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我是大圣师 第183章 T字
刘昌郝想了一会才说:“陈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至中和便谓是庸,达庸,须中节发之。”
关于这个庸,有多个解释,孔颖达诠释为“用”,朱熹诠释为“平庸”。不能说那个是错的,那个是对的,各有各的道理。
刘昌郝意欲重新诠释,同样也正常,这不是不敬,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中节者,不偏不倚,不刚不柔,实际很难把握,故须恩威并用,刚柔相济,有张有驰。用兵上,则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岭南争执,颇是轰动,末学亦闻,先是苏公与沈公争,后是苏公与刘公争。然其两者皆走到极致,一是好战,一是忘战。苏公欲和平,固然乃是善心,然千百年来,中原百姓皆想和平,蛮夷理解乎?”
“苏公欲和平,走向极致,必不设备,故交趾敌寇来,城中没有多少甲兵,没有多少器甲,如何抵抗?刘公未救,纵救,时间仓促,能调动多少兵力?少,不敌,救不了。多,须许多时间,来不及救。”
邕州守了四十二天,消息传递最少要扣去两三天,即便刘彝筹集大军,命令下达到各州、各县、各村,兵力再聚集,数万大军,还要筹备粮草,然后再往邕州赶,赶到了,城同样还是早破掉了。
“故末学得知消息后,知邕州必破。”刘昌郝捡起一片落叶:“一叶未必知秋,然懂其脉理,勿用观一林,观一树,必知秋。”
陈绎听懵住了,何谓智,这才谓智!
实际刘昌郝不在乎智不智的,似乎不足十年,“智”与才皆不重要了,重要的乃是司马光的一句话,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肯定是不对的,对的是李世民的用人方法,得将各个人才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但没办法,一群大佬开倒车,因此刘昌郝反复地说他的“志向”“大宏愿”,才不才的不重要,得将名声树立起来……
…………
放水灌溉,请牛耕地。
张德奎看着山塘的水位说:“今年水小。”
“水不小,面积大了,在这个时季,想迅速蓄回来,也会很困难。”
所以刘昌郝才分成两次灌溉,第一次灌溉的是“老田”,然后及时将红花草翻耕下去进行沤烂,由于土地依然有些漏水现象,可能还要进行一次补灌,补灌后,大约也沤得差不多,任其地漏蒸腾,蒸腾不怕,养分带不走,怕的是地漏,这个无奈了。再请牛将其耙匀,任其干涸,暴晒几天后做畦,差不多就能移载棉花。
至于“坡田”的红花草只好往后拖。
四爷爷过来看着泥土说:“昌郝,其胜过甲等地也。”
刘昌郝不知说什么是好。
他这个四爷爷与死掉的二爷爷应当还行,至少能做到知错能改,不过智慧皆有些差,当年大约因为是这个原因,才被大爷爷所驭使,与自己祖母翻目成仇。
去年一季瓜,不是种瓜,而是施下了无数肥料,随后一季红花草,不止是红花草,同样地施下无数肥料,若这样,地力还改变不了,这些肥料被山上凤鸡吃掉不成?
不应当说地质改变,而是说,虽地质改变,投入甚大!
老这样说地质变好了,不怕人惦记着?但四爷爷对他家一直不错,刘昌郝也不便说,岔开话题:“四大父,东边山塘如何?”
“水放得差不多。”四爷爷叹息道。
前段时间,家家户户欲放水,刘昌来意思是尽量少放水,以便让塘边的芦苇、藨草长起来,用之定淤防漏,但这次浇灌最重要,乃是“灌浆水”,直接关系到收成,以前没有山塘也就罢了,有了山塘,都想多放点水,以便多浇灌。
刘昌来最后支持不住,说,你们放吧放吧,水便放光了。孙耆长跑来看,大笑三声,笑有笑的原因。刘昌郝引的是大棘溪水,水流量大,但是夜放白天堵,等于截掉一半水,实际两边蓄水速度相差无几。但东边的旱地只有七八百亩,刘家现在是一千多亩地,还有许多土山,土山也在浇灌,况且红花草不是浇灌,是灌溉水,仅灌溉一次,便是两千多立米水。
即便这样,张德奎不过叹息一声,说今年溪水小了,蓄回来困难。然而东边的却将那个山塘能放的水一起放光了,之所以如此,是刘昌来不管了,没人监督,最后也不浇灌了,开始往大田里直接放水,变成了灌溉。若大的山塘,蓄水时间也比较长,自正月下旬便正式引水进去,然而家家户户比拼着糟蹋水,再多的水,也不够放的。
因此刘昌郝让大伙植芦苇、藨草,虽是水生植物,能稍稍耐旱,短期缺水影响不大,长期缺水,即便上面死掉,根也不会死,至少能坚持到汛期到来。
但不是所有地里皆种着冬小麦,有的还种了春粟,冬小麦快要黄了,不需要灌溉,然而这些春粟正是需要浇灌的时候,本来问题也不大,每天还有新的溪水注入,这时候刘四根发话了,当初说好的,需满足我家养猪的用水,你们也不是浇灌,而是糟蹋,不准放水,用水行,用我家冲洗猪圈后的水。不但埋汰人,水也不够用,只好去黑水河担水,这些人家那会高兴,担水时骂,回到村子骂。
“四爷爷,你小时候刘梁村是什么样子?”
“我小时候啊,那时村里只有六十几户人家,地多在黑水河两岸,产量高,也不缺水,后来人多了,情况恶化。不知几十年后,人更多,水更少,又是什么辰光。”四爷爷一边回忆一边说着,眼神却十分浑浊。
终是老了,前年四爷爷精神气还好,今年每况愈下。
刘昌郝安慰道:“还有我呢。”
“昌郝,多亏你啊。”
明年不提了,就像刘昌田看中了一户小娘子,不是刘昌田看中的,乃是二妈看中的,人家来到二伯家看情况,不停地摇头。姑娘是好姑娘,但二伯家情况却不大好,刘昌田长相以及其他方面更是一般般。女方必然不大乐意。刘昌郝听后,立即用车推了五十贯钱过去,且说,二伯、四叔、五叔家的几个堂兄弟姐妹,不管婚娶,或出嫁,皆会拿出五十贯钱贺礼,不会多,也不会少。
又对二伯说,甜瓜上市后,让二伯盖房子,不管花多少钱,刘昌郝全包了。
从下半年起,听刘昌郝的安排,保证明年至少有五十贯以上的收入。
然而也别心大,特别是行商的什么,若去做,刘昌郝不反对,但别指望着刘昌郝借钱。
这个梗,女方不知道,随后问二伯,皆是周边的人,谁不知道刘昌郝,仅是请人,每年就花掉好几千贯的钱,说五十贯,肯定不虚的。于是这门亲事才订了下来。
也就是这一代,甚至下一代,刘昌郝都能照料,至于下下代,下下下代,刘昌郝都未必在人世,如何能管得着?
“昌郝,我死后不能见三哥啊。”
“四大父,好好活着,二妞他们还未成家呢。”
刘昌郝回家修稿子。
几天后,朱三过来。
他先看花,回来后说:“虽然花种得,此乃夏菊。”
有的名种秋菊长得好也很值钱,但夏菊,那怕是入了品的夏金铃与夏万铃,皆开得不大,不大便不值钱。
“不能只看花。”
还有装盆,盆子,新词,这些附加值得一起算进去的。
朱三估算了一下:“可能两百余文钱,就不知道李店主会给多少钱。”
花铺卖价是卖钱,花非鞭炮、豆油,花农将花卖给花铺后,还要放在花圃里照料,说不定也会死,也未必能全卖掉,风险不小,此外,还有店铺的成本,人工开支,以及税赋。往往花铺给花农的价,都不足售价的一半之数。反之,刘昌郝这边不仅要出盆子钱,还要出运费,以及一些过税。
另外数量多了,一家花铺也未必能吃得下。
故未出现万亩锦绣任务之前,刘昌郝便计划着将一些山开发。
“勿管,相信不会给得太少。”
在前年预算里,菊花收入是不可忽视的,不仅是夏菊,秋菊才是大头。但现在胃口全大了,不仅是朱三,连刘昌郝自己也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刘有宁,今年甜瓜长势更佳也。”
“比去年肯定要好。”
肥料与株数摸了出来,种子相信也比去年的好。还有其他的一些数值,在继续试验中。不过今年已经快接近这时代的上限。
“刘有宁,我在京城听闻,太原城迁城了。”
刘昌郝笑了起来:“陈公早对我说了。”
赵顼下诏迁城,太原知府乃是韩绛,一次搬家三年穷,况且是城市百姓,至于各店铺的商贾更不用说了。韩绛为了不引起恐慌,向百姓解释,此次筑城仅是作为仓储与军营之所,其他勿动。谁知道许多百姓,甚至包括一些商贾在内,皆恳求韩绛将新城面积扩大,以便收留他们。韩绛问原因,一个长者说,河东之城离前线太近,无险可守也。
换成后面的朝代,太原城至少离前线不近,没有急迫感,老百姓自己都不会迁城。北宋不同,离前线太近,故金兵南下时,宋朝未反应过来,大军已经兵临石岭关。更要命的是当年宋太宗与潘美害怕河东百姓继续反抗,不但迁城,有意将新城筑成“t”字型街道,这样据城而反时,物资不能及时运到城头上,能迅速拿下平叛。以至后来传说,宋朝害怕太原城有王字,不但迁城,还用这种“t”字型街道将王气钉死。
王气的什么,太原城百姓自己都不相信,反谁?
不过这种街道让出行也变得不易。
出行不易,也不利于商贾,故太原城在宋朝反而渐渐没落。
韩绛立即上书,既然迁城,也不会考虑什么王气,所担心的便是百姓排斥。百姓不排斥,反而是好事,赵顼同意扩增新城。
依然是两城并存,不过新城面积比原来设计的大了一倍多,官府征了许多民夫来筑城,太原城内许多百姓也自发地来参加筑城,可谓是众志成城。也有极少数得利的大商贾、大房主反对,但他们的声音迅速被庞大的支持的人群淹没。
不但迁城,前线十几个堡砦也快修好了,但堡砦修好后,得要派驻军队,及时将粮草器甲送过去,才能形成战斗力。
以及屯田,虽然这里地广人稀,终是河谷地带,许多耕地乃是有主之地,需调节,然后挪出大片耕地作为未来的屯田,才能减轻朝廷的负担。
问题有很多,如刘昌郝提议的,让京城与洛阳官兵前去轮戍,也让他们亲自耕作,权当是训练。但这些老爷兵连训练都不愿意,如何会参与农活?只能参照陕西路,于当地征募一些禁兵。新的问题来了,朝廷在裁减禁兵,然熙河路增加了禁兵,河东路再增加禁兵,无疑与裁军违背,也增加了负担。
总之,诸事纷至沓来,故朝廷依然封锁着相关的消息。只是太原迁城,风波闹得大,朱三才听到一点消息。
刘昌郝只知道太原城迁城,也通过任务条知道时展不错,不过具体的也不知道。
但他心中好笑,宋朝封锁就能封住?
现在看来,真封住了。
可想而知,在萧峰的结拜大哥耶律洪基带领下,契丹腐败成什么样子。当然,宋朝君臣做梦也没有想到,刘昌郝所说的危险,非是契丹人,而是女真人。
刘昌郝问:“我家想在京城请女红活好的女工,不知能否请到,工钱几何?”
“从京城请女红女工?”朱三一时未反应过来,女红活,刘梁村这边同样有手巧的人,如刘昌郝母亲谢四娘,为什么要去京城请女工,沾到京城人,工钱不高也得变高了。
我是大圣师 第184章 免费
“你再想想。”刘昌郝朝西边方向努了努嘴。
朱三才醒悟过来:“是须从京城请女工,且是手艺高超的女子。”
“不知能不能来?”
朱三想了想,真的不大好说,一是工钱不会低,二是愿不愿意来,在京城呆得好好的,谁愿意来刘梁村这个穷地方。或者加工钱,得加到多少才是合适的工钱?
“刘有宁,我回去问一下。”
“不急,须现在就要关注,不然到时候来不及。”
“还要买许多彩缎、彩绫、彩锦、彩绸、彩罗……”
“必然,从现在也需过问,其不是少钱。”
“昌郝,你们在说什么?”谢四娘问。
“棉花,衣被,”刘昌郝简洁地答道,但说出这四个字,谢四娘也会意。
“三郎,你们对彩帛懂乎?”
谢四娘问得无心,朱三却苦瓜着脸,如同花,他都不用问的,来看了一看,便大约地估出一盆夏菊值多少钱。但换成甜瓜,去年他们谈得便很吃力,隔行如隔山,不是说着玩的。并且采购数量巨大,又不是普通的彩绢,多是名贵的彩帛,往往不懂,一匹就能多谈了一贯多钱。
“刘有宁,我再找一个懂得采帛的牙人?”朱三试探地问。
“最好不过。”多一个牙人,多一个人分抽解。然而数量大,又贵重,不可能为了照顾朱三他们的抽解一年给自己造成数千贯的损失。但考虑到朱三的感受,刘昌郝补充了一句:“明年便有几千或近万亩。”
“是否扩散太快。”
“不快,我也向陈公做了解释,前几年我会无偿向各户人家提供种籽,也只有我能驯化种籽,故必须用我提供的种籽。大约四五年时间,种籽完全驯化,各户人家熟悉了种植方法。那时各州县可以派遣大户人家过来观摩学习,再将长势好的棉花留下来做种,其留种数量能达到上万亩,一年之内,便能普及百万亩棉花。那时,才是造福千家万户之时。然前几年,因用我家种籽,多不过数万亩棉田。”
朱三听了一颗心却怦怦跳了起来。
刘昌郝说的免费提供种籽,朱三根本未在意。
这些小心机,他更是懂的。
关键的是前几年,只能用刘昌郝提供的种籽,扩散便不会太快,少,便贵。
必然的,到时候也由刘昌郝来收购与加工。
虽然只是四五年时间,然是数千亩、数万亩的棉花,每年都会产生不菲的收益。有四五年时间,便足够了。
刘昌郝摇头:“三郎,非是你想的那么势利,若为钱帛,我让你们派人去岭南,那有一个行业,一年收益将是数万甚至数十万缗钱,然你们皆不乐意去。”
随着河东那边的进展,解锁的资料越来越多,那项技术也解锁了。关键是在岭南,刘昌郝无法分身。
“何行业?”
“说了,你会不会去?”
谢四娘在边上说:“昌郝,钱够用便行,何必去岭南,那边终是瘴疠之所。”
瘴疠之所未必是真的,然而南方的疟疾与气候终是一件头痛的事,刘昌郝索性不说话。
“刘有宁,市易务来人问我,甜瓜何时上市。”
“你对他们说,与去年一样,数量不能多,价格不能少,同意,签契约,语气稍强硬一点。”
“刘有宁,我还是想不懂,市易司居然不能盈利。”尽管刘昌郝解释过,朱三多少有些不相信,这般地强买强卖,还有利息钱,不说是一个全国性大买办,即便一个京城,随便着一年也能积余几十万贯。
“来的时候你看过吾村山塘?”
“看过了,水居然放完了。”朱三古怪地说。刘梁村东边的旱地不过七八百亩,或拿刘昌郝家去年的山塘相比。去年刘昌郝家也有不少地,用水量更狠,除了种植紫云英时,山塘用了半塘以上的水,余下的山塘皆是满的或大半满的状态。朱岭溪这口山塘比去刘昌郝家的山塘还要大,为何能用完呢?
刘昌郝说了经过。
“道理差不多。”
章惇霸气吧,后来出任首相,连保甲法都恢复了,然市易法也没有恢复。不但坑,得罪人,也不盈利,恢复它干吗?或让牙人行人不贪不拿,根本做不到。或如他于元宵节抄的诗,皆知道有许多胥吏凶残贪墨,官员反对,皇帝反对,却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将之杜绝。
“王相公如何?”
“他只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如何评价?”
“你说朝廷还能用兵西夏?”
“表面是似乎遇到很多麻烦,然,契丹仅是以为我朝软弱,故勒索之,其并不想动兵。交趾仅是疥癣,虽痛一下,不会有大碍。”
用兵西夏是谓必然。但也不能说赵顼与王安石心大,若宋朝真的将幽云十四州收复过来,以宋朝的财力,修建长城是很容易的。且又不像明朝,都城顶在前线,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其实明朝也不能说亡在清人之手,准确地说,南明才是亡于清人之手,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之手。
而且宋朝对海外又持着比较开放的政策,无论是北宋或南宋,许多福建路百姓已经自发地向海外迁徙,官府亦不过问。说不定国祚时间会更长,还会带来许多更好的变数。
这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却始终没有拐过来。
谢四娘听了面色一紧,可明智的没有问,梁小乙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怕上战场。
两人又去看苗圃。
也死了一些,是必然,不过皆用了基质,又是精心照顾的,死亡率不算高。
“明年能繁殖乎?”
“不用明年,今年就能繁殖。”
但必须知道它们的特性,先是修剪,皆需要修剪,然多数不能像桑树那样大伐式的修剪,会影响其寿命,一般是修剪掉病弱枝,一些不必要的侧枝,或者为了造型修去主枝与一些叉枝。
就着一些修剪下来的比较健康的枝条进行扦插繁殖,但这个更需要懂得其特性,如枫树槭树,最好用播种方式去繁殖,扦插成活率比较低。不过眼下皆是树苗,等种子太晚,有修剪下来比较好的枝条,也能扦插繁殖,江南可以在梅雨时季扦插,北方只能放在初秋。
乌桕树泼皮,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干旱薄瘠土质,扦插也易活,南方四季皆可以扦插,北方只能放在春夏两季,但现在皆是小苗,那只能放在明年春季扦插。
银杏最好的繁殖方式反而是扦插,但银杏修剪更需谨慎,修剪的枝条不能多,插穗也更挑剔,树龄不能超过二十年,插穗须是一年到三年生的木质枝条,也就是拖到明年二月才能扦插,还需要搭遮阳棚子,约两个月后才会生根。
不但季节不同,插床基质也各自不同。
生根后可以移载,然生根时间又各自不同。
至于成活率差距会更大,有的成活率可能十不足一,有的十能活六七。同时必须记住一条,能就着树修剪,不能就着扦插去修剪。当然,再过两三年,树苗渐大,会有更多的繁殖方式可供选择。
“刘有宁,你家人手仍不足。”
“必然,明年还好一点,虽然繁殖,数量仍不多,到了后年,繁殖规模大,且渐渐向山上转移,人手必不足。但这个不急……”具体的还要看收入,以及买地情况。
“明年需不需要买花木?”
“还需要买,一是有的虽临时用扦插方式繁殖,然其成活率低,二是山上水土定下来后,不能等着扦插的小苗,得先植下一批花木,对保水土也更有利。这方水土不保,以后有了山塘,也蓄不了水。”
“需人力太多了。”
“其最大的支出本就不是肥料、花木苗、买地买山,乃是人力成本。”
“今年会买地乎?”
“买,棉果绽放时便会买。”
看到实物,大伙便会动心,不以利诱之,南边的地如何能买得下来?
“不知其价值几何?”
“故你说请一个懂布帛的牙人,我未拒之,其价你我皆估不准,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甜瓜下市后找行乎?”
“你啊,亦行,然现在就需要打听好,人须机灵,然不能奸滑,我不想以后请个牙人,还须勾心斗角,或辞退之,重换人。”
“这个好找的。”
两人下了山,菊花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开,但内行人已能看出好坏,也不能等到开放时才运到京城。刘昌郝也大气,反正今年数量仍不是太多,早夏菊不过七八百盆,刘昌郝索性不要这个钱,权当是提前发给朱三他们的奖励,让朱三自己与李店主交易去。
“不好吧。”
“有何不好,装车。”
朱三搓手,问:“这首新词佳乎?”
“还行,”刘昌郝笑道,说佳呢,也谈不上,但比较好玩……
我是大圣师 第185章 小水利
朱三带着菊花走了。
刘昌郝带着人收割草籽,未全部割,只割了一部分明年用的,余下的,一些放水进来,翻耕沤烂。但去之前的老田不一样,灌溉前,他带着人将沤池里的大部分沤渣捞了上来,又从山上割了许多苜蓿,将它们一起抛到坡田里,这才放水翻耕。
不能说坡地地质差,差的是表层风化土,然终是垦荒的生地,想要不影响明年种甜瓜,须舍得下成本。终是坡田,漏水有些厉害,不得不连续性地灌溉了两次,导致山塘又剩下半塘水。
这些必须安排好,第一茬瓜下瓜时,是最最忙碌的时候。
朱三伍贵四人又来。
朱三说:“卖了一百一十余缗钱。”
“我让你们拿你们就拿,但我不让你们拿,你们最好就不要拿。”
“知道,知道。”
四个人背下会不会偷拿呢,估计还会有的,只是不会太多。但随着交易量大,四人又不会贪图一些小钱,当然,平时不提醒,又会养坏坯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