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李安笑着说道:“这不春耕了么,麦田里到处金灿灿的,过来看看风景,顺便了解一下春收春耕的准备情况,还有机器的使用有什么问题,都要了解一下,路过此处见里面有人活动,就过来看一眼,这可真是太凑巧了,老杜平常这么忙,今日也居然恰好有空。”
原来随着大唐报逐渐走向正轨,老杜也配了几个副手,平时有副手帮忙,他的压力就小得多了,休闲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多了,只是很多事情交给副手去办,心里有些不放心,所以,只要自己不是特别的疲累,便不会偷懒去休假。
“以老杜的才华,做个宰相都绰绰有余,屈居大唐报主编,实在是太委屈老杜了。”
李安开口说道。
老杜笑着说道:“李侍郎过誉了,下官只是诗词写的好些罢了,哪敢说自己有宰相之才,现在的日子也算是不错,每天过的都很充实。”
看得出来,老杜对生活还是挺满意的,他的追求也不像后世记录说的那样高,这或许是因为大唐报主编符合他的胃口吧!又或者这份收入让他颇为满意,总之,他并没有感觉自己受委屈。
按照史书的记载,老杜曾经怀才不遇,混的特别惨,他的出身倒是不错,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他的心里存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只可惜由于奸臣当道,让他的仕途不顺,从此他的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老杜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不甘心的老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没有什么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可谓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连吃饭都成问题。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老杜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需要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老杜等到花儿都谢了,总算得到了一个官职,却仅仅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老杜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自然不愿意去做吃力不讨好的河西尉,甚至发出‘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豪言壮语。
要说河西尉好说歹说也是一个正九品下阶的小吏,虽是所有品级种最低的一种,但好歹也是有品级的公务员,总比平头老百姓要好吧!后世的老百姓能考取公务员就非常开心了,老杜得了有品级的公务员,咋还不珍惜呢?他对自己的才华就这么自信。
其实,这是因为河西尉这种小官,实在不好干,是老杜这种性格的人无法胜任的,就算能胜任的人,干起来那也是极其的心累,河西尉主要负责河西这个地方的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还有征收赋税等杂事,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好干的。
而做这些工作的小吏,常常需要拜迎长官,有时候还要因为催租税而鞭打百姓,遭到老百姓的痛恨,缉捕盗贼也有很大的风险,万一盗贼跑了,自己与家人也很有可能遭到盗贼的报复,总之,任何有别的出路的人,都不会愿意干这个工作。
:。: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老杜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至少后世的老百姓都是这么认为的,可真实的老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货宁愿继续受穷,依靠好友接济度日,也不肯去做干实事的河西尉。
因为河西尉太辛苦太危险,太过于让人烦心,不是老杜擅长的,哪怕是讨饭,他也不愿意去做河西尉,朝廷也是可怜老杜,又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这个职位的内容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是一个与河西尉差不多的低级职位,然而,老杜考虑了一番,还是欣然赴任了,同样是非常低级的职位,都不符合老杜的抱负,为何老杜能够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不能接受河西尉,还不是因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项比较轻松的工作,而河西尉是一个很不容易干的职位,也是老杜很不擅长的职位,所以,老杜只能选择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不去干河西尉。
其实,按照后世的观点,这两个职位之中,河西尉对社会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是一个干实事的职位,是值得尊敬的,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职位,这个就是仓库保管员的职位,是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干,而河西尉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当然,李安也觉得老杜的选择没错,这货根本就做不了河西尉,尽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废物才干的职位,可至少老杜能够胜任,能够以此职位养活自己,可以让老杜摆脱吃不上饭的窘境。
而通过老杜发出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豪言壮语,也能看出至少在大唐这个时代,真正基层干实事的职位是不受主流阶层认可的,他们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但却被主流阶层鄙视,国家发展稳定繁荣,有功劳的一定是帝王和高官,与这些干实事的小吏没啥关系,而一旦老百姓造反了,那就是这些基层的小吏逼的,这些小吏会成为替罪羊。
总之,像河西尉这种干实事的小吏,是最冤屈的,自古以来都非常的不受待见,任何一个有抱负的有志读书人,都是不愿意去做这些庶务职位的,哪怕自己已经吃不上饭了,也绝对不会为了混口饭吃去做这种底层职位。
要么做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官员,要么就做一个依靠朋友接济度日的废物,绝对不会为了混口饭吃而去做俗务,这与后世的剩女思维何其的相似,她们不也是说过,要么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如意郎君,要么就永远保持高傲的单身,绝对不会为了婚配而随随便便的找个人嫁了,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老杜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时候,这些读书人是多么的高傲,他们的远大理想都是指点江山,要么就是从事文书的工作,再不就是做废物才干的工作,总之,都是比较优雅体面的工作,是绝对不会去做辛苦的俗务小吏的,打死了也不干。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平均都是近百人争夺一个职位,甚至还有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但这些都是比较舒坦的热门职位,对于很多偏远的,辛苦的,危险的职位,报考的人就很少了,甚至,还有很多职位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报考,居然是一个愿意报考的都没有。
这些报考的人,都是奔着前途去的,你指望他们愿意做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与倭寇对峙的地区,执法船的船员缺口很大,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报名,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万一要是擦枪走火了呢?
看着眼前的老杜,李安觉得这货也没那么伟大,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所谓的忧国忧民,不过是自己的情怀罢了,真的让他去干服务百姓的俗务,他也是不会去干的,他就是这么一个有点虚伪的人,但老杜绝对不是一个坏人,他应该是属于好人,因为他没有任何的害人之心,内心深处也是巴不得老百姓都能过得好的。
老杜绝对算是一个好人,这是不用怀疑的,但老杜并没有好到为了平民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程度,他只是在心里同情生活困苦的老百姓,具有一个有良知之人应有的同情心罢了,让他把自己的钱捐给没饭吃的穷人,他肯定是不愿意的,就连让他干河西尉这个直接服务于底层百姓的小吏,他都坚决不干,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他宁愿当仓库管理员,也不愿意从最底层的干实事小吏做起。
在做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之后,老杜去了一趟家,结果刚到家门口,就听到了哭泣之声,原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家里人正在伤心的痛哭呢?
也许是老杜对自己的才华太自信,觉得自己这样的大才,就应该做大官,只有做了大官才能真正的为国为民,而做一个俗务小吏,只会耽误自己的时间。
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老杜仍然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因为官职太小,在被叛军抓住的时候,叛军见他只是一个破管理员,都懒得往牢房里放,怕是牢房里早就人满为患了,大官都装不完,老杜这等小吏来了只会占地方,这也是他幸运的地方。
老杜终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而有才华的人,只有在乱世的时候才能提现出来,老杜逃离叛军控制区,跑到了肃宗哪里,并连续献计,这博得了肃宗的欣赏,给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一个从八品上阶的小官,属于低级的谏议职位,虽然这与之前的仓库管理员也差不了多少,但谏议类别的官员,可以对朝廷的政策提出意见,职位不高,但是已经走到了台前,这虽然不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但也算是一个有点影响力的小职位了。
做了左拾遗,就意味着老杜可以经常与官职较高的谏议大夫来往,帮助谏议大夫处理各种事情,这样也算是能够接触高层了,这个职位虽小,但绝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位,不是一个废物职位,尽管品级没啥大的提高,但老杜对这份工作应该还是满意的,老杜满腹经纶,能够做谏议类的职位,就能够通过谏议大夫,把自己对时局和治理天下的看法说出去,万一得到朝廷的采纳,老杜就有平步青云的机会了。
当然了,老杜最终并没有等来平步青云的机会,这货虽然能力不小,可惜在政治上太弱鸡了,他的好友房琯是一个空谈之辈,在被肃宗看重,并委以平叛重任之后,并没有取得任何好的成绩,反而还造成了空前的失败,简直就是一个废物,之后又因为结党被贬为汾州刺史,被肃宗给罢相了,这是很合情合理的,打了败仗难道不应该被惩治吗?结党难道不该贬官,可老杜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的去皇帝跟前,为房琯求情和辩护,而且,还多次去给房琯辩护,这彻底触怒了肃宗,被贬官了。
老杜的胆也是够肥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从八品上阶的左拾遗而已,在朝廷的地位并不高,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这么一个小人物居然为了自己的好友多次去烦皇帝,真的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况且,皇帝也不是无缘无故贬房琯的,实在是房琯太不争气,就是一个爱说大话的人渣,老杜完全是站在个人感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至于自己也被皇帝厌弃,被贬官离开了朝廷。
老杜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行为,虽然比较的仗义,但他也不想想他的朋友是个什么货色,是否值得他如此做,为了一个人渣朋友多次去烦皇帝,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值得的,也许在他的眼里,不论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好人,都要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真的非常的不值,太把自己当回事,把皇帝不当回事,自然要被贬官了,就算李安当时是皇帝,也一样要贬官老杜,至少先给点教训,然后看情况再启用,做皇帝绝对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眼前的老杜还是不爱笑,总是喜欢冷着脸,不是他不好客,实在是因为这货天生就这样,就算笑起来也不好看。
谈到自己的职业,老杜总体上还算满意,虽然大唐报主编的职位不高,但干的活儿都是他最擅长的,他文笔很高,干什么都不如干主编来的舒心,至于忧国忧民,现在的大唐是盛世,安史之乱也早就被李安化解掉了,就算老杜想忧国忧民,怕是也没多大机会了。
眼下的局势就是京城的普通老百姓难以买得起房子,租房压力也很大,而老杜作为主编,正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唐报提出自己的主张,与当左拾遗也没啥区别,感觉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这才几年的时间,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就都吃不完了,以前总是听说饿死了,而现在听得最多的就是撑死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好了很多啊!关中大地一年能种两次粮食,不得了啊!以后怕是再也没有人会饿肚子了。”
老杜突然感叹的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至少短时间是不会了,不过,粮食多了之后,人口也会连年增长的,而人多了之后,对粮食的需求就更高了,若是大唐的人口突然多出十倍,那粮食就不够了。”
老杜笑道:“人口增长十倍,怕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样的情况咱们怕是看不到喽!”
这话一点不假,人口的增加速度是需要时间的,按照一个家庭生四个人计算,二十年时间人口就翻翻了,一百年翻翻五次,人口可以增加到三十二倍,但这只是理论的情况,实际肯定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因为疾病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万一遇到瘟疫,那就更加的糟糕了,所以,一百年人口翻三十二倍是不可能的,要是按照这样的速度翻倍,整个星球都要被挤炸了,就算是一百年翻十倍,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自古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如此速度的人口增长,后世衣食无忧的时代,也是需要四五十年人口才实现翻倍的,一百年能翻四五倍就不错了,有太多的的现实条件会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不论在什么时代,人口的过快增长,都会导致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人口增长还是稍微慢一些的好,或者说人口的持续稳定最重要,只有人口的持续稳定或者缓慢有计划的增长,才是最有利的。
“老杜说的是,就算人口增加十倍也不怕,大唐还有很多没有开垦的土地,若是都种上高产的作物,人口增加十倍也养的起啊!哈哈!”
李安笑着说道。
人口也许并不会像李安想象的那样增长,首先,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很有限,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高,一旦遇到疾病就有可能会丢掉性命,还有很多孩子根本就长不大,在还未成年的时候就会夭折,古代孩童的夭折率是很高的,随便生个病就有可能夺走一个孩子的性命,能够成功活到成年是很不容易的,人口的增长率自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基本上不增长,若是遇到旱涝灾害,粮食欠收,兵连祸结这些情况,人口是会出现大规模滑坡的,甚至会出现十不存一的惨状,在很多改朝换代的乱世之中,会出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新朝代建立的时候,人口可能只有前朝末期的一小部分而已,比如,隋朝末年的人口足有五千万,到了唐朝初年就只剩下一千五百万了,尽管这里面有不少瞒报和漏报的情况,可人口大规模减少的事实是不可能有错的,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减少一半以上是再正常不过了,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人口都要减少一半左右。
:。: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李安始终觉得一个帝国的人口应该是越稳定越好,稍微有点增长就更好了,大起大落是最要不得的,人口稳定秩序才能更容易稳定,人口若是大起大落,秩序肯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旦引起动乱,那就后果很严重了。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稍微快些也没啥,人越多就越容易形成繁荣的文明,只要相应的保障跟上就行了,比如大唐长安城此时的状况,只要多造一些房子就能极大的缓解整个城池的紧张状况,矛盾就会弱化很多。
之前已经提出了一些意见,不过,未必有多大的效果,而李安还在酝酿更多更好的策略,比如房产税,落后工坊的转移,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工坊转移到京城周边的县城,从而带动周边县城的发展,也可以极大的减轻京城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住房的压力,还有很多很多的办法,一个不行就来两个,总有办法将问题解决的。
老杜的草堂位置较高,只要走出院子,就能看到远处的一大片麦田,金灿灿的非常耀眼,非常的让人心旷神怡。
能住在这个地方,绝对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老杜也是会享受,居然把草堂建在了这里,这也是老杜建的够早,若是此时在此处建设草堂的话,是肯定不会被允许的,因为城外方圆百里都禁止普通老百姓私搭乱建了,这是新的规则,是为了避免以后征地的时候朝廷付出太大,而老杜由于很早就在这里搭建了草堂,所以,就顺理成章的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拥有自己的住处和休闲的场所,这也是老杜的幸运。
一个人能住在如此风景优美的地方,哪怕只是偶尔过来休闲一下,都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极大的滋养,会很好的洗涤一个人身上的戾气和不安,让人变得胸怀宽广。
这便是大自然的痊愈力,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能够对人脆弱的身体进行修复,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心情和健康,若是长期脱离大自然,一个人是会感到难受和无所适从的,尤其是长时间待在鸽笼一样的小房间内,更是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和胸襟,让人变得狭隘和偏激,很容易因为一丁点的小事而发怒,而生活在环境优美地方的人,是很难因为小事而发怒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愈合力,能够治疗人们的心里问题。
远处稀稀落落的有好多农民正在收割麦田,还能看到七八台收割机在忙碌,这幅收获的场景是最让人舒服的,看着这幅场景会让人很快乐。
不过,要不了几天,这里就不能待了,因为麦田收割过后,就要进行秸秆的焚烧了,而一旦进行大面积的秸秆焚烧,空气之中将全部都是烟尘,那味道是相当的难闻,甚至很多呼吸不太好的人,会被活活的呛死。
而地处麦田附近的老杜草堂,自然也是首当其冲了,不论刮什么风,老杜的草堂都不能幸免,所以,等到麦田开始进入秸秆焚烧阶段的时候,老杜就不会再来草堂了,直到大火完全熄灭才会再次过来。
没年的秸秆焚烧都会引起很大的烟雾,这个让人讨厌的烟雾,影响的不仅仅是附近生活的老百姓,同时,也影响着住在京城里的贵胄,就连皇帝在秸秆焚烧的季节都不得不前往华清宫躲避一些日子,要不然会被呛的难受。
虽说华清宫几十里外也会有秸秆的焚烧,但只要控制好时间,就能让皇帝避开被烟尘侵扰,比如皇帝去华清宫之前,附近的麦田要早些焚烧秸秆,待皇帝过去之后,京城附近再焚烧秸秆,如此,秸秆焚烧的烟尘自然就影响不到皇帝了,也就不会对皇帝的身体构成什么伤害了。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即便是皇帝被烟雾影响了,也不会阻止农民焚烧秸秆,而是自己换地方躲一下就行了,或者忍受几天就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李安是笑容满面的,而老杜高兴之余,似乎还有一丝忧虑,不知道在想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有小娘子作陪,老杜难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他在忧虑什么呢?
带着内心的好奇,李安开口问道:“老杜啊!怎么看着一脸忧虑的样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说出来说不定就不忧愁了。”
老杜皱了皱眉,先是笑了笑,然后指着远处金黄色的麦田,开口说道:“现在大唐连年丰收,北方铁骑也不再是威胁,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是越来越舒坦了,可这份好日子又能持续多久呢?以后……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猜到呢?”
见老杜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安似乎猜到了老杜心里的忧虑,他这是担心大唐现在的稳定格局被打破,而一旦朝廷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之前一切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代价不可谓不大。
而现在的朝廷非常稳定,老杜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杞人忧天呢?他这不是闲着没事干吗?还是老杜发现了什么,心里有些不安。
“老杜,这里也没有外人,你心里想什么都说出来吧!有什么忧虑和想不开的,只管说出来。”
李安开口问道。
老杜也知道李安不是小人,就算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李安也是不会在外面乱说的,所以,他也不必有所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好了,一点也不用藏着掖着。
“李侍郎难道就没有发现,最近这些年,皇子们的异动吗?”
老杜蹙眉说道,显得很是焦虑。
看得出来,老杜这个主编没有白干,干了这个工作可以接触到太多的人和事,对朝政更是了解的非常透彻,甚至,贵族们干了点什么事情,他都能了如指掌,所以,对时局比较的了解,他似乎看出有很多人都不太安分了,但都不是太明显,事情会如何发展,很让人担心。
李安自然也有些了解,出现这种事情的罪魁祸首自然是皇帝了,这老家伙为了防止被儿子篡位,可谓是费劲了心机,先是将太子放在身边监视,然后给其余皇子更多的器重和信任,从而让朝中的大臣搞不清皇帝的真实心意,不明白皇帝到底要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从而不好站队,万一选错了队,新皇继位之后就悲剧了,所以,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会选择不同的皇子,甚至还有持重的人不选的,直接老老实实的效忠皇帝就好了,这样新皇登基之后,虽然不能一飞冲天,但至少也不会倒大霉,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比较喜欢冒险,也有的人比较喜欢小富即安,所以,朝廷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虽然比较的隐蔽,但聪明的人还是看得出来的。
老杜一心一意管理大唐报,自然谁的人也不是,也不想参与皇室的下一代之争,李安与李豫走的稍微有点近,但别的几位皇孙过来,李安也同样是热情招待,并没有故意疏远谁,对谁都很好,再加上把手中的兵权卸了,自然也同样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至少,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李安支持谁,没有兵权和足够官权的人,对谁支持力度都很有限。
“老杜想多了,这些皇子的动作都在可控的范围内,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陛下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
李安开口说道。
这些皇子有一多半都是遥领节度使和大都督,次一点的也是大州的州牧,全都是有地方和边疆的大官,还好都是遥领,并不是真的过去干活,人还待在京城,这要是把他们都放到地方去,那就非常不得了了,很有可能会造成尾大不掉的结果。
1...658659660661662...7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