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比如永王被封荆州大都督,甄王遥领陇右节度大使,在历史上,他们自然都是住在京城的十王宅了,但安史之乱发生之后,他们都成了实权人物了,比如甄王李琬就获得了征讨元帅的职位,其余很多皇子也都是军权在握,这其中还有打算拥兵反叛的,比如永王就是。
永王拥兵争权被惩治了,而甄王领兵刚打了几场胜仗就突然暴毙了,并获得了一个靖恭太子的名号,若是不死早饭的话,估计就惨了,死了至少还博得了一个天子的称号,比王要大些,也算是很不错的结局了,这货很能生,有子女五十八人,不是一般的高产,这么多子女也能看出这货娶了很多老婆,倒是挺会享福的,李安都怀疑这货刚打几场胜仗就突然丢了性命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亲近女色,造成了身体的亏虚,而行军打仗是非常辛苦的,对人的身体要求很高,身体不好在军营之中很容易生病,而打了胜仗之后人容易兴奋,甚至还会搞上三军,大量的饮酒,而这必然会进一步增加身体的负担,让自己的身体难以承受如此严重的伤害,从而很容易猝死,也可以说是乐极生悲。
对于一个平时很注重保养的人来说,一般是很少会出现乐极生悲的,就算突然大悲大喜也没有多大的事儿,而平时不注意保养,身体比较亏虚的人,一旦出现大悲大喜,就有可能会猝死了,身体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一个人的承受能力。
甄王李琬是子女非常多的一个了,五十八人,实在是太多了,相比于他老子李隆基是一点也不逊色,也不知咋这么能生,这也太喜欢生孩子了。
太子也没有甄王子女多,忧郁而死的棣王李琰子女也挺多的,据说有子五十五人,延王也不错有三十六个子女,在安史之乱逃亡的路上,因为不忍心丢下这么多的孩子,而大大的耽误了时间,被急于逃命的玄宗怒骂,若不是汉中王求情,很有可能就要被处置了。
还有不少皇子早夭了,过早去世的也有不少,真正有影响力的也就几个而已,甚至此时的仍旧住在十王宅里的人也只有十人多一点了。
其实,皇子虽多,但真正有实力争夺帝位的也就只有几个人而已,其余的都是打酱油的,几乎没有一点存在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这个心思。
想当年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之中,不论从哪方面去思考都轮不到李治这个九皇子去做皇帝,可才华超过他的哥哥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皇位失之交臂了,而最后皇位硬是砸到了他的身上,这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初支持太子,支持蜀王,支持魏王的大批朝臣,见到如此结果,怕都是大跌眼镜吧!谁能想到最终继位的竟然是不争不抢的九皇子,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也打了所有人的脸,他们所有人的支持者都失败了。
此时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同样的情况呢?太子地位最高,皇帝同时还重用郯王,甄王几人,让几个皇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最终情况会如何,谁也不能料定,万一这几个人因为争夺权力而全部被处置,他们这些打酱油的皇子不就有机会了么,皇子就这么十几个,最终的继承人就在他们中间,谁也说不好会是谁。
老皇帝现在还这么能活,说不定还能再活十年二十年,到时候,太子和郯王,甄王会不会先走一步呢?若是他们先走了,剩下那些打酱油的王,不就有机会了么,毕竟,自古以来,都是皇子继承皇位的比较多,像朱元璋让皇孙继位的太少了,最终也是引发了动乱,让明帝国陷入了动乱。
此时,十几位皇子还没有进入密谋结党的阶段,他们还没有那个胆子,但他们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已经开始悄悄的布局了,这种布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动作很小很轻柔,就算被发现了也没事。
:。: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李安总觉得杜甫这货好像发现了什么,只是不肯随意说出来罢了,或许他自己也觉得这只不过是捕风捉影,不足以到处乱说,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任何人只要是心里藏着事情,都会憋着难受的,就算老杜这一大把年纪了,也同样是如此,所以,他也是想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给说出去的,尤其他眼前的李安,也不是一个爱传闲话的人,也毫无理由去陷害他这个大唐报主编,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老杜,你到底发现了什么,藏着掖着能舒坦吗?”
李安开口问道。
老杜酝酿了片刻,开口说道:“不瞒李侍郎,下官有一个好友,是宫里的御医,是一个医术了得的人,他……”
酝酿了半天,老杜竟然开始宣扬这位御史好友的精良医术和履历,虽然这是接下来要说事情的前奏,可李安还是觉得这是注水,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听这些显得毫无必要。
“老杜,捡要紧的说,就不要说医术了。”
李安开口打断道。
老杜愣了一下,接着蹙眉说道:“李侍郎有所不知,我这位御医好友,曾给陛下和诸王都瞧过身子,他发现庆王,荣王,还有太子的身子都不太好,尤其是庆王的身体已经日薄西山,都已经没多少日子了,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甚至庆王自己都意识不到,可他是医者自然能看出表面背后的本质,可又不敢说出来,以免惹祸上身,荣王虽然面色红润,看着身体还好,可这只是一副皮囊,内里已经被酒色掏空了,犹如冬日的枯木,只要风大些也就折了,太子长期抑郁,心内也早已郁结成病,若郁结不能打开,只怕……”
很显然,老杜已经不敢继续说下去了,这些话都是不能随便乱说的,若是被有心之人听到了,那就麻烦大了。
这种医者不敢给患者确诊的事情,自古以来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几乎是心照不宣,十个人看过都不说患者有病,哪怕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也会选择隐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自然是因为医者希望自己能够明哲保身,担心祸从口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
比如三国时期的华佗,看出曹操头内有疾患,要求做开颅手术,结果曹操非常愤怒,觉得华佗是打算杀了他,先把华佗囚禁,然后将其杀害了。
如果华佗当时不这么用心,直接随便开点滋补的药材,给曹操调理一下,哪怕治不好这个疾患,至少也不会让自己丢掉性命,而自己实话实说却把小命都搞丢了。
还有一个更搞笑的,是扁鹊给蔡桓公看病,在病情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蔡桓公完全不信,很严重了之后还是不信,毕竟,这货的身体一点异常的感觉都没有,而真正能够感觉到自己真的病了的时候,也就是无药可医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扁鹊早就逃之夭夭了,否则,只怕就要给蔡桓公陪葬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在没有什么不适的时候,是很难让他承认自己有病的,若是有医者说他有病需要治疗,肯定会被责怪,甚至被打个半身不遂都是极有可能的,而医者也是要生活的,谁敢去惹这个事情。
所以,李安非常能够理解老杜的这位朋友,他的这位朋友也是不想惹事儿,毕竟,有些事情不是医者能够解决的,医者也是普通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事情。
比如庆王的身体已经日薄西山,但这是长期积累造成的,就算这个御医告诉庆王,他也给不出解决的办法,如此,岂不是给庆王他老人家平添烦恼么,治不好庆王的病就不要告诉他,否则就是给自己找事儿。
荣王的身体是被酒色掏空了的,生了那么多儿子能不累么,按照华夏医学的说法,精满不思淫,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是不会没事就想寻欢作乐的,只有身体已经亏虚的人,才会整日想着寻花问柳,这是因为精力充足的人,浑身上下的元气都是满的,都是固定的,而身体亏虚的人元气不足,而元气不足就必然会导致元气乱窜,从而萌生欲念,然后,一步步的让自己更加的亏虚。最后元气耗光,人也就****了。
而对于一个已经处于元气亏虚阶段的人来说,想让他戒除酒色,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的元气到处乱窜,欲念特别重,再加上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不适,为什么要戒除呢?若是戒除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十王宅里的生活还是比较枯燥的,这种被监视的生活会让人很无聊,而除了寻欢作乐来填补资金的空虚,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能够寻欢作乐怕是他们唯一排解抑郁的办法了,生活上的不如意,只能从女人身上寻求安慰,这样的人生也是挺可悲的。
此时,荣王至少还是面色红润的,喝的了酒水,也玩的了女人,生活也算过的有滋有味,一个小小的御医,如果开口指出他身体虚空,再不戒色就要死翘翘了,那岂不是自己找死,除非御医能想出既不用戒酒色,同时还能维护好身体的办法,否则,那就最好不要开口,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太子的抑郁问题就更不能提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皇帝的刻意压制,让太子心里抑郁,若要治好这个心里疾病,唯一的办法就要说服皇帝,让皇帝明确太子唯一继承人的身份,并给与太子足够的权利和自由,让太子能够沐浴在阳光下,可谁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跟皇帝说这些,太子头衔都已经给了,怎么就不确定了,敢跟皇帝说这话,那是一定找死的,所以,同样也是没法解决的。
世界上有太多非常无奈的事情,就算作为皇室的皇子,也有很多的无奈和痛苦,他们也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的,有好多都生活在抑郁之中,而身份越高的皇子,所面临的压力就越大,比如太子,庆王,荣王这些年纪较大的皇子,身上的压力也是最大的,毕竟,他们也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很多大臣也都把目光注视在这些年纪较大的皇子的身上。
地位高注定压力大,而压力大就意味着要寻找一个发泄的口子,酒色不就是最好的发泄口么,荣王选择用酒色来排遣压力,而太子为了防止自己被废,则选择了隐忍,而隐忍的后果就是容易抑郁,会让自己很容易得心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样非常的不利。
荣王,庆王和太子的身体不太好,他们自己或许不清楚,可很多接触过他们的御医都是心中有数的,这些御医之中,保不齐就有别的皇子的心腹,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主子,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得之上面几个最有希望的皇子很可能比皇帝先走一步,这些后面的年轻皇子,怎么能不心动。
皇帝用十王宅来监视诸皇子,以避免这些皇子接触手握重权的臣子,可这些皇子却可以轻易的接触到御医,毕竟,皇子也会得个头疼脑热的,宣御医过来看看也没啥不合理的,就算御医待在皇子屋内一两个时辰,那也是没啥大问题的,看病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谁又能说什么呢?
而某些皇子若想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利用可以接触到的御医,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至少是看得见的比较靠谱的办法,而想找个效忠于自己的御医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太监,御医,宫女,这些是被监视的皇子们,最有希望发展的心腹,甚至,原本被皇帝派来监视的太监宫女,都有可能会被皇子策反,只要慢慢试探和观察,并暗示给予一定的利益,就能够拿下可谓成功的太监和宫女,就能一步步的发展自己的势力。
“老杜,你的这位御医好友,是否说出了具体的时间,比如,庆王还能有多少时日,荣王和太子还能有多少阳寿?”
李安开口问道,其实,李安早就知道这些货的寿命,只不过,想知道这个御医的本领罢了,能看出别人还能活多久的御医,自然是能力极为出众的御医,医术水平没的说。
老杜看了看左右,开口说道:“他说庆王最多也就一年半载了,荣王还能撑个三五年,至于太子或许能有七八年吧!都不会超过十年。”
说完一脸的感叹。
“都不足十年,老杜什么意思?难道说陛下他老人家?”
李安开口问道。
老杜点头道:“没错,他说陛下的情况反而要更好一些,若无意外,十年之内是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而且,他能看出这些,别的御医自然也能看得出来,大家只是都不说而已,就连彼此之间也从不乱说什么,除非做梦的时候。”
说完,老杜蹙起了眉头,似乎有些不寒而栗。
“做梦的时候?难道你这位御医好友,听到别的御医做梦时候说的话了,说了什么,能告诉我吗?”
李安开口问道。
对于这个事情,李安真的是非常的好奇,也非常的重视,这可不是小事儿,一旦泄露出去,那可是非常要命的,而这位御医,居然能把这个事情告诉老杜,由此可见,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交情,或许,这位御医非常了解老杜,知道老杜是一个持重的人,不会到处宣扬的,而老杜也确实不会到处乱说,一直把这些事情憋在心里,此时虽然说了出来,可李安是肯定不会乱说的,他与李安也算是熟悉的,从未听到李安乱说别人的秘密,由此可见是值得信赖的。
老杜开口说道:“李侍郎,此事颇为重大,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啊!否则,下官与好友罪名不轻啊!”
“放心吧!老杜连我也信不过么?”
李安笑着说道。
老杜皱着眉头,开口说道:“这个御医是丰王的亲信,他在梦话里说,让丰王尽管放心,太子与庆王,荣王都撑不了几年了,而丰王春秋鼎盛,只要安心韬光养晦,将来一定会有希望的,然后就是表忠心的话,我这好友听了这话,自然不敢去举报,也不敢告诉他,让他以后不要再说梦话了,若是让有心人听见,后果真的不敢想象,至于这个御医还说了什么,我这好友也不肯过多的透露,下官也不好继续追问。”
听了老杜的话,李安还是颇为震惊的,若是别的皇子,李安倒还能理解,可这个丰王年纪很小,才二十出头而已,真的是太年轻了,他是皇帝的第二十六个儿子,母亲是陈美人,一个身份比较低下的妃子,而母亲的身份决定了丰王的地位也不会高,在所有的兄弟之中,丰王就是打酱油般的存在,并没有任何大臣看好丰王,甚至都有可能不记得丰王这个人。
虽然因为母亲身份低下的缘故,丰王一直毫无存在感,可作为皇家的子孙,他也是有雄心的,同样都是皇帝的儿子,凭什么哥哥们可以高高在上,而自己却饱受歧视,甚至得不到皇帝父亲的一丝疼爱,他的内心必然是充满了不甘的,任何一个从小被歧视的人,内心都是不甘的,甚至还会有些扭曲,严重的扭曲会极大的限制一个人的成长。
从小被爱和阳光笼罩着的人,是理解不了那些被欺凌和冷落之人的内心感受的,被关爱笼罩的人,会认为世界都是充满阳光的,而被欺凌和冷落的人,内心是非常不甘的,扭曲的甚至想要改变整个世界,没有机会和能量的时候还好,一旦掌握了机会和实力,那将是非常恐怖的,每个时代的战争狂人不就是这样么,他们饱受欺凌,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需要进行改变,而改变的前提就是发动战争,从而重新进行利益的分配,更能够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若不是老杜告诉自己这些消息,李安真的很难想象,那个几乎毫无存在感的丰王,内心居然如此的渴望权利,这极大的超出了李安的认知。
这个丰王李珙一直都是打酱油的存在,从未受到群臣的关注,就连皇帝也只是象征性的给他封了王,没有给他任何的锻炼机会,似乎,皇帝从未想过让年轻的丰王继承大统。
可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了,老杜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同样的,老杜的御医朋友也不会闲着无事编造这样的瞎话,这可是一不留神就会掉脑袋的话,是万万不能乱说的,而既然他们说出了这个事情,那就肯定十有八九是真事了,绝对不可能有假的。
小小的丰王李珙都有谋取继承大统的心思,其余的皇子又会如何,在暗地里是否都在蠢蠢欲动呢?尽管暂时他们被看管的死死的,但弄点小动作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很高。
按照后世的史书记载,丰王确实是因为反叛被赐死的,这已经足以证明丰王是有反心的,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夺位机会罢了。
那是广德元年十月,也就是代宗李豫上位的时候,因为大唐长期内乱让国力大减,而同时期的吐蕃帝国却强盛了起来,精锐的吐蕃大军突然出手,向大唐的都城长安城发起进攻,虚弱的大唐守军自然没有挡住吐蕃精锐大军的实力,于是,皇帝李豫带着一群人离开皇宫,一路向东跑去陕州躲避。
而将领王怀忠却直接关闭宫门,收拢五百骑兵,簇拥着还未离开京城的十王宅诸王,前去投靠吐蕃帝国,结果刚走到城西就遇到了大元帅郭子仪。
王怀忠指出吐蕃军力强盛,皇帝都逃离都城了,大唐的天下就要无主了,老百姓也没有效忠的对象了,现在他手里掌握着诸王,而郭子仪手里掌握着军队,只要他们联手,就能够废掉逃跑的皇帝李豫,拥立别的皇族当皇帝,到时候,郭子仪就是开国功臣了。
郭子仪还没有回答,丰王李珙就急不可耐的催促郭子仪,责怪郭子仪为何还不表态,大有让郭子仪支持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然后被裹挟同行的行军司马王延昌痛骂一顿,说丰王大逆不道,怎么可以说出这等狂妄的言语,而郭子仪自然也是不会听从王怀忠建议的,老郭对大唐一片赤诚,怎么可能会轻易背叛皇帝呢?他同样斥责了野心勃勃的丰王,让丰王无可奈何,所有人只能跟着郭子仪,一起前往陕州。
到了潼关的时候,行军司马王延昌将丰王李珙的大逆不道告诉了皇帝李豫,而李豫并没有责怪自己皇叔的意思,选择了原谅他,但自认会有所疏远了,可这个丰王实在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被疏远了心理不爽,言语上有些不甘,从而再次被揭发,群臣也很担心丰王会作乱,影响本就飘摇的大唐朝政,于是都请求将丰王李珙处死,皇帝自然也是借坡下驴,将自己的皇叔给赐死了,以免这货真的给朝政带来不确定的灾难。
由此也能看得出来,这个丰王确实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也确实是一个有野心的皇子,否则不可能按时老郭支持他当皇帝,而这种心思不太可能是一时间形成的,比如是经过了几十年的酝酿,才会变得如此的急迫,在那种危急关头,他居然能够说出那样大逆不道的话,可见也是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了,可见对权利的痴迷到了怎样的程度。
除了这个丰王,永王李璘同样也是后世史书上记载的野心家,这货从小被肃宗养大,与太子的感情应该是最好的,可最终也是为了权利而与已经登基称帝的肃宗对抗,最终落得个战败被杀的下场。
其余的一些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有野心的皇子,并非是一定没有野心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就比如丰王李珙,若不是自己作死,冒险鼓动郭子仪,也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如此,史书上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记载了,人们所知的丰王李珙,也许就与陈王李珪,恒王李瑱一样的打酱油了,史书上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记载,毕竟,没有故事没有影响的皇子就是打酱油,史书不会在这些酱油的身上留下太多笔墨的。
李安已经可以肯定,丰王的事情只是冰山一角,其余的皇子之中肯定也有野心之辈,真正自甘平庸或者说完全放弃帝位的恐怕很少,而且,就算有些看上去完全没有争心的人,也未必真的没有争心,同样的,就算你没有争夺的心思,也不会影响你成为下一任帝王,比如太宗的第九子李治,一直都不在争夺皇位的人员之中,最后不就是鬼使神差的成了最后的上位者了么,只要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是未知数。
而后来的肃宗,若不是在马嵬坡发动兵变,然后北上灵武登基称帝,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皇帝,就凭他的身体,根本就熬不过自己的父亲。
也就是说,肃宗的冒险获得了成功,而永王和后来丰王的冒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有时候冒险也是要看成功几率的,盲目的冒险非常的不可取,肃宗一直都是老老实实的,而在最关键的时候给自己的对手来了个致命一击,不但杀了杨国忠一党和杨贵妃,同时还给自己的皇帝父亲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让李隆基心情抑郁从而走在了他的前面。
肃宗的手段可谓是稳准狠,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与他早先的经营绝对有很大的关系,若是他真的老老实实的待在皇宫内院,不与任何人接触,也不培养任何的亲信,在这关键的时刻,他怎么可能如此轻松的口控制大半的军队,甚至连皇帝身边的大将陈玄礼都愿意配合他,要说这些奖励没被太子买通,这根本就不太可能。
他们之间肯定早就有联系,只不过做的比较隐秘,一般人发现不了罢了,或者说,有些将领并没有明确表达效忠太子,太子也没有拉拢他们,只是给他们许多好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罢了,平常没事的时候,他们各干各的,而一旦遇到了机会,这些平时受到太子照顾的人就很有可能会冒险支持太子了,这就是所谓的人缘吧!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肯定不行的。
权利游戏有时候就是非常的微妙,摆着胸脯说好要效忠自己的人,很有可能会毫不留情的出卖自己,同样的,经过多次拉拢都不愿意归附的人,也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帮自己的大忙,甚至完全倒向自己。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那些拍着胸脯动不动就要效忠的人,很有可能是为了谋取利益,并不一定是真心的,而那些不肯归附的人,都是心里有顾虑的人,在顾虑打消之前,他们不敢贸然表达效忠任何人,可只要条件发生改变,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支持招揽的人。
比如现在的太子就是这种情况,他背皇帝监视,若是有大将愿意效忠,一旦事情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愿意效忠太子的人,不但会害了自己,同时也会不自觉的害了太子,所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总不会有错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效忠,从而为自己博取更美好的未来,毕竟,很多将领还很年轻,他们又不是御医,哪里会想到皇帝的身体比太子还好,他们也会存在给自己找后路的想法,只要时机成熟就会有所动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