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像陶瓷业这种包赚不赔的项目,商务部门还肯将其放到“琼联发”与股东们分享,主要还是看中了股东们手中的资源。如果穿越集团自己要唱独角戏,那这项目自然也能搞起来,无非就是速度会慢一点而已。而拉了这些股东进来之后,他们为了更快更多地从中获取利益,一定会想方设法在大陆为这个项目搜罗所需的技术人才,并且那些以前与他们进行过瓷器交易的外国商人,今后大概也会将交易地点从大陆转移到胜利港来。

    当然这种新店开张的买卖想要跟大陆上那些传承数百年的名窑作品竞争,并不是靠着从别家挖一些匠人就能行的,“琼联发”的经营思路也将秉承着穿越集团一贯的作风,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压低生产成本,形成基本的竞争力。在高端产品上或许没法与老牌名窑的工艺相抗衡,但在中低端的日用瓷器制作方面,穿越集团却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来实现成本控制,以产能来获得竞争优势。

    以产能来降低成本,以成本来竞争市场,这几乎可以说是穿越集团在组织生产方面的看家本领,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可以匹敌的对手。即便是农业生产,也已经彻底脱离了同时代的小农经济体制,而代之以集体农场式的运作方式,统一安排种植计划。

    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这种运作模式对于股东们来说都是十分新颖的。他们当中或许也有人想过用类似的方式来运作自己的生意,但不管是生产水平还是管理手段,都限制了将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的可能。在这个时代,也只有穿越集团才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去实现这些庞大而复杂的计划。

    由于上午的挂牌仪式耽搁了一些时间,因此在陶瓷业的募股流程走完之后,就已经到了午饭时分。而下午的安排则同样紧凑,股东们要分别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推广会,以及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教育说明会。至于这剩下的项目说明会,大家倒是不急在这一时半会,毕竟这些项目投下去的钱,最快也得要半年左右才能看到回报的希望。而且根据说明资料来看,后续项目所需的资金也越来越大,大家都还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一下说明资料,慎重地作出决断。

    下午两点,宁崎夹着公文包走进了教育说明会的会场,惊讶地发现来这里凑热闹的人可比之前他所预计的多得多。由于会议太多场地吃紧,教育部门只能临时征用了港口商务区的一处空仓库。事前也只是在大门口贴上了白纸黑字的会议名称,简单地布置了桌椅。

    按宁崎的估计,这个说明会能有十几二十人来旁听就算不错了,毕竟时间上与其他的推广会有些冲突。但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却是布置的五排长凳坐得满满当当不说,后面还有十多位来晚了没占到座位的听众在站着等。宁崎赶紧吩咐在这边打杂的归化民,去食堂再拿些椅凳过来。

    宁崎环顾会场,见“琼联发”的股东们几乎是悉数到场,心里多少也有些感叹。作为一个还算有几分傲骨的文人,他原本并不很赞同执委会用各种产业技术来作为甜头,吸引这些外来的客商将子弟送到胜利港学习,毕竟这种手段显得太市侩了一些。但他也明白执委会作出这种决定其实也是形势所迫,必须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大陆拉拢一批在民间有影响力的利益代言人,并且要尽可能让这种利益关系稳固起来,以便为今后的大陆攻略做好准备。

    但看到眼前的情景之后,宁崎也不得不承认,执委会这招的效果的确相当不错,如果不是针对这些商人的**进行了宣传,那今天这个说明会的门庭冷清也是可以预见的景象——毕竟大家想的都是送子弟去考朝廷的科举,没好处谁愿意千里迢迢把孩子送到这个地方来学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感谢各位今天到这里来听取我们的说明会,首先我声明一件事,我们海汉的教育制度并不会传授四书五经这类的传统内容,所以各位若是有让子弟考取科举的打算,不妨另谋出路,也免得耽搁了孩子的前途。”宁崎坐下来之后便开宗明义,说明了教育方向。

    宁崎看了看,观众们似乎并没有谁打算就此离开,看来也都是做好了思想准备才来的。宁崎干咳了一声接着道:“那么在座的各位,进场的时候都领到我们发放的宣传资料了吗如果还有没领到的可以说一声。”

    所谓的宣传资料,其实也就是类似于项目说明书一样的内容,主要是简单讲解了海汉教育机构对外招生计划的内容和方向。

    针对外来非归化籍人口想要主动入学的情况,教育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方案,将招收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愿意在学成毕业后留在穿越集团辖区或进入集团所属单位工作的学生,另一类则是那些专门来胜利港学技术,学成之后会回到大明或其他地方就业的学生。简单的来说,基本就是这个时代的定向生和委培生。

    如果愿意签署合同,在学成毕业后按照穿越集团的分配,到相关单位工作五年的学员,将可以减免所有的学杂费用,并且可以优先延长今后的用工合约。这部分学员的学习专业可以自行选择,但今后的就业去向就将由穿越集团来进行指定。

    而富商们更为中意的学成归家自己创业的委培生模式,则是要一次性缴纳一笔不算低的学费,中途如发生退学的状况,多余学费不退。并且有少数专业将不会向委培生开放招生,例如让“福瑞丰”和福建许心素集团都极为心痒的军火制造专业。

    整个学制分为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各三年,入学式将接受文化测试来安排进入相应的学年段。学员只有在完成了中小学的学业之后,才能进入大学正式学习专业课。将中小学课程压到六年时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穿越集团现在都不可能套用后世的教育制度,花十几年的时间去慢慢培养人才。因为现在既没有这么多的师资力量可用,迅速膨胀面临用人缺口的各个单位也没足够的耐心等那么长的时间。

    事实上目前进入胜利港小学的学生,在读完三年小学,完成扫盲和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习之后,其中大部分就会被直接分配到工作单位就业,只有少部分较为聪明,素质出众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高一级的中学学习。至于说“大学”,截止目前其实仍然还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机构而已,因为目前暂时还不会成批出现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员。

    富商们想要把自己的子弟送来胜利港学习海汉的秘术,如果从头学起,那么最短也需要在这里学习生活九年以上。如果九年时间都还没法将这些学员的头脑洗成自带干粮党,那宁崎差不多也可以早点辞职退休算了。说不定到了他们毕业的时候,早就成为了思想坚定的海汉派,回到大明境内反而可以更好地向外推广海汉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那时候还有大明政权存在的话。

    这个学习时间虽然很长,但相比陶东来最初所声称的十几年还是缩短了不少。而且已经习惯了大明科举制度的富商们并不会觉得这种时间跨度有什么不妥,毕竟在大明靠科举应试考功名,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从蒙学当童




第320章董烟云的借兵计划
    “海汉军工”所给出的采购项目和采购范围,让兴冲冲赶来的买主们都有些沮丧。弹药这种东西,他们自己其实也能造,要不是考虑到今后双方需要在军火贸易方面长期打交道,谁会花这冤枉钱买海汉人的高价弹药

    当然了,即便是最挑剔的买家也不能否认,在弹药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效果上,海汉人的原装货的确要大大强于买家自行仿造的山寨品。使用同样份量的发射药,原装货的射程就是要比山寨品多出近四分之一,而这么一段距离已经足以让交战双方决出生死了。

    至于火炮就更少不了海汉的原装拉火管了,有了这玩意儿,开炮时就不用考虑使用导火索点火延时造成的射击误差,也不用担心受潮的导火索燃到一半就熄掉了之类的坑爹事发生。只要用过这玩意儿,炮兵们都不愿意再用回以前的老式导火索,买主们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受海汉人开出的高价。而且拉火管是跟原装发射药包和铸铁炮弹搭配卖的,想买拉火管就得先买一定数量的弹药,买主们即便不是很情愿,但也只能乖乖地掏腰包。

    北越使团再三确认目前不能购买火炮之后,悻悻地定了五百支火绳枪和一批弹药。不过这笔钱他们暂时还只能以借款的方式欠着,毕竟两个月之前那场战役的后续费用都还没有结算完,现在实在拿不出足够的现银来买海汉人的军火。多年的战乱加上对穿越集团巨大的贸易逆差,让掌握了千里疆土的北越政权在这场双方实力并不平等的交易中反倒处于了弱势地位。

    虽然目前北越政权在内战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势,并占据了主动权,但掌权者也很清楚眼下的有利局面与海汉人的支持密不可分,有些明知吃亏的事情,也只能闭着眼选择接受。比如穿越集团在安南国内的据点,就已经由最初的黑土港发展成为目前的三个港口,控制范围已经基本覆盖了北越的海岸线,常驻的军力也会在年内继续增加。

    看着北越使团全体黑脸的模样,军方代表颜楚杰好言劝慰道:“小王爷,战争当中对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武器,而是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才是你们统一安南的希望,至于更精良的武器,只是让这个过程能够顺畅一点而已。”

    郑柞叹道:“颜将军所说的道理,在下又何尝不知只是这火器部队训练期长达数月,若要形成可观战力,一次投入训练的兵员势必越多越好。如今贵方不能提供足够的武器,我方成军的速度也不得不跟着放慢了。”

    “慢一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颜楚杰笑眯眯地说道:“贵国与我方情同手足,只要贵方战事需要,我方随时都可以再次组织远征军,协助贵方攻打南越叛军。”

    “这……还是不要频繁劳动贵军出动为好。”郑柞赶紧婉拒了颜楚杰的“好意”。

    前次破釜沉舟的北越不计后果地雇佣了海汉民团跨海作战,到最后这仗虽然打赢了,但经济上却是因此而大出血,需要偿付给海汉方一笔昂贵的军费。战后北越一些高层人物认为,如果将雇佣海汉民团这笔钱用来购买军火,那么仅凭北越自己的力量,也有很大的机会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对手。这么想的思路倒是没什么错,但这些人却忽视了他们即便当时能拿出来这么多钱,海汉这边也没足够多的武器可卖;即便海汉的库存中有这么多武器,海汉人考虑到长远利益,也未必肯满足他们的求购要求;即便真卖给他们了,当时的情况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北越来训练出一支火器部队了。

    虽然安南国内对于当时是否应该雇佣海汉民团跨海作战还存有一些异议,但有一个观点是各方意见都比较一致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再花钱去雇佣海汉民团来作战了。虽说打仗就是打钱,但海汉民团的军费那已经不是打钱的程度,而是烧钱了,不到一个月的作战,就将北越军方大半年的军费烧完了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南越虽然输了这一场,但顶多只是伤筋,还没到动骨的地步,接下来的几年双方还有得打,北越要是还想再雇海汉民团参战,就得先做好砸锅卖铁付军费的准备。

    当然了,对于这个难题,海汉一方也早早就给出了解决的办法——钱不够,那就拿粮食,拿人力,拿北越能够出手的各种资源来抵价。如果连这些都还不够,那还有终极解决方案——割地,甚至拿地皮直接来换军火或者其他形式的军事援助都能商量,执委会可不会嫌弃治下的殖民地太多。

    北越掌权者现在自然不会吃这一套,辛辛苦苦地组织军民跟南边叛军作战,难道是为了要把争下来的地盘一点一点送给海汉人就算海汉方已经几次暗示过只要割地,就可以对军火售价“适当调整”,北越在这方面也一直都坚持着没有松口。

    而福建方面派来的使者董烟云虽然早已经知道海汉在军备武器方面的优势,但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海汉人派了属下的民兵跨海去安南作战,而且还大获全胜。看北越使者这客气的态度,想必海汉民团在战场上的表演已经将他们折服了。

    相比北越使者的谨慎小心,董烟云的底气可就足得多了。这次在来胜利港之前,他已经得到了许心素遣快马送到广州的密函,并得到了极高的行事权限。只要是对击败“十八芝”能有用的措施,许心素都允许董烟云自行决定是否施行。至于钱这方面,则完全没有给董烟云设置上限——作为控制福建沿海绝大部分出口贸易的超级大海商,许心素名下的财富可就不是普通富商的水准了,每年的进账多到以百万两计,单论经济实力远远超过“琼联发”另外的十多家股东,甚至连穿越集团也不是其对手。

    如果靠着花银子就能打败“十八芝”的话,那许心素大概不吝将自己库存的银子拿出相当一部分来当作武器使用。只要没了“十八芝”这个绊脚石,那么整个福建沿海,包括台湾海峡地区,以及去往琉球、日本的航道,就将全部回到许心素手里,到那时候建银库都未必跟得上银子进账的速度。

    前一天看完了军演之后,董烟云心里真是如同猫抓一般。尽管只是一场军事演习,但董烟云在福建的时候,看过自家主公手下那些海盗洗白转成的官兵,也看过真正的大明官军,但要论铳炮犀利和作战方略却远远不及这海汉人所练的民团。海汉人靠着猛烈的炮火和完备的作战指挥体制,轻车熟路地完成了登陆作战,董烟云认为如果守方是自家的部队,那表现恐怕不会比海汉民团在演习中摧毁的那些靶子好到哪里去。

    如果不是海汉民团就这么点人手,董烟云一定会认为这帮家伙是准备要在崖州起兵造反了。好在目前看来海汉人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与崖州官方的关系可谓十分融洽。听说这次莅临胜利港的那位章通判在年内就会接任崖州知州一职,看海汉人对待他的态度,应该也是属于同穿一条裤子的关系。因此董烟云在此之前还不是太明白海汉人养着这么厉害的一支私人军队是意欲何为,直到今天这个私人场合,他才知道原来海汉民团早就已经上过真正的战场,并且是受邀出国作战,跟普通的民间团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安南的军队实力如何,董烟云并没有亲眼见证过,但他好歹也算是见多识广的读书人,知道元明两代朝廷多次南伐安南都以失败而告终,大明军队战死在安南的将士多达数万,最终不得不悻悻收兵,变相承认了安南的独立。如果以历史战绩来说,安南军队的实力大概不在明军之下,而安南人为了打赢内战,居然找上了海汉人,买武器不说还借了雇佣军,这至少说明安南人对海汉民团的战力是相当认同的。

    董烟云的脑子里就冒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安南人雇得,我也雇得,这么多军火都买了,难道就不能雇一支军队去福建帮自家作战

    趁着这边北越使



第321章试乘火车
    相比仍在使用冲撞、火攻、接舷跳帮等较为原始的海战方式作战的同行们,海汉在武器等级、造船技术、海军战术等多方面的确都处于领先位置,但这些仅仅只是理论上的优势而已。要论真正意义上的水面作战,也就只有远征安南的时候,深入到争江上游的特战连配合“探索号”打过那么一次而已,但对手却是战力比崖州水寨更渣的安南水军,即便取得了胜果也根本证明不了任何事情。

    如果要将战场改到辽阔的海面上,将对手换作了海战经验丰富的海盗团伙,那大概就没人还会对胜利抱有盲目的信心了。原始的海战战术并非一无是处,中式帆船与装备了火炮的战船交战同样也有胜算。原本历史中郑成功在距今30多年后收服台湾时,与荷兰人的交战中便成功击沉、俘虏了多艘荷兰军舰和武装商船。

    当然郑成功所取得的胜利归根结底还是凭借了兵力上的优势,硬生生啃掉了荷兰人的海上武装力量。但相比当时东印度公司派到热兰遮城参与作战的十几艘军舰,如今的海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军舰只有“探索号”一艘而已,即便加上还在舾装阶段的二号舰和三号舰,也难以与拥有三万水军的“十八芝”抗衡。话说回来,执委会花了这么多时间,绕了这么多弯子设法支援福建的许心素集团,可不就让其在正面战场上扛住“十八芝”的攻势,以便为自身的海上力量争取发展时间吗

    如果放弃海战,仅仅只是作为防御部队辅助许心素守城,那倒是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补给线过长所带来的隐患仍然无法避免,这对于没有足够资本来冒险的穿越集团来说仍是一种不可取的战略计划。

    颜楚杰脑海里迅速地权衡了各种利弊之后,还是很无奈地摇头拒绝了董烟云的提议:“董老板,这件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不是我一个人能作决定的事情。如果你坚持,那我可以代你向执委会提议,但是对于结果,你就不要抱什么希望了。福建实在太远,我们的民团现在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那么远的地方执行作战任务。”

    董烟云难掩脸上的失望之色:“既然如此,那还是要拜托颜将军在执委会多多美言几句!若是事成,在下必有重谢!”

    颜楚杰摆摆手道:“重谢什么的就不必了,我们虽然不会直接参与你们跟‘十八芝’之间的战斗,但还是会尽可能多给你们一些帮助。只要你家大老板知道,我们是站在他这边的就行了。”

    董烟云连连称是,不住口地感谢颜楚杰。虽然不能从海汉人这里借兵,但能够得到海汉军方高层人士这么明确的表态,董烟云也算是没有白跑这一趟了。海汉人肯不肯借兵相助,对于许心素集团来说并非决定胜败的关键条件,相比这一点,董烟云更为担心的是海汉人在作壁上观之余,还会顺带着向自己的对手出售武器。因此他这次来胜利港除了身负洽谈合作、购买军火之责外,同时也要查探是否还有其他福建的同行来到了胜利港,因为那极有可能就是“十八芝”在福建境内安置的“坐商”。好在到目前为止,董烟云所知的福建商家代表也只有自己一人而已,基本可以断定海汉人与“十八芝”之间并无联系。

    要是在胜利港真碰到了福建来的同行,董烟云其实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想在海汉人的地盘上动手是行不通的,胜利港的劳改营可是这里的著名“景点”之一,所有在这里违反海汉人规矩的家伙都会被不问身份投入劳改营,董烟云也不敢指望这群有钱有势的土霸王会对自己有什么特别优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靠银子硬生生砸垮对手,大不了高价包场——上次来胜利港没用出去的银子,这次又全部装船运过来了,反正现在买不了炮,买万八千把火枪肯定是够了。
1...126127128129130...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