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赵顼伸长了脑袋,实际刘昌郝卸的时候,他就在政事堂内观看,上午便知道了,里面装着“实体”的地形图。

    王安石努努嘴,出来几个堂吏,协助刘昌郝搬筐子,但不是搬筐子,先是卸筐,将筐子打开,筐子里面塞着许多草秸,草秸放在殿外的角落,里面的箱子才是搬到政事堂内的物事。

    几十个箱子,刘昌郝再三地嘱咐要小心。

    为此,他昨天下午便雇船出发,给了船家高薪酬,让船家小心慢驶,不要小看了船在河中碰撞,一旦发生碰撞,由于在水上,震动力便能迅速传到船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面的地形图便容易震坏。

    到了晚上,还有雪光,刘昌郝也让船家将船泊下来,和朱三裹着毡毯休息,今天早上继续出发,继续小心慢驶,这才拖到下午抵达宣德门。但刘昌郝没有先打开箱子,而是打开最后搬进来的筐子,从里面拿出一大卷折叠起来的纸。真的很大,这是刘昌郝刻意让吴坊主抄出来的白纸,不算太长,但其宽度是其他纸张的两倍多。

    不过政事堂面积也足够地大,包括墙壁,几达十平米的超大地图在堂吏的帮助下,挂了起来。

    看着这张大地图,赵顼与诸位大臣倒吸冷气。

    地图上有经纬线,但唐朝便出现了类似的网格地图,只是绘制网格地图困难,并不多见,大伙也未想到经纬线,吸冷气的也不是经纬线,而是这张地图所绘的范围之广,北到北冰洋,南到东南亚群岛,东到倭国,西到大食,并且是地形图,标注了高原山区、沙漠戈壁、平原绿洲、各国疆域,以及诸多河流。当然,刘昌郝只标注大的山川河流,类似黑水河这样的河流万万不敢标注的,大的山川河流或许能在各个典籍里找得到,黑水河从那本书里能看到

    赵顼问:“准乎”

    ;




第160章 见(一)
    朱三没有听懂“其与养活一家人有何关系”

    李二郎又笑“朱三郎,你做刘家牙人,平时亦需多读书,否则会侮辱刘有宁矣。刘有宁是说,你们只知道风花雪月,却不知还需柴米油盐,且是后者更重要。”

    但他忽然正色起来“妙词啊。”

    少年人终是意气风发的,然而为生活所逼,成家立业后,渐渐就磨平棱角,余下的只有瑟瑟的苦味。刘昌郝是少年,然因为提前挑起家庭重担,已经尝到了那种苦瑟味,只能说天凉好个秋。

    故事终于圆满编完了。

    刘昌郝打开手中的文书,守卫宣德门的士兵连忙进去通禀,但他们也没有权利直接去中书,需要中转好几道关卡与人,才能将消息送到中书。这个都能理解,毕竟这里乃是天下权枢的中心。

    刘昌郝低声对朱三说“车出来后,你先回去。”

    毕竟是雪后,宣德门外便是巨大的广场,地势开阔,更冷。

    “行,你晚上回去乎”

    “回去。”刘昌郝说。上次梁得正的事,让他始终不放心了。

    一会,一个小黄门出来问“谁是刘昌郝”

    “我是。”

    “你随某来。”

    “还有车上的物事。”

    小黄门皱了皱眉头,说“牵进来吧。”

    两名车夫小心地牵着驴子,让驴子拉着驴车,随着小黄门进了中书政事堂。刘昌郝又与车夫将一个个筐子卸下,车夫立马离去。这里不是他们能呆的地方。小黄门将他带入殿内,有关王德用有一个典故,文彦博、富弼商立储君,不与枢密院共议,枢密使王德用听到后,合掌放在自己额头上,说“把这尊菩萨置于何地”欧阳修听后轻蔑地说“老衙官懂得什么”

    他想想还不甘心,又写了一道疏奏,将王德用与狄青一道参劾了。但好在王德用机灵,你们文人弹劾我,我也不反驳,才勉强得以保全。狄青则不同,一是狄青性子傲,二是六塔河事件出来后,欧阳修等人想转移目标,于是将狄青往死里整,狄青弄死了,普天同庆。原本宋朝东府掌政,西府掌军,三司掌财,但自那以后,西府权利渐渐被架空。

    王安石变法后,又设置了条例司,市易司,司农寺等机构,三司财权也被渐渐架空。于是到了元丰年间,宋神宗索性恢复唐朝三省制度,史称元丰改制,但也没有让宋朝行政效率得以提高,只是省去了几万缗官员的薪酬钱。

    里面有十几个穿红穿紫的官员,这个懂的,中书除了东府宰相、参知政事,余下还有一些重要的官员,以及中书名下八房,只十几个人,应当只来了一些重要的人物,余下的皆没有来,否则人会多上好几倍。

    反正两眼茫茫的,一个不认识,刘昌郝作大揖礼“末学见过诸公。”

    刚才那个小黄门尖着嗓子说“汝不拜见陛下”

    “陛下”刘昌郝看,终于看到一个穿红袍的中年人,他有些郁闷,你是皇帝,干吗与大臣一样穿着红色公服。刘昌郝只好继续施大礼,说“臣拜见陛下。”

    “起来,”赵顼说道,然后打量着刘昌郝“人才果真清秀。”

    刘昌郝几乎每天都出来跑,有时候还亲自动手,尽管肤色好,皮肤也略有些黝黑了,但这份黝黑来得及时,否则原来的样子,确实太过娘气。举止也不错,至少作为一个平民,来到如此重要的地方,没有怯场,颇为难得。

    “刘昌郝,汝欲种木棉”

    刘昌郝大喜,自己这个故事编得果然给力,李二郎一一禀报给了中书各个大佬,甚至皇上。

    他说道“臣已安排牙人买来种籽,明年便种,然是试种,若能验证其种植的准确方法,臣便著书,发行天下,不过需改良种子,终是南方作物,早需两三年,迟则需要三四年、四五年辰光。”

    “其产量能达一千两”

    我未说啊,对了,昨天从地里回家,李二郎告辞,终是雪天,刘昌郝让朱三骑马将李二郎送到大道上再回来,大约是那时朱三说的。

    “陛下,欲高产,需精耕细作,不仅是肥料与土壤,还有其他的技巧,如育种、育苗、修剪等,若在臣家种,几年后或能达到一千两,然广而推之,可能只有五六百两,六七百两。”

    “能起木绵作用”

    “与木绵树之木绵相比,保暖恐稍稍逊色,然差异不会太大。”

    “能种成乎”一个瘦高个子的大臣问。

    “公,末学别无所长,唯种尔,论种,末学说能成便成,不能成便不成。”

    那个瘦高个子忽然哑笑起来,说“汝才情亦佳,不亚于种之道,”

    另一人严肃地说“刘昌郝,陛下在此,汝说能成,则必成。”

    刘昌郝点头,又说“亦难得,终于让陛下与诸公重视也,北方百姓有幸矣。”

    这话说的,有的人都开始臊得慌了。但刘昌郝说的也是事实,想要迅速推广,靠自己力量还不行,必须靠国家的力量,如宋真宗推广占城稻,老朱推广棉花。

    赵顼道“若成,朕会让你参加制科试。”

    宋朝除了科举与武举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考试,便是制科试,其要求更严格,需多名重臣联手推荐,再由皇帝审核,通过后才能参加制科试,整个宋朝三百余年历史,试选了四万多名进士,制科试只进行了二十二次,成功通过的只有四十一人,包括富弼与苏东坡。一旦得中,其比进士试还要贵。

    刘昌郝瞅着各个大佬,赵顼问“刘昌郝,你为何左右顾之”

    “诸公亦同意乎”

    朕亲自推荐你,何须大臣同意

    之所以有此一说,一是通过李二郎的转述,皆认识到棉花的重要性,当然,它是南方作物,能否种成,还是一个问号。

    二是才情,凭借两本书与那些诗词,才学应当也足够了。

    三是李二郎说的大宏愿,操守应当也没问题,至少今天来看,衣着确实朴素。

    刘昌郝想了想,还是不能参加,种是真才实学,至于文章,只要一参加,马上就会原形毕露,况且还有一个万亩锦绣的任务,便说“陛下,臣父亲早亡,止有一母,且有病在身,臣不敢于此时求富贵。”

    “且,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一顶乌翘帽上载陛下与国家,下载千万百姓,其重重于泰山,臣未做好承其重的准备,亦不敢求仕。”

    “若臣有求仕之心,自当来参加科举,名正言顺地进入仕途,其实进不进仕途,皆能报效陛下与国家也,如棉花。臣以为,此才乃忠孝两全之道也。”

    十几个大佬面面相觑,这是制科试唉,居然拒绝了。但也说明这时宋朝的朝堂虽陷于变法之争,也比明末好得多,不说想不到,一说,立即引起重视。但刘昌郝也奇怪,我不但以后献棉花,已经献了火药配方,为何不提哪里出错了不过今天来是办正事的,不是来邀功的,不提,刘昌郝也不能问。

    棉花能不能成功,不大好说,成功了,刘昌郝才能获得大功,才能拥有参加制科试的资格,正事为主,王安石问“刘昌郝,黄嵬山论乃是你所著”

    刘昌郝也不可能认识王安石,他说“公,乃是末学所著。非是末学持才妄议朝政,乃是末学作为旁观者,或许能看得更清晰。末学所请牙人说黄嵬山,末学当时便奇怪也。公,能否安排人手,将外面物事搬进来”

    赵顼伸长了脑袋,实际刘昌郝卸的时候,他就在政事堂内观看,上午便知道了,里面装着“实体”的地形图。

    王安石努努嘴,出来几个堂吏,协助刘昌郝搬筐子,但不是搬筐子,先是卸筐,将筐子打开,筐子里面塞着许多草秸,草秸放在殿外的角落,里面的箱子才是搬到政事堂内的物事。

    几十个箱子,刘昌郝再三地嘱咐要小心。

    为此,他昨天下午便雇船出发,给了船家高薪酬,让船家小心慢驶,不要小看了船在河中碰撞,一旦发生碰撞,由于在水上,震动力便能迅速传到船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面的地形图便容易震坏。

    到了晚上,还有雪光,刘昌郝也让船家将船泊下来,和朱三裹着毡毯休息,今天早上继续出发,继续小心慢驶,这才拖到下午抵达宣德门。但刘昌郝没有先打开箱子,而是打开最后搬进来的筐子,从里面拿出一大卷折叠起来的纸。真的很大,这是刘昌郝刻意让吴坊主抄出来的白纸,不算太长,但其宽度是其他纸张的两倍多。

    不过政事堂面积也足够地大,包括墙壁,几达十平米的超大地图在堂吏的帮助下,挂了起来。

    看着这张大地图,赵顼与诸位大臣倒吸冷气。

    地图上有经纬线,但唐朝便出现了类似的网格地图,只是绘制网格地图困难,并不多见,大伙也未想到经纬线,吸冷气的也不是经纬线,而是这张地图所绘的范围之广,北到北冰洋,南到东南亚群岛,东到倭国,西到大食,并且是地形图,标注了高原山区、沙漠戈壁、平原绿洲、各国疆域,以及诸多河流。当然,刘昌郝只标注大的山川河流,类似黑水河这样的河流万万不敢标注的,大的山川河流或许能在各个典籍里找得到,黑水河从那本书里能看到

    赵顼问“准乎”



第161章 见(二)
    “陛下,臣喜读各类杂书,其他才学或逊矣,然观察力与记忆,乃是臣所长也。”

    读杂书的梗用上了,至于观察力与记忆,没有人怀疑的,刘昌郝继续说“此乃臣根据各个典籍,以及一些坊间传闻绘制出来的地图,我朝部分或许更精准一点,他国,误差或更多一点。”

    “王卿,需保存之。”

    刘昌郝扭过头,原来他就是王安石,立即说“王相公,末学拜见。”

    想要自己提议通过,必须让王安石恩准。

    王安石挥挥手,也继续盯着地图看,刘昌郝虽解释,其理由终是有些勉强,他也不大相信其精准度,必有误差,然误差会有多大呢。误差上哪里有误差

    但王安石也不大好说,为什么会召见刘昌郝,甚至惊动了赵顼,就是河东那三幅地图太精准了,各州府的官员纷纷反馈,从未见过如此准确的地图,有的还问,乃是何人所绘。地图准确,论点成立,这才召见了刘昌郝。

    “陛下,王相公,诸公,请观之,此乃契丹疆域,”刘昌郝指了指地图上面的契丹,他将北方的辖戛斯与斡朗改都绘入契丹境内,这一比,宋朝面积更小的可怜。

    元绛说“契丹疆域固然广大,然其多不毛之地。”

    “公,虽多苦寒之所,然契丹人口更稀也,陛下,诸公,再请观之,契丹虽有许多苦寒之地,然其幽云地区,辽南地区,皆宜耕作,辽东深处更有广阔天地,契丹都未利用,其多是肥沃黑土地,不能种过冬作物,然能种夏麦、夏豆,自己本国境内大片沃土都未利用好,为何贪侵我朝一些山林之所”

    “辽东深处能种植乎”王安石问。

    “王相公,论治国之能,末学远不及王相公,然论农夫本能的种植,末学陡胆说一句,王相公远不及末学。”

    有几人失笑。

    “契丹分为三片区域,”刘昌郝想了想,找来一幅卷轴,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反正不打开看,没关系,他用卷轴当棍子,于地图上大约地划了几下“幽云辽南之所,乃是耕作区,西北乃是游牧区,东北乃是渔猎区。因为人烟稀少,物产丰富,固百姓不乐意辛苦耕作,然不代表不能耕作。”

    以前的东北,都懂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果不是契丹自己作死,逼着女真人捉鹰,女真人哪会揭竿而起,或者能这么说,有人因为玩鹰丧志,契丹是因为玩鹰丧国

    “然契丹终是强国,否则恢复汉唐盛威,又有棉花,可以迁徙大批汉人前去耕种,我朝因人烟稠密,造成耕地紧张、兼并严重局面立时能缓解矣。”

    棉花乃是重要的前提,正是有了棉花,才有了后来的闯关东。

    但放在宋朝,有棉花也不行,先问一问幽云十数州能不能收回来吧。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论点,若黄嵬山不重要,为什么契丹会拼命地要。人家缺少疆域吗,况且是贫瘠的山区。

    赵顼脸色变得阴沉。他看着地图,忽然问“环州离乌白池亦不远,为何李继隆会迷路”

    它是宋太宗末年的事,当时宋朝灵州还未失守,宋太宗隐约地觉得党项人是一个很大的后患,事前宋朝也做了许多准备,探知李继迁老巢便在乌池白池,于是调拨了五路大军进行剿灭。以当时李继迁手中的人马,只要五路大军来了,他化成蚊子,都逃不掉。主将乃是宋朝战神李继隆,自环州出发。史载临行前宋太宗嘱咐李继隆,先达灵州,后去乌白池,半途卢斌出了一个主意,若走灵州,是三角形,需近月时间,会消耗大量粮草,不如走直线,李继隆采纳,让他弟弟李继和进京禀报,宋太宗说汝兄如此,必败我事矣。然后李继隆果真在干原上迷了路,不但他迷了路,路上还汇合了丁罕部,也迷了路

    宋太宗没那么神奇,但李继隆肯定犯下了严重错误。

    主力大军一直不至,另一路兵马张守恩遇到了党项人,可他怂了,俺们未看到,回家吧

    于是只剩下两部人马,范廷召与王超部,两人从无定河杀到了铁门关,果然打听到李继迁正在乌白池。王超懂的,宋辽澶州之战那么凶险,他却率领着十几万宋朝主力军队于定州摆龙门阵。范王二人见主力部队未至,也开始胆怯,幸好王超之子王德用站了出来,率领五千宋军大破李继迁三万兵马。然而因为他手中兵力太少,让李继迁逃跑了。
1...6869707172...1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