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不过,就算翻车的寿命很短也没有关系,翻车所使用的材料就是木材,大唐亩产丰富,难道还会缺少木材么,根本就不会缺乏木材,油漆是山地资源充足的蜀中,那更是永远都不会缺乏木材的,这里的木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由于小塔山梯田最高处距离山下的小河有六十丈的高度差,所以,这翻车不止一个,而是逐级向上运输河水的,每一级提高五六丈的高度,十级翻车就能把小河里的水提高到最高处了。
而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畜力,浇水的时候,也是每一级负责相对应高度的梯田,在与自己等高和与下一级水等高之间进行灌溉,不会无限制的往下浇灌,而因为每一级的高度差仅有五六丈,所以,能够浇灌的梯田只有十几层而已,再往下就是下一层的任务了。
因为这里梯田的数量着实太多,在需要浇水的时候,翻车都是十二时辰不间断调水,越是下层的翻车所面临的压力就越大,毕竟,下层不但要负责自己区域的浇水任务,还要往上供应,压力自然是最大的了,另外,下层梯田的面积也比上层要多得多,压力大的不是一星半点。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下层的翻车数量比上层要多一些,翻车的个头也更大,一个翻车可以翻更多的水。
比如第一级的翻车足有六个,二三阶梯的有五个翻车,四五两级则是四个翻车,六七两个阶梯是三个,八九两个阶梯是两个翻车,最后的第十阶梯只有一个翻车,如此部署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供水不足,避免下层出现水源不足的情况。
另外,每一层的蓄水池也都比较大,可以容纳不少水源,以免下层稍微翻点水上来,上面一层的水就满了,这样调节的时候压力就太大了。
李安找了几个挖野菜的村民一问,这里的翻车一年要使用很多次,在上面缺水的时候,这些翻车就负责往上翻水,而最紧张的时候,所有翻车全部开动,三十五个翻车日夜不停的往上面翻水,而为了提供足够的驱动力,至少要准备一百多头健壮的黄牛。
大一些的翻车需要两头牛一起牵引,小一些的一头就可以了,另外,牛也是会疲累的,需要多准备一些黄牛,随时进行换班,这里可没有什么三班倒休假什么的,黄牛的最高待遇就是两班倒,两拨黄牛轮流干活,基本上两个时辰就换一次,以保持黄牛的体力,避免因为黄牛体力不足而拖慢翻水的进度。
这些黄牛自然不是普通百姓家的,全都是杨家的黄牛,而杨家提供这些黄牛,那也不是白提供的,是要进行收费的,不过,倒也不是直接收钱,而是加在租子里,或者要百姓提供相应的劳力来弥补他们。
比如,杨家需要建造一座楼房,这些百姓需要过去免费干活,打造花园,挖个地窖啥的,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活儿依靠再多的黄牛也没用,必须依靠人力,而这些曾经使用他们家黄牛的佃农,自然就要提供劳力来报答他们。
古代进行各种建设,人工的花费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支出,若是这比支出可以省了,几年下来也是能够节约不少钱的,由此可见,这杨家真是太精明了,家里养的大量黄牛闲着也是闲着,在农忙的时候提供给佃农耕地,在需要浇水的时候,提供给佃农作为翻车的驱动力,这样可以多路挣钱,还能给自己省钱。
当然,很快李安又发现还不止于此,在远处的小路上,有一支黄牛运输队,看上去足有三十多头黄牛,每一头黄牛的身后都有一辆装满货物的货车,而身旁的村民告诉李安,这就是杨家的黄牛,闲暇的时候也会帮益州的商人运输货物,而这个是直接收费的,虽然每头黄牛每天的运输费很低,但数量庞大的黄牛,经常跑去运输物资,这收入就不低了。
“这杨家的家主到底是什么人,怎么这么有商业头脑,他们家的黄牛,那真是没白养啊!”
李安开口感叹道。
按照李安的记忆,后世小时候,家乡的村民也有几家养黄牛的,不过,那些村民家养的黄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悠闲的吃着草料,很少会出去干活,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才会去地里干活,那可真的是养牛千日,用牛一时啊!简直是把牛当祖宗供着啊!
当时的李安年纪还小,并没有考虑到经济效益啥的,也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的,可现在看到杨家的黄牛一直不闲着,李安便觉得后世自己小时候所遇到的那些养牛人太傻了,在农闲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家的黄牛挣钱啊!至少去给别人拉货也行啊!这样也能挣不少钱。
记得有一户人家养驴,没事的时候就会拉着驴车去给人送货,主要送蜂窝煤,一年下来也能挣不少钱,因为驴不能耕地,那户养驴的人家,主要就是为了给人拉货,而养牛的人家,因为牛可以耕地,平时便当祖宗一样养着,只有在耕地的时候才会拉出来干活,实在是太浪费了,牛的拉车能力并不比驴差,要论力气还是牛最厉害,驴可以拉货,牛就一定也可以,而且,只会比驴更好,牛的力气和耐力比驴要强得多。
按照李安的经验,后世小时候的邻居家,不论是养牛的还是养驴的,养殖的成本都非常低廉,甚至可以说没有成本,因为他们养牛和养驴都是用农村常见的草料养活的,家里人去野地里割草,拿回来喂养牲畜,偶尔也会牵着牲畜去路边吃野草,就这么简单,根本就不需要花钱,这也许就是造成很多人家不在乎浪费牛力的主要原因,因为养牛除了辛苦一点之外,实在是没有一丁点的成本。
“老乡,这杨家到底有多少黄牛啊!”
李安看到一名挖野菜的老农,开口问道。
“差不多有两百多头,但家里最多能看到一百头,剩下的都在外面拉货,家里的还有不少是小牛犊,不过,到了耕地和翻水的时候,杨家就不做拉货的生意了,所有黄牛全部用来下地干活,这也是早就跟我们这些佃农说好了的,我们租他们的地,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要提供耕牛,不过,地租也就贵了一些,比别处都要贵,但只要有牛用,地租贵些也值得。”
老农开口说道。
李安闻言,开口问道:“这二百多头黄牛,每天吃掉的草料也不会少,这些草料都是谁准备的,是你们这些佃农,还是他们自己雇人准备的。”
老农说道:“草料根本就吃不完,我们平时要额外帮东家处理山上果园的杂草,处理的这些杂草不能留在原地,要拿去给东家喂牛,另外,每年秋收的时候,有那么多的秸秆,这些秸秆堆满了东家的草料场,我们每家每户的门前也都堆了一大摞,再多的牛也吃不完啊!更多的是留着烧火用的。”
对于使用秸秆喂养黄牛,李安也是理解的,秸秆确实可以用来喂养黄牛,不过,这种秸秆的营养并不高,长期只用干燥的秸秆喂养黄牛,是会造成黄牛掉膘的,而掉膘的黄牛力气必然不足,不论是运货还是耕地都会显得没有力气,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能只喂秸秆,还是要多喂一些别的食物才行。
:。: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黄牛是素食主义者,比较喜欢吃嫩草和嫩叶,对于水稻秸秆这种干货,自然是不太喜欢的,而且,由于水稻秸秆太干了,吃的时候一定要配给足够的清水,这样黄牛吃渴了的时候就会去喝水,不至于把黄牛给渴死。
而尽管黄牛比较喜欢吃新鲜的嫩草,但冬季的时候,是没有嫩草可以吃的,所以,吃水稻秸秆倒是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黄牛就算不愿意,也不能不吃。
为了维持黄牛的体力均衡,不让黄牛营养不良,在冬季掉膘严重,在夏秋季节,杨家会储存一部分野地里的野草,将其晒的半干储存起来,同时让野牛吃一些干的秸秆,如此一来,杨家的黄牛,一年四季的食谱几乎都没什么变化,只是冬季吃的野草更少一些,秸秆更多,而其余季节则吃新鲜的野草更多,吃秸秆较少,但总体来说,也算是营养均衡了,不会出现因为只吃某种野草而造成营养不良的现象。
也就是说,杨家养了两百多头黄牛,而维持的成本非常少,获得的受益比较大,这么多黄牛外出拉车,可以给杨家带来一笔不菲的运输费,耕地和翻车也不会耽误,可谓是一举多得。
还有就是黄牛每年都会繁殖不少小牛犊,待黄牛超过一定数量之后,就需要贩卖一部分,以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规模,一个收益最佳的规模,而卖到黄牛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李安现在严重怀疑,这个杨家的家主,以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否则,不会想出这么多的弯弯绕,不会想出这么多的挣钱路子。
一座荒山外加两百多头黄牛,居然被他玩出了多重收入,让他的收入大大增加,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如此,李安倒是很想去见见这位牛逼的人物,看看这货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能有如此商业头脑,几乎把能挣的钱都挣了。
“老乡,你们东家的庄园在何处?”
李安开口问道。
老乡指着远处,开口说道:“前面这个小山头把视线挡住了,我们东家的庄园就在这个小山头的后面,只有七八里地,没有多远的。”
“好,谢谢。”
李安开口感谢道。
眼前有一条小路直通山头,李安与众人直接向山头行去,这个小山头也就一二百米的高度,不过,也算是不矮了,站在小山头的顶部应该足以俯视整各益州城,周边的村落肯定是尽收眼底。
因为小路的两侧比较陡峭,倾斜度在五十度以上,所以,这里没有被开发成梯田,就连果园都没有进行开发,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这里除了杂草便是一些不值钱的杂树,若是名贵的好树,早就被人砍伐了。
山路并不好走,部分路段李安只能下马步行,牵着马匹一步步的往上走,有些路段不但蜿蜒而且还高低起伏,真的是太难走了。
还好这座小塔山并不算大,折腾了一阵子之后,总算是走到山顶了,这里是小塔山的最高峰,上面只有一些杂草,并没有一棵树木,而从地面上留下的树根就能知道,这里原本是有树木的,但这些树木被人为砍伐了,此时就只剩下杂草和树根了。
山腰上的树木还算完好,而山顶这里的树木却被砍伐了,看来应该是为了视野的开阔而特意砍伐的,是谁砍伐的不清楚,也许是益州城爱好游玩的牛人来到过这里,看到山顶的树木遮挡视线,于是,便让人将山顶的树木全部砍伐掉,这样一来,站在山顶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远处的风光了,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
李安站在小塔山的山顶,抬眼便能看到不远处的益州城,因为高度差的缘故,益州城的街道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而益州城内的行人就像蚂蚁一样在来回的爬来爬去。
视线转到城外,便可以看到山脚下近处的一个庄园,一个规模很可观的庄园,一眼望去至少能看到一个规模很大的大户,而周边则分布着一些面积较小的小户,这个大户在中间靠南的位置,而一大堆的小户则围绕着周边。
大户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房屋的建筑规格上,都与周边的小户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大户自然就是杨家的庄园了,而周边的小户则是他们家的佃农。
在大量房舍的周围,则是一片绿色的田地,这些都是杨家的产业,这些田地至少有几千亩,也就是说,就算没有梯田,杨家的土地产业也是不小的,而在开发梯田之后,他们家的产业就更大了。
“好大的一个庄园啊!”
李安开口感叹道。
“庄园,什么是庄园?”
陈龙开口问道。
其实,庄园就是大唐田庄的意思,只是他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罢了,古代在外国喜欢教庄园,而在大唐喜欢叫田庄,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庄园就是田庄。”
李安开口回答道,说完拿起怀里的望远镜,仔细的观察了起来。
要说到底啥叫庄园,其实很简单,庄园,指乡村的田园房舍,大面积的田庄。华夏古代包括有住所、园林和农田的建筑组群。
而根据庄园主的地位,庄园有不同的名称,皇室的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地主的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称常住庄。而在中世纪英、法等国出现带有防御设施的庄园宅邸,宅邸中的大厅为庄园主的会议厅和佃户集会的场所。
后世的人一听到庄园这个词,首先想到的便是欧洲的庄园,因为欧美人喜欢叫庄园,而且,欧洲的庄园也比较的有代表性,尤其是中世纪的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也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内有耕地、公地、教堂、领主邸第与农奴住宅等。庄园土地属领主拥有,农奴负责耕作。领主与农奴之间有互相约定的权利与义务──农奴提供劳役、耕作、缴税,而领主则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领主在庄园中设置的生产设施,如磨坊、烤炉与榨酒设备,农奴必须付费使用。
农奴身分介于自由人与奴隶之间,人身自由并没完全失去,但身分又附着于土地,倘无领主同意,不可任意离开庄园,故其非完全的自由人。虽然农奴自由受限制,且生活艰苦,但有一定的保障。农奴只要履行义务,就可以世代耕作土地,一旦遇到困难,领主亦有义务提供适当的协助。
随着中古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逐渐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粮食生产的增加,使过剩的农产品得以出售,农奴的收入因而增加,可以藉此用金钱买回自由。到了中古末期,西欧就只剩下少数的农奴。
在中古时代,一个庄园会有九个家庭在田里工作,以生产粮食养活自己并提供食物给第十个家庭,好让他们从事其它劳务。
欧洲最典型的庄园中有一幢大屋或城堡,由田地、农舍、牧场和林地所包围,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庄园都能自给自足。一些剩余的日用品可以与其他庄园作贸易以互补不足。随着中古时代演进以及城镇市场的发展,庄园开始变得专业化,能够更有效地生产少数几种商品,有些庄园会专门生产面包、猪、葡萄酒或蔬菜来维持生计。
庄园的主人与他的家族、工人和侍从住在庄园的城堡中。侍从由骑士和专业的士兵构成,用以提供防卫并随时准备为大领主执行封建的军事义务,庄园越大,侍从就越多。
庄园的主要人口是非贵族和非专业的农民。大部分的农场工人为农奴,必须每个礼拜花费大半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工作,以换取他的保护。农奴家庭会在每一块庄园的田地中拥有几行的农作物,藉以维持生计。虽然农奴不是奴隶,但是他们也一样没有自由。他们不能在没有主人的批准之下擅自结婚、转换工作或离开庄园。不过农奴也会有一些权利,与奴隶不尽相同。农奴的身份代代相承,只要他执行了应尽的义务,别人就不能夺走他的土地。虽然臣属与领主之间的关系可以拿来与农奴和地主之间的作比较,不过在中古时代两者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臣属与领主之间是一种光荣的契约,臣属需要提供军役,而农奴则仅仅是提供体力的劳工。
可以看得出,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组织是比较严密的,不但能够自己自足,还能够拥有城堡和士兵,简直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算得上是相当发达的存在了,而大唐的庄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大唐的庄园属于地主和皇族,并没有防御的必要,所以,大唐的庄园是没有城堡的,也不会有士兵,更不可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朝廷也不会允许的。
另外,大唐的庄园,就是非常简单的农场,负责生产一种或者几种作物,并给附近的城池进行供给,以挣取足够的钱财,是完全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给大唐庄园干活的佃农,也并不会失去自由,想去哪里都可以,只要不耽误干活就行,家里的成员轮流去外地探亲也是不需要经过冬季同意的,相当的自由。
总之,大唐庄园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的不同,大唐庄园是开放的,就是一个种植和养殖的场所,而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却是非常封闭的,有人曾说过,在中世纪,庄园并非理想的经济方式,其经济形态十分封闭,人们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维持生存,且是进步缓慢的生产单位。
这些都和当时的无序状态有关,日尔曼人推翻罗马帝国后,却没有健全的制度来取代,而且蛮族各部落之间战乱不断,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的统治体制,所以当时国王为维持自我势力,而采取了给予的奖赏之法,第一,抢到的财产严格按平分制给予个人。第二,实行的赏赐土地之法,人为的形成了某个人的大地产,而且赏赐并非在一级上就完成,可级级相赐,这种制度变化构成了庄园的基础,其与大地产的区别在于土地耕种权不被剥夺。
而大唐是大一统的帝国,政权是相当稳定的,天下的土地全部都是皇帝的,而且,大唐有严密的律法制度,对人们进行约束,不会放任民间私斗,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一个庄园的地主带人去抢另一个庄园的财物了,若是有人胆敢这么做,朝廷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这是严重违法律法的事情,是不能被原谅的。
当然了,大唐的盗贼和匪贼倒是有不少,所以,一般庄园也会有一些护院,但只是战斗力一般的护院而已,只是拥有非常简陋的武器,与中世纪欧洲的城堡士兵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存在只能抓捕小偷之类的毛贼,并不具备与专业军队对抗的能力,而且,大多都是由佃农和仆人临时拼凑而成的,比如,让佃农轮流去地主家守院,这些拿着劣质长枪,甚至木棍的农民,所能拥有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
至少,在李安的眼里,大唐的庄园护院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他们只具备对抗小规模盗贼的能力,比如几个小毛贼入庄盗窃,这种时候就是庄园护院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将盗窃的小毛贼抓住,然后,将其扭送到衙门,让朝廷对这些小毛贼进行惩治。
另外,庄园的护院也能起到震慑某些不听话佃农的作用,有些佃农觉得东家的地租太高了,会挑头闹事,这会给东家造成很大的利益损失,而护院的存在就可以震慑这些想要闹事的人,他们会采用所谓的家法,将不听话的人狠狠的惩治,从而让更多的佃农老老实实的在地主家的土地上耕地。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李安站在小塔山的山顶,仔细的观察山脚下的杨家田庄,因为有望远镜在手里,所以,李安可以将距离拉近十倍,原本这个庄园距离山顶的距离就只有几里路而已,而在拉近十倍之后,距离就只剩下二三百米了,这个距离已经非常近了,虽然看不清人脸,但人们的日常活动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走路抬脚啥的都能看得很清楚,而这些人还不知道李安正在看着他们。
眼前这个杨家田庄的面积还是很可观的,按照李安的估算,占地起码有五十亩,算是很大的一个田庄了,毕竟,这里不是城内,是城外的区域,面积大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庄园里的建筑有几百个,最高大的建筑有三层,是半木质的结构,下层是石头堆砌的,而上层是木料做的,是大唐很典型的建筑形式了。
除了住人的房舍之外,杨家庄园里还有很大的一块面积是仓库,这个仓库的面积至少占据了四分之一,那一摞摞的粮仓和草垛非常的清晰。
粮仓里面自然储存的是粮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而草垛都是农忙时节,佃农们上缴的,佃农除了留足自用的秸秆之外,剩下的都要上缴给东家。
而杨家的庄园内囤积如此之多的秸秆,自然有两个用途,其实,是可以用来喂养庄园的牛羊马驴,牛是耕地,拉货,翻车的主要劳力,羊是一种经济型比较好的食物,驴马的作用更不用说,驴可以用来拉车,马匹更是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没有足够的秸秆,如何保证这些牲畜的生存。
另外一个作用,自然就是烧火做饭了,秸秆除了可以用来喂养牲畜之外,还可以用来烧火做饭,秸秆是一种非常好用的燃料,尽管秸秆的燃烧远不如木柴持久,但秸秆更容易点燃,与木柴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尤其是刚开始做饭的时候,肯定要点一把秸秆,等秸秆烧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放入不易点燃的木柴,这样才能让木材被充分的点燃,若是直接刚开始就使用木柴,只怕木柴根本就点不着,如此,就耽误做饭了。
与占据四分之一面积的仓库对应,牲畜的占地面积也有四分之一,李安用望远镜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牲畜还真多,居然有十多个种类,这大大超出了李安的预料。
首先,李安看到最多的牲畜是鸡鸭鹅,其中,鸡鸭比较多,鹅比较少,这些家禽都是被圈养的,总数应该超过一千了,然后,猫狗很少,能看到的只有十几只,黄牛比较多,看上去有一百多,估计还有一些在外面拉车运货,实际差不多真有二百多头以上,羊的数量比牛还多,看上去有三百多只,马匹看上去有二十多匹,实际肯定不止,从马棚的数量就能看出实际的数量只会更多,应该有三十多匹,驴的数量与马匹应该差不多,从驴棚与马棚一样多就能看得出来。
猪肯定是不能少的,只是猪圈被马棚驴棚所遮挡,看不清后面有多少,估计也不会少的,毕竟,每年收获的粮食有这么多,麦糠米糠都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些东西直接扔掉就太可惜了,完全可以用来养猪,这样就一举多得了。
麦糠米糠用来养猪,不但可以收获大量的猪肉,同时,产生的猪粪还可以用来给庄稼施肥,让庄稼长得更好收成更好,而这些牲畜的粪便是免费提供给佃农的,这一点很人性化,不过,这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粪肥的百姓,必须要给东家提供一定的劳动力,比如得到相应的粪肥,就要额外给东家打工几天,帮东家照顾牲畜,或者几个家庭轮流照顾东家的猪圈,做免费劳动力,然后,他们可以得到猪粪,几个家庭平均分就是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