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一匹绢面积可不小,足有七八平米,一张特大的加大床单规格不过260280cm,能做好几件衣服呢,还有其他的礼物,大伙一起分分。不但客户的有,来做工的妇女们,同样一人分了一匹彩绢,但这些天,活也委实太多,权当是奖励。余下的,是村里各个交好人家,一家一匹,送完睡觉。
第二天来看的人更多,不过看的人多,有见识的人也多了起来,皆说不是凤凰,一是刘昌郝所说的栖于梧桐,二是不算大,除了夸张的翅膀尾羽外,身体也只是比家鸡大一点点,三是凤凰岂会与鸡抢食吃凤凰有这么下贱吗
公认的说法,它们是一种罕见的鸟儿,刘昌郝叫野鸡太过粗鲁,于是有人称为凤鸡,凤鸟。确认不是凤凰,看的人仍然有很多,特别是它们吃完食后,飞于天空之上,再来几声嘹亮的鸣叫,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依然忍不住想下跪。看就看吧,只要别将它当成凤凰就行。但是这些人看了锦鸡后,又在看山塘,作坊,猪圈,甚至跑去看甜瓜,只好派人盯着,各家客户不胜其烦。刘昌郝劝说道:“由其观之,与牡丹类似,初开观者甚多,开久观者渐少也。”
牡丹才开始时,来看花的人也是很多,甚至六七里路外的村子都有人来看花,可看着看着,人便少了,毕竟这是农村,家家有忙不完的活,那来的闲情雅致。
孙岭村也有人在看,连孙耆长也来了。
刘昌郝走过去,孙耆长没有傲气,虽然锦鸡定下来非是凤凰,然而他隐隐感到刘家在发生巨大的蜕变。
“孙耆长,汝村何时建山塘”
阳春三月,刘家山塘已经能下结论,必然会蓄水,孙岭村的人也看得眼热,前段时间派人于围山溪附近丈量,说明有建山塘的想法,不过后来不知是因为农忙或其他缘故,又没了动静。
“难啊。”
刘昌郝带着人建山塘,非是一日之功,如何建的,大家一起看得清清楚楚。孙耆长与村里几个有权威的长者商议,也准备建山塘,可临到他们,各种问题来了。刘昌郝建山塘不止是山塘,包括引水渠、灌水渠与路,因此用了惊人的人工,但建好了,则是各种的方便。如路,车子能直接拉到地头,如蓄水池,直接在地头担水,浇灌时远者不过几十步,还不浪费水源。
然而想这样做,孙岭村首先得将各块小田拼为大田,必须得换田,修路修渠又多少会占一些田,纵然再齐心,仅是这块,便会扯无数的皮。不仅是换地与占地,还有水的问题。
围山溪水流量还可以,但与大棘溪相比起来,最少会差一半。
刘梁村有六成耕地在黑水河西边,孙岭村因为地势的原因,几乎达到八成耕地在黑水河西边。
刘昌郝只要截一截,便能将山塘蓄满,原因是所截乃是大棘溪之水,所浇灌的不过是刘家四百亩地。孙岭村是全村动员,必须兼顾到河西所有耕地,面积达到两千多亩。
建山塘容易,不过据大伙反复观察,以围山溪的水流量,肯定满足不了两千多亩耕地浇灌。围山溪北边还有一条后山溪,这条山溪水流量更小,并且直接注入到孙岭村东北的湖荡子里。
后山溪利用不起来,围山溪水量恐不足,谁家耕地能浇灌,谁家耕地不能浇灌,况且有的人家地多,有的人家地少,虽然齐心,在耕地上比刘梁村还要糟糕,至少刘梁村没有纯佃户,孙岭村纯佃户却达到了四成之数。孙耆长算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但再有本事,也没有能力将这么多矛盾调解好。开始商议建山塘了,大伙将这些矛盾摆出来后,整个村子吵得一塌糊涂。
刘昌郝也听说了一些,孙岭村胃口大,其实将后山溪的水利用起来,也未必能满足孙岭村两千多亩耕地浇灌的需求,况且一旦水引到了地头,各块耕地皆有一些漏水现象,到时候必会拼命地浇灌,水源便更加不足。
是他有意问的。
“让你笑话了。”
“我有何笑话,至少比我们村好。”刘昌郝说。
虽然因为诸多困难,孙岭村停了下来,至少人家动过念头,派人观察测量过。
刘梁村呢,连想的人都没有,因为都知道,大伙不团结,想了都不管用。
刘昌郝走了几步,智商提升,作用会很大的,不但学东西快,想事情也容易,如李阔海的合本养猪,孙岭村这一难题,对于刘昌郝来说,也不算难。他说道:“孙耆长,若你答应我一件事,我能替你们村将水源解决。”
“何事河坝……你家有山塘,堵水与你家无关吧。”
刘昌郝发了疯,才会用此勒迫孙岭村从此不堵河,可能孙岭村会答应,毕竟河西耕地得到浇灌,他们村河东的地不多,但这么做,刘梁村的人会感谢他继续堵住呗,大方塘里肥沃的淤泥捞起的还不足两成呢。
“与河坝无关,你随我来。”
刘昌郝将孙耆长一直带到坟山的东北边,这里全是孙岭村的耕地。刘昌郝一边走一边用手指着:“你若令汝村人,将这片耕地,边上的山滩、坡地、土山,尽售与我,我则会替你们村将水源解决,甚至连汝村河东耕地的灌溉,也一道解决。”
“河东地在黑水河东边,如何能灌溉到”
“若我无策,你们村可以不卖地于我。”
孙耆长目测了一下,刘昌郝手划的是一片长条形耕地,面积约有三百余亩,八成多是丁等耕地,丙等耕地不足两成。更好的地,以两个村
第127章 市易务
刘家甜瓜在京城出售,味道甜,品相佳,卖价高,很快被市易务注意到,关键它不像是鞭炮,直接送到各家店铺,又是新事物,市易务无辄。于是市易务找到朱三他们,这是市易务唉,比军器库还要牛的部司,朱三岂敢拒绝。
“施大郎,刘有宁恐不知市易务种种,由我来解释,”朱三说。
施牙人点点头。
朱三向刘昌郝解释市易务种种,对于市易务与市易法,刘昌郝远比朱三清楚。
朱三不是解释,一边说着一边使眼色,两人越说越远,朱三才低声说:“刘有宁,市易务找到我,问我,我说了,你家甜瓜共有两茬,第一茬瓜几乎每隔三天便送一趟瓜至京城,约计五趟。第二茬瓜有一段时间才能上市,其数量恐止第一茬瓜一半之数,究竟几趟,不大好说。”
“嗯。”
这个隐瞒不了,朱三也不敢欺骗。
关键的是下面,朱三又说:“然我又言,你家每次只能摘五万斤瓜。”
压缩了一半多数量,但它,是很重要的。
不过人家也不是容易欺骗的,施牙人要看瓜,刘昌郝只好将他带到瓜田,看着架子下密密麻麻的甜瓜,施牙人问:“你家每次所摘不止五万斤吧。”
刘昌郝不悦了,市易务都懂的,让你们捞一些外快就行了,难道想斩尽杀绝,他沉声说:“施大郎,汝言,我家每次能摘几何瓜!”
施牙人如何知道,他支吾道:“见如此,你家瓜产量亦高也。”
“产量虽高,成本亦高也!”
这几段对话皆很重要。
几十年前王安石在鄞县,当年浙西遇到涝灾,是小区域性灾害,其他地区继续丰收。问题是商贾借着这场灾害囤积居奇,导致浙西许多地区粮价迅速上涨。
宋朝各州府都有储粮,然而只要储存,第二年新粮就会变成陈粮,不值钱,储存过程也会有大量损耗。因此虽有储粮,数量皆不足。两浙路官府只好下令严惩哄抬物价的商贾。
王安石反其道而行,发出公文,鄞县境内米价每石三千文,几乎涨了七八倍,粮商闻风而动,一起将粮食调拨过来。当地百姓气的要去杭州府告状。结果涝灾过后又是旱灾,官府也控制不住,许多地区有钱都买不到大米。但鄞县、包括整个明州地区,因为粮商调来大量的粮食,反而导致粮食滞销,已经运过来,又不好运回去,只能便宜卖。一个小举措,便使当年明州没有饿死人。
接着,王安石在鄞县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熙宁变法,他将这些经验又带到朝堂。
刘昌郝说执行能力,以王安石的能力,掌控一个县肯定是绰绰有余,但整个宋朝能有多少人及王安石之能力。
这件事让王安石铭记于心,不是大灾年啊,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变法之始,陆续推出均输法与南方九路发运司,两项变法虽然损害许多大商贾与权贵的利益,总体上还是好的,以调控为主,以谋利为辅。如苏东坡去了黄州,当年米价跌到每斗二十文,但有的地区欠收,米价能涨到近百文钱。若是调控给力,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一情况。
免役法是好的,保甲法来了。
均输法与南方九路发运司还行,市易法来了。
于京城设置市易司,边境与各大城市设置市易务,商贾货物滞销,可以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公平议价,或给钱,或用市易务其他商货交换。再于市场短缺时卖出,或调往其他短缺的城市出卖,市易务不可能亲自卖,也有卖的办法。各城市将各个商贩编入市易务,商货进行议价后卖给他们。若是商贩没有本钱,用家中房宅或金银做抵押,由五人作保,向市易务赊货,年利二分。
看上去各方面皆会满意,市易务也赚了钱。
但放大到全国……一千年后,也没有那个国家有如此强大的调度与监控能力!
平买平卖迅速变了性质,蜕变成强买强卖,元丰八年罢废市易法,朝廷派人清点账目,发现仅是商人所欠的市易利息钱,便达到了九百多万贯,市易务不是市易务,乃是全国最大的高利贷主!
买中招,卖也中招,连李阔海也中了招,抽出数量不菲的新油“卖给”市易务,几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你家瓜成本几何”
“施大郎,朝廷新政,我亦知之。市易法乃商贾滞销商货售与市易务,由市易务售给商贩。”
“其一,我乃农民,非乃商贾。”
“其二,我自产自销,非乃滞销。”
“其三,瓜非瓷器丝帛,成品出便知其本,一场大雨,一场虫害,一场病瘟,瓜立时减产也,我如何知其成本”
“刘西坡,此乃市易务之议,与我无关,我原先亦是牙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然编入市易务后,我家生活日拮据也。”施牙人说道。
未必是这样,官府将这些牙人编入市易务当幕僚,薪酬确实少的可怜,然而与拘拦人一样,会从每笔交易里拿到一定的抽成。正是这个抽成,让市易法进一步恶化,不管什么货物,都开始强买强卖。“增商税色件下及菜果,而商贾始困矣;又立赊贷之法,诱不肖子弟破其家”,“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司”,“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其道理如同有些部门从罚款里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奖金一样,结果各种乱罚款出现了。
刘昌郝也不欲辨,人家找上门来了,想不放血是不可能的,争的也只是放血的多少。
“我与果子行交易,每斤十六文钱,市易务给我价几何,每次欲得几斤”
“务里诸行人议,每次欲得三万斤,每斤八文
第128章 一千两
刘昌郝交代几句,带着朱三回家。
“朝廷敛财如此。”朱三没有骂王安石,毕竟刘昌郝解释过,为什么会敛财,为了一个梦想!
“若能敛到财也罢了……”
后来许多人将王安石捧得高高的,是伟大导师夸奖过的人……
伟大导师是外国人哪。
正确的评价,王安石出发点和操守都是好的,宋朝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有的变法却连连出现失误,特别是市易法与保甲法。若将这两条变法拿掉,熙宁变法,可能又是另外的辰光。
“不可能啊。”朱三说。
如眼下,仅是从刘家身上,便能敛到好几百贯钱。甜瓜是大买卖吗,并不是。许多大宗交易,包括李阔海家的新油,那才算是大买卖,李阔海有门路,敛得不多,也是刘家的好几倍毛利。
并且不是一年,是年年有的,除非李阔海不做新油,刘昌郝不种甜瓜才为止。
放大到整个宋朝,朝廷能敛到多少钱
“三郎,若甜瓜下市,我只给诸位百余贯抽解,你们如何做”
“刘有宁,你家高义,岂会如何做。”
“我是比喻。”
若刘昌郝小气到这地步,朱三他们必然搞妖蛾子,但让朱三如何回答
“世人皆重私利,轻公利,如隐田,大伙皆知道,然皆以为乃隐朝廷赋税,无人言之。不说他人,我也是。”
“朝廷以牙人与行人为主构成市易务,所给又薄,让牙人与行人如何去做且为公利,皆不上心,损耗大,支出大,如何能敛财”
普通人都做不到大公无私,况且是牙人与行人。
“王相公想不到”
“他推崇孟子啊,孟子持何言论,性善论,实际人心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以人心恶者必失之偏颇,以人心善者,亦会失之偏颇,此乃基本也,基本都发生误判,变法岂能不失误”
变法后,整个宋朝掀起铺天盖地的反对声,固然是让权贵与利益集团受到伤害,另一个原因,变法确实出现了失误。
吕公著不大好说了,人家乃是第一官宦世家。
范纯仁的操守,比王安石差
还有苏东坡,虽然他做官不行,然而一个想与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人,出发点也不会差。
“刘有宁,人之初,性本善。”
“你也看三字经,我是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何谓之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渐渐长大,就未必善良了。”人之初,也未必善,饿了,那怕母亲营养不良,婴儿照样哇哇哭,要奶水吃,刘昌郝索性说:“此乃国家大事,与吾等无关,不说了。”
谢四娘不在家,家里马上就乱了。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丈夫,洗衣做饭做家务活,乃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过刘昌郝那有时间去做家务活,还好二妹偶尔将他家整理一下,不然会更乱。
“三郎,你自己沏茶吃。”
“行,”朱三笑了笑,谢四娘都不在家,能指望刘昌郝给自己沏茶
刘昌郝进了房间,拿出手机。
许久,刘昌郝拿出三张大地图,还有三张纸头。纸头上写着泥炭、珍珠岩、蛭石的各自更详细的特征,甚至还画了三幅样图。
但刘昌郝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黑猫将草炭与泥炭甄别开来。按照手机一些资料的说法,泥炭分成木本泥炭、草本泥炭、苔藓泥炭、苔草泥炭等类,或者分为高位、中位、低位三大类。且宋朝境内几乎都是草炭,罕见泥炭。
那么搞清楚了,也弄不来“泥炭”,索性不去想了。余下是选择地点,矿藏储量必须要大,交通要便利,便利便是有发达的水运条件,不能太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