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公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贪狼独坐
他能够不辞辛苦再次前来,只为遵守承诺。
说明此人可用,有君子之风。
“当然!仅是海因里希所言,亦不足完全可信。”
张小公爷顿了顿,沉声道:“我大明径自前行,不予停歇才是实理!”
“欧罗巴即便是昔日无法有新战舰、火炮,又怎知他明日没有?!”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不由得冷汗淋漓。
“还是得寻个机会,以使臣出访探其虚实!方可安心……”
果然还是痴虎儿老成持重啊,即便是这海因里希的话也不能全信。
依戚景通所言,他已然不在欧罗巴的正规军伍中服役了。
所以如何能知晓军伍变化?!
还是得寻一个时机,派出人马前往欧罗巴以探虚实。
否则人家打来了,还不知道啥情况……
可不得完犊子么!
明朝小公爷 第八百零七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玖)
车马隆隆的驶入了宫前的大殿,这里也叫“太和殿”。
袭承旧皇城中的太和殿,气势宏大、大气磅礴!
但又不完全一样,甚至朝会的方式都不一样。
以往的朝会,如果是日常的朝会人较少的情况下会在太和殿内进行。
或者一些大型庆典,才会在太和殿内进行。
多数时候的“早朝”,其实应该叫“御门听政”。
大臣们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全都站在太和门外。
而皇帝则是在门廊里,处理政务。
在电影《末代皇帝》里面,就有反应这一点史实的镜头。
小皇帝站在太和殿门前,金水桥外御阶下则是跪着文武百官。
那会儿这么干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太和殿一方面站不下大朝会这么多人。
其次旧皇城内的太和殿为上覆重檐歇山顶,全木质结构。
若遇阴天则采光没有那么好,于是人多的大朝会基本都是在太和门进行。
但新建的太和殿就不一样了,这比之旧皇城的太和殿更高、更大!
且上方采用了大量的琉璃透光,并布设不少的琉璃盏。
使得整个大殿不仅比之旧皇城的更加金碧辉煌,且采光性更好。
弘治皇帝一琢磨,干脆以后的朝会全都在太和殿办就是了。
张小公爷他们回京这么大的事情,自然是要在这太和殿进行庆典的。
这种回京自然是得一整套的礼仪,还得有赐宴。
礼部这方面有一整套的流程,弘治皇帝甭管愿意不愿意都得照着办。
尤其是礼部多了一个庠序教谕部,被分薄了权限之后愈加想要凸显自己的存在了。
于是他们对于朝礼那抓的叫一个严,偏生这群家伙还真是熟读诗书……
此番大朝会上自然是照例由他们负责礼仪,弘治皇帝对此也没辙。
“儿臣奉父皇旨,往四省振抚,多见灾民流离失所、嗷嗷无依……”
朱厚照今日所着的,乃是从灾区里穿出来的那身百纳袍。
这一身的百纳袍子让百官眼皮子直跳,心下叹气。
有了这一身的袍子,那些对太子的诟病则无从而立。
怎的?!太子不好,能有百姓为他献上此袍么?!
文官们完全诟病不得张小公爷、诟病不得弘治皇帝,最大的原因便是在于秦地救灾回来后。
张小公爷献上的那柄罗伞,和他自己身上所着的那件袍子。
有此二项,谁还敢诟病他们半句?!
“儿臣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堤之上,不敢懈怠……”
这些话,说的朱厚照自己都有些哽咽了。
他虽说是没心没肺,但不是傻子白痴。
那些日子在大堤上忙活还不觉着,但走下来后才生出感慨。
真的是不容易啊!
溃坝不下十次,几乎每次他都是顶着浪头扑上去的。
当时还不觉着有甚,但此时回想不由得心有余悸。
稍微不慎,那便是粉身碎骨!
“幸得父皇庇护,百姓幸甚!灾情褪去,民心未散!……”
眼见朱厚照说着,转身抬手让刘瑾将那只巨大的长条盒子给抬了上来。
激动的刘瑾赶紧一摆手,让张永随自己一并将这盒子从殿外抬了进来。
熊孩子如今脸上不见半点玩闹神色,有的只是庄严与肃穆。
缓缓的将盒子打开来,将里面那杆旗纛双手抬出!
“呼啦~!”一下,这巨大的旗纛在这恢弘的大殿内迎风展开。
熊孩子似乎又回到了那一天,那些为他送行的百姓们簇拥着他的那一天。
眼见朱厚照“咚~”的一声将旗杆狠狠的敲在金砖上,单膝对着弘治皇帝拜倒。
“此旗纛,为四省百姓、百万子民以指尖心血染丝绣成!”
“儿臣归来时,四省百姓沿途相送!不肯儿臣下车,拜送儿臣归京……”
说到这里,朱厚照缓缓抬首。
却见他的眼眶有些发红,声音亦在发哑。
“此旗纛,凝着乃我大明百姓之心!聚者,乃我大明子民之意!”
“儿臣幸甚!有父皇如此,可让儿臣亲眼所见、亲身所鉴,何为民心、何为民意!”
“苍天不可欺,百姓不可负!父皇深意,儿臣已然铭于心头!不敢忘……”
“归来时,四省诸百姓遴选贤德乡老,郑重将此旗纛交予儿臣……”
朱厚照说着,摆手让萧敬下来扶住旗杆。
自己则是“砰砰砰~”的对着弘治皇帝磕了三个响头,再抬首时他声音洪亮如钟!
“四省百姓托儿臣带话,愿吾皇陛下万年万寿!愿我大明江山,永固不衰!”
边上的张小公爷默然行出,对着龙椅上的弘治皇帝轰然拜下。
“愿我大明江山永固!愿陛下万寿万年!”
随即,虎头老国公一摆手。
军部诸大佬们亦是轰隆出列,对着弘治皇帝便是单膝拜下。
“愿吾皇万寿万年!我大明江山永固!!”
弘治皇帝此时已经呆滞了,他看到了张小公爷和太子的装束后就知道。
这回百姓们,一定让这俩孩子给他带礼物了。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百姓们竟然会让两个孩子给他带来如此珍贵的礼物。
天子富有四海,弘治皇帝本身并非奢靡之人。
然而这一份礼物,他却收的是重逾泰山!
甚至他现在都没有回过神来,连吩咐让群臣起身都忘了。
他只是愣愣的站了起来,一步,一步的走下了御阶。
“吧嗒~吧嗒~”
整座金銮殿内,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打搅他。
他就这么一步步的,走到了这面旗纛面前。
旗纛上的丝线很是简陋,粗布更是简陋。
然而这迎风而展的旗纛上,上面那一丝丝的血气却似乎犹如实质的气魄般冲天而起!
这金銮殿中万般奢华,似乎在这一刻尽然失色。
唯一可与它争辉着,唯有那御座龙椅旁的罗伞。
缓缓的抬起手,弘治皇帝仿佛是在触摸着一片轻柔的晚霞。
更好似在触摸这世间最珍贵易碎的珍宝,那粗布上的针眼清晰可见。
莫说是与宫中巧匠们比了,便是京师随意一家的裁缝铺子也比他们的手艺强。
那丝线莫说是贡品了,即便是京师普通百姓身上所着的粗布亦比这丝线布料更柔软舒适。
然而这上面所凝成的那血气,那凝起的气意……
乃是万金,亦求而不得的!
明朝小公爷 第八百零八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拾)
在双手触摸到这旗纛之时,弘治皇帝心头闪过自己所看过的张小公爷那篇密奏。
“民生不可误,民心不可欺,民情不可无睹,民意不可等闲!”
“民者为国之本也、为社稷基也,民若尚之何人能反耶?!”
“民心民生衰,则国力日衰,国力衰则国朝亦衰!”
“民情不察、民意燥憎,则魑魅窥,魑魅窥则国将乱也!”
“陛下掌神器,代天牧民。当以民为己出,教化管束、常以抚济……”
这一篇密奏,洋洋洒洒竟有万言。
弘治皇帝已经不记得自己看了几遍,最后生怕原卷翻坏了。
让萧敬使人誊抄一本,每日必细细品读一番。
看着这面旗纛,弘治皇帝不自觉的就想起了张小公爷上的这篇密奏。
他是这么说的,亦是这么做的。
他带着朕的皇儿奔赴灾区,为朕、为皇家、为大明抬回来了这杆旗纛!
弘治皇帝深知,这一杆旗纛的分量。
上面凝聚的,是四省数百万百姓们的血气!
这一份血气是他们所发,国朝若不负他们……四省定矣!
此刻便是让李福达等白莲妖人尽数往四省去,也难以撼动国朝皇家在四省之声名!
这便是民心,这便是民意!这便是国朝根基!
“好!!”
弘治皇帝深深的吐出一口气,长啸一声!
“此旗纛……甚好!!”
下面的文官们垂首拜倒,再无人可复言。
哪怕是原本对于言官、御史被清而腹议者,此刻亦不复再言。
秦地一事,再有这四省旗纛……
他们很清楚,皇家的合法性已经扎根到了民间去了。
相信不久,这旗纛之事将会随着《帝国时报》传遍大江南北。
天下读书人会如何看?!天下百姓,又会如何看?!
大明子民,从前只是一个虚的概念。
真正受灾得到赈抚者,其实寥寥而已。
但如今却是皇子亲往救灾,贵胄坐镇灾地。
再说这“大明子民”四个字,顿时意味便不同了。
“诸位爱卿且起来罢!”
弘治皇帝平复了一下心神,摆手让众人起来。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刘健这老头儿无比激动,大明江山稳固了好啊!
大明江山稳固了,他刘健才能以“贤臣”的名号传扬千古。
之前老家伙就对于陛下亲自祭奠国防军一事,心有芥蒂。
老刘可知道,他挂批了弘治皇帝估摸不会来亲自祭奠。
可他又想争取一下这类荣誉,老家伙都奔七十了。
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啊,这都算是两脚都踏进棺材里的了。
说不准那天眼一闭没睁开,这就着凉了。
想方设法的给自己争取一下身后的荣誉,必然是老刘要考虑的事情。
别说老刘了,历史上李东阳病重就要凉了。
师弟杨一清去看他,老家伙握着师弟的手说不出话来。
直至杨一清说帮他争取到了“文正”的谥号,老李这才算是安然闭眼。
生封公孤,死谥文正,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
刘健琢磨这“文正”估计争取不上了,但既然能祭祀国防军军卒……
他们自然也能借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旧事,让弘治皇帝给他们一个祭祀的位置。
配享孔庙、太庙这类,老刘是真不敢指望。
但按着元老院的配置,皇家祭祀一下他们这些卖命到死的老臣总是可以的罢?!
有了这心思,老刘自然就更盼着大明江山万年固啊!
对于这个事情老刘琢磨是十拿九稳,毕竟进元老院后哪个不是陛下身边的重臣啊?!
就算非读书人,他就不想获皇家祭祀?!
这也算是老刘不知不觉中,从张小公爷身上学到的一项本事:创造多赢!
于文武百官来说,别跟陛下对着干、保大明江山永固。
这将来不仅退休可以到元老院去享受,身后还能配享皇家祭祀的香火。
光宗耀祖啊!子孙面儿上,那也有光彩啊!
对于皇帝来说,多了一根拴住文武百官给大明卖命的胡萝卜……这何乐而不为?!
以这等手段拴住,那么下面的文武百官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们。
谁不会盼着大明江山永固?!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朝臣们一番熙熙攘攘的唱和,让弘治皇帝龙颜大悦。
原本对于内库花销出去的银子还有些心疼的老家伙,这会儿总算觉着花的值了!
唔……花的好!
与大明江山比起来,些许银子算甚?!
短了银子钱粮……让痴虎儿那臭小子挣去就是了,反正都知道他是财神爷。
下面欣慰的看着熊孩子,感慨他长大了的张小公爷不知道。
就这么一会儿,狗皇帝又准备要赶他去做工具人了。
一番唱礼、和礼繁复的要死,堪堪收拾完毕已是午后。
宴席是早就准备好的了,还是那四大不靠谱的光禄寺汤饭。
弘治皇帝笑意吟吟的吃着,下面的朝臣们吃起来笑的比哭都难看。
熊孩子这段儿已经锻炼出铜肠铁胃了,居然三两下的扒拉了不少饭菜。
只是吧……这确实难吃。
好在方才进来前,张小公爷知道肯定要赐宴。
于是塞给了他几枚饭团,这原本是足利鹤小姐姐从扶桑带来的产物。
原本的味道较为清淡,小周管家拿到后开始全面改良。
张小公爷那是也吃过后世寿司的,根据他的一些提议很快的做出了新的东西。
在距离京师还有百多里的时候,心疼自家少爷的小周管家便风尘仆仆的先行赶回。
其他的东西来不及做了,便命家中厨子先给弄了几盒饭团。
然后又匆匆跑来回去,给自家少爷奉上。
边上的熊孩子自然也分润了一份,这会儿囫囵吞枣的吃了一会儿光禄寺的要命饭。
终于缓过劲儿来的熊孩子扛不住了,俏眯眯的摸出饭团啃了两口。
心道,还是瑾山知道心疼人啊!
看看边上饿的腿肚子打哆嗦的刘瑾,心里本来骂了几句的熊孩子顿时又不落忍了。
老刘这也是随着自己上过大坝的人哪,便悄悄的唤他过来。
给他塞了个饭团,让他猫到自己身后的布幔里吃去……
明朝小公爷 第八百零九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完)
张小公爷等人是回来了,但封赏一事内阁及礼部还在讨论中。
礼部很多权限被拿走了,而这封赏一项却被放到了他们手里。
这相当于也是一种补偿,至少体现礼部一定的重要性。
只是可怜的张小公爷回来仅仅是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弘治皇帝便登门了。
被从床上拉起来的张小公爷满脸阴郁,弘治皇帝第一次有些不好意思。
“陛下啊!小臣是人,不是器械啊!便是器械,也得修缮维护不是……”
张小公爷很是无奈,这特么狗皇帝使唤人上瘾了是吧?!
弘治皇帝一脸歉意,只是这老家伙手上递出的东西无比坚定。
干活儿吧!骚年!你可是帝国顶梁柱哦!
我顶……顶住!
然而看到了弘治皇帝递过来的卷宗,可怜的玉螭虎差点儿一口老血就喷地上了。
灾民安置他得办、筹建水务总司他得办,探查海因里希至欧罗巴的虚实他还得办……
我……尼玛!你干脆砍我成十段,放我到处游走得了!
帝国上下内阁到诸部成百上千号官宦,那全特么吃干饭的么?!
“诸部及军部资源你皆可调用,备案即可。”
弘治皇帝似乎也觉着不好意思了,摆了摆手叹气道:“朕也是没辙啊!”
这句倒是实话了,国朝不是没人。
可要办这几件事儿的,算来算去还真就小公爷最合适。
“关外安置倒是不用你去了,但筹集钱粮到明年还得你来负责……”
这事儿谢迁揽下来了,老家伙也想要锻炼一番、出点儿政绩。
但筹款这事儿老谢是真没办法了,除了跟国库、内库要钱他想不出其他法子。
从前可能会考虑征税,可现在……特么皇家、勋贵跟读书人都混杂在商贾里。
想与从前一样大把薅钱,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他没辙了,自然就只能是财神爷张小公爷出马了。
“小臣自当尽力,只是还需些许时间……”
其实张小公爷也头疼,这特么钱粮哪里来他也得考虑啊!
毕竟说到底,他不是神仙。
抬手就能点石成金,也得想法子平衡多方面利益。
这样人家才肯拿出钱来办事,才能可持续发展不是。
水务总司的问题,除了钱粮之外便是师资。
好在这块儿白昂基本可以支撑起来,调集此番有治水经验的官员入京任职就是了。
与他们说好,若是想做学问的便留在京师做学问。
若是想到地方处理事务的,将来可以有一批外派至地方负责水务司理。
“陛下,国库、内库钱粮还能支应多久?!可否到明年春闱?!”
张小公爷沉吟了会儿,对着弘治皇帝开声问道。
弘治皇帝自己肯定是不知道的,他只能是回头望向了萧敬。
“国库、内库,恐怕支应至岁前便将告危……”
萧敬垂首对着张小公爷,低声叹气道:“粮为要紧,银钱倒是还有。”
“如今各地粮价皆有涨幅,靠各家货殖总会以粮压下。暂时不虞……”
但时间久了就不好说了,这是萧敬没有说出来的话。
张小公爷也知道,这便是统一了货殖会的好处。
“若是能支应一二,小臣便先往夷州看看罢!”
张小公爷沉吟了会儿,决定先去夷州。
“正好西南之地今年收成似乎不错,当可以调配一些粮秣回京支应。”
随即,张小公爷便把自己的思考说了一遍。
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先往夷州探查海因里希的虚实。
夷州正好也是产粮之地,实地考察一番后再与钱能调配一批粮秣从海路回京。
此番前往还可以顺路查探西南诸国,一方面南洋诸国如今看安南等国覆灭恐惧异常。
今年多番灾情,他们却常来朝礼。
弘治皇帝不好开口跟他们要钱粮,张小公爷倒是琢磨可以从这方面做文章。
这些事情定下来之后,便是要开始准备了。
水师是现成的,这次出发倒是不需要带多少人。
姬武将们修养了几日,反而是蠢蠢欲动想跟着自家殿下出去冒险。
弘治皇帝这边很快的召开了内阁小会,又带着张小公爷到军部去。
军部目前还需要进行改革,首先便是这一批毕业出去的军院生需要分配。
其实便是军卒的招募,现在军卒已经成为了热门职业。
进入军伍那不仅收入高且身份也高,随着弘治皇帝不遗余力的提高军卒地位。
如今大明开始渐渐的,摆脱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概念。
甚至有人打听如何入军伍,因为入军伍能识字啊!
且若是能混到军功,即便是离开了军伍家中亦可免税数年。
军伍职业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也是弘治皇帝乐于见到的。
“首先当立‘募军司’,由军师部下辖、各军伍分区域募兵……”
既然是要职业化,必然是要考虑待遇、考虑兵源并安置问题的。
后世成型的募兵制是几乎可以照搬的,安置方式也相似。
然而这需要牵涉到的,几乎是全方位的改革。
比如大量的退役军卒将会进入督捕缉事部,这将一定程度上分薄州府县的权柄。
而原本县令可以直接命令督捕缉事部拿人,现在就不成了。
权力细分之后肘制将会变多,抓捕缉拿需有证据提交。
大理寺的权限将下沉,至各州府县内专负判裁之责。
而原“督察院”则是改为“帝国刑律督察院”,督捕缉事部抓捕后证据需提交他们备案、提诉。
征召军卒的事情,自然也不会给他们插手的机会。
琳琳种种几乎囊括到了方方面面,弘治皇帝哪怕是看着卷宗、听着讲解也不免头大。
“这事儿……恐怕还得内阁与诸部配合啊!”
弘治皇帝听着也很是头疼,显然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
但只要这件事情抵定了,整个大明的稳固程度又添加了好几层。
但毫无疑问的,这件事情会极大的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利益。
若是从前,弘治皇帝绝对连想都不敢想。
文官集团恨不得把勋贵、把所有武将,全都撤换成他们的人。
他们是一丁点儿的权限也舍不得给人,要从他们手上拿走权力无异于虎口夺食。
只是现在文官集团也分化了,那些夸夸其谈之辈基本都扫出了朝堂。
余下的都被弘治皇帝的“元老院”那枚胡萝卜吊着,除非原则性问题否则全部装聋作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