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之平手物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落木寂无声

    于是,堂堂的政所执事,居然就这么突然变成了失宠的边缘人物。

    伊势贞兴孤零零地坐在二条城的庭院里,心中自然是充满了不忿。




第六十章 损公济私(中)
    如何处理与伊势贞兴这个家臣的关系,这是足利义昭目前头疼的问题之一。

    这人虽然细节立场有些问题,大局还是端得住的。何况始终是“人才难得”,在一众幕臣之中显得十分突出。三渊藤英、一色藤长之流固然更值得信任,但却都是些脱离了时代的老古董了,他们擅长那些拉拢分化的手段只适合一百年前,在眼下是派不上大用场的。

    如今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需要的是能打仗或者能揽财的家臣。伊势贞兴这个年轻人虽然在这两方面暂时没有太多成就,但很具有实干精神,亲自到一线去练兵收税,显示出不错的潜力。这一点显然是远远强过了那些袖手空谈,不涉足“庶务”的浮华之辈。对于这一点,当今公方大人是心知肚明的。(虽然他自己也完全不善实务就是了……)

    幕府也曾经有过人才,然则明智光秀几乎是公开投靠织田了,细川藤孝除了没公开也没啥区别了,就连和田惟政的态度也十分暧昧不清……

    所以,足利义昭本来是要好好做一番“胡萝卜加大棒”的姿态,与伊势贞兴演一出“君臣相得,芥蒂全消”的戏码的。

    他原本就只想敲打一番,却完全没有弃用之的意思。

    一开始,只打算晾他半个时辰的时间的。

    孰料一色藤长、三渊藤英等人,见到公方大人做出难得一见的强硬姿态,深受鼓舞,一时激动之下,纷纷开始口不择言地乱放嘴炮起来,言谈之中就说什么“三好家一贯违逆”,“织田家桀骜不驯”,“朝仓家丝毫不知恩义”之类的话,仿佛即刻就要重振足利家的旧日荣光,把这群不听话的臣子通通教训一遍。

    足利义昭对此哭笑不得,但又不好直言压制,也不方便无故打断茶会流程,于是只能听之任之了。这种气氛之下,干脆吩咐下人,请伊势贞兴先回去,日后再行见面。只是后者偏偏一直不肯听劝离去……

    总算等到茶会结束,足利义昭便来到书房,打算私下再与伊势贞兴弥补一下关系,可谁知道,就在前后脚之间,却先等到了“和泉变乱”的消息。

    和泉的那群秃驴们,不满于幕府新代官们的严格管理,竟然勾结纪伊那群无法无天的国人众,起兵造反了

    这还真是令人惊诧愤怒——虽然仔细想想,也没有过于惊诧和愤怒。

    你想要吞掉和尚与神官们的利益,自然会引发反抗。虽然顶着堂堂的幕府的招牌,但这年头光明正大反抗幕府的事例难道见得还少了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料想和泉那地方的宗教势力们,也厉害不到哪里去。

    只是没想到牵扯到纪伊国人众……

    思酌之间,足利义昭就看到伊势贞兴恭恭敬敬地走了进来,伏身施了大礼。

    “是与三郎(伊势贞兴的通字)来了啊,让你久等了,快请勉力吧。”

    此时义昭并未觉得和泉那边出的是什么大事,于是就将其放在了一边,转而集中心思温言抚慰面前这个“立场不稳但颇有才具”的年轻家臣。

    然则伊势贞兴却是丝毫没把这个放在心上的样子,只躬身轻轻应了一声,立即便抬起头,肃然正色沉声说道:

    “公方大人请恕罪!下臣方才无意路过,听到了和泉变乱的事情,请问此事是否属实”

    这一番反客为主令足利义昭心下不悦,稍略皱眉。但他城府是极深的,性格却又偏软,一时只觉得是对方在抒发不满罢了,于是愣了片刻,便没再计较,反倒顺着对方的话回答说:“和泉确实生了一些事端,据说是有些胆大妄为的寺社勾结了纪伊国人众。不过御木、饭尾二人(幕府委任的和泉代官)尚未发回求援的消息,想来形势还不至于太坏。”

    话音落地,伊势贞兴心下急转,也来不及细想,没等足利义昭来到下个话题,便立即抢着回复到:“没有发回求援消息,这却未必是好消息,或许他们二人已经被围困,连传信者也被中途截获呢臣下以为此事绝不可轻忽。”

    他这副煞有介事的态度,令足利义昭有些不满,但又无法忽视,一时顾不上原先的话题,心思反倒真的集中下来。

    然后一想想前因后果,义昭这才反应过来——之前平手汎秀突然毫无征兆地送信过来说什么“警惕僧众铤而走险”云云,当时幕府众人包括义昭自己都不以为然,唯有伊势贞兴拼命帮腔,义昭也正是为此,才做出疏远的姿态。

    &nb



第六十一章 损公济私(下)
    假如面前这位主公,是织田信长、三好长庆这种战绩彪炳,令人畏惧的人物,伊势贞兴当然就只敢服软认错,断然没胆量玩这种类似“养寇自重”的把戏。

    然而,当今的公方大人,始终还是很缺乏个人威望的。相比之下他那个惨死的老哥虽然也没啥成就但有个武勇果敢的名声,而足利义昭这个人的言行作风,很难让诸国的武士们感受到敬慕之心。

    另一方面,公方大人也只觉得手下在危言耸听。

    起先加以疏远,只不过是在用先抑后扬的帝王心术,但现在倒是真的恼怒了。

    虽然人才难得,但也没有难得到那个值得牺牲幕府威严去安抚的地步。这种稍微一受点委屈就愤懑犯上的行为,必须严加惩戒。

    尤其这种夸大外敌,渲染危机的行为,俨然已经有了“养寇自重”之嫌了。

    不就是和泉的寺社找到杂合众当援军来对抗幕府代官吗难道真的会酿成什么大祸吗

    说到底,无论是寺社的兵力,还是国人众,终究只是不入流的势力罢了,他们在乡间野地称霸没问题,但真的敢攻打大型城塞吗敢于杀害幕府任命的代官吗胆大包天到那个程度了吗

    就连无法无天的一向宗,这么多年下来,也就只是推翻了一两个守护而已,而且那还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前几年敢于杀害将军的三好逆贼,不是很快得到了教训吗旁人都应该会看在眼里,不再敢附和吧!

    直到确切的消息送到他的手上,足利义昭仍然是目瞪口呆,迟迟不肯放弃幻想接受事实。

    而伊势贞兴——虽然竭力隐忍,终是难掩眉目间的一点快意。他立即说出来早已想好的,对自己有利的解决方案,一点都不带迟疑:“公方大人!此事已经难以善了,拖延下去恐怕会令幕府声威受损,请您派遣我为使者,用剿抚两道来平息动乱吧!”

    足利义昭心里正在发虚,不知如何是好,只盼着能有个人出来接锅解决问题。被伊势贞兴的嗓音一惊,当下便有些茫然,差点答应下来。话到嘴边,总算意识到这种软弱无能的姿态很影响形象,方才生生止住。

    他自己心思已经大乱,看着身边伊势贞兴那看似诚恳良善实则咄咄逼人的姿态,已经没有了将其压制住的自信。转念一想,横竖足利家的名声已经受损了,短时间内是无法再以势压人,只能用拉一派打一派的老手段,让那些“鹰派”的家臣来做炮灰。

    于是足利义昭悄然调整了一下呼吸,勉自镇定下来,对着伊势贞兴简短地答了声“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便立即向外喊到:

    “松丸、黑菊丸何在把客房的那几位都叫过来,有急事招议!”

    ……

    “寺社合兵一千五百,纪伊恶党不可数,敌众共计四千以上……我等竭力奋战,虽略有小胜,斩敌数百,然终致大败,折兵千员,逃逸无数……附和贼兵者甚众,四野皆敌,不得复归岸和田城……尚有残兵六百,笼城贝塚,余陈粮百七十石,仅供五十日之需……”

    刨去那些表忠心和叫苦卖惨的多余修辞,足利义昭亲自把求援信的重点内容读了一遍,他的脸色又阴郁了几分。

    三渊藤英、一色藤长、真木岛昭光等人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伊势贞兴见状,心里升起“土鸡瓦犬”般的感叹,慨然支起身子,将方才私下场合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公方大人!此事已经难以善了,拖延下去恐怕会令幕府声威受损,请您派遣我为使者,用剿抚两道来平息动乱吧!”

    他刻意地,连一个字都没有换掉。

    三渊、一色等人方才纷纷恍然大悟——足利义昭如果认同伊势贞兴的提议,那就不用特意开这个会了。特意把不同政见的人拉过来,就是为了借势打压。

    然则……

    大家都是务虚的高手,现在实打实的敌人出现了,可就有点超纲了啊!

    沉默片刻,年岁最长的三渊藤英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与面子,终于坐不下去了,硬着头皮出来提问了:“伊势大人毛遂自荐的姿态,实在令人感动不已。只是……事情的前因后果,您弄清楚了吗纪伊国人一向自保为上,为何会突然支援和泉寺社的叛乱呢在弄清这个之前,行动可不能太急切啊!”

    这话还真说到了点子上。刚刚“中兴”的幕府目前是完全没有情报机构的,对于和泉的“变乱”细节是一无所知,只能通过信件来了解。

    伊势贞兴就算对实务更熟悉一些,在此时也只能是连蒙带猜,断然不可能知道事情全貌的。但他思维敏捷得很,一下子找到了反驳的办法,回答到:“三渊大人所言甚是。然而幕府的军队正被围困,岂有多余闲暇鄙人正准备即刻就亲自前往和泉国,调查事情本末。”

    他的重音,就在“亲自”两个字上。

    此言一出,三渊藤英面色通红,哑然失声,好像嗓子被堵住一样,不再言语了。

    众所周知,这个名门三渊家的嫡系传人,素来是自居为贵族,清高得不得了,倘若要他跑到布满泥泞和硝烟的战场上去做任务,那是决计不肯的。

    但现在幕府缺的是做实事的官僚和将领,并不缺乏高谈阔论之辈,伊势贞兴这个“亲自”,就显得极为讽刺。

    一旁的一色藤长皱了皱眉,不禁生出“朽木不可雕”的烦恼。他的决心和智力要比三渊强得多,但资历和关系又不如,一直当着小弟也渐渐不



第六十二章 节外生枝(上)
    和泉生出变乱,幕府一时拿不出镇压办法,堂堂大将军足利义昭茫然失措,政所执事伊势贞兴心怀叵测地主动请缨……在这乱局当中,一向被认为“腐朽无用”的老派幕臣一色藤长却突然站了出来,不令伊势贞兴专美于前。

    其中缘由,究竟是真心实意想要挽救室町幕府,还是眼看大船将沉,欲另寻退路呢恐怕连当事人自己都难以说清。

    一色藤长本人已经渐渐明白了,这两者在当前的环境下,其实不矛盾。幕府本身已然外强中干了,现在想要干点实事——无论是为主家尽忠,还是为自己前途谋划,都是需要先积攒实力的。

    伊势贞兴虽然是个令人不快的“投降派”,但也确实能干实事——比如结交织田氏重臣平手汎秀,比如纠集联军攻打不听话的小豪族,比如整肃幕府直属领地的赋税账目等等。这些事情证明了他的才能,也让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政绩和威望,所以这家伙现在进退自如了——幕府尚在,政事离不了他;今后幕府万一倒了,他也能很轻易地得到织田家,抑或其他势力的青睐。

    也就是说,先不管将来的立场,目前要紧的,是利用幕府这块金字招牌的残存影响力,把自己的小摊子经营起来。

    主意算是打定了,但具体方案却完全想不到。

    一色藤长手里的资源实在太少,以至于连查清事件具体细节都做不到。只知道是幕府代官们先出兵清剿不法寺社,接着不法寺社请了纪伊国的杂贺党做外援,展开反攻。至于期间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反常讯息,那是一概不知的。就更别提分析原委了。

    先前毛遂自荐之时,他对足利义昭所说的原话是——“伊势大人既然要身先士卒,在下也不甘居后了!请公方大人派我与伊势大人一道前去调查解决事变。届时若是要剿,在下愿为先锋。若是要抚,在下愿为说客。”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两人政见差别甚大,相互并不太对付,就算勉强“一道前去调查”,也是不可能通力合作的。出了二条城,就只能各自拿出各自的手段和人脉了。

    现在的情况是,伊势贞兴他在近畿一代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这几年又攒了一支少而精的私兵,同时又与平手汎秀素来亲善,手上的筹码不少。如果他情愿伏低姿态,出卖一些利益给平手汎秀的话,想必是真能有办法解决和泉动乱的。

    倘若问题真被伊势贞兴解决了,他的政绩和威望都会进一步上升,在幕府内部就成了一手遮天的局面。更不用说,还要出卖相当一部分利益给外人了。作为一个老派的幕府家臣,一色藤长自然不乐意见到这种局面。

    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自荐,希望能分庭抗礼。

    但他自己是没信心解决和泉动乱事件的。

    论及军政实务的才能,一色藤长自知远不如伊势贞兴。论及家世影响力,一色支流也不如伊势嫡脉。更别提伊势家那少而精锐的私兵了,相比之下幕府其他士卒只能算是仪仗队。

    另外还有外援方面的差距,伊势贞兴的“靠山”是平手汎秀,此人乃是织田信长的亲妹夫,得到朝廷正式任命的从五位下中务少丞,又担当着淡路国守护之职,手下有近万雄兵,还在濑户内海的贸易中占了不小份额……总而言之就是“足利——织田”这个二元体系中屈指可数的巨擘。

    相比之下一色藤长虽然也有几个交好的朋友,但质量可就差得远啦!

    好在他跟伊势贞兴的思路并不一样。

    伊势贞兴这等“新潮人士”,目光是集中于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外援只是作为必要时的助力。而一色藤长这种“旧派幕臣”,却更习惯于“利用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传统路线。

    (题外话,历史上的室町幕府自始至终就是这么



第六十三章 节外生枝(中)
    所谓“和泉法难”的变动,爆发之后不久,就迅速被近畿附近的各界人士获知。

    近畿一代商贸发达,交通便利,人流稠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故而消息传递得很快。这种数千人级别战斗是相当引人注目的。经过贩夫走卒们的口耳相传,事情的细节逐渐变得玄乎起来,众说纷纭,出现好几个彼此矛盾的版本。

    究竟是寺社先动手,还是幕府先出兵,双方的战损人数,出兵规模如何,以及纪伊国杂合众掺和进去的原因,这些“关键性问题”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弄清楚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茶余饭后聊得津津有味,混合着谣言和脑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品评天下群豪。

    但剧情的大框架梗概是没法编造的。有三个观点是普遍得到公认的:

    第一条最没有争议,就是这场战斗确实是发生了,一方是幕府派到和泉的代官,另一方是和泉寺社联军加上从纪伊国请来的外援。

    其二,战斗的赢家是寺社众,幕府的代官们惨败而归损失惨重,只能龟缩到岸和田城里面防守——话说,幸亏了当年平手中务大人在任的时候把岸和田城修得挺牢固的,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第三,寺社众虽然取胜,但一时似乎没有继续攻打岸和田城的打算,姑且围了城之后,就按兵不动,忙着派人把先前被没收的“佛产”“神产”夺回来。所以代官们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事情看上去还有从中协调的空间。

    正是由于这种“斩草未除根”的态度,才让观众们浮想联翩,脑洞大开,纷纷觉得背后有什么阴谋诡计——真正的反贼,比如北陆的一向宗们,那都是毫不犹豫地杀害守护,焚烧国衙的,和泉寺社这种暧昧姿态显然是有内幕啊!

    舆论纷纷,都在不负责任地大胆猜测,总体的感情倾向是同情幕府的。底层的贫农以及小商贩小手艺人之流,大多有一种“将军大人其实很圣明只是奸臣误了事”的错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1...106107108109110...254
猜你喜欢