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外面的油饼还好一点,里面的油饼远比马粪臭多了,不亚于大便之恶臭!
大伙来到“饼山”前,刘昌郝亲自监督,进行甄别,将它们分成三部分,未发酵好的,刚刚发酵好的,发酵过头的。
主要其他人对它还不是太熟悉,刘昌郝不亲自来,即便说了,也不易将其甄别开来。
李阔海隔着窗户看他们干活,心痛钱,不至于,说句不中听的,刘昌郝替代了前身,论智商真的不如李阔海。卖不掉的东西,何必心痛钱,而且刘昌郝做的比较够意思,不占便宜,给了两百贯钱。
这些权当糟蹋了,但后面不能让它们糟蹋。
关键朝廷将各个牧监取缔,否则许州有牧监,郑州有牧监,中牟有牧监,三大牧监,得养多少匹马,多少豆枯卖不掉的。眼下只有两个马场,刘昌郝没有直说,但等于直说,一不能用霉变的豆枯,二豆枯喂食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这些是官马,一旦出事,非同小可。
不但官马,猪也一样,自己劝各大主户养猪,养好了,大伙才会踊跃买豆枯,猪养死了,谁还能来买豆枯。李阔海忽然想起来刘昌郝去年那个“无尖不商”的比喻,其实还是有道理的。
关键得养多少头猪,才能将自家豆饼消化掉
对了,李阔海来到后面,他可没有口罩,只能捂着鼻子,问:“刘昌郝,其能养鸭”
“鸡鸭鹅,马牛羊,猪驴骡,皆可以喂食,然如吾所言,需文火蒸近半个时辰,比例不能太高。大官人,虽能养,非乃猪,你勿要劝之,鸡鸭易得瘟病。”
在这时代,大规模养鸡鸭,特别是鸡,真的容易出问题。
不大规模养,如刘梁村,每隔几年或十几年,还会闹鸡瘟。
李阔海面露郑重之色,他又走了回去。
不但他,刘昌郝也没办法了,当成肥料,用量肯定会大,问题是现在农作物回报率太低,想要起效果,每亩地得施两三石油饼,两百多文钱,还要花费人力去发酵,一亩地庄稼能带来多少回报背靠着京城这个大市场,油销售不成问题,那么油饼注定会成问题。不但是豆饼,搭配了菜籽油,还有菜籽饼,桐油饼……等等。
除非李阔海能鼓动起三四百家人养猪,每户还必须养两三百头猪,才能将他家的油饼问题化解。
搬了九座“山”,大约能知道每座山有多少石油饼,称是不可能的,不过能用船进行大约的估算,四百石的船略超载不会超过四百五十石,再多,反正请来八艘船,没那必要。
未发酵好的约一千六百石,发酵好的约一千九百石,两者乃是小头,后面的才是大头,发过头的约为八千余石!岸上还有可怕的八座山,考虑到李阔海必然已经处理或卖掉大量油饼,能约估出从去年秋天到现在,他家的出油量约为**十万斤。
刘昌郝忽然明悟,总体去年下半年中原地区开始风调雨顺,粮价豆价如自己所猜,不是上涨,而是略略下降,可能今年春天,李阔海又进了大批黄豆。
其利润能接近两万缗钱,若是油饼处理好,说不定能超过两万五千贯,考虑到合本人的分成,李家真实收益约为一万缗钱,超也超不了多少。但也是惊人的收入,如李家有两千多亩良田,然而卖,总价不过一万缗钱。
由于数量太多,刘昌郝还从盖村又叫了一些车子,从上午开始,一直拉到接近三更才结束。离开油坊前,刘昌郝又看了一眼余下的八座“山”,尽管自己搬走了九座,这八座山仍会让李阔海头痛。当然,它们没有坏,李阔海尽量卖钱了。
到了乌头渡,各个船家一边清洗船,一边向刘昌郝抱怨。刘昌郝笑笑,抱怨不是为了抱怨,而是自家用船多,想下回自己多请他们的船。
回家休息。
第二天继续。
未发酵好的,继续发酵,但放在刘昌郝手里,则是比较标准的发酵。
发酵好的,也用了温水搅拌,重新发酵,即便刘昌郝亲自去,判断也会出现误差,但时间不会太长,也不需要翻伴,几天后便能拿出来用。
&
第104章 甜
以前京城大多数士子以为刘昌郝是抄袭的,其实就是抄袭的,不过这个理,谁也说不清,然后将抄袭的诗词贴在鞭炮上卖,无耻,有侮斯文。
渐渐大伙知道“真相”,当初闹得越凶的人,越是惭愧,越是对刘昌郝高山仰止。
看看,我们追着人家的下人骂,人家生气了吗没有,甚至都不屑解释,这才是真正的“高人风范”。
刘昌郝自己的心态,羞耻,谈不上,那怕他自己公开承认我是抄袭的,别人也认为是他在开玩笑,陆游,陆游是谁骄傲、光荣,更谈不上。也就是伍贵所想的有可无可的态度。
不过刘昌郝将一首首优美的诗词贴在鞭炮上,余下的只有与锦衣青年对话时,传出的两首词,虽不会有人说刘昌郝抄袭了,终有些变相换钱的嫌疑。
“三郎,我要活在他人言语之中”
想要好诗词不要太简单,给刘昌郝十天时间,能挑出一千首诗词,首首皆是精品,什么样的题材都有。但那样,他就成了才子
牛户回去,开始落雨,这场春雨还不小,下了两三天,对于苜蓿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落雨了,不能浇灌。
刘昌郝立即让浇灌瓜垄的人停下,全部起垄。又让浇灌苜蓿的人停下,就着这场春雨立即追肥。
撒完肥料,全部回到瓜田里,但不是起垄,而是在浇灌过后的瓜垄上两边各挖一条沟,刘昌郝刻意带着尺子过来量,准许有一些误差,但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雨停下,将清明大鞭炮送走,还让韦小二将盖氏带到京城,去年就答应的,再找大夫,将盖氏病看一下,抓一些药回来,顺便将朱三他们垫付的钱还掉。
刘昌郝带着几个人进了大棚,先是掐掉营养钵上长势较差的一株瓜苗,随后用胆矾搭配石灰做溶剂,对瓜苗进行喷施,它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名字,波尔多液。春天正式来了,各种病虫样也来了,波尔多液正是对付它们的好武器。
盖氏忆性不错,一下子便找到埋她男人的地方,韦小二用锹去挖,尸骸已经无法辨认,不过时间不算太长,衣服还没有腐烂,盖氏趴在那里哭得像泪人。
韦小二不知道怎么劝,只好让她在那里哭,自己去买一口棺材,两人将尸骸放进棺材运了回来。下葬时,盖氏继续带着两个孩子哭,还是胡二娘将她劝住。
大伙这才下葬,大太阳晒了两三天,刘昌郝重新让大家对瓜垄进行浇灌。
这时候已经浇到下面的瓜田,刘昌郝再分人手,安排一部分人所有堆肥、饼肥,包括前几天运回来的饼肥,一起掀出来,让太阳暴晒一天,只留下一小部分,余下的全部担到瓜垄上的两条瓜沟里。再将各条堆沟与空起来的沤池土坯拿起来击碎,从坡地上运来泥土与击碎的坯土一起填入到沤池或堆沟里。
覆平沤池与堆沟易懂,腾出更多的耕地,但这个肥料,韩大虎也开始咂舌:“刘昌郝,须如此多肥料”
去年运回来五千多石马粪,全是干得不能再干的马粪,发酵后,水份、草秸、淤泥,加上刘昌郝自家的肥料,在刘梁村买来的肥料,能变成上万石,还有两千多石饼肥,虽然种苜蓿用掉一部分,也有一万余石。
刘昌郝很想说一句,多乎哉,不多哉!
记得他上初中时,他老爸神秘地告诉他一件事,施用饼肥,瓜会非常甜,刘昌郝居然一直记着。大学毕业后,渐渐知道他老爸说法很不准确,或者说还能让瓜更甜,但刘昌郝不说了,他老爸老妈渐渐老了,农村人,那来的退休一说。
为什么开封一带瓜比较甜,砂质土壤,利于瓜类作物生长,座果时雨天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结晶,富钾土,能提高糖分含量。
具体一点,座果后尽量地保持有很大的温差,人不可能调节大气的气温,但可以调节甜瓜的座果时间,务必让它们在四月座果,正是一年中温差比较大的时候。
座果时控制氮肥,多施钾肥,刘梁村这片土地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钾素,甚至刘昌郝还准备施少量焰硝溶液,焰硝便是硝酸钾,钾肥!
成熟期必须控水,水分多了,必影响含糖量。
种植地区必须有很好的光照,也不能等老天,一是调控座果时季,二是让它朝天长……
适期采收,不得使用催熟剂、膨大剂让其提前成熟。
最后一条,也是关键的一条,必须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他老爸说是饼肥,饼肥确实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但其他的有机肥同样也可以。
多施的多,不是几百斤的多,若是放在大棚里种,因为产量高,每亩得施4000-5000公斤的有机肥,即便是露天的,最好也要施上六七千斤有机肥。只要施到这份量,那怕是大棚瓜,也会很甜。事实是不可能的,不提上哪儿弄来这么多农家肥,即便弄来了,得多累人,那只好用化肥,于是瓜产量跟上了,又不甜,催甜素又来了。
更甜可以,在宋朝也能做到,但想要瓜有多甜,人就有多累多苦!
按照标准,刘昌郝施用的肥料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施下了大量沤肥,还有沼肥,沼肥不仅穴施,还有一个重要用场,叶喷!叶喷的不仅是沼肥,还会喷另一样东西,醋!以及塘泥,每亩均摊下来,能放了两立米多塘泥,当然,放在一亩地上,不算多,然而这是沤积了不知多少年的淤泥,想想江东圩粮食的高产,虽然只有两三立米,不亚于十石堆肥之作用。
七七八八算下来,加上宋亩略小,应当足够了。
放下堆肥,然后盖地膜,原先准备盖的地膜只能卡着两条垄沟,不过清明这批契单成了最大的惊喜,经济宽裕,刘昌郝从吴坊主手里又买来大量白纸。不但有地膜,定植后,会搭一个真正的小拱棚,不高,将瓜垄盖起来。地膜的尺度也放了不少宽度,一直盖到瓜垄两边的底部
第105章 真正的开窍(上)
第二天一大早,三十多名妇女带着行李过来,刘梁村也不行,必须晚上睡在作坊里,否则两头跑,农忙渐至,还是会分心。
一百多号人干活,速度得有多快,天渐黑时,所有瓜垄都完成了浇灌,瓜沟也做好了,堆肥也全部放进瓜沟。
次天,开始正式定植。
五色瓜每亩需定植多少株,资料上没有。
刘昌郝参考的是与五色瓜大小仿佛的伊丽莎白瓜,露天爬蔓每亩定植1000-1200株,大棚上架1800-2000株,标准温室上架2000-2200棵。若是比伊丽莎白瓜更大的,如哈蜜瓜之类,每亩只能种六七百棵,更小的,还能多种几百棵。
宋朝一亩究竟有多大刘昌郝忍无可忍,终于用手机屏幕尺寸对照,然后丈量了刘梁村数块耕地,有的多有的少,平均在610平米,随后他又跑到了盖村,盖村大半都是淤积田,一等良田,发现每亩变成了590平米。看来其大小不仅是按尺寸来的,也是按田来的。
刘家将桑园子、蓄水塘除外,共计424亩,去年又买了十几亩地,不过有一些租地,花圃,以及留给菊花繁育的耕地,沼池暂时不能动,棘墙,路与灌水渠、小蓄水池占用的耕地,近十亩主动荒置的坡沟地,有的算不清。于是刘昌郝一块一块的大田丈量,按照610平米计算,留作种瓜的大田约为325亩。
刘昌郝说让它朝天长,便是上架。
经过反复斟酌,良田1400株,劣田1300株。
肯定不太标准,刘昌郝又拿出几亩地专门做试验地,更密一点,更疏一点,施肥多一点,施肥多一点,看看其分别有何影响,明年的种植便会更准确。第一年,只好将就了。
定植前还要做一件事。
一般甜瓜会浇一次伸蔓追肥水,大棚甜瓜根据潮湿情况酌情浇一到两次膨瓜水,露天的得浇两次膨瓜水。
育苗期要适度控水,定植到伸蔓期要适度控水,开花前后与正式座果期要适度控水,成熟期要适度控水。浇膨瓜水水量也不能太大,不然会引起病害。
但不是固定死的,各种情况各种对待,如刘梁村土质漏水严重,需适度地增加浇灌量。
刘昌郝用手摸了摸瓜垄的泥土,让大伙先喷施,让它略有些湿意即可,特别干的瓜垄才会浇,也必须少浇。这才将营养钵放进去,重新蒙上地膜,瓜苗上方剪一个口子,让瓜苗露出来,将地膜扯紧。接着搭小竹弓,盖上拱膜,正好瓜垄不宽,拱棚将瓜垄一起笼罩,能起着良好的保温作用。
韦小二问:“若无拱棚如何”
沈氏说,你种花我们看不懂,你种瓜我们还是看不懂。
她看不懂,客户也看不懂,刘昌郝只好事必躬亲,虽然他未动手,但心更累。于是从去年起,刘昌郝渐渐培养韦小二与武兆麟,甚至将他们叫到身边,亲自教,讲了一些简单的原理,也鼓励他们若有不懂,可以向自己发问。
刘昌郝许多安排,韦小二也是知道的,原来并没有计划用小拱棚,甚至都没有准备用宽地膜。
“若无小拱棚,我则用窄地膜与草毡。”
“两者有何区别”韦小二非是想学艺,是他必须懂得刘家大多数活计。为什么刘昌郝会教他们,不仅眼下活多,未来还有一个大计划,多半刘昌郝会将许多事务直接交给他与韦兆麟管理,不懂能行么。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
刘昌郝先讲节气,二十四节气颇有些科学道理的,如小雪大雪,未必会下雪,但进入小雪,有了下小雪的低温条件,进入大雪,则有了下大雪的低温条件,真正冷的不是小雪大雪,而是小寒大寒。
进入立春,春天渐归,温度渐升,但同样的,不是立春这一天会暖和,相反,它也算是一年中比较冷的时候。想要真正的暖和,那叫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一样的道理。
到了种植上,有一个术语叫断霜期。一般长江中下游春分便正式进入断霜期,能将甜瓜从苗棚里拿出来定植。黄河中下游则到了清明节边上,当然,刘昌郝用了地膜,可以提早几天,也不能早到春分时候,眼下刚刚好。
两者区别是用了小拱棚与地膜,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能早三四天上市,长势也会更好一点,用了拱棚,宽地膜,杂草会更少,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时也会有倒春寒发生,几乎每年都有,一般情况下有了地膜加上草毡,足以抵抗,然而遇到严重的倒春寒,仅用了草毡地膜,还会冻死一大批瓜苗。
真没有清明若大的契单,也有办法预防,准备更多的备苗。其实防的就是清明这段时间,到了下个节气谷雨,已经离立夏不远,有时天气还会冷一冷,但不能称为春寒,也冻不死瓜苗。拱棚优点虽多,也有缺点,更花钱,更耗人力,否则都能拖到正式伸蔓期时,才请妇女过来干活。
是很耗工,这么多人干活呢,整花了三天外加半个上午的零头,才将瓜苗定植下去。
还余下近五万株瓜苗,这是刘昌郝有意留下的,毕竟那时候他还未想过用小拱棚,如他所言,必须得多留备苗。还有一些瓜籽,但犯不着为它们去打营养钵,在大棚里插种、管理,便不要了。
刘昌郝选了近万株留了下来,余下的,他让几名妇女去几个村子叫人过来,你们自己拿,拿多少我不问,但别扔掉,此外,这时天气仍有些反常,下去最好施一些基肥,上面铺一些草秸。
不要钱,都喜欢,几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来人拿了一些瓜苗,但几乎都是种一些留给家里孩子吃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