过飞豹和米格-25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机,前者是战斗轰炸机,后者是高速高空截击机。但是飞豹的高速性能不弱的,能飙到一点七马赫,丝毫不弱于许多第三代战斗机。
当然,就算借鉴了设计思路也很正常,苏联的图-160和美国的b-1如果刷同样的涂装停放在一起,资深军迷恐怕也要花上点时间才能分辨出来。
“这老飞豹有年头了,是第一批,再飞几百个小时该大修了,很皮实,就是外形粗糙了些。”戴文明拍着疤痕明显的前起落架说,那些疤痕不是受伤留下的,而是常年的风吹雨打再加上海上盐分的腐蚀,哪怕机务保养精细也免不了落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就好比人的皮肤,再怎么保养岁数到了也得出皱纹。
李战爬上座舱伸着脑袋往仪表台看,哭笑不得,“部队长,这座舱都赶上原版的歼七了,不至于破成这样吧?”
“到了大修送回厂家直接做改进了,现在就将就用,能开就开吧。”戴文明站在另一头看,有点小尴尬,摇头说,“九师也太不讲究了,真给我发个破烂过来。”
李战说,“破点就破点吧,问题是这玩意儿能连上侦察吊舱?”
“这个你放心,绝对没问题。”戴文明说,“具体操作等技术人员到吧,明天就该到了。走吧,上去飞一圈。”
说着就钻进了后舱,李战则进入了前舱。飞豹只有前舱有飞行操纵系统,后舱坐的是武器操作员,没有办法在前舱失能的情况下操纵战机。这一点也成了军迷们诟病的原因。
但是大家都承认的一点是,在当年通街都是歼-7、歼-8甚至歼-6的年代,一款完全自主研制的具有部分三代机功能的新式战机的出现,对部队、对国人的意义十分重大。
当时空军看不上飞豹,千万别以为当时穷成那个样子的时代里空军就会降低指标要求,七十年代的时候空军就敢提出研制歼-9,其指标性能在今天看来都是先进的,可见空军那颗要做全球最强空军的心是多么的坚定不移。
因此,当时飞豹项目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关键时刻是缺乏远程空中对海打击力量的海军下了订单,开启了飞豹服役并且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顶起海军唯一空中远程打击能力的责任。
早期的飞豹使用的是原装的斯贝发动机,后期生产的则使用斯贝发动机的国产化型号涡扇-9。这款发动机最大的特点就是省油,所以飞豹拥有与su-27系列战机一样强悍的作战半径和最大航程。
高达1700公里的作战半径对海军航空兵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在短期之内无法获得歼-11战机的情况下,飞豹是唯一的、最好的选择。
飞豹使用的斯贝发动机比不上al-31f,但是胜在省油、故障率低,用在一款主要用来对地对海打击的战机上面是合适的。当然,尽管那么多年的宣传里都说飞豹是歼击轰炸机,并且部队也经常用飞豹来进行空战训练,但是都改变不了飞豹空战能力弱鸡的事实。
未来歼-16服役后,飞豹会被逐渐替代掉,而歼-16战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直接导致了飞豹c型被束之高阁,这方面李战在长飞厂有过一次辩论。
起飞的时候李战就明显感觉到飞豹的推力和歼-15存在很大的差距,滑跑距离更长,机动性很弱。他规规矩矩地在本场上空飞了半个多小时熟悉了操纵,然后转向出海在渤海上空做了一系列的标准飞行动作。
两个小时飞行下来找到了感觉,到了这个时候李战才稍稍有了一些信心。接下来还要携带侦察吊舱进行第二次飞行,以求做到得心应手。
李战滑行回到停机棚的时候,远远的看到一个熟悉的倩影。等下了飞机看清楚了样子之后惊讶万分——那倩影竟是牛军。
“师兄!”牛军一身沙漠迷彩作训服挂着总部臂章踩着迷彩胶鞋迈着大长腿过来,笑着向李战敬礼。
李战连忙还礼,一边摘下飞行头盔一边诧异问,“你怎么来了?你不会就是厂家的技术人员吧?”
“当然不是,不过我是总部的技术人员,负责新型侦察吊舱的验收测试工作。”牛军得意一笑,指了指那边放在推车上的新型侦察吊舱。
李战无奈一笑,自语道,“真是阴魂不散啊你。”
“你说什么?”牛军问。
李战说,“我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咱俩真有缘。”
“是啊,接到命令的时候我都要跳起来了,怎么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哈哈!”牛军大笑。
李战连忙介绍说,“哦,这位是我们部队长戴文明上校。”
“你好。”牛军向戴文明敬礼。
戴文明连忙还礼,说,“你们认识啊?”
“原来一个学校的,她是特招的技术军官。”李战说着指了指牛军的领章,“你这个军衔怎么回事?”
牛军挂着上校领章,那么年轻的上校,别提多扎眼。当年在北库牛军只是个少校,没可能这么快就到上校。
“嘿嘿。”牛军得意地说,“我拿到博士学位了。”
李战又是吃了一惊,继而竖起大拇指佩服地说道,“厉害啊!搞学问晋衔可比我们打仗的快多了,上校一步到位。”
根据规定,有博士学位的适龄青年入伍可以直接授予少校军衔,如果是在军校期间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也可以破格授予少校军衔,如果是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直接授予中校军衔。
牛军原本是少校,按照年限的话也差不多是中校了,现在拿了博士学位,叠加了一级,调过中校直接授予上校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她的级别还是副团级,于是就形成了上校副团这种很少见的情况。
估计在北库搞的北库战术情报交互中心给牛军的加分不少,因为就算是拿到博士学位,想要连晋两级也是有一些难度的。
“这可怎么办才好。”李战苦笑着摇头。
戴文明不解问,“什么怎么办?”
李战拿手一指牛军,“我师妹都上校了我还扛着两毛二,上哪说理去。”
“哈哈哈!”牛军忍不住大笑。
李战严肃起来,“牛上校,新型侦察吊舱怎么操作,请你给讲解讲解,我们马上进行挂装测试。”
“好的,李总教员。”牛军也收起笑容,严肃地回答。
戴文明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剩下的事情就都看李战的了,他想帮也帮不上忙,而且他马上要和其他参演的飞行员进行合练。
李战和机务组一起围着侦察吊舱开始了学习,越先进的东西使用办法就越简单,一番讲解之后大家发现新型侦察吊舱的使用维护很简单,好伺候多了。
牛军说,“这款侦察吊舱其实叫综合战术吊舱,是北库战术情报交互系统衍生出来的产品,具有非常多的功能,包括电子作战功能。缺点大家看到了,体型太大,小一些的飞机带不上。研究所正在做小型化研究,最终的目的是研制出一种可以被所有的现役战机使用的通用战术吊舱,甚至会发展出多个型号,比如配套给直升机用的。”
李战说,“既然是北库战术情报交互系统的衍生物,是否意味着需要该系统作为支撑才能发挥全部作用?”
“是这样的。”牛军点头说,“不过,综合战术吊舱本身就是一个可移动的空中中继站和小型信息处理站。只要在北斗系统的覆盖范围内,就能发挥全部作用。当然了,舰艇、飞机等都需要安装有战术情报终端,这样才能形成三点一线成网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北斗系统的覆盖范围有限,而且精度和信号都不够理想。”
李战嗅到了这玩意的实战价值,缓缓点头,“你的意思是说这个吊舱更多的是充当移动wifi,保障海陆空之间的通讯,没错吧?”
“师兄你真聪明。”牛军用崇拜的目光看着李战,说,“综合战术吊舱侧重的是通讯中继,侦察引导、电子作战是次要功能。”
显而易见,要做到所有功能都很出色是不太可能的,本身这些功能之间就存在彼此干扰的现象,因此必须要有多侧重。
“通讯中继范围多少?”李战问。
“xxx公里。”
李战略显失望,“有点小。”
牛军没好气地说,“这只是一具吊舱,有这个范围算是世界先进水平了。真正的通讯中继站需要用中大型飞机作为平台,比如美军的e-6。再往下的战场通讯中继也要飞机作为平台,比如美军的e-11a。”
尴尬地笑了笑,李战说,“是我钻牛角尖了。这个吊舱能解决俄制飞机数据不兼容的问题吗?”
牛军摇头,“解决不了,只支持使用国产航电系统的飞机。”
这意味着原装进口的su-27sk、su-30mkk无法共享其他机型的数据,不能发送不能接受,指挥员只能通过语音通讯来指挥这些战机作战。除非把这些战机的航电系统换成国产的。
充分了解了综合战术吊舱之后,李战对这个东西有了一个直观的评价——通讯中继功能很实用,电子干扰功能很鸡肋。甚至上面安装的高清摄像仪的意义都比电子干扰功能更有存在感。
不过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尤其是战场通讯中继这个功能,直接拓宽了部队的作战范围而不担心失联。
机务官兵按照牛军的指导把综合战术吊舱挂到了机腹正中间的重型挂架上,接入挂架里的电门,然后牛军指导机务官兵在前后座舱都安装上了两台平板式的操作板,就像是在汽配城加装彩色大屏中控一样,又像在出风口挂上一个硕大全屏手机一样,山寨的味道浓浓的。
很顺利的搞掂了,显然牛军此前已经做过多次的试验。
李战和牛军,一个前舱一个后舱,李战操作着操作板熟悉着情况,牛军在后舱站起来看着李战操作同时一边教学。
“是了,如果不是到时候我要带个记者上去全程拍摄,我就向上级申请让你跟着我飞,你在后舱就专门测试吊舱的作战性能。可惜上级已经决定了,宣传大于天。”李战颇感无奈地说,可是语气分明透着一股轻快。
他当然不希望牛军跟着了,有妇之夫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方方面面都要注意。
更何况牛军还是初恋,得避嫌。
牛军说,“是啊,我兼摄影记者啊,我可是我们单位的报道员,你看我设备都带过来了。”
李战愕然回头一看,然后顺着牛军指着的方向看过去,好专业的相机包,就好端端的放在角落上。
“一会儿起飞测试一下,我也熟悉一下航空摄像的操作。”牛军欢快地说。
李战好想一头撞座舱仪表台上。




大国战隼 第641章 凌晨4时升空作战
机务花了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81198号歼轰-7的参演前准备工作,主要是加装能够拍摄到任何角度的高清摄像仪以及座舱内的多角度视角,当然少不了飞行员的第一视角。
拍摄到的素材会选出一部分用作公开报道宣传,大部分会作为教学资料累积起来。一定要让李战负责这件事情是因为上级认为他打出的射击都是可以作为教学典范的。
除了机腹下的综合战术吊舱,两翼的里侧重型挂架挂上了两具副油箱,两翼最外侧两个挂架分别挂上了雷石激光制导炸弹和航空火箭发射巢。再加上满内油,老飞豹差不多是满载状态了。
李战没有空空武器,不过根据警戒巡逻要求,机务把二十三毫米口径航炮的两百发弹仓给装满了。在值班备勤的时候,就算不带空空导弹也要带机炮,机炮是最后手段,同时也是日常巡逻最可能用到的武器。驱逐外机的时候目标不听劝就打机炮过去,是为最后警告。
海航是把飞豹当做一款纯粹的对海攻击机来用的,当年采购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代强-5,后者干干前线支援的活还行,要跋涉千里突破美军的航母战斗群防御圈展开攻击是不可能的。
当然,飞豹也勉强,所以就算用再多的时间也要把歼-16搞出来。
(四代机都成军形成战斗力了歼-16才开始服役,当时看到文字新闻我还以为是又一款四代机,结果找图片一看,卧槽无情!双座苏两七啊!)
24日凌晨3时整,李战等人在飞行简报室做最后准备,各有各的任务各自熟悉任务然后再交头接耳低声沟通相关的环节,或者就时间节点问题进行反复确认。那台红色电话机不时的响起来,演习指挥部的命令一道道的下来,大部分是战况通报,也就是按照时间节点把敌情背景通报给各个作战单元。
李战检查牛军的着装。飞鲨部队没有女飞行员,牛军穿的这身飞行服是吕潇然送给李战的,李战当然不愿意要,问题是吕潇然直接寄了过来,不要都不行。正好,他就拿出来给牛军穿了。
“咦,蛮合身的。”李战帮着牛军把飞行装具穿戴好,点着头说。
牛军做了个扩胸动作,说,“就是这里有点紧,这衣服谁的啊,有身高但是胸围不大。”
李战随口说,“一个学员的送的。”
“学员送的?怎么会送你女飞行服?”牛军奇怪问道。
李战说,“女学员啊,前段时间带了一个女飞班,这是班长代表全身送给我留作纪念的,你看到左臂的臂章没有,绣上去的,十八名女学员一针一线绣上去的。还有胸标,也是绣上去的。”
“女学员啊!”牛军诧异地看着李战,忽然发现李战跟没事人一样,这才知道是自己思想不单纯。
师兄这款式分明是把人家女飞行员当兄弟处了,唉,没情趣,师兄好可怜。
李战再一次检查了牛军的着装之后,指着准备妥当的两台相机,看着就很贵的相机,一个广角镜头一个长焦镜头,节省更换镜头的时间拿起来就可以抓拍。他说,“当我叫你坐稳,你就要把相机固定好,因为可能会做三四个g的过载机动,安全是第一位。”
“明白,师兄放心。”牛军信心满满地挺了挺胸脯。
李战满意点头。
戴文明招呼大家坐下,“集合!”
所有人迅速落座,连牛军也不例外,动作那叫一个干脆利落。技术军官也是军官,军官首先是军人,基本的军事素质是绝对必须要及格的。只要是当兵的,五公里越野、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这三项是必修的基础作战科目。
戴文明向大家点了点头,说,“诸位,战前最后一次会议。主要强调两点。首先要说的还是时间节点问题。一定在要规定时间里到达指定空域完成射击,按照规定时间撤出指定空域。”
“对海上大型舰艇目标实施反舰突击作战,演习指挥部只给了我们三分钟的射击时间。从打出反舰导弹到脱离威胁空域,我们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因为三分钟之后海上特混舰队要发射防空导弹,我们有被误伤的风险。”
时间不是随意定的,演习指挥部把空中打击分队的打击时间定得这么死,是因为根据一贯的经验,大型水面舰艇的防空响应时间是三分钟,最长不会超过五分钟。
“第二点是警戒巡逻问题。完成实弹射击后我们要转入对演习海域进行警戒巡逻,保障后续演习的顺利进行。按照国际惯例驱逐闯入禁航区的船舶、飞行器,尤其弹着区要看好。”
戴文明说到这里结束,看向李战,问,“李总。”
李战站起来,也没走上去,转过身对大家说,“我补充一句,安全第一,不要蛮干。”
最不安全的李战自从赴外军事交流回来之后就经常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当然大家知道他眼里的“安全”和其他人理解的“安全”不是同一个“安全”。
相比起来,这次演习里李战担任的任务最繁杂但是也是最轻松的,他不需要用超算一般的大脑去计算突防打击的各个航线点,也不需要为打个全中伤脑筋。
他只需要摄了就跑。
当然,为了拍摄到珍贵镜头,他也需要跟着空中打击分队超低空掠海飞行。
李战拿起卫星电话装进右胸口袋里固定好,然后把一台卡片式相机放在了左胸口袋里固定好,再然后,他戴上了那双已经有些发黄并且薄了不少的白色劳保手套。
“这是什么手套?”牛军好奇宝宝地盯着李战的白色劳保手套。
李战回答,“飞行手套经典款。”
“分明是劳保手套嘛。”牛军放下自己的新式皮质手套,扯下李战的白色劳保手套,问,“摸着怪舒服的,还有吗?”
李战说,“这副老白我戴四年了都包浆了当然舒服了。还有一副包浆的在寝室,不过我装具柜里有新的。”
“拿来我戴,这个挺好看,白晃晃的醒目。”牛军跟小女孩得了新玩具一样激动地说。
李战去拿了一副新的给牛军,牛军说,“你戴新的吧,这副包浆的给我戴。”
“不行。”李战严肃地拒绝,“没有趁手的家伙我拉杆不利索,手感很重要的。”
牛军扔下包浆白色劳保手套拿起新的白色劳保手套,撇嘴,“小气鬼。”
李战一笑置之。
问题是,需要拉多少次操纵杆,才能把白色的劳保手套给拉薄拉出包浆拉出自然旧的黄色?
戴文明等人没有这样的白色劳保手套,飞行时间最长的成达也没有。不是他们不用劳保手套,而是因为他们的飞行强度远远不够。李战三年的飞行小时相当于他们十年的飞行小时,甚至有超出。
现在大部分部队都还在使用白色劳保手套,二代机部队全都是用这玩意儿,飞豹部队和部分三代机部队也在少量使用。这是因为我军尚无制式的通用的飞行手套,而究竟是三军通用呢还是按照军兵种来研制,也都还没有结论。
大件武器装备在追赶的情况下,军工人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小件。从过去一段时间军工领域的发展来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有所侧重,逐个领域地拔尖。
“你带卫星电话干什么?”牛军问。
李战说,“有备无患,如果遇到海警船,用卫星电话和他们联系比使用国际通用频道靠谱一些。”
牛军竖起大拇指,“有想法,师兄厉害。”
“能不能换一句新鲜的。”李战听麻木了,随口笑道。
牛军笑得露出一口白牙,“师兄好帅。”
“你这不是废话吗?”
“你说谁废话呢?”牛军忽然凑近了压着声音笑意吟吟恶狠狠的问。
李战就当没听见,一看时间,大喊一声,“出发!”
1...306307308309310...3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