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训练务必严格,你更须领头也,若有战斗,你当以森严军纪以治属下,然训练之外,你当学吴起,对属下仁爱之。”

    “昌郝,我可否拿出部分薪酬,与属下……”

    刘昌郝立即打断他的话:“你可拿出部分薪酬与属下去酒肆吃饭,也须同甘共苦,然你已为十将,可亲也,不可狎也。属下家有困难,你也可相救,然不可有求必应。不仁爱,属下不归心,溺爱之,属下必起轻慢之心。”

    这样说,梁小乙便清楚如何做了。

    刘昌郝想了想又说:“我曾祖当年不识字,限于都头,我祖父虽识字,然去世太早,限于军使。我听朱三言,禁军训练时间乃短矣,闲空之余,你当多读书。或去购买诸兵书与史书,寻一百战例,从政治、经




第112章 十将(下)
    “刘有宁,有何不对”朱三问。

    “没。”刘昌郝转过头,继续对梁小乙说:“你岁数终年少了……”

    “刘有宁,霍去病也年少。”

    “三郎,你也知霍去病然知他与卫青是何关系,与卫子夫是何关系”

    不提这关系,梁小乙又怎么与霍去病相比

    朱三无语,就如欧阳修之子欧阳发,考了好几次省试皆名落孙山,今年下诏,赐其同进士出身,今年不是科举年哪,但人家是欧阳修的长子,能不照顾赐了同进士,立即迁官,殿中丞。这还是欧阳修晚年于濮仪之争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私生活有亏,且反对变法,不然以欧阳修的名气,会迁的更高,如范仲淹几个儿子……

    刘昌郝继续说:“小乙哥,你年少,是资本,也是阻力,前几年需沉淀,素日一练二习,未来汝之前程,当为刘梁村第一人。”

    刘梁村未出过大人物,刘昌郝的曾祖与祖父,算是很牛的人物了。但两者起点不同,后面的支持力量也不同,只要梁小乙做好了,指使还是有希望的。

    “刘有宁,你前程也不可估量。”

    “我性子疏懒,也就如此。”刘昌郝说,也不是疏懒,仅是万亩锦绣,得需多少年才能实现著书立说与科技发明,更需要时间,那能去做官况且科举是那么好考的即便智商跟上来,刘昌郝也没有把握说我一定能科举得中,除非黑猫大人将他的智商再升一升。

    但就是这个子任务,让他一直不明白。

    “小乙哥,放几天假”

    “有几天。”

    录为禁兵后,第一件事是编营,编得不好也未必会在京城,如尉氏,便有三营宁朔军、三营擒戎军、一营步斗军、三营广捷军、两营龙骑军、一营广德军,因为离长葛马场近,战马容易照料,其中骑兵占了七营之数,乃是开封除京师外十几县中数量最多的,只是前身是一个书呆子,不问世事,即便现在刘昌郝也不大清楚。

    编营后刺字,刺字后立即发钱发军衣,因此称为募,而不是征,然后放新兵几天探亲假,回到军营发武器,从那时起便是一名正式的禁兵。这几天的假期一是人道,二是给新兵一些准备。

    禁兵的薪酬一钱二粮三帛四炭,不过是新兵,才进军营,几乎是一无所有,不能天天穿军衣,放几天假,顺便让这些新兵从家里带一些衣被进入军营。

    时间有点不巧,刘家正好到了最忙碌的时候。

    其实甜瓜长到6-7片叶时,便正式进入了伸蔓期,况且是九片叶,若不是纸地膜挡着,纸膜上还刷着桐油,瓜蔓都开始正式抓土了。

    一边揭拱棚,这回是真的揭,但拱棚的纸膜用的时间短,中间只落过一场雨,虽然纸张不大好,只要放在仓房里保管好,明年能继续用,后年都能用,大后年则有点不大好说。

    一边搭架子,架子搭好,立马用草将瓜蔓捆于竹架上,安排人手浇灌,考虑到刘梁村土质有漏水现象,刘昌郝控制住每次浇灌的水量,分成两次浇灌。全部上了架子,再次喷波尔多液,醋液,沼肥,随后进行颇耗人力的穴施沼液。

    韦小二抽空问:“少东家,仅十五天。”

    “是十五天,然现于何辰光,谷雨前与清明前一样乎”

    三月份晚一天便暖和一天,可能会有冷空气下降,但谷雨的冷空气与清明的冷空气终是不同的,况且只揭走了拱棚,地膜一直保留着,不会揭走。而且盖了拱棚利于有保土壤墒情,不但这种种植方法,即便进了大棚,若是不怕麻烦,盖了大棚,也要覆地膜,小拱棚,并且考虑到大棚里的情况,拱棚时间更短,盖七八天便要立即拿走。然而就这七八天时间,盖与不盖,可能是两种情况。

    当然,不能按试验田种植,谁也吃不消。

    总之,多一道繁琐的程序,只要是合理的,都会有作用,但不是成本的因素,多不怕,怕的就是劳力跟不上。

    就像这次盖了拱棚,前几天那场雨落的时候,天气也比较冷,因为有拱棚,避了过去。

    放在拱棚里,生长也快,最少多长出一片叶子,瓜势更是长的比较好。

    “韦二哥,你可看到他人家瓜”

    刘昌郝将多余的瓜苗大派送,刘梁村几乎家家都种了甜瓜,基本上都放在菜圃里种,也浇肥,长势情况却是两样,越往后差距越大。

    “搭架有何用”

    “搭架可以密植,若不搭架,每亩仅能种900棵。”

    “哦,”韦小二讶声,相差了600棵,产量会相差多少

    刘昌郝立即补充一句:“越密植,需肥越多,切记。”

    “是,是。”

    “搭架前期繁琐,后期却方便。如定点人工授粉,修蔓,置于地面,眼下还好,瓜蔓长大,叶蔓绞连,看亦看不清,如何精准修剪定点授粉”

    “瓜吊于竹架之下,不受地气虫子影响,不会有斑痕,品相好看。四面受光,利于糖分结晶,会更大更甜。”

    也不是没有缺点,前期确实很繁,买竹子也花了不少钱,好在竹子能用上两三年,刘昌郝才修了那两个仓房,甜瓜下市后,有的纸膜还是能用的,包括竹子,一起放在仓房里。

    因为有了那几张可怕的地图,仓房接下来放的东西会有很多。

    总之,韦小二虚心用心去学,刘昌郝也用心教,今年还不行,明年,许多事情刘昌郝能



第113章 燕子
    “昌郝,你说的话,大善,”梁小乙说。

    “非也,”刘昌郝将梁小乙拉到一边说:“村人见我家三代积善,家却渐败,刘四根作恶,多子多孙,家族渐旺,故操德渐渐滑落,故我故意这么说。”

    刘四根不仅作恶,还间接地导致好几条人命案,两者结合,才让刘梁村道德迅速滑坡。那天刘昌郝只是吃了几盏酒才说的,似乎刘昌郝家渐渐好起来,梁小乙成为十将,但刘四根家未败呢,刘昌郝说了也不管用。

    “言善,我便言仁宗陛下,他是不是好皇帝”

    宋仁宗,谁敢说不是好皇帝。

    “其有后乎”

    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宋仁宗也不是无后,有几个女儿侥幸活下来,然而几个儿子全部莫名其妙死了,等于是无后。

    “小乙哥,你以后须多读书,如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会因人善而善之,因人恶而恶之。你可行善,然需因人而施,量力而行。”

    “如鲁大母于刘四根”

    “然!”

    鲁氏也不差,当年的刘四根是很谦逊的,不要说鲁氏,即便现在的刘昌郝也看不出来。

    “我所以言之,乃是你赴京师,非是刘梁村,此处封闭,能用善恶因果教之,京师各色人等皆有,聪明人彼彼皆是,则不单纯用因果来共事。”

    “你临行,我再赠一言。我前日说,上司敬之,下属爱之,训练严之,然有一群体吾未言,一都之中尚有诸位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皆与汝平级。”

    “你新人年少,与之交往,平辈相处,其不悦也,敬之,你失之身份,他们依然会鄙视你。故进入军营,此辈人,且莫与其交往,其敬汝,汝敬之。其不敬汝,汝避之。敬上和下,上司喜欢,下属爱戴,用不了多久,这些人同样也不敢轻视你。”

    梁小乙想了想说:“若其反复挑衅,我应当如何做”

    “一挑衅,你让之,二挑衅,你让之,三挑衅,你就不用再让了闹将起来,其乃孰之错”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梁小乙起点就是十将,虽然起点足够地高,但不完全是好事,特别是没有什么后台,嫉妒的人有之,眼红的人有之,不服气的人也有之。所以前几天梁小乙回来,刘昌郝说,是先稳住,而不是进取。

    两人又说了几句,梁小乙与梁三元夫妻,谢四娘,以及村里其他几个长辈,弟弟妹妹,苗苗,一一道别,然后上船。

    看着船越行越远,沈氏终于热泪滚滚而下。

    刘昌郝安慰道:“大娘娘,小乙哥这一别乃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又不是太远,大娘娘若不放心,随时乘我家船去京城去看望他。”

    其实梁小乙在军营,刘昌郝不是太担心,自己说了那么多,京城还有朱三他们照应,不会吃亏,他担心的是以后,交趾、灵州、永乐城,不要全碰到了,随便碰到一个,都会很悲催。表面上几率不大,拼命的多是陕西人,南方人,好吧,这样说是不对的,然而手机里那幅3d地图,加上保卫什么河东河北的,刘昌郝总觉得不简单。没有理由,但有直觉……

    …………

    “这片瓜需控肥,”刘昌郝说道。

    他拿出好几亩地做试验田,来试验更精准的基肥数量与株数。

    许多天过去,经过仔细观察,每亩1500-1550株影响不大,每亩达到1700株,长势开始受到影响,只好加大追肥数量。至于基肥,若是将基肥数量提高50%,长势是最好的,提高100%,略有些疯长现象,更多的,没必要提高了,这种情况只好控肥。

    通过这些试验田,便能得出准确的株数与用肥量,每亩株数能提高到1500株,不能再高了。基肥用量则十分惊人,刘昌郝施的基肥数量可不少,但想它长好,还需施更多的基肥,至少是今年的1.5-1.7倍,比伊丽莎白瓜还要吃肥。

    明年还要试验,其留果数、更精准的修蔓、留果位置、追肥量、浇灌数量,以及两年的育种,那么到后年,刘昌郝可以大着胆子说,能将甜瓜的产量触碰到这时代的天花板。

    刘昌郝回到家。

    发现几个孩子围着秦瓦匠的二儿子大刚,他走过去一看,看到大刚手里捧着一只燕子。

    “大刚,燕子从何处得来”

    “我打下来的,”大刚指着屋檐下的燕子窝说。这些孩子半大不大的,玩性重,用弹弓打鸟再正常不过,这只家燕从外面捕来虫子回巢喂小燕子,被大刚用弹弓打了下来。

    刘昌郝看了一眼,小燕子吓坏了,瞪着乌黑的小眼睛,紧张恐惧地鸣叫着。许多孩子却围着大刚,莫名地高兴着。

    一只小燕子,没必要大惊小怪。

    刘昌郝正要进屋,忽然看到空中还有一只小燕子在飞,大约是大刚手中燕子的伴侣,于是他改变了主意。

    “你们进来。”

    刘昌郝便说了燕子的情况:“它们不仅是益鸟,也忠心,今年是这两只燕子归,明年其乃继归之,或其子女归我家。”

     



第114章 血脉里的东西
    两只猫、一群燕子,家便能大兴

    李家又来了人,来的人更多,达到九十几人。不过上次来的两拨人才是真正的大主户,李阔海亲自作陪,这次来的,多是梁永正、刘四根级别,李阔海没有来,而是让油坊的李坊头带着他们过来。原先刘昌郝也不清楚,后来才知道李坊头乃是李阔海的堂兄,在油坊有少量的分红,李阔海还有其他一些堂兄弟,都有少量的分红,因此那个油坊应属于“家族企业”。

    不用问,看穿着,刘昌郝也是懂的。

    这些人,都是李阔海找来的“合伙人”。

    刘昌郝还看到一个熟人,是沈村的一家大户,放在李阔海眼里,只能算是伪二等户,真三等户。他也来到刘昌郝身边,悄声问:“我村在传,说你要娶李家小娘子,又传你被黄家的人退了亲……”

    “沈叔父,此乃我家的私事,我带你们看猪吧。”刘昌郝说。

    其实不当问的,虽然刘昌郝无所谓,但被人家退了亲,难道会光彩

    不过看到了沈村这个大户,刘昌郝隐约地猜出李阔海邀请的这群人,多半全是来自惠民河两岸各村庄的二三等户人家。无他,位于惠民河两边,漕运便利。不仅是豆饼呢,还要替这些人家买糠秕酒糟,运输成本将是关键,位于惠民河两边,以后卖猪也方便。刘梁村都不行,离惠民河稍稍远了一些。

    刘昌郝带着大伙向山滩上走去,沈村的大户又走过来说:“你看那人,便是黄村人。”

    “是黄村人如何,不是黄村人又如何”刘昌郝反问道。黄村不黄村的无所谓,主要是刘昌郝岁数不大,面相又嫩,这个人虽是沈村的人,依然有些轻视,不然不会一问再问。

    来到山滩上,李坊头将刘昌郝拉到边上小声问:“你家猪少了许多。”

    不敢大声问,少,一是卖掉了,二是死掉了,前者是好事,后者最好不要说。

    刘昌郝哈哈一笑:“李坊主,我家已将少许大猪售卖。”

    其由来还得从梁小乙回来说起,何胖子看到刘昌郝家的猪好肉多,以及另外两个原因。

    许多人家卖猪时不老实,会抢在“杀猪人”到来时,拼命地喂食。何胖子一般是下午买猪,冬天是立买立杀,这时候天热,只能天快亮时杀。杀完了,立即拉着车子,于各村各寨叫卖。为了防止各家喂食,谈好价格时,上午就派他儿子过来守着,一直到猪拉尿拉屎才将猪捆起来称,换成刘家则不用担心。尽管刘家现在当家的少年人似乎是一个比较刚硬的主,但刘家家风依然在,虽刚硬,仍然比较仁义,至少不会沾别人的便宜。

    天热了,如果上午不将猪肉卖掉,拖到下午会很麻烦,那怕剩上十来斤肉,这头猪也等于白杀了。

    刘家请了许多女工,加上这段时间忙碌,早晚各家各户是分开吃的,到了中午,又开始了“大锅饭”,往往一买便是二三十斤肉。但也不是天天买肉,有时候也会买鱼。

    我买你家的猪,你就不能再买鱼了,肉吃厌了,能吃骨头,骨头吃厌了,能吃杂水,变相地分摊了风险。

    何胖子劝了好几回,刘昌郝被他说的烦,正好有的猪也能出栏了,于是答应下来。这段时间何胖子专门买刘昌郝家的猪,赶墟时一买便是两头。还有就是,因为是自家的猪肉,一留便是三十多斤,但人更多,有时候还送一些给几个叔伯父以及要好的人家,实际也不多。
1...4142434445...1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