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宋大丈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迪巴拉爵士
“晏月,你看某带来了什么?”
陈忠珩欢喜的把几瓶东西递过去。
晏月接过一看,“这是上好的脂粉,宫中的?”
“是。”陈忠珩急匆匆的道:“你只管用,还有,明日某有假……走了啊!”
他急匆匆的走了,晏月看着那几瓶东西,就笑了起来。
笑容恬静,就像是这个天气。
陈忠珩一路到了沈家,先声夺人,“你究竟是干了什么蠢事,惹的官家震怒。”
“没啊!”
沈安回想了一下,“难道是标点?可那东西没什么问题,官家应当会支持吧。”
说着他就用汴梁话和西南的话交叉说了一通,陈忠珩一脸懵逼。
“那些人喜欢显摆自己识文断字,仅此而已。”
“懂了,不过你此次弄这个,外面叫骂声一片,官家不胜烦扰,让某来告诫你,别弄了,再弄就去西南种地。”
“西南的山水真是好啊!”沈安真心怀念西南。
陈忠珩没放在心上,问道:“暗香那边可出了女子的新货?”
老房子着火的陈忠珩一脸的幸福。
“有,你自己去,王天德认识你,自然会给你最好的。”
“那某就走了,你那个……最近安分些。”
“知道了,某最近就在家里孵蛋。”
沈安待在家里真的开始安静了,赵曙对此很是欣慰。
书房里,沈安在书写,边上打扫的赵五五就站在身后。
“呀!”
当看到最新的标题时,赵五五惊呼一声就溜了。
“有毛病!”
沈安被惊了一下,然后继续埋头苦干。
“哥哥!”
外面果果在喊。
“没空!”
沈安继续埋头书写。
“爹爹!”
“没空!”
沈安发誓此次不断更。
可当天夜里,也是他在书房单独睡的第四天,杨卓雪带着一碗汤来了。
“官人记得别熬夜!”
杨卓雪笑的很是温婉。
“你放心。”沈安喝了汤,觉得精神倍增。
杨卓雪走了,沈安继续写。
半个多时辰后,他抬头,“怎地有些热?”
再过一刻钟,他起身,迷惑的道:“怎地还燥热起来了?”
他在室内走动了几圈,就拉扯着胸襟,难受的道:“这是什么意思?”
随即身体发生了一些可耻的变化,让沈安渐渐的那个啥。
他看了桌子上的那一叠手稿一眼,想到明日就要交稿,不禁痛苦的道:“这次又要被说断更了。”
断就断吧,一身火气的沈安回到了后院,杨卓雪正坐在床边,闻声抬头,看着分外娇媚。
扑倒,熟练的那个啥……
一番折腾,再次醒来就是第二天早晨了。
“哥哥起床了。”
果果依旧是元气满满。
可她的哥哥此刻正在惩罚媳妇。
“昨夜的那碗汤不错。”
杨卓雪喘息道:“妾身不知道您说什么呢!”
“不知道?”沈安狞笑道:“那汤里的东西……你从哪弄来的方子?也不怕把为夫给补的七窍流血?”
杨卓雪只是摇头,沈安一番折腾,最后躺着喘息,“家里只有陈洛有这等药,你定然是从二梅那里拿到的……好一个狠心的女人,这下断更了。”
杨卓雪用被子蒙着头,“您在书房好几日了,妾身还以为您是嫌弃了……”
老夫老妻了,那种熟悉感会让激情渐渐退散,许多夫妻甚至都不乐意在一张床上睡。
沈安正在穿衣裳,闻言回身道:“某就喜欢熟悉的。”
新鲜的固然刺激,可日子还是要和熟悉的人一起过。
沈安去了书房,把手稿修改了一遍就是中午了。
“你拿去书店,让他们尽快印出来,记住了,看好手稿,别被人抄走了。”
陈洛拍着胸脯表示手稿在人在,手稿不在人亡。
“跑着去吧。”
沈安的命令让陈洛有些懵,但却只能执行。
他不知道二梅把他珍藏的那些药给了杨卓雪一些,让沈安昨夜化身为狼,差点就人亡了。
拿到手稿的老工匠看了一眼内容,惊呼道:“这不是石头记吗?”
陈洛说道:“石头记就是郎君写的,你等要好生印出来。”
工匠们都围拢过来先睹为快,老工匠骂道:“都滚!赶紧去弄了铜盘来,把那些先搁下了,先弄郎君的石头记。这书……汴梁不知道多少人等着看后面呢!这次多了十多回一起印,保证是个好生意。”
一帮子工匠发力,三天后就出了样书。
沈安得了样书,一看就乐了,“活字印刷的,还有标点符号的,老子就看你等买不买!”
杨卓雪看的却是手稿,看到了最后一回是迎春准备嫁孙绍祖,不禁大怒:“孙绍祖此人真能嫁了?可怜迎春。”
随即石头记就开卖了。
汴梁为之轰动。
小说这种表现形式并非首创,但石头记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家国天下的描述,无数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其间闪耀,让人不禁痴迷。
这本书依旧是一个老规矩。
“五文钱!”
操蛋的价格啊!
顷刻间汴梁纸贵。
石头记谁最喜欢看?
文青!
闲极无聊的那伙人。
他们才是石头记最狂热的粉丝。
可这些人大多是权贵士大夫,还有他们的女人……
这些人才将反对官家对毕昇子孙的封赏,此刻怎好出手去买书?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于是在书店的外面,某家仆役遇到了另一家的仆役,二人低头说话。
“你是为谁买的?”
“我家郎君啊!”
“你家郎君不是不屑沈安的东西吗?”
“那你呢?你是为谁?”
“某……某为家中的娘子。”
“嘿嘿!”
两个仆役相对一笑,其中一个说道:“真是……那个叫做什么?脱了裤子……”
“不敢说。”
二人挤了进去,随即各自买了几本活字版本的石头记跑了。





北宋大丈夫 第1668章 打怪升级,西北的安定
“你啊你!”
韩琦来到了沈家,一见面就开喷,“你弄了石头记出来,这是想做什么?想让那些人不得不买,由此憋闷?”
“幼稚可笑!”
韩琦毫不客气的一边吃着沈家的卤牛肉,一边喝着沈家美酒,顺带喷沈安。
“就老夫所知,汴梁至少有五家已经在准备雕版,到时候别人直接买雕版就是了。你这般有何用?”
沈安下手晚了些,一块牛肚就被韩琦夹走了,他没好气的道;“韩相可知那些人为何不乐意弄活字?”
“害怕罢了。”韩琦喝了一口酒,爽的摇头晃脑的道:“原先读书难,大多百姓都在地里干活,能读书有成的,自然就能俯瞰那些人,活字一出,读书就渐渐变得便宜了。
如今就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害怕更多的人来读书,害怕更多的人读书有成。
而更多的人只是看不起活字印出来的书,觉着那字不堪入目。加之你是新政的大将,那些人哪里会赞同你的作为?”
老韩别看面带猪像,可真心是心中嘹亮。
大宋有这样的首相,至少沈安觉得不错。
“可还有个问题,没那么多先生。”韩琦笑了笑,见沈安发呆,就趁机多吃多占。
卤猪耳朵嘎嘣脆,下酒最好不过了。
猪肚也不错,最好吃的还是牛肉,筋道,就是塞牙。
“他们弄雕版?”
沈安笑了起来,韩琦说道:“当然,若是雕版的出来了,老夫家中的孩子们说了都要一本。”
沈安说道:“这是某的书。”
“那又如何?”韩琦大大咧咧的道:“难道还得给你钱?”
“对啊!”
沈安很认真,韩琦愣住了,“没谁要钱,你这个……”
“可某的东西,某不答应,别人就能印吗?”
这个……
韩琦仔细思考了一下,“好像不能吧。”
大宋重视契约,重视保护个人的某些权力。
那著作权算不算?
沈安旋即一份奏疏进宫。
“陛下,沈安说大宋有个问题,那就是别人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写了一本书,有人就能不花钱印制出来售卖。他建言,此举该改改了,以后此等事但凭那人做主,他愿意不要钱就不要钱,他不乐意给人印就不给人印。”
赵曙愣住了。
他觉得这是一个极妙的事儿。
当年新政时,欧阳修的一篇朋党论为啥引发了轰动,就是因为被人给抄录印刷了出来,若是不给呢?至少影响会小许多。
“好主意!”
赵曙想的和沈安想的完全是南辕北辙,可并不妨碍沈安得了消息之后在家里暗爽。
“放话出去,就说朝中说了,此后没有作者的许可,不许印制,谁敢……呵呵!”
汴梁的书商们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因为他们的生意主要还是一些以往的典籍,以及今人的文集和著述,这些人是不会要钱的。
就和后世的自费出版一样,哥这是在帮你扬名呢!你还敢要什么版权费?
于是沈安在汴梁书商那里就得了个死要钱的名头。
可随后沈安就放话出去。
——从此后,沈家的书店专门收小说,写得好的,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至此沈安的布局就明晰了。
他这是要用小说这种形式来把活字印刷推广下去。
用心良苦啊!
可谁看小说?
士大夫们都不屑的摇头。
“你疯了?”王雱闻讯而来,“那等东西你当做是消遣弄弄就好,还要弄成一门生意,没人会看,看的都是市井百姓,影响有限。”
呵呵!
沈安微笑道:“知道什么叫做真气吗?”
“什么东西?”王雱皱眉:“书院里学生们弄的那个蒸汽机?”
沈安摇头,“知道什么叫做升级打怪吗?”
“不知道,你好自为之,别弄了。还有,你上次说如今缺先生,书院里的学生也能去教书。”
王雱不觉得沈安能弄出什么动静来。
于是几日后,汴梁的一帮子穷酸文人在暗香集合。
“记住了,这就叫做打怪升级,要让读者欲罢不能,要让他们浮想联翩。”
“还有那个……要会吹,懂不懂?一头牛上千斤,可那是神牛,一头神牛得有无数斤,一脚就能把皇城给踩没了……就在此时,韩相公高喊一声,随后鼻孔里喷出一枚剑丸。剑丸弹开,竟然是一柄飞剑,那飞剑直飞云霄,一剑斩落神牛的脑袋,那血啊!铺天盖地的流淌,把汴梁城都给淹了一半……”
“要放开你们的脑子,咱们什么都能写,比如说杜撰一个神灵的群体,他们之间互相争斗,争斗什么?争斗灵石。”
“沈龙图,灵石干啥的?”一个穷酸文人问道。
“灵石就是灵气所化,压缩懂不懂?在灵脉里压缩了亿万年啊!多好的灵石,无数神灵争夺,少年……你叫啥名字?”
那穷酸文人兴奋的道:“某叫做王卡。”
“好名字,少年王卡的父母被对头杀了,王卡背负着血海深仇去寻神仙学修行,期间经历了万千险阻,最后成功斩杀对头,爽不爽?”
众人点头,“爽!”
“这只是举个例子,你等可以自己去琢磨,写好了交给书店审核。好书不愁稿费,多多益善,去吧。”
沈安笑眯眯的看着这些穷酸文人出去,王天德问道:“你想用他们来做什么?”
沈安说道:“某想让他们来撬动这个世间,让活字印刷传遍整个大宋,把书籍的价格打下来。”
不能让书籍成为穷人读书的阻碍。
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师资力量匮乏。
沈安为此准备去去求见赵曙。
……
拂晓的皇城外依旧是僵尸围城。
“沈安那厮弄的石头记让人欲罢不能啊!你可买了?”
“买了,可惜不是雕版。”
“雕版谁敢弄?沈安悬赏五千贯,发现有人盗印就出手。”
“这人太有钱了,让人头疼。”
“关键是这活字吧……其实也能看看。”
“沈安来了。”
早上挺凉爽的,沈安弄了两个馒头啃,有人吸吸鼻子,“沈龙图,你这什么味的馒头?”
沈安咽下一口馒头,“某这个是家里做的三鲜馒头,没吃过吧?”
众人摇头,沈安说道:“某这个三鲜馒头,乃是用了最鲜美的虾仁,加干贝,再加剁细的羊肉,弄些葱花香料一搅拌,做成馒头,味道……”
他又咬了一口,满意的听着咽口水的声音去了前面。
“这个缺德的,某担心朝会出丑,所以没吃东西,饿了,饿了!”
“边上就有东西,羊肉馒头也有。”
小贩们不失时机的喊道:“羊肉馒头,西北刚来的肥羊喽!”
那些官员被沈安弄的垂涎欲滴,纷纷出去买了羊肉馒头。
“这西北的羊肉如今可多?”
有官员顺便就问了小贩。
小贩一边做生意,一边说道:“多。如今西北那边的西贼,呸!朝中说了,他们也是大宋人,不许再叫西贼。西北的牧人如今不动刀枪了,专门放牧,好些牛羊呢!如今别说是羊,连肥牛都有,只是还需遮掩些卖。”
“肥牛都有?”那官员明显的馋了。
“有啊!”小贩得意的道:“那些牛羊贩子说了,原先的牧人放牧却吃不起羊肉,如今可好,那些权贵头人全被收拾了,他们为自己放牧。汴梁这边的商队过去,价格公道,只是卖一批牛羊,到手的钱比以往一年都多……”
大宋有钱,而且支持商贸。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打压牧民的事儿会引发西北官方的强烈反弹。
为啥?
因为牧民的日子关系到他们的口碑和政绩。
大宋的官员喜欢互吹,但若是前面互吹,后面百姓嚎哭,如今每个府可是有两名御史盯着,你就等着被弹劾吧。
吏治的改善间接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这个转化很是神奇,却又显得格外的理所当然。
小贩把馒头递过来,然后笑道:“那些西北的牧人都说了,还是做大宋的百姓好,以后谁若是要复辟什么大夏,那就弄死他。”
官员们一怔,一种感悟油然而生。
“这便是吃饱了才有的感慨,这不是忠心,却胜似忠心!”
朝堂之上,沈安站的笔直,“而在西北往南边看,各种新法实施下去,百姓的日子在逐步改善,吃不饱的有没有?肯定有,而且不少。需要以后持续去改善这些人的日子。
再有,臣在想一件事,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臣在想,如何让这些话成为现实。”
赵曙含笑道:“西北收复之地能这么快恢复过来,商队功不可没。”
这个确实是。西北有许多好东西,比如说青盐,比如说牛马肥羊,如今被收复之后,这些商品通过商队开始涌入大宋。
“陛下,汴梁的羊肉又降价了。”
韩琦一脸唏嘘的道;“臣昨日出门,见街头上有人卖羊头肉,热气腾腾的,许多百姓都在买,说是便宜。臣在想……几年前,那时羊肉还是个珍贵的东西,一般百姓都吃不起,不过是数年间,大宋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
他郑重躬身,“这一切皆有赖于陛下的坚持,臣为陛下贺。”
“臣为陛下贺!”
宰辅们齐齐躬身道贺,沈安慢一步以示尊重,实际上就是反应慢半拍。
就慢了这么半拍,他见到了赵曙的神色。
赵曙静静的坐在那里,神色中多了骄傲。
“记得朕刚登基时,北方和西北都有大敌,国用不足,各地还时常能听到造反的消息,堪称是内忧外患。
可如今西北安宁了,北方的辽人也退缩了,交趾成了大宋的一部分,于是朕便想着让百姓修生养息,所以不管是免役法还是什么,只要是能给百姓好处的事,朕就一律坚持!
如今这些坚持有了结果,朕……不胜欢喜,心中欢喜啊!”
他有些激动,起身道:“只是大宋依旧还有许多问题,诸卿不可自满,若是有了主意,只管说来。”
“是!”




北宋大丈夫 第1669章 慷慨解囊,大宋的盛世(为‘烟灰黯然跌落’加更)
赵曙让宰辅们有什么好主意就说,这话没假,可在赵曙心情愉悦的时候,没谁去自讨没趣。
“陛下,臣这里有些事。”
赵曙不用看就知道是沈安,他点点头。
沈安说道:“陛下,臣昨日听韩相说,大宋各处缺先生缺的厉害。”
韩琦看了他一眼,心中警钟长鸣。
这小子怎么把这话给弄出来了?
赵曙点头,“各地有州学,有县学。先帝时曾赐兖州学田,朕在想啊!是不是让各地都拨些田地去助学,每年的收益用于补贴那些穷困的学生。”
大宋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堪称是一以贯之,许多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并延续至后世。
“陛下……”
赵曙今日两次岔开沈安的话题,让他很是恼火,“陛下,臣在想……”
“邙山书院的学生?”赵曙见他锲而不舍,就说道:“你莫要以为那些人不知道你的意思,邙山书院的学生去教书,教出来的全是杂学的子弟,这是和儒家抢饭碗。”
韩琦说道:“此事老夫隐晦的给你提过,你却不知。那今日老夫再给你说说,往明白了说。
目下的新政正是紧要时候,枢密院和三衙在盯着北方,皇城司的人前赴后继的在北方打探消息,仅三月就殉国十余人,在这等时候,邙山书院的学生一旦成群结队的去教书,那些人会咆哮,会拖后腿!”
韩琦深吸一口气,“你要懂的大局,为了大局去做取舍,这是宰辅必有的本事,否则……”
否则你就在下面厮混吧。
“韩相此言甚是。”
众人都纷纷附和,连赵曙都表示了赞赏。
沈安有些纳闷,“不是书院的学生。”
“那是谁?”
韩琦不悦的道:“大宋何处还有一批能教书的?”
沈安看了赵曙一眼,赵曙只觉得一股子凉气从脊背处升起,“你……你莫不是在打宗室的主意?”
苍天呐!
这个不省心的,要是他张口建言让宗室子们全去教书,传出去他连皇城都不敢出。
那些宗室子虽然无所事事,但大多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教书自然没问题。
可那些人这几年真心表现的不错,不给朝中添乱,不给赵曙添乱,让他很是满意。
要是沈安来这么一出,这种大好局面随之就会消散,那些宗室会在皇城外咆哮,甚至会抱着历代皇帝的牌位来嚎哭……
沈安见赵曙的神色不对,就说道:“陛下,臣说的是那些穷……不,是那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
呃!
赵曙第一感觉就是很尴尬,自作多情的那种尴尬。
随即就是一喜。
韩琦已经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身后挨打经验丰富的曾公亮马上退后一步,老韩的熊掌落空。
他悻悻的道:“陛下,自从祖宗鼓励天下人读书以来,大宋读书人之多,堪称是如过江之鲫……”
“咳咳!”赵曙一本正经的道:“韩卿,要注意措辞。”
能把读书人比作是过江之鲫吗?
不能!
韩琦一怔,“是了,堪称是如飞蝗般的多……”
众人下意识的就想到了蝗灾时的场景。
有的见过,没见过的也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
扑啦啦的蝗虫遮天蔽日,这个……把读书人比作是蝗虫,比过江之鲫还过分,老韩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赵曙黑着脸,嘟囔着韩琦跋扈。
韩琦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陛下,那些读书人有钱的都去放贷兼并田地,或是做生意。脑子不活络的,考不上进士后家里都折腾的差不多穷了,只能去种地……这等人……陛下,真不少啊!”
曾公亮先是赞赏的对沈安颔首,然后出班说道:“陛下,正是如此,每年地方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进士终究只取这么些人。剩下的人怎么办?一年年的苦读,家底厚实的也就罢了,小康之家也撑不住。最后就多了许多破落户。
这等人若是让他们去教书,既能解决了先生的问题,又能让这等人摆脱贫困,一箭双雕啊!”
赵曙心中微喜,“是了,朕却忘记了那些人,不,不是忘记,而是忽略。大宋百年,科举百年,进士在东华门外唱名,而更多的人只能望洋兴叹,这些人丢在地方能做什么?生意没那么多可做的,家里有钱的好过,没钱的会变成贫民,如此让他们出来教书……韩卿,他们可愿意?”
1...892893894895896...10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