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反正你们两人虽牛,还没有人家牛,即便你不屑之。
朱三也反应了一件事,他去了福建路,发现福建路居然也有不少人在传唱刘昌郝的几乎新词。但让他苦闷地说,我就是替西坡居士买的棉籽,当地牙人皆讥笑,劝他莫要骗人。
朱三呆的时候还不长,否则也能在福建路发现有人用三字经教孺童了。
不是人家只会写节日诗词吗,且看,信手拈来,便是一首优秀的小令。虽然隐隐有些自傲之气,那岂不是很正常,且看大苏,三十九岁于密州写了密州出猎,以老夫自居,谁敢说他写的不对
不过有人想想也觉得好笑,你们责问我用才情谋利,我便给你们一个答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但那天在场的士子还好,许多人也公正的评价,说刘昌郝风仪极佳,长相虽然过于阴柔,却极清秀,美目如画,其举止也沉稳,言语不多,衣着朴素。另外就是,初夏的蜜瓜也是他种的。
提到了蜜瓜,许多饕餮者都想流口水。
随后徐芥方鼓吹,何谓才情,马上你们就能看到真正的才情。
这是替刘昌郝新书鼓吹的。
它们的字数比较多,但只要舍得成本,想快速刊印也是不难,当然,才开始用的是木雕,以后会换成石雕。
今天便是徐芥方所说新书面世的日子。
许多人好奇,何谓真正的才情,我们来看看。
徐家书坊店门打开,一起蜂拥进去。
新书摆了出来,名字简单:《西坡对韵》。
大伙一起将它们从书架上拿下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中国书法自魏晋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末,赵孟頫乃是集大成者,有人说,若是将他调到东晋,说不定就没有二王的事。这话说的有失偏颇,二王乃是创,赵乃是集,创显然更艰难。明朝虽然继续繁荣,包括董其昌、文征明、王铎、傅山等人,实际已经进入了尾声。
到了清朝,各个书法大师无法突破瓶颈,于是求变,六分体、古隶体、碑篆体、以及各种形式的丑书体,但无论是真丑还是炫技,皆是舍其本源,流于末枝了,更休想突破前人的巅峰。
诗词也一样,唐诗宋词,到了明清时,后人无法突破,也求变,也变得有些怪异,讲究对句,以及把玩文字的能力。
在另个时空,刘昌郝看到许多文人对句,或拆诗的传说,如苏东坡、苏小妹、秦观三人之间的一些传说,实际皆是后人杜撰的,即便有,也多是明清时的故事。
它也算是一种炫技,特别是各种绝对……绝对是多,但优秀的诗词有几首
为什么纳兰性德为后人赞许,实际其文字皆很朴素,这才是正确的返本回源的打开方式。
李渔的《笠翁对韵》便是这时代下的产物。
只是它出自大才子李渔之手,这些人把玩文字能力都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们手中,文字不是文字,而是任意揉捏的玩具。别看它只是一本蒙学,但这些优美的词藻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首首完美的乐章,一幅幅精致的图画。
刘昌郝抄袭的这本《西坡对韵》也不完全是《笠翁对韵》,一是有的不能用,如“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三苏名气不小,但用了,以后弄不好就会卷入乌台诗案。还有一些这时代未出现的事物或人物,也不能用。
二是笠翁对韵有一处致命的地方,语音的改变。
如《木兰诗》,不要说普通话,即便按宋韵读,也不押韵,但在当时,它却是一首押韵的诗。
北宋还好一点,金人南下,强迫中原人学习女真语言,随后是元人南下,发音到了明朝,已经有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之处。然后清人入关,这次冲击是最大的,清朝的汉语就是普通话,后人高兴好不高兴也好,这是一个无更辨解的事实。
李渔编写笠翁对韵,将声韵分成三十部,也就是三十章。但李渔可能因为出身的缘故,其许多韵脚与古韵脚不吻合。好在刘昌郝手机里还有一篇《初学晬盘》,虽然文字不如李渔的精美,韵脚更为准确。
刘昌郝将两本书猱合在一起,又参照了宋朝编著的《广韵》,做了反复修改,于是出现了这本书。也不能叫笠翁对韵,刘梁村有蓑笠,不过笠始终带着浓浓的南方气息,他更不是翁,这本书名字索性让他改名为《西坡对韵》。
其实到了李渔时,类似的书籍有很多,如《初学晬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四字版的《龙文鞭影》等,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多了就不稀罕。即便多,它在后世影响也不小。况且它破天荒地,出现在宋朝。
各个士子看着这些文字,一个个浮想,若是孩子们将它们熟背下去,那确实是降低了他们学习诗词歌赋的难度。
这个想法……明清时那么多本有关韵脚的蒙学,又出了多少优秀的诗人词人。
“上面还有……”
书架上面还有一大排《西坡对韵》,且更厚。
许多士子将它拿下来翻看。
看后,皆茫然地问:“有如此凶险”
这部分西坡对韵便是夹杂着刘昌郝所写的那篇文章,《黄嵬山论》。
属于宋朝还是契丹的,刘昌郝不去论述,只是先描述宋朝河东地形、太原城、河东边防的松懈,用此来论述,将大部黄嵬山割让给契丹人的凶险。
同时,刘昌郝还根据他手机上的资料,手绘了雁门关、黄嵬山一带的地形图,黄嵬山与山南边的地形图,以及整个河东的地形图。
“听闻朝廷裂让部分河东前线土地,刘西坡奇怪之,河东前线多是山地,契丹疆域广大,为何索要些许山木之所,于是亲自前往河东察看,甚至潜入契丹境内,观看地形,于著此论。”徐芥方说道。
这篇文章说了两条解决之策,上策便是不能裂让。
宋朝与契丹一直在商议,刘昌郝也焦急,可家里的事拖着了,只能于重阳节过后才能去河东。但未去河东之前,便着手准备,将此论先写了出来。
那些诗词并不是他作出来的,真实才情也就那么一回事,但虚名在外,也不能写得太差,于是反复修改。不求像《六国论》那些华丽,至少语言流畅,论证有力。
正好他之前替梁小乙批过那些战役得失,看了一些兵法书,他的记忆力数据是16,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据值,这些兵法还能记得,也为写这篇文章奠定了一些基础。
随后与韩大虎去了河东,亲自看与在地图上看,终是两样的,回来路上,刘昌郝又修改了两次,还没有听到朝廷裂地的消息,本来还想修改两遍的,最好不裂让了,便匆匆连带着西坡对韵,一起交给徐芥方刊印发行。
“希望朝廷重视吧。”徐芥方心里说道,河东还没有传来准确的消息,应当还来得及。
另外就是刘昌郝判断也有误。
刊印这篇文章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刘昌郝在里面用了裂让的词眼,并没有批评朝廷,更没有批评王安石,至少是出自于好心。
失误之处,便是三张地形图。
沾到了前线地形图,是不能随便刊印发行的。
今天销售了,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三张地形图而悲催,得看朝堂上各个大佬的想法了。
“徐丈人,刘西坡所言会不会太过夸张”
夸张么真心的不夸张,但徐芥方也不清楚,他掀开了刘昌郝所绘的三张地形图。
“然其仅是去看一看,其所绘地图也未必准确也。”
“某且问,契丹疆域广乎”
这便是最大的论点,特别放在宋朝,宋朝对开疆拓土一直不感兴趣,包括河湟,若不是木征作死,宋朝也不会收复熙河路,若不是阿里骨作死,宋朝同样不会收复湟州。
契丹疆域更大,若没有必要,何必趁宋朝困难时,逼迫宋朝交出这片山林之地
徐芥方又拍了拍书皮说:“刘西坡岂是求虚名之人”
它又是一个论点,别人不大好说,至少以传闻中的刘昌郝,不会危言耸听。
“朝堂上岂不知也”
“岂能不知,黄嵬山之事,自去年争议到今年,然……”徐芥方朝西北方向努了努嘴。
然什么,都懂的。
第156章 隐瞒
看着白花花的塘水扑向最后一块区域,韩大虎问:“孙岭村明年如何植菰藕”
在塘基容积不大的情况下,理论上塘面积越大越好,但塘面积大了,会面临一个困难,旱季时,放水容易蓄水难。就像刘昌郝家的新山塘,眼下所放的仅是塘基水,用之定淤泥的。否则想要将它们蓄满,又只能在夜晚引水进来,可能需要三四个月时间。
孙岭村会引入一部分黑水河的水,又不存在白天夜晚之分,情况要好得多。问题是明年一年时间内,孙岭村都引不到黑水河的水,仅靠围山溪的溪水,想要蓄满,得需要多久不蓄满,又如何植菰藕不植菰藕,又如何定淤
而且韩大虎亲自过去看了,说,此乃大湖也。
即便放在南方,它确实能称为湖泊,但说湖不准确,应如刘昌郝说的堰,或者说水库。但也不是大型的水库,另个时空,刘昌郝老家的北边也有一些山陵地,仅是他们一个县,便有十几个水库,据他所知,最大的一个总库容一千余万立米,库容面积六百多万平米。孙岭村所建设的山塘放在这些水库里,都没有排位的资格。因此在刘昌郝心中,即便孙岭村的,也只是一个小型水利。
当然,放在这片岗陵地区,算是一个惊人的工程。
“去年,孙耆长问过我,我说,我种藕,乃是为其美观,汝村亦欲美观汝村不能种菰藕,应是种芦苇、藨草,先用之定淤。几年后山塘稳定下来后,欲要谋利,可养鱼,可耗人力将芦苇替换成菰。”
北方的藕需到九月才会成熟,这时候天气已经凉了,人不能潜下去踩藕,除非将水放掉,才能挖藕,其又种在中水区,将水放掉,不蓄水了蓄水才是重心,莲藕是必须忽视的。
“原来你替他们安排好了”
“谁让我买了他们村的地、山滩与山陵,不仅孙岭村,新山塘未来的边缘地带也不植菰,而是植芦苇、藨草。”
刘昌郝更不指望菰藕来谋利,反正种了不少菰,自家够吃了,没必要再继续植菰,相反的植芦苇,能更好的营造出湿地氛围。不过新村落附近不能植芦苇,以免遮挡视线。或从谋利的角度来看,在乌头渡,茭白不值钱,反而芦苇、藨草能编芦席、草席、草鞋、草帽,能换一些钱。
当初刘昌郝买坡地时,孙岭村有人说,我们上哪儿放羊放牛
藨草正好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实际也不要种藨草,虽然让刘昌郝买走许多山,孙岭村余下还有不少土山,用点心思,种上紫苜蓿,还缺少放牛放羊的场所但最好不要养羊,刘梁村养的是山羊,它是连草根都吃的,养得多,藨草与苜蓿一起保不住。
刘昌郝当时将这些一起说了,又正好解决了当年的蓄水问题,孙岭村几个大户立即采纳了刘昌郝的提议。
“孙岭村山塘必成矣。”
“必成,虽我也不喜其村霸道,然山塘建成,再堵黑水河失去意义,不堵,两个村子则不会有纠纷。韩叔父,你看,就这么大点地方,本来已极度贫瘠,大伙何必还要活在一种充斥着戾气的气氛中”
“然其自上游截水,终有争议。”
“这片地区除河两边半水田外,余下皆漏水之地,只能种旱粮,仅是浇灌用水。其用水紧张之时,就是自眼下到明年二月份,若是山塘建成,面积且大,新承汛期不久,眼下不缺水,缺水的乃是深冬、初春。然无山塘,其村亦堵河,两者区别乃是,无山塘,之前黑水河水一起流向下游,有山塘,山塘多少截住许多水源。即便隆冬截水厉害,亦比以前要好得多。除非他们奢心妄想,将旱田改为半水田,或者不顾塘堤安全,让其漫溢。”
隆冬时,孙岭村可以这么做,将上游的黑水河水一起引入山塘,结果就是漫溢,漫溢的后果塘堤两边会变得酥软,崩!
改造半水田也是可以的,但其成本,孙岭村的人必然舍不得。
还有一个原因。
孙岭村想截水,刘昌郝也想截水,若是万亩,仅是大棘溪与野狐溪是不足的,正好一部分围山溪自牛岭寨经过,也有一定的落差。孙岭村得到黑水河的水,刘昌郝若是未来能将牛岭寨买下来,便能载住围山溪的水,相互来一个错位交换。
这个绕的就有些远了,韩大虎也想不清楚。
但想成功实现错位交换,得有一个首要前提,孙岭村的山塘容积得足够地大。于是刘昌郝有意误导孙耆长,劝他尽量地让山塘面积变大,蓄汛期的水。聪明人还是有的,刘昌来也表达了对截河的担心。
刘昌郝让刘昌来将村里十几家大户叫来,带到村东边。
“我能截大棘溪建山塘,孙岭村能截围山溪、后山溪、黑水河建山塘,吾村为何不能截朱岭溪建山塘”
朱岭溪水流量不及大棘溪,但不比围山溪小多少,而且在村东边出口处不远,朱岭溪于这一段也有足够的落差。刘梁村与孙岭村不同,在河东也有不少耕地,不过临近黑水河的不需要山塘的灌溉水,若是于此建一山塘,能勉强保持了余下旱地的浇灌用水。其实之前,刘梁村祖辈们便于朱岭溪一些溪段,也就是刘昌郝所说的位置到刘四根家养猪的中间,挖了三个池塘,用之蓄水。
区别就是塘比较小,甚至刘昌郝怀疑,当年自己祖母鲁氏想修山塘,正是这三个小池塘给她带来的启发。
且有一条好处,这边的土质漏水不太严重。
“诸位若能建成山塘,我愿资助三百贯人力钱。”
刘仲高问:“河西呢”
“我帮你们是人情,不帮你们是本份,刘仲高,你不明白乎你家蓄水塘让他人家担水浇灌乎”刘昌郝盯着他说。
建或不建,管刘昌郝什么事
“诸位,若是今年能建设起来,我所资助费用非是三百贯,乃是四百贯。”
这里没有黑水河,只是一条山溪,纵建,山塘不过四五十亩面积,且就着坡地建设起来的,以刘梁村的人力,年底竣工,是足够的。关键乃是人心,刘四根问:“若此,我家猪场如何是好”
“四百贯钱,即便每户均摊,亦有四贯余钱,少乎”
刘昌来问梁永正:“若此塘建起,你家也受益,你有何议”
刘四根家在河东也有地,皆是半水田,位于黑水河边,建不建无所谓,梁永正家在河东却有一些旱田。但梁永正家主要收入乃是乌头渡的店铺,不是耕地,关键他家也在养猪。他支吾道:“你们商议,我不附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