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这也许就叫一见钟情吧!而且,还是有缘无分的一见钟情,这个就非常让人痛苦了,相忘于江湖,多么残忍的事实啊!
别说见一面了,在后世就算没有见面,只是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一个人,都很有可能被吸引住,从而造就了数量庞大的追星族群体,这些人为了某个喜欢的明显,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为了能见偶像一面,情愿花费非常高昂的金钱,甚至还梦想有一天能够嫁给明显,简直是魔障了。
仅仅通过一个屏幕,在并不十分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居然能全身心的喜欢上这个人,这就是粉丝的情感,也是一种不满足于现实的情感。
因为屏幕上放映的主角,那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的长相也都是经过优化的,把一个人所有美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而对于这个人不好的一面,那就全部被隐藏起来了,经过如此细致的艺术加工,很容易塑造出一个非常完美,非常让人着迷的美好形象,从而会有一群热烈的粉丝在后面追捧。
后世的偶像都是经过专业塑造的,而李安确是货真价实的,至少比那些小鲜肉要强的多,让李黛儿难以自持也实属正常。
这边李黛儿满脑子都是李安,而李安这边确是早就把李黛儿给忘了,不是故意忘的,而是李安要去找好吃的美味,正忙着询问路人,问问哪里有好吃的早点。
“前方不远就有一家锅盔店,那味道老正宗了。”
一名路人好心的告诉李安。
“多谢。”
李安点了点头,迈步向前方走去,很快就到了锅盔店铺。
这里的生意确实不错,居然还排着队,要想买到锅盔,还需要等候一段时间,这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吃到新鲜出炉的锅盔。
问了旁边的路人,李安了解到,这个锅盔是蜀中的特产,不过,也是有争议的,因为京城一带也有锅盔,也说是本地特产,虽然都是锅盔,但外形大小是有一点区别的。
据说,商周时期就已经有锅盔了,当时叫文王锅盔,这似乎证明锅盔并不是蜀中发明的,而是关中一带发明的,蜀中只是偷学了技术,然后就占为己有了。
秦朝的时候,人们制作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六十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十五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从未中断过。
据说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不容易变质腐烂,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锅盔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居然成了大秦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恐怕当初发明它的人都没有想到,这种古代的压缩饼干,对于提高秦军的作战能力,减缓后勤压力,具有极高的作用。
而锅盔的保质期之所以比较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这与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非常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就是超大好的压缩饼干,一种能够当做盾牌的压缩饼干。
一想到前胸和后背各自挂着一个厚厚的大盾牌,李安就觉得这样的士兵,更加不容易被射杀,前后两个大大的锅盔,可以很好的保护士兵的最重要要害部位。
这还是秦代的故事,在大唐时代,同样也有有关锅盔的故事,相传,唐朝时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最初选取中乾县东北二十五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而改选在乾县城北三公里的梁山上。
梁山风景优美,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京都长安西北八十公里,在八卦中属于乾位,故将陵墓称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这样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
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
从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后,感觉不错,忙派专人送到京城长安。因此馍不同一般,后来唐王朝每年就要乾县进贡锅盔馍。这种烙馍的方法,逐渐流传到民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样式也有许多种了。后世旅游业颇为发达,乾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旅游者,他们总爱吃乾县的特产锅盔馍,临走时还要带上几个,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不过,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不高,一个修乾陵的民工,怎么会有铁质的头盔,在铁器非常珍贵的大唐时代,普通的修陵民工是不太可能有铁头盔的,古代对铠甲和头盔的管制都是很严格的,哪能让民工拥有铁质头盔,就算是士兵的头盔,也有很多是藤条和皮质的,铁质头盔都不是足够充足,而用火烧头盔,则有毁坏头盔的嫌疑,一旦真的造成损坏,那是肯定要被惩治的。
这也就是一个流传的故事而已,并没有太高的真实性,反正李安是不太相信的,觉得是编造的。
对于蜀中来说,也有关于锅盔的传说,相传蜀汉时期,西蜀丞相诸葛孔明屯兵南充,待北伐,为不误战,蜀军行军途中腹中饥饿,遂架其盔,将面和匀置之于盔,盔下烧柴,少顷,盔内烙已为饼,称之锅盔矣。其后,包公后人包元恒随军入川,习军中烙盔手艺。久之,见锅盔形圆面厚,虽解饥耐饿,而口感欠缺,酥脆不及,苦思良久,改央薄旁厚,遂觉香味扑鼻,酥脆可口,自此包记锅盔诞矣。
蜀国北伐大军在紧急情况下,用铁盔烙饼,倒也有一定的可能,不过,李安还是觉得是杜撰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行军打仗都有专业的伙头兵,好好的锅不用,干啥要用头盔啊!古时候铁盔稀缺,质量也比较一般,难道就不怕被烧坏了,卫生问题又如何保证,这些都是问题。
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李安也大概看出了锅盔的制作工艺,首先自然是发酵面团了,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排气揉匀,将面团分成两份,将每一份揉匀,将每份擀成薄片涂上油。撒上两小勺盐、两小勺胡椒粉、三小勺孜然粉涂匀,自下而上,紧紧的卷起,稍微搓长,盘上卷,尾端塞入下面。
然后稍稍擀薄,撒上一勺芝麻,用擀面杖再擀几下,擀成生坯形状,做好的两个锅盔生坯盖上锅盖发酵一段时间,轻轻放入二次发好的锅盔生坯,小火慢烙,烙好一面,轻轻翻面,烙成两面金黄即可,烙好的锅盔,出锅放入平盘,供客人们挑选,当然,在供不应求的时间段,是不存在挑选的,基本上就是刚刚放入盘子就被买走了,客人们还需要排队。
其实,益州城做锅盔的小店还是挺多的,但同样的食物,经过不同之人的制作,在味道方面是会有一点区别的,做的味道好,比较正宗的小店需要排队,而口味不佳的小店,生意就很是一般了。
李安自然要品尝口味最正宗的锅盔,所以,特意跑来排队了,哪怕多等待一段时间,那也是值得的。
等了好一阵子,终于轮到李安了,因为好不容易排队的,所以,一口气买了四个,这让后面排队的都颇有一点怨言,一般排队买锅盔都是一两个,购买四个的很少。
李安没有理会身后人的不满,自己拿了一个,其余的分给陈龙等人,并随意的掰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品尝。
“恩,味道果然正宗,不错,好吃的很呢?”
李安尝了一口之后,非常满意的说道。
小小的锅盔,制作的材料和工艺都非常简单,但却能有如此口味,确实非常的不错,让李安颇为满意。
“贵人是外地来的吧!这可是咱们蜀中著名的包记锅盔,咱们蜀中还有好多种类的锅盔呢?”
一名路过的百姓开口说道。
“哦,还有更多的锅盔,能不能给我讲讲?”
李安好奇的问道。
这名百姓一口气讲解了好多种锅盔,其中有公安锅盔,这个所谓的公安锅盔,自然就是公安这个地区出产的锅盔了,制作工业也不难,准备的材料更是简单,只需要一个油桶,揭去上盖,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再配上一块案板,这就可以开张了。
制作公安锅盔一般是两个人,一人称白案,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再放在一旁醒着,另一个则可叫成红案,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还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轻,悉听尊便,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将醒好的面团三下两下,抻宽拉长,有时成海棠叶状,有时成鞋底样,最后再摇动一铁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凿成了筛状的孔,盒子里面装着芝麻,多几下少几下,都可随意,这一切在三两分钟完成,红案师傅便将面食迅速贴进了炉膛里。
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炉膛里还燃着一盆熊熊的火,或者是木炭,或者是无烟煤,这是烤制锅盔的唯一能源,大约也不过三两分钟,师傅便用一把专用钳子,轻轻从炉膛里将体积增大近一倍的锅盔取了出来,直接递给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
这时候的锅盔,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似乎有点烫手,吃着却感觉挺好,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刚才还在案板上的面团,就这么消失了,如果没有留在嘴角的一股余香,人们甚至想找找刚才拿着的锅盔到哪去了。
吃锅盔,一不要工具帮忙,无论是筷子还是勺子,二不要菜肴佐餐,不管是咸菜还是鲜菜,三不要桌椅板凳,锅盔就适宜站着吃或者走着吃,有人吃烧饼要一碗豆腐脑,说干嚼咽不下,吃饺子还得配一碗汤,理由是原汤化原食,唯独这锅盔,好像没这么多讲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一个锅盔只有几文钱,无论是形式还是价格,锅盔都是不折不扣的大众食品。
令人奇怪的是,就是在公安本地,稍有档次的小店,都没有锅盔的席位,要吃锅盔,必须到简陋的街头巷尾,在公安县走街串巷,想寻找公安的锅盔正宗,出人意料,和其它地方的小吃相比,这里没人称自己的锅盔属于什么门派。无论是问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问血气方刚的青年,他们都轻轻一笑,不就是做锅盔么。
在乡村,即使是学个一般的木匠,都有一套繁琐得近乎于宗教的拜师仪式,唯独做锅盔,会做的埋头做,不会做的站在一旁看,看多了,再试着做。做差了,自己填肚子,直到做得自己满意了,就可以出来单挑了。
民间有俗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做锅盔好像没有师徒相传的讲究。满街都是做锅盔的,谁跟谁也没有什么关系,据说走在公安的街头,看到吃锅盔的人有年轻男女,有耄耋老者,有人在旅途的行者,有睡眼惺忪的村妇,觉得一种大众食品,没有炒作,居然能人无分南北,地无分老幼,雅俗共赏,实在不可思议,做出特色没人自豪,做成气候没人夸耀,大街小巷,锅盔店铺非常的多,是一种非常普及的小吃品种。
“兄弟是公安人吗?居然对公安锅盔如此的熟悉?”
李安开口问道。
百姓摇头道:“不是,不是,我是生意人,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只是去过公安而已,在那里吃了不少公安锅盔。”
“哦,原来如此,那兄台还知道哪些锅盔?”
李安开口问道。
百姓一口气说了十几种锅盔,比如亳州锅盔,这种锅盔与关中的大锅盔有的一比,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锅盔,个头非常大,也叫壮馍,据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品,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这种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一寸,重五斤,因外形酷似古代盔甲,又圆又硬,所以得名锅盔,也叫壮馍,是因为它特别顶饿,巴掌大一块锅盔能抵两个大馒头。
它是用大块面团反复盘揉,做成面盆大的一个圆饼,厚约寸许,直径为一尺到二尺,表面粘上一层芝麻,放在平锅上文火干炕,做成后外脆里软,色泽金黄,食之喷香,有的行家还能在锅盔表面制出一些图案来。
做这种锅盔最重要的是把面和好后慢慢地盘、揉,把面团揉得充分,做出的饼咀嚼起来口感才好,锅盔看起来硬硬的,吃起来也是韧性十足,大多数人都以为它是用死面做的,其实不然,在和面时要用发酵后的面搭配着面粉在一起才行,否则面饼吃起来会像石头块一样了,锅盔在制作时没有加入丝毫的油料和材料,是绝对清淡的食品,很多人酒后会吃点亳州锅盔,感觉很清爽。
李安真的没有料到,小小的锅盔,居然有如此多的品种,几乎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只是由于技术和地区口味的不同,不同区域的锅盔会有不同的味道,个头也相差甚大,有的酥脆,有的较软,有的很硬,形状也不完全都是圆形的,还有长条形的锅盔,看着一点都不像锅的样子。
总之,锅盔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只怕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将所有的锅盔全部吃完,能把最著名最正宗的锅盔都品尝一遍就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李安与陈龙等人一边继续逛街,一边随口吃着手里的锅盔,街道上的路人,也有不少吃着锅盔的,这是一种好吃且廉价的小饰品,是穷人的最爱。
因为街道上有牲畜来来往往的,所以,难免会有牲畜的粪便,卫生方面真的不敢恭维,但大唐的百姓早就熟悉了这一切,并不会觉得恶心,而且,牛马驴的粪便都是干的,味道并不大,似乎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吃小吃的心情。
当然了,街道上也是有专门负责清理粪便的工作人员,他们干这活是没有报酬的,因为这些粪便都是上好的肥料,都得到肥料了,那还有什么理由要钱呢?反正愿意免费干的一大堆,你不干自然有别人抢着干。
自从李安一出门开始,益州刺史麾下的人,就已经悄悄的跟着李安了,并立即派人回去汇报,告诉益州刺史,李安离开春光楼了。
“哦,李侍郎去大街上吃锅盔?几文钱一个的锅盔?”
益州刺史惊讶道。
“可不是么,一口气买了四个呢?与几个护卫分着吃了。”
属下开口说道。
“李侍郎居然喜欢吃锅盔,锅盔有什么好吃的。”
益州刺史说着,让属下去告诉节帅,然后,他自己先微服去大街上了,准备与李安来个偶遇。
锅盔的个头很大,虽然李安手里拿着一整个,但肯定是吃不完的,若是把这一个完整的大锅盔吃完,估计一整天都不会再有任何胃口了,随便吃几口感受一下味道就可以了。
大部分路人也都是吃一小块就把剩下的收起来,等饿了之后再吃,没有人能把整个锅盔全部吃下去,这里的锅盔个头很大,没有人的肚子能盛这么多。
“陈龙,你觉得这个锅盔味道如何?比京城的锅盔好还是不好?”
李安将手里的锅盔收起来,交给身后的护卫,并开口问道。
陈龙点头道:“味道很香,还不错,不过,咱京城的锅盔也不差,咱京城的西和锅盔一点也不比这个差。”
这个西和锅盔,李安也是吃过的,味道确实不错,而这种美味还有多个有意思的传说,首先,相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常年征战,粮草易间断,成千上万的士卒饭不能食,力不能足。
无奈,一军士无意将面压入头盔,置于火上,烤之少许,烙成了一饼子,居然香酥可口!此饼者,边薄,心厚、表面者鼓、能应当务之饥,亦能久存不坏,众人青睐受赞赏不已,因像头盔,于是就叫锅盔。
还有一个传说,说诸葛亮凯旋博望,归回新野,命云长驻扎把守营地,适逢气候干燥,田地久旱,马困兵乏,粮草先行,怎么办呢?为稳军心,诸葛亮手捋胡须,低头片刻,便计上眉头,立即书信一封,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干,得食为盔,以响军士,关羽得到捷报,照之以做,果然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从此,锅盔便成为军粮的必备之本,更成为一段流传的佳话。
西和锅盔的制作也是及其讲究技术的,其设备是靠上下两面均匀加热的吊炉来上烤下烙,如此的操作,其特点有整体升温,受热均匀的效果,即使内部熟透,外部也不致于发焦,火色重者,黄里透棕红,火色轻者,白里见乳黄,一刀切开,柔韧雪白,那酥软程度犹如弹性很好海绵一般,喷香可口,美观大方。
有人又将烙锅分为三层。最上叫鳖盖,中间叫火盖,其下叫镳,旁备设一烘锅,烘锅口内置一铁网,烙前将三层锅置于锅圈上,在炉膛里生些许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成时,用夹剪将大炭火夹于火盖之上,中号炭夹到烘锅锅膛里,碎炭留在镳底下,最后重新将三层锅放到原处,即烙便可。
此时,还要讲究勤翻勤转,俗称三番二转,烙到火色均匀,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黄时即熟,锅盔的用料也是及其精致的,将小麦磨碎后提取其精粉,故而面粉白而韧,所含蛋白质高,香味诱人食欲,可谓察之让人垂涎三尺,食之使人贪得无厌,闻之让人清香扑鼻。
像这种锅盔馍馍一般贮藏半个把月是不成问题的,它是出门外宿携带的好食品,又是亲朋好友朴实的真情馈赠。因此,他很快地打出了市场,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
“你说的没错,西和锅盔是很有特色,不过,我还是觉得这里的锅盔更好一点。”
李安笑着说道。
“哪有,我还是觉得西和锅盔好,李侍郎一定是因为第一次吃这里的锅盔,才会觉得这里更好的,其实也没有那么好。”
陈龙开口说道。
这话说的没错,也许李安真的是第一次吃蜀中的锅盔,才会觉得比关中的锅盔好吃的,其实,味道都是差不多的,都非常的美味。
“李侍郎,也许是我肚子吃饱了吧!所以,吃不出这个锅盔的美味。”
陈龙突然开口说道。
他早起了一些,已经吃过早饭了,肚子里并不是很饿,所以,吃锅盔的时候,感受与李安是不同的,也只是随意的吃了两口就收起来了,而李安至少吃了四五口,品尝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哦,原来你都吃过饭了,难怪。”
李安笑了笑,觉得锅盔很干,吃过锅盔至少也要喝点汤汁,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丝的口渴。
“王婆豆腐,这个小店的人也很多,应该很好吃。”
李安走到一处小店,看到里面人多,便决定进去尝尝味道,有时候想要找到一种食物是不是好吃,只需要看有多少人排队购买就行了,排队购买的人越多,食物的味道就应该越好,这是最方便最好的一种的判断方式。
从这道食物的名字,就能看出这应该是一个老婆婆发明的,而王字又似乎说明这个老婆婆姓王,或者她的丈夫姓王。
“李侍郎,反正我是吃不下去了。”
陈龙已经没有食欲了,开口说道。
李安点头道:“那好,我进去,你就在附近随便转转吧!”说完走进了小店。
这个王婆豆腐李安从未听过,于是刚进店,便问候一名正在等待的客人,大体了解了王婆豆腐的情况。
原来王婆豆腐是王婆的丈夫发明的,她本人也并不姓王,但她的丈夫去世太早,整个店铺都是她在操持,所以,也没有人在意这道菜是谁发明的,人们更在意的是王婆这个人,于是很轻易的就给这道菜起了这个名字。
这道菜色泽淡黄,豆腐软嫩而有光泽、其味麻、辣、酥、香、嫩、鲜、烫,豆腐表面盖有一层淡红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内的热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热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扑鼻。在数九寒冬季节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
王婆豆腐的特色有很多,比如,第一大特色便是麻,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花椒要用汉源进贡朝廷的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如若别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谁还会有食欲,谁敢再夹豆腐?
第二个特点就是辣,是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制作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还有就是要足够烫,豆腐的特质保持了整道菜出锅后的温度,不容易冷却,每下一次筷子,吃到的都是刚出炉的味道。
1...711712713714715...7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