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原始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舍忍
川慧察觉到了商羽的愤怒,他开始后退。
川慧后退,包围商羽和三虎的战士开始靠前,不断的缩小包围圈。
“好!”
商羽高声喊了一句。
川部落战士脚步停下,川慧向前靠近,脸上带着喜色。
“人不在这里,我怎么给你”
商羽道。
“他回去,你留下。”
川慧道。
商羽没有回答,他的头微微下低,眼睛看着地面,隐藏着自己眼睛中呼之欲出的怒火。
真是好心机。
川慧不仅能听懂他说话,会说汉语,更是连如何要回来四名川童都早就已经想好了。商羽感觉自己现在就像是一头傻牛,一头撞入了川慧的陷阱之中。
撞入一个孩子的算计中,商羽着实感到羞愧,愤怒。
“好。”
商羽应下了。
三虎骑着黑熊离开了,商羽被川部落战士押回了部落。
……
川部落映入了商羽的眼中,他脸色崩的紧紧的,眼睛隐秘的瞥了一眼川慧。
川慧真是满口谎言。
在川慧的描述中,川部落是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时刻面临着魁和魁牛劫掠,经常被逼着四处迁移,竭力挣扎才能够求得生存的可怜部落。
部落中人少,工具少,武器少,快要濒临族灭。若非有着首领和巫的苦苦支撑,有着族人坚韧不拔,奋而争命,部落早就四分五裂,沦为四处游荡,朝不保夕的野人。
但,根本不是。
一道庞大的栅栏木墙出现在商羽面前。
川部落没有砖土城墙,没有护城河,但他们在部落周围用着原木扎起来了防御严密的栅栏木墙。组成栅栏木墙的原木,每一根都有着一人环抱之粗,高有两米。
栅栏墙厚度堪比商部落,顶部有着战士手持弓箭在警戒巡视。
栅栏木墙前留着木门。
木门没有门锁,但在木门后有着根根粗壮的原木,是用来顶门的。一旦用原木顶着木门,栅栏木墙就变成了一道颇具防御力的木城墙,将川部落保护起来。
仅仅凭借这道栅栏木墙,魁和魁牛都不可能肆意的劫掠川部落。
&nb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东川氏族
纺轮是最原始的纺纱制线工具。
纺轮由塼盘和塼杆组成,即中间为孔的圆盘和木杆,木杆插入圆盘孔内便组成了纺轮。
纺轮外形像一支箭穿透圆形箭靶,一侧是较长的箭杆,一侧是较短的箭头。
以棉花举例。
纺轮纺纱的步骤是纺轮悬空,木杆较长的部分向上。
长木杆端头勾着一股棉花丝,然后转动圆盘。
悬空的圆盘重量会将棉花丝拉直。转动的圆盘带动木杆转动。木杆转动,会牵引着拉直的棉丝相互缠绕,拧成麻花状。如此既有牵引拉直,又有揉搓,一截粗细均匀的棉线便完成了。
完成的一截棉线缠绕在木杆上存放,然后再次转动圆盘,便开始新的纺线。
如此循环往复,棉线便会源源不断的出现。
纺线便是如此,一直到后世工业发达的时候,其基本原理也是如此,主要分为了五个步骤,即喂给、牵伸、加捻、卷取、成形。
“纺纱。”
商羽默默的看着忙碌的女人。
纺轮制作极其简单,一块石制,中心为孔的圆盘,一根木杆。商羽早就已经制作出来,用来提高族人用树皮纤维编制麻绳的效率。
川部落有纺轮,商羽并不是很意外。
后世出土的纺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年,出自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
商羽见到川慧时,他的衣着上有着麻布,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但足以推断出川部落已经从事纺织。
商羽根据耒耜判断如今是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大致在公元前五千年,比出土的最早纺轮还要晚上一千年。
在种种证据和推断下,纺轮如今出现并不稀奇。
只是,商羽心里很不痛快,很愤怒。
“满嘴谎话。”
救了川慧,带川慧回来川部落,他却是被川慧囚禁在冰天雪地中的牢笼之中,这无疑是原始时代的农夫与蛇。商羽是烂好人农夫,川慧是蛇。
“这家伙到底是谁”
商羽愤怒川慧,但对川慧也产生了极大地好奇心。
他被川慧耍弄一番,不是川慧有多聪明,而是川慧是孩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一般人很难对孩子产生极大的戒备心,更何况还是被自己救了一命的孩子。
因此,商羽太好奇川慧了。
一个孩子,怎么会有这么深的心机
一阵脚步声传来,商羽收回了目光。
川慧来了。
……
“羽。”
川慧望着商羽。
商羽直接打断了川慧,眼睛示意着周围。
“冷。”
商羽直言不讳的道。
川慧看看笼子,看看周围的雪,看看自己身上商羽为他准备的乞衣乞裤,蒲鞋烛袜,犹豫了一下,唤来了一名战士,推着商羽进了一座仓屋。
商羽很安分的站在仓屋里,眼睛都没有四处打量。
川慧站在了他的对面。
“羽。”
川慧看起来很不好意思,令商羽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正常来说,川慧隐藏了那么久。如今暴露了,应该是趾高气昂的姿态,但他没有,反而很像是做错事的孩子,在商羽面前有些低三下四。
商羽只是试探的说了一个冷,川慧便将他带出了牢笼。
“还尚存良心吗还是有别的目的”
商羽没有说话,等着川慧道。
川慧示意商羽坐下,商羽干脆利落的坐在了地上,仓屋里可是没有板凳椅子。
板凳椅子一直到汉朝之后才渐渐出现,在此之前古华夏族人都是跪坐在地上或者是卧榻。
板凳椅子出现如此之晚,不是制作问题,其制作技术要求并不高。之所以如此,是古华夏族人盛行修行文化。跪坐是很难受的,一般人很难坚持半个小时,因此跪坐非常能够磨练人的心性,是一场修行。
后来华夏族经历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长达三百六十年的混乱时代,文化遭到重创,胡文化窜入中原,才令板凳椅子登堂入室。
两人席地而坐,中间有着火坑,里面燃烧着火焰,令仓屋里很暖和。
“羽。”
川慧再次开口。
商羽直视着川慧。
川慧被商羽盯着,欲言又止了好久,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仓屋里陷入了沉默。
一直到,商羽打破了沉默了。
“重新认识一下。”
&
第一百八十三章 氏族与译
东川氏族由齐川氏,石川氏,云川氏三个基本氏族组成,同为祁姓。
三氏族同为祁姓,代表三个氏族是由同一个祖先氏族分裂形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祖先,血缘关系较近,因此东川氏族内部并不通婚。
这也是称东川氏族为胞族的原因之一。
部落内部基本通婚。
当然,这不是严格的标准,因为并非所有胞族内部都不通婚。
血缘关系会淡薄的,就像是现代时期同姓人可以结婚。因为他们的血缘关系已经十分淡薄,自然可以通婚,不会产生近亲问题。
川慧属于东川氏族的云川氏。
川慧的父亲是云川氏的氏族首领。
“身份地位勉强还可以。”
商羽默默的思索着。
从后世来看,父亲是氏族首领,是一个组织团体的“一把手”,川慧的地位在东川氏族应该很高,但实际并不是。
“首先,东川氏族分为三个基本氏族,每一个基本氏族都有着自己的氏族首领。川慧父亲只是其中之一。”
“其次,氏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共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氏族首领是成年男女推选出来的。氏族首领在氏族中扮演着类似父亲的角色,并无极其强制的权力。”
除此之外,还有胞族的特性。
“基本氏族联合成胞族,其共同事务大致为祭祀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事务皆是氏族内部自治,像劳作,食物分配等等。”
从这一点来看,胞族很像是后世的家族,基本氏族就是大房,二房,三房,是兄弟关系。。
如此,川慧的地位并不高。
“那么,是什么让川慧养成这么深的心机”
商羽默默的琢磨着。
川慧的氏族地位不可能让川慧养成如此深的心机。
现在是“公天下”,不是“家天下”。川慧父亲是氏族首领,但川慧并没有继承权,不一定是氏族首领。他没有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也没可能养成如此深的心机。
“见闻。”
一个词浮现在商羽脑海里。
一个人能够养成较深的心机,有着两个可能,其一是“经历”,其二是“见闻”。
“经历”即因为自身地位,所处环境,个人性格等等因素,从而自然养成的。
“见闻”则是听过,见过,就像后世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自身没经历,但见过别人,知道后果,心中自然起了防范。
商羽倾向于前者。
如今可没有《三十六计》、《大明1566》等等讲述权谋策略的书籍或影视剧,连“狼外婆”、“小红帽”这样的童话故事也没有。
因此川慧没有“见闻。”
商羽盯着川慧,想了一会,询问了川慧一个问题。
“川慧除去商部落,还离开过东川氏族吗”
见闻是不可能的,很容易排除掉,那就只能是“经历”。
氏族内部没有“经历”,那就可能是氏族外部的“经历。”
川慧点头。
川慧离开过东川氏族,她除去父亲是云川氏氏族首领的身份,还有一个令商羽极其震惊的身份。
“九译令。”
九译令就是后世的翻译,属于汉朝官位系统。
华夏历史上,关于翻译最早的记载出自《礼记》和《周礼》。
“《礼记王制》中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各地人民的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于是出现寄、象、狄鞮、译等专门从事翻译,与各方民族沟通的人或工作,用来方便各地人民的交流。
此时,寄,象,狄鞮,译等是指翻译工作,还是翻译工作者,并不明确。
“《周礼秋官》中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 、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这是明确翻译工作者称呼的最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东川议事
大仓屋。
一阵阵川语响起来,东川氏族在激烈的议事中,语速很快。
“到底在说什么”
商羽听不懂。
他们语速慢了,商羽还能借助从川慧身上学的川语揣摩一下,但语速快了,商羽半点也听不懂。
商羽努力分辨,但白费功夫。
音韵学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
上古音是指西周到汉末汉语语音,常说的“雅语”便是上古音的代表音系。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现代普通话与近古音很相似,粤语与中古音很相似,但上古音就基本消失了,只有在南方方言中保留一些,其中以闽南语和粤语较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